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塘特大橋跨國道連續梁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2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489481
2022-07-26
24頁
2.25MB
1、 0 新建鐵路長沙至昆明專線新建鐵路長沙至昆明專線玉屏至昆明段玉屏至昆明段 七里塘特大橋跨七里塘特大橋跨G320國道國道(36+56+36)m連續梁連續梁 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 2013 年年 8 月月 26 日日 1 新建鐵路長沙至昆明專線玉屏至昆明段新建鐵路長沙至昆明專線玉屏至昆明段 七里塘特大橋跨七里塘特大橋跨 G320 國道國道(36+56+36)m 連續梁連續梁 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 一一、工程概況及工程概況及地質地質水文條件水文條件 中國水電七局施工的新建鐵路長沙至昆明專線七里塘特大橋跨 G322、0國道(36+56+36)m 連續梁,為鐵路雙線橋,其中第 13 孔15 孔梁采用(36+56+36)m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梁所經地區為云貴高原地區末端,上跨 G320 國道,與其斜交角度為 148,G320 國道路面寬度 7.4m。本聯連續梁的第12#15#墩身為鋼筋混凝土圓端型實體橋墩和雙線圓形空心橋墩,其中 12#墩身高 26.5m,13#墩身高 23m,14#墩身高 25.5m,15#墩身高 28m。七里塘特大橋跨 G320 國道(36+56+36)m 連續梁結構設計示意圖如圖 1 所示。圖 1 七里塘特大橋(36+56+36)m 連續梁結構設計示意圖 2 本聯連續梁總長 123、9.65m,邊支座中心至梁端距離 0.75m,計算跨度為(36+56+36)m,梁截面采用單箱單室,邊支點及跨中梁高 3.05m,中支點梁高 4.35m,梁底變化段采用二次拋物線。箱梁頂寬 12m,底寬 6.7m,頂板厚 0.350.5m,底板厚 0.30.7m,腹板厚 0.480.8m;箱梁兩側腹板與翼緣板相交處均采用圓弧倒角過渡。本聯連續梁所處地質條件,地表以下 30m 深度內地質主要以卵石土和斷層角礫巖為主,地基承載力在0=200300KPa 之間。地基承載力如圖 1地質勘探柱狀圖所示。二、施工方案概況二、施工方案概況 本連續梁設計方案采用支架現澆施工工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4、設部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建質200987號”文要求,針對本橋現澆連續箱梁模板支撐架的結構編制專項施工技術方案。本方案編制的主要內容包括支撐柱、一次橫向主梁、二次縱向主梁、三次橫向分布梁、臨時基礎及其桁聯穩定結構。其上部接高找坡滿堂腳手架及箱梁底模結構,另行編制施工方案,可納入模板施工作業指導書中。為適應箱梁豎向變高截面、弧形曲線梁底支撐需要,現澆連續箱梁模板支撐架分為上下兩層設計結構。下層支撐架設計為大跨型鋼支撐架結構,俗稱膺架;上層采用滿堂腳手支撐架,以滿足調高找坡需要。腳手架落在橫向分配梁 N4 上,N4 布置間距 306090cm,滿足腳手架的支撐需要。下層支撐架高度與5、較矮主墩墩頂平齊,上層支架靠近箱梁中墩附近梁底凈空較矮,在凈空 1.5m 高以內采用木垛、木架支撐。本方案以下層大跨型鋼支撐架為設計對象。3 下層支撐架:中孔 56m 梁段,扣除墩身尺寸后支撐架長度剩余 51.4m,支撐架跨度采用(16.5+18+16.5)m 三跨貝雷桁架連續梁;邊跨 36m 梁段,扣除墩身尺寸剩余 32.6m,模板支撐架跨度采用(15+17.25)m 兩跨貝雷桁架連續梁。七里塘特大橋(36+56+36)m 連續梁模板支撐架設計結構布置如圖 2所示。