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中國式院落的文化解碼研究報告(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482520
2022-07-25
4頁
16.54KB
1、尋找新中國式院落的文化解碼 居住中國 當唐裝成了普通百姓的拜年禮服時,當女性旗袍驚艷于國際電影節時,當曾國藩的舊家具成了拍賣場的搶手貨時,中式和院落已經成為一些時代精英理想的居住方式。他們厭倦了劣質羅馬柱,粗鄙酒吧臺和被濫用的玻璃幕墻以及包豪斯風格,當中國經濟崛起時,當中國精神被國際社會認同時,時代精英逐漸向五千年燦爛中華文化中尋找歸宿。 嗅覺靈敏的開發商們注意到了這一趨向。去年,以觀唐、易郡、運河岸上的院子為代表的中式院落躍入精英們的視野,創造了良好的銷售業績。呂大龍宣稱做中式房子是蓄謀已久,閻少華則干脆把四合院蓋到了潮白河畔,沈琳的當代院落在讓建筑師們過了把癮的同時,也在京城別墅地產圈引起2、了不小的轟動。 建筑評論家周榕這樣評論三個項目的典型意義,以他們為代表的中國式居住正在出現。 當更多的人談論于中國風時,建筑界開始談論的是居住中國,這意味著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現代居住文化正在出現。 呂大龍(清華紫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題文化的回歸一定伴隨著總體經濟的增長 庭院生活是中國人居住文化最高的境界。其實傳統四合院本身是一個官宅,而不是一個民宅,所以占地大,容積率非常低。但是以官本位的文化特征,是北京文化特征非常明確的信號。所以,四合院是北京的民居,應該是北京的居住文化。對傳統的四合院格局的院落是保留原樣還是改良創新?如果是蓋老樓盡量保持原樣,冬、春之季老人是沒法住的,所以一定3、要改良,不能從一間房子到一間房子進門換鞋。 我以前說過四合院一家住就叫豪宅,10家住就叫大雜院。 中式建筑的回歸不是這兩年剛剛出現的,從建筑史角度講,本世紀初的時候從國外學成回來的建筑師設計的一些東西,比如協和醫院就可以看作是這種回歸。后來因為戰亂這個事情就放下了,那時候出來的文化就壓下去了。解放后50年代出現了一批大屋頂,后來80年代當時北京市政府非要蓋四個大屋頂,強制性地要恢復古都風貌,但這都不是以市場作為先導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兩次。 這次中式院落的回歸是以市場需求推動發展的,發展商做事情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五年前八年前做一個中式的東西可能會把你當做一個古董來看待。我開始做觀唐項目定4、位的時候,也沒有想到現在這么多人會喜歡。那個時候我覺得如果有10到15的人喜歡中式的話,我的市場安全度至少有三倍左右的需求,我只有一的供應,但是有三的需求,對于我來講是安全的。現在看來,是遠遠超出這個數字的。中國結成為非常時髦的一個象征,旗袍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實際上這是一種本土文化的回歸。 中國傳統居住文化怎樣與歐美居住文化競爭與結合?歐美文化是以人為本,四合院居住文化是以居住為本。在一個四合院居住,一個家族里面最老的人住在正房,其他人都住在廂房。四合院要結合歐美的居住文化就是舒服,四合院現在居住秩序是和原來不一樣了,現在至少一家三代是以中間的那一代為核心的,不是以最老的人為核心的。中國住宅講5、究尺度感,要有基本居住的哲學,跟歐美的居住哲學是不同的。中式別墅做的一個院子挨著一個院子的話,是合理的。但是作為一個西式的話,做這么一個密的東西,是不合理的。開個玩笑,如果把中式的東西放在一個非常寬的地方,那是廟。 當然,并不一定中式的就是最好的,應該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閻少華(北京泰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用新本土化建筑代替中式建筑 我覺得目前的中式別墅叫本土化居室更準確一些。這反映了幾種形式的問題,包括形式、氣候、功能的本土化、材料、生活習慣等等這些問題。 本土化還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不杜絕外來的文化,只要外來的文化適合就可以;二是本土化不是簡單地模仿過去,簡單搬來以后還是違背我們6、的本土化原則,所以在本土化上我覺得最好要加以創新,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 因為建筑是歷史的,記載了所處時代意識形態的東西,建筑技術條件,包括這個時代人的心理,要符合現在的情況,應該叫新本土文化或新本土主義,或者叫新本土主義建筑。