土方工程施工方案(同名10469)(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77128
2022-07-22
7頁
35.50KB
1、一、 土方工程 1、地形處理1.1、清理現場將施工區域內所有障礙物進行拆除,對保留建筑的地上和地下管道、電線,電纜采取有效的防護加固措施。對種植土地下障礙物的釬探,經釬探后如發現地下障礙物必須經風鎬、鎬頭機或榔頭、鑿子等鋪筑機械及工具才能清楚的,及時做資料上報。1.2、現場測量放樣測量儀器采用先進的經緯儀、水準儀。根據本工程施工圖設計要求,先確定施工范圍,在施工區域內設置測量控制網,根據圖紙上的方格網在施工現場打好方格網樁。對原始標高進行測量,確定每塊地形的制高點,計算出各地形所需回填土的工作量。自然地形的放線,首先應確定堆山的邊界線,將施工圖中的方格網放到地面上,而后把設計地形等高線和方格網2、的交點一一標到地面上并打樁,樁木上要標好樁號及施工標高。堆山時由于土層不斷升高,樁木可能被土埋沒,所以樁的長度應大于填土的高度,可用長竹竿作標高樁,在樁上把每層的標高定好。不同層可用不同顏色標志,以便識別。附:測量放樣計劃、順序:(1)引測市政方格控制網,引測市政水準點。(2)測設施工方格網10M,設置固定水準點。(3)測設水準點,編制樁號,涂刷紅漆標記。(4)測設臨時施工便道與設計道路相吻合。1.3、排水和地下水位預防措施1.3.1、排水(1)、施工前作好施工區域內臨時排水系統的總體規劃,臨時性排水設施應盡量與永久性排水設施相結合。(2)、臨時截水溝至挖方邊上緣的距離,應根據土質確定,一般不3、小于0.3M;臨時排水溝至填方坡腳應有適當距離,溝內最高水位應低于坡腳至少0.3M。(3)、在平坦地區施工,采用挖臨時排水溝或筑土堤等措施,阻止場外水流入施工場地。(4)、臨時排水溝和截水溝的縱向坡度、橫斷面、邊坡坡度和出水口應符合下列規定:A縱向坡度根據地形確定,一般不應小于千分之三,平坦地區不應小于千分之二。B橫斷面根據當地氣象資料,按照施工期內最大流量確定。C邊坡坡度根據土質和溝的深度確定,一般為1:0.7-1:1.5。D出水口設置在遠離建筑物或構筑物的低洼地點,并應保證排水暢通。E臨時排水溝內水的流速不宜大于規范的規定。必要時,在下列地段或部位應對溝底和邊坡采取臨時加固措施。a.土質松4、軟地段b.流速較快,可能遭受沖刷地段c.跌水處d.地面水匯集流入溝內的部位e.出水口處1.4、開挖取土(1)確定土方平衡調配方案在土方的施工標高、挖填區面積,挖填區土方量算出,并考慮各種變更因素(如土的松散率、壓縮率、沉降量等)進行調整后,應對土方進行綜合平衡調配。土方平衡調配工作是土方施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目的是在使土方運輸量或土方運輸成本最低的條件下,確定填、挖方區土方的調配方向和數量,從而達到縮短工期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進行土方平衡調配,必須綜合考慮工程和現場情況、有關技術資料。進度要求和土方施工方法以及分期分批施工工程的土方堆放和調運問題,經過全面研究,確定平衡調配原則之后,才可5、著手進行土方平衡調配工作,如劃分土方調配區,計算土方的平均運距、單位土方的運價,確定土方的最優調配方案。土方的平衡調配原則:a、盡量使挖方與填方基本達到平衡,在挖方的同時進行填方,減少重復倒運。b、挖(填)方量與運距的乘積之和盡可能為最小,即輸路線和路程合理,運距最短,總土方運輸量或運輸費用最小。c、好土堆放在回填質量要求較高的綠化種植地區。d、分區調配應與全場調配相協調,避免只顧局部平衡,任意挖填而破壞全局平衡。e、確定恰當的調配方向。運輸路線,做到施工順序合理,土方運輸無對流和亂流現象,同時便于機械化施工。1.5、填土及回填土方在進土中如有質量較差的土先回填在設計地形標高的底部,隨后分層堆6、筑,在進土期間我們要對土方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對不符合設計要求的黑土、泥漿土、大型樁頭土,化學土一律拒之門外。1.6、地形堆筑及粗平整在機械施工基本完成后,造地形分層作業進行,翻斗車人工短駁鋪面,按要求黃土覆蓋為6O80CM以上。隨后對有因機械施工造成上質板壓地形變形的區域通遍深翻一次,使其達到一定的疏松程度,并清理有礙植物生長的雜物如建筑垃圾等,施工過程中始終把握地形骨架。粗平整時從地形邊緣處逐步向中間收攏,邊緣略低,中間較高,使整個地形坡面曲線自然和順排水通暢,達到設計等高線的要求。進上完成后,造型開始。為滿足設計思想和滿足整個場內的地形,保證苗木的成活,回填上的含水率應控制在23左右。地形7、堆筑時為保證碾壓效果,碾壓層為50CM一層,整體部分壓實度達到90%以上(除表層外),且不允許含有塊徑超過10CM的石塊。