圖 2 七里塘特大橋(36+56+36)m 連續梁模板支撐架結構布置示意圖 本聯連續箱梁現澆模板支撐架結構,計算支撐柱N1采用66、0014mm鋼管樁,其上一次橫向主梁 N2 采用 3I50b 工字鋼組合梁,再上縱向主梁N3 采用普通型貝雷桁架梁及加強型貝雷桁架梁兩種,貝雷桁架梁之上橫向分布梁 N4 采用 I20b 工字鋼或 150150mm 方木,再上搭設滿堂腳手架接高找坡。中跨支撐柱均落在承臺上,邊跨支撐柱臨時基礎采用直徑150cm的混凝土挖孔樁基礎。三、方案設三、方案設計依據及參數計依據及參數 1、新建客運專線長沙至昆明段橋梁施工圖 D1K440+800 七里塘特大橋下部結構設計圖;2、新建客運專線長沙至昆明段橋梁施工圖 D1K440+800 七里塘特大橋(36+56+36)m 連續梁設計圖(長昆客專玉昆段施橋 287、-III);4 3、客貨共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32008);4、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規范(TB10203-2002)/(J162-2002);5、鐵路橋涵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10303-2009);6、【TZ3242010】鐵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剛構)懸臂澆筑施工技術指南;7、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9、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10、鋼材彈性模量 E=2.1105MPa;Q235 鋼材抗拉、抗壓設計控制強度 f=215Mpa,剪切強度 fv=125Mpa;11、鋼筋混凝土重8、度 rc=26.5KN/m3;12、結構安全系數 K=1.3,抗傾覆系數 K=1.5;13、二次分配梁允許撓度=L/500(參考“橋規”推算);14、恒載系數 1.2,活載系數 1.4。15、施工人員及機械活載按 1KN/m2。(參考【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取值)。16、模板重量 q=3.0KN/m2。按滿堂支撐架、外側鋼模板、芯模竹膠板、木框架,參考【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取值。四、四、計算支撐架結構設計計算支撐架結構設計荷載荷載 根據本聯連續梁的結構特征,箱梁高度隨著梁底弧線向上二次拋物線形變化。梁高不等,梁體重量沿橋梁縱向不均勻線性分布9、,因此造成支撐架結構設計荷載縱向分布差異較大。為滿足結構設計計算方便、快捷需要,將上述非均勻線性荷載按支架支撐跨度進行局部區域條塊分割,再在每一區域內進行平均計算,類似大塊有限元原理。促使非均勻線性荷載的計算值與實際值差異更小,以達到支架結構安全、可靠。選取支撐位置后計算箱梁橫斷面積荷載,支撐點的計算橫截面積位置如圖 2 所示。5(一一)、計算、計算箱梁結構橫斷面面積箱梁結構橫斷面面積 箱梁結構恒載各部分計算斷面體積如圖 3 所示。圖 3 箱梁結構恒載計算斷面體積示意圖 推算推算各各橫斷面橫斷面平均平均面積:面積:A=16.92m2;B=11.43m2;C=12.1m2。(二二)、計算支撐架結10、構設計荷載計算支撐架結構設計荷載 1、中跨、中跨 56m 段支撐架段支撐架結構設計荷載結構設計荷載 6 1.1、節段節段 A 段段、結構恒載:g1=Arc=448KN/m;、支架重量:g2=15%g1=67KN/m(按結構恒載 15%估算);、模板重量:g3=3.0B=36KN/m;B-全橋面寬 12m;、活載:g4=1.0B=12KN/m;、荷載組合:qa=1.2(g1+g2+g3)+1.4g4=678KN/m。設計荷載放大系數:K=1.51。