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們現在的商品房大量是借鑒西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別墅,如何本土化?我們從大雜院的生活方式出來,結合西方以后,實際上形成了我們自己功能上的需求。新本土的概念不僅包括形式,而且包括功能適合本土。在材料的選用、在空間的精髓上也要本土化,空間的精髓又是代表人生存的本質,包括人心理的感受,回歸的感受都能夠達到這種目的。 本土化還使我們借鑒西方的東西得到了理論7、根據。因為本土化實際上不是說強調不能接受外來的東西,只要外來的東西適合本土,它就屬于本土化的要求。比如上海的洋樓,很多都是知名建筑,這么多年沉淀下來以后實際上是適合上海的,包括氣候和上海的用地特色,形成了上海本土文化。所以我比較贊同提本土化,可能和原來的中式從內涵上有比較大的區別。 新本土是一個新理念,但是要達到這個理念使用的手段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造就多樣化、豐富的城市空間和城市形象,我想這種理念大家都有,分別做出來的建筑一定是不一樣的,但是都符合本土的要求,比如適合本土的材料可能有10種,可能有8種,怎么選擇?適合本土生活的習慣還有一些不同的定位,還有一些細分的東西,我怎么來細分以后針8、對什么人群,造成它的形象,包括最后比如在建筑形式上的追求,是不是能更本土化。因為可能有人比較注重屋頂,有人注重顏色,可能有人注重的是一種空間等等,大家注重的東西不一樣,能達到的是一個差異化。 沈琳(北京泰禾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 中國建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要丟棄自己的文化特征 去年以來,凡是討論中式這個問題,觀唐、易郡、運河上的院子三家一定是在一起的,我們這三家里面一定都有中國文化的東西在里面,都蘊含著中國制造的東西在里面。雖然說大家對于理解如何集成傳統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做出來的東西也完全不同,但是對于中國傳統的東西在我們的三家里面都有體現。 作為一個開發商來說,必須具有前瞻性。首先9、對于項目所在的區域必須有前瞻性。另外,對于消費的趨勢必須有前瞻性。我是外地人,當時到北京以后發現,北京好像有水的地方就是很好的地方,這條運河就在小區的旁邊,而且是小區獨享的,是一個非常大的資源。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高檔別墅,這種稀缺的資源是不可復制的,而且就是在這塊土地上。 我為什么要去做這個院子呢?我發現所有的外地人,所有國外的人,到了北京最希望看的東西就是胡同、四合院,我雖然對四合院不是很了解,但是人家對北京的認識,我相信傳統的東西當時不一定被人接受,但它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是歷史沉淀出來的一種瑰寶。一個城市比較有魅力的地方,是把中西傳統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會比較好。我當時用外地人的眼光,從10、這些很簡單的方面去定位了這樣一件事情。 在創造新建筑的時候,不要丟棄傳統,國家和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可能有很多的開發商在很多的場合都問,傳統和現代的結合肯定是一個好的辦法,但是如何結合好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要繼承傳統,要把精髓的東西繼承過來,要把它融進去,如果你能夠在里面感受到很多精髓的東西,可以呼吸到很多優秀傳統的東西。這也是今后在做項目時對傳統繼承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我有個提法叫“宜居別墅”,無論是別墅還是住宅,中式、西式也好,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如何舒適,如何讓人家住得更好,這應該是所有開發商在做任何事情時牢牢把握的。現在好像對“宜居城市”的理解有兩點:一、有很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二、有一定的社會人文環境。對于“宜居住宅”或者是“宜居別墅”也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講。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7-19
1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