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吸式挖泥船施工專業技術方案(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86118
2022-07-25
4頁
23.29KB
1、絞吸式挖泥船施工方案第一節挖泥外棄一、主要工作內容1、挖泥區域本標段設計挖泥方量為X萬m3。全長Xkm,清淤底部高程為X m。二、基本要求清淤工作在場地清理、管線架設施工完成后進行,其施工流程為:管線架設挖泥船就位絞吸泥二次掃淤。1、將清淤區分為X個區,按2Km一個區劃分.2、絞吸淤泥作業時,布置兩條陸上主排泥岸管進入排泥場地,水上排泥管線為潛管與浮筒管連接型式,其位置經航道部門協商后確定。3、本次絞吸施工最大排距1km,排高35m,為保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排泥距離,要遵從“遠土近吹,近土遠吹”的原則,從遠離排泥口處開始吹填,進占法逐步推進,直到整個吹填完成。為保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排泥距離,絞吸2、式挖泥船分條開挖時應遵從“遠土近吹,近土遠吹”的原則,依次由近到遠分條開挖,條與條之間應重疊一個寬度,以免形成欠挖土埂。三、管線鋪設1、岸管施工岸管為兩條管線,兩條岸管一端與潛管相接,另一端經水陸接岸,沿駁岸鋪設進入吹填區。(1)陸上管線架設采用人工配合簡易機械設備完成,人工進行膠墊的安裝及法蘭的連接緊固。(2)排泥管線應平坦順直,彎度力求平緩,避免死彎;出泥管口伸出圍堰坡腳以外的長度,不宜小于5m,并應高出排泥面0.5m以上。(3)排泥管接頭應緊固嚴密,整個管線和接頭不得漏泥漏水。發現泄漏,應及時修補或更換。(4)排泥管支架必須牢固可靠,不得傾斜和搖動;水陸排泥管連接應采用柔性接頭,以適應水3、位的變化。(5)排泥管線跨越沿河路時,采用路面埋管式,在埋管位置設立醒目標志,提請車輛通行時減速慢行。2、浮管施工(1)浮管的施工要滿足取土時的需要,由于取土量大,作業面寬,計劃每條船配置400500m的浮管,為解決浮管因風,潮、水流等作用的擺動而影響航行安全,擬定每80m左右拋設一只1噸重普爾錨固定。(2)水上浮筒排泥管線應力求平順,避免死彎。3、潛管施工為保證船舶的航行,取土區域必須采取潛管施工之方法,潛管用鋼管與軟管交叉連結的方法,確保潛管按河床實際地形緊緊地貼靠在河床上,盡可能保證水深。架設210M潛管后可保證有一定寬度和深度的航道,具體方案應與航道管理部門協商認可后方可施工。為避免潛4、管的位置移動,在潛管兩端增設兩個端點站,每端點站各安全4只人力絞關和4個1.5噸霍爾錨,保證潛管準確定位,確保航行船只的安全。潛管一端與絞吸挖泥船浮管相接,另一端與進入吹填區的岸管相接。(1)潛管由橡膠軟管和鋼管以及控制潛管起伏的端點站組成。潛管敷設前,必須對潛管進行加壓檢驗,各處均達到無漏氣、漏水要求時,方可用于敷設。沉放前做潛管沉浮實驗,檢查空壓機和閥門的運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潛管正常施工。敷設前,應對預定敷設潛管的水域進行水深、流速和地形測量,根據地形圖布置潛管,確定端點站位置,其寬度應滿足船舶通行的要求。(2)潛管節間的連接,宜采用柔性接頭,即鋼管與橡膠管沿管線方向相間設置并5、用法蘭連接。(3)潛管節間的連接,宜設置端點(浮體)站,配備充排氣、水設施、錨纜和管道封閉閘閥等,以操作潛管下沉或上浮。(4)潛管沉放完畢,應在其兩端設置明顯標志,嚴禁過往船舶在潛管作業區拋錨或拖錨航行。(5)跨越航道的潛管,如因敷設潛管不能保證通航水深時,可采用挖槽設置,但必須同時滿足潛管可以起浮的要求。(6)用拖輪將端點站拖至指定位置,錨艇拋設上、下水錨進行端點的固定。潛管沉放時,開動設在端點站上的水泵向管線內注水,使管線逐段沉入水下直至河底。(7)當管線工作結束或中途需起浮時,開動端點上的空壓機向管線內充氣,迫使管線內的水從出口排出,管線逐段浮出水平。待潛管全部起浮后,拖至水流平穩的水域6、內妥為置放。(8)潛管操作運行應符合下列規定:挖泥船開機前應先打開端點排氣閥放氣,以防潛管起浮。開機時必須先以低速吹清水,確認正常后,再開始吹泥。排泥或吹填過程中,凡需停機時,必須先吹清水,沖去潛管中的泥砂,直到排泥管口出現清水時為止,以防潛管堵塞。在潛管注水下沉或充氣上浮時,均應緩慢進行。四、挖泥船定位及分條開挖首先在預定的位置施放醒目的浮漂,再用拖輪拖帶挖泥船就位,當接近預定位置后放慢航行速度,在陸上用全站儀隨進跟蹤測量挖泥主定位樁的位置,并立即計算出其所處位置,當主樁處于預定位置時立即通知挖泥船駕駛,放下主樁,并拋左右橫移錨,即完成挖泥船定位。采用定位樁施工的絞吸式挖泥船,在駛近挖槽起點7、2030m時,航速應減至極慢,待船停穩后,應先測量水深,然后放下一個定位樁,并在船首拋二個邊錨,逐步將船位調整到挖槽中心線起點上。船在行進中嚴禁落樁。挖寬控制:用挖泥船電羅經指示的左右擺寬的方位角控制。挖深:在岸邊設水尺,按水位變化情況隨時調整挖深值。挖泥區邊緣設立燈標。挖泥船夜間施工時,浮桶每隔60m設一盞燈,潛管端點設燈標,并顯示通航方向。五、吹填(1)合理設置吹砂點,使整個吹填場地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原則上每隔300m左右安拆一次排泥管線。(2)排泥管線的間距根據泥泵功率、吹砂的特性、吹填砂的流程和坡度等因素初步定為30m。(3)吹填區內管線的布設間距、走向、干管與支管的分布根據施工現場情8、況,影響施工因素的變化及時調整。(4)根據管口的位置和方向、排水口底部高程的變化及時延伸排泥管線,在吹填區內設水尺,觀測整個吹填區的填土標高的變化,指導排泥管線的調整和管理工作。(5)當吹填土中含有較多的細顆粒土時,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排管線上設置三通管、轉向閥或轉向板,在排泥管上設置擴散板、滲漏孔、擋板等,防止淤泥聚集。(6)排泥管進入吹填區的入口遠離排水口,以延長泥漿流程。管線的布置應滿足設計標高、吹填范圍、吹填厚度的要求,并考慮吹填區的地形、地貌、幾何形狀對管線布置的影響。(7)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應使施工船舶、排泥管、圍堰、排水口協調工作。建立有效的通信聯系并實行巡邏值班,隨時掌握吹填區填土進度、質量、泥砂流失、圍堰和排水口的安全情況。(8)吹填區的余水排放應符合環保規定的標準。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