綠地的土方造型邊側起伏大,中部平坦,邊側土山要嚴格按豎向設計圖等高線進行造型,坡面和邊線的修整應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現場管理人員安排挖土機,對堆置在基地內的土方進行攤開到位,先將墊層上攤開再將黃土覆蓋在上面,確保種植要求。與其同步技術人員根據設計要求進行測量放樣,定位,立樁,做好記號,挖土機駕駛員根據放樣標高由里向外施工,邊造型,邊平整,邊向后退。為了保證苗木良好的立地生長條件,必須要保證土壤團粒結構,為了合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嚴禁挖土機在表層土上施工。其次,挖土機在整形8、時,邊挖邊退留下的碾壓土,由挖土機重新挖松,挖松深度不少于1米,在施工中要合理安排挖土機走向,盡量減少碾壓面。在整形造型期間,遇上雨天停止作業,雨后及時修整和拍實邊坡。為了防止土壤的沉降,在造型時要比設計標高提高1020CM。在整個地塊造型結束前,技術員對地形進行復測,至達到圖紙設計要求后,才告結束。1.7、施工預計困難及預防排除措施1.7.1、彈簧土處理當地基為粘性土且含水量很大。趨于飽和時,拍打后,地基土變成踩上去有一種顫動感覺的土,稱為彈簧土。彈簧土形成的原因是: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粉質粘土、淤泥質土、腐質土等原狀土上進行壓實或回填土,或采用這類土進行回填土工程時,由于原狀被擾動,顆粒之9、間的毛細孔遭到破壞,水分不易滲透和散發,當氣溫較高時,對其進行拍擊或碾壓,特別是用光面碾滾壓,表面形成硬殼,更加阻止了水分的滲透和散發,形成軟塑狀的彈簧土。埋藏深的土,水散發慢,往往長時間不易消失。處理措施方法是:A、暫停一段時間施工,避免再直接拍打,使彈簧土含水量逐漸降低,或將土層翻起進行晾曬。B、如地基已成彈簧土,可在上面鋪一層碎石或碎磚后進行拍擊,將表層土擠緊。C、彈簧土較嚴重的,可將土層翻起并拌均勻,摻加石灰吸收水分水化,同時改變原土結構成為灰土,使之有一定強度和水穩性。1.7.2、雨季施工措施A、雨季施工的工作面不宜過大,應逐段、逐片的分期完成。重要的或特殊的土方工程,應盡量在雨期前10、完成。B、雨期施工中應有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施工的技術措施,并應隨時掌握氣象變化情況。C、雨期施工前,應對施工場地的排水系統進行檢查,必要時應增加排水設施,保證水流暢通。在施工場地周圍應防止地面水流入場內。D、雨期施工時,應保證現場運輸道路暢通。道路路面應根據需要加鋪滬渣、砂礫或其他防滑材料,必要時應加高加固路基。道路兩側應修好排水溝,在低洼積水處應設置涵管,以利泄水。E、填方施工中,取土、運土、鋪填、壓實等各道工序應連續進行。雨前應及時壓完己填土層或將表面壓光,并作成一定攻勢,以利排除雨水。F、雨期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應注意邊坡穩定。必要時可適當放緩邊坡坡度或設置支撐,施工時應加強對邊坡和11、支撐的檢查。G、雨期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應在坑(槽)外側圍以土堤或開挖水溝,防止地面流入。2、土壤處理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礎環境,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栽植后苗木的長勢和景觀效果。用于綠化工程的土壤應土層深厚,具有良好的排水透氣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結構保持團粒狀態,PH值符合植物的生理習性,適合植物生長,為植物生長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2.1、微地形整理及場地平整措施對施工綠地進行全面的平整、清除雜物。在整地過程中根據施工圖進行地形的處理改造,并用石磙壓平,凸凹保證不大于2cm。確保地形處理符合設計思想,符合設計高程和坡度要求,滿足景觀需要。在處理的過程中使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透氣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結構保持團粒狀態,PH值符合植物的生理習性,適合植物生長。2.2、改良措施(1)種植土改良:對于土壤中可能出現的心土、未成熟土進行熟化處理,采用添加有機復合肥的措施進行改良。對于緊實的土壤要結合機耕細耙和人工耙鋤,直到疏松為止。(2)局部土壤處理:不同植物對于土壤要求是不一致的。對于需要特殊土壤環境才能正常生長的植物,采取局部改善土壤的措施以滿足植物生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