1.2、節段節段 C 段段、結構恒載:g1=Crc=321KN/m;、支架重量:g2=15%g1=48KN/m(按結構恒載 15%估算);、模板重量:11、g3=3.0B=36KN/m;B-全橋面寬 12m;、活載:g4=1.0B=12KN/m;、荷載組合:qc=1.2(g1+g2+g3)+1.4g4=503KN/m。設計荷載放大系數:K=1.57。2、邊跨、邊跨 36m 段支撐架結構設計荷載段支撐架結構設計荷載 2.1、節段節段 A 段段、結構恒載:g1=Arc=448KN/m;、支架重量:g2=15%g1=67KN/m(按結構恒載 15%估算);、模板重量:g3=3.0B=36KN/m;B-全橋面寬 12m;、活載:g4=1.0B=12KN/m;、荷載組合:qa=1.2(g1+g2+g3)+1.4g4=678KN/m。設計荷載放大系數:K=112、.51。7 2.2、節段節段 B 段段、結構恒載:g1=Brc=303KN/m;、支架重量:g2=15%g1=45KN/m(按結構恒載 15%估算);、模板重量:g3=3.0B=36KN/m;B-全橋面寬 12m;、活載:g4=1.0B=12KN/m;、荷載組合:qb=1.2(g1+g2+g3)+1.4g4=478KN/m。設計荷載放大系數:K=1.58。(三三)、繪制結構荷載簡圖繪制結構荷載簡圖 1、中跨、中跨 56m 段支撐架荷載簡圖段支撐架荷載簡圖圖圖 4.1。圖 4.1-1 中孔支撐架計算荷載示意圖 2、邊跨、邊跨 36m 段支撐架荷載簡圖段支撐架荷載簡圖圖圖 4.2。2.1、邊跨支撐13、架實際荷載示意圖、邊跨支撐架實際荷載示意圖圖圖 4.2-1。圖 4.2-1 邊跨支撐架實際荷載示意圖 五、五、支撐架結構支撐架結構內力計算內力計算(一一)、中跨中跨 56m 支撐架結構內力計算支撐架結構內力計算 8 1、求支座反力及彎矩求支座反力及彎矩 以圖 4 荷載為基準,根據靜力計算公式計算各點支反力及彎矩如下:R1=67816.50.4=4475KN;R2=67816.50.6+503180.5=11239KN;R3=503180.5+67816.50.6=11239KN;R4=67816.50.4=4475KN。ML1=0.0867816.52=14767KNm ML2=0.0255014、3182=4074KNm ML3=0.0867816.52=14767KNm M2=-0.0567816.52-0.05503182=-17378KNm M3=-0.05503182-0.0567816.52=-17378KNm 采用采用 midas 軟件復核結果:軟件復核結果:R1=R4=4553KN,R2=R3=11161KN;ML1=ML3=14487KNm,ML2=3200KNm,M2=M3=-17172KNm;采用手采用手工計算結果進行后續計算。工計算結果進行后續計算。2、繪制結構內力簡圖、繪制結構內力簡圖計算剪力及彎矩計算剪力及彎矩 圖 5.1 中跨支撐架貝雷梁內力計算簡圖 9(二15、二)、兩側邊跨、兩側邊跨 36m 支撐架結構內力計算支撐架結構內力計算 1、求支座反力及彎矩求支座反力及彎矩 以圖 4 荷載為基準,根據靜力計算公式計算各點支反力及彎矩如下:R5=678150.375=3814KN;R6=678150.625+478180.625=11734KN;R7=478180.375=3227KN;ML5=0.07678152=10679KNm ML6=0.07478182=10841KNm M6=-0.0625678152-0.0625478182=-19214KNm 采用采用 midas 軟件復核結果:軟件復核結果:R5=3805KN,R6=11733KN,R7=316、235KN;ML5=9502KNm,ML6=9760KNm,M6=-19198KNm;采用手工計;采用手工計算結果進行后續計算。算結果進行后續計算。2、繪制結構內力簡圖、繪制結構內力簡圖計算剪力及彎矩計算剪力及彎矩 圖 5.2 邊跨支撐架貝雷梁內力計算簡圖 10 (三三)、結構內力匯總表、結構內力匯總表 設計內力 中孔支撐架 邊孔支撐架 max min max min 支反力(KN)R2=11239 R6=11734 彎矩(KN-m)14767-7378 10841-19214 剪力(KN)6712-6712 5378-6356 六、支撐架結構設計六、支撐架結構設計(一)、中中孔孔 56m 支17、撐架結構支撐架結構 1、支撐柱、支撐柱 N1 桿件桿件 1.1、選擇支撐柱尺寸 中孔支撐架 R2處截面支撐分擔的荷載最大 11239KN,以其為設計對象,其它支撐柱參照此柱施工。每一橫截面計劃支撐 4 點,按等荷載分布設置,每一支撐柱分擔支撐荷載為(R2-1)=(R2)/3=2810KN。R2 斜腿支撐柱傾斜角度 a=35o,斜腿受壓 R=(R2-1)/cos35o=3430KN;橫桿受壓(R2-2)=(R2-1)tg35o=1968KN。支撐柱擬采用直徑600mm、壁厚 14mm 鋼管樁,其截面幾何特征為:橫截面積 A=258cm2,橫截面慣性矩 I=110695cm4,回轉半徑 i=20.18、72cm。中孔支撐架安裝高度安裝以 13 號墩墩頂平齊為準,R1 支撐柱受壓高度 h1=22m,R2 斜腿支撐柱最大受壓高度 h2=26.5m,兩個斜腿之間設一橫向支撐,斜腿自由長度 l=13.5m,受壓長細比=65,屬于短壓桿,穩定系數=0.86。支撐柱斜腿允許承壓力:4548,RAKN大于分擔荷載R=3430KN,安全系數 1.33,滿足要求。11 橫桿自由長度 l=18m,受壓長細比=87,屬短壓桿,穩定系數=0.74。支撐柱橫桿允許承壓力:3914,RAKN大于分擔荷載(R2-2)=1968KN,安全系數 1.99,滿足要求。1.2、布置支撐柱間距 選取有代表性的 IIII 橫斷面面積19、為基準,計算橫斷面荷載。整個橫斷面面積 A=160255cm2,五點支撐,每點支撐面積為 A1=40064cm2。按每份面積 A1劃界限,再求每份面積重心線,即支撐點位置。利用面積矩平衡法則求得支撐點布置間距為:(196+312+196)cm,其橫斷面荷載分布圖及支撐點位置如圖 6 所示。圖 6 標準橫斷面支撐布置示意圖 2、一次橫向分布主梁、一次橫向分布主梁 N2 2.1、N2 主梁內力 對應支撐點 R2處 N2橫梁受載最大,以此處 N2橫梁為計算對象,其余N2橫梁按此標準施工。N2橫梁承受的最大荷載為 R2=11239KN,依據圖 6計算 N2 橫梁結構內力圖,如圖 7 所示。12 圖 720、 中孔支撐架橫梁 N2 內力計算簡圖 2.2、N2 主梁結構設計 圖 7 可知主梁最大彎矩 Mmax=-990KN-m,最大剪力 Tmax=2257KN。一次橫向主梁 N2 采用 I50b 工字鋼梁,材質為 Q235 鋼材。其幾何特征指標為:橫截面積 A=129cm2,豎向慣性矩 Ix=48556cm4,Ix/Sx=42.3cm,d=14mm。設計強度控制值f=215MPa,剪應力fv=125MPa。、求所需根數 n 由應力法求得:xnIyMmaxmaxf=215MPa,n2.4 根,取 3 根。、剪力驗算 最大剪切應力:最大剪切應力:maxmaxT127MPa125MPand(Ix/Sx),21、不不滿足要求滿足要求,施工時施工時 N2 主梁在最外側支點主梁在最外側支點兩側兩側 30cm 范圍內腹板貼焊范圍內腹板貼焊 5mm 厚厚鋼板。鋼板。、檢算彎曲撓度 N2 橫梁正彎矩遠小于負彎矩,故驗算外懸臂的下撓度。其外懸臂彎矩M=-990KN-m,懸臂長 L=248cm。假設外懸臂段作用單位荷載,其最大撓度:)(8141xnIEqL=1.5510-3cm;單位荷載下的最大彎矩:彎矩2121qLM =3.08KNm;13 由位移相似比例關系求得:PPMM11=4.98mm,小于允許擾度L/400=5.8mm,滿足要求。3、二次二次縱向分布主梁縱向分布主梁 N3 縱向分布梁N3 采用普通型貝雷桁22、架梁,最大彎矩Mmax=14767KN-m,最小彎矩 Mmin=-17378KN-m,最大剪力 Tmax=6712KN。、貝雷桁架梁的物理幾何指標、貝雷桁架梁的物理幾何指標 貝雷桁架物理幾何指標(根據交計發199823 號文)型型 號號 幾何特性幾何特性 容許內力容許內力 單排單層 不加強型 Ix(cm4)W(cm3)彎矩(kNm)剪力(kN)250497.2 3578.5 788.2 245.2、以抗剪能力計算所需貝雷梁數量 n(片)所需貝雷桁架片數 n=TmaxT=27.4(片),取 n=28 排。公式中:T為單排貝雷桁架梁抗剪能力,245.2KN/(排)。、檢算抗彎能力 28 排普通型貝23、雷桁架梁的總抵抗彎矩為:M=nM=22070KN-m,大于最大負彎矩 Mmin=-17378KN-m,滿足要求。公式中:M為單排貝雷桁架梁的抵抗彎矩內力,788.2KN-m/排。、驗算下彎撓度 本支撐架在兩邊孔段下彎矩最大,最大彎矩為 Mmax=14767KN-m,利用彎曲位移相似關系計算。假設在兩邊孔 L=1650cm 區間內作用一單位荷載 q=1。則:單位荷載下的最大彎矩:M1=q(L2)/8=34KNm;14 單位荷載下跌最大撓度)(384541xnIEqL=6.610-3cm;由位移相似比例求得:max11MMP=28.7mm。小于允許彎曲撓度=L/500=33mm,滿足要求。、布置間24、距 按照等面積分配法布置貝雷桁架間距,再以貝雷桁架的標準橫撐尺寸進行微調,以確保每片貝雷桁架均勻受載。以箱梁橫斷面代表性的 IIII橫斷面面積為計算基準,按圖 6 橫斷面荷載圖進行計算,單片貝雷桁架支撐面積為 A2=5723.4cm2。每兩排采用標準橫撐連接,形成穩定的桁架體系。對應腹板處,荷載峰值大且集中,采用四片加強型貝雷桁架并置,間距 25cm,利用聯板連接,并與相鄰桁架夾持固定,貝雷桁架標準橫撐采用45cm、135cm 間距兩種固定架。貝雷桁架梁的橫向布置間距如圖 8 所示。加強型貝雷桁架參數為:上下布置加強弦桿,在邊跨緊挨斜腿支撐柱處的 1 片貝雷桁架增設豎桿,豎桿材料與貝雷片材料同25、。圖 8 中孔貝雷片布置間距示意圖 15 4、三次橫向分布梁三次橫向分布梁 N4 N4 橫向分布梁放置在貝雷桁架上,受力很小,大多部位為支撐力,是為配置腳手架支撐需要,檢算過程略。順橋向布置間距滿足腳手架搭設需要,與腳手架順橋向布置間距等同,按 6090cm 布置。本方案按 I20 工字鋼設計,可根據現場自有材料設置,其強度不低于 150100mm 方木即可。5、接高滿堂腳手架接高滿堂腳手架、腳手架桿端承載能力 腳手架按國家標準產品規格設計,其標準如下表所示。若到達現場腳手架規格與本標準差異較大,應進行詳細計算。扣碗腳手架強度指標及物理特征扣碗腳手架強度指標及物理特征 P235A 鋼材抗拉、抗26、壓和抗彎強度設計值 205(N/mm2)彈性模量 2.05105 腳手架鋼管截面特征 外徑(mm)壁厚(mm)截面積(cm2)截面慣性矩(cm4)回轉半徑(cm)48 3.5 4.89 12.19 1.58 腳手架的水平桿步距按 1.2m 設計。橫桿與立桿的連接點視為鉸接,頂托桿不大于 0.6m、底腳桿不大于 0.2m。最大受壓段為 1.2m,其長細比120761.58Li100,屬于短壓桿,折減系數=0.714。則單根支撐柱的允許承載能力為:R=K1K2AfA=40.1KN/根;公式中:K1重復使用的鋼管,折舊系數取 0.8;K2使用變形及安裝軸線偏差折減系數,取 0.7。、腳手架桿布置間距27、 腳手架立桿順橋向布置間距與 N4 橫向布置間距相同。按最大橫截面A 斷面荷載為 qa=678KN/m,布置腳手桿不小于 18 根;按最小橫截面 C 斷 16 面荷載為 qc=503KN/m,布置腳手桿不小于 14 根。腳手架立桿橫橋向布置間距:箱梁距離 13 號及 14 號墩附近最大截面根部腹板下間距為 30cm,底板下間距為 60cm,翼緣板下間距為 90cm,距離跨中較小斷面處平均布置間距為 6090cm。腳手架立桿橫橋向實際布置間距一律采用橫斷面等面積分配法布置原則,計算方法與貝雷梁布置間距計算方法相同。考慮支撐能力以及腳手架安裝需要,布置間距結合各個支撐區域分別設置。A 截面中孔支架28、距離 13 號及 14 號主墩附近箱梁最大截面端部 6m內縱向間距按 60cm 布置,其余一律按 90cm 布置,橫向布置 20 排腳手架;C 截面中間支撐段處按 1416 排布置,縱向布置間距一律按 90cm 布置。6、桁聯結構、桁聯結構 支撐柱受壓全高不滿足其承載能力需要,中間需要增加約束以縮短自由長度。為增加支撐柱整體穩定性,橫向每排 4 根支撐柱之間設置橫聯,橫聯采用 2C12 槽鋼,并在其中布設剪刀桁聯撐,剪刀撐采用75X5 角鋼桿件,按斜拉剪刀設置,以拉桿為主,其長細比應滿足350 要求;縱向利用貝雷桁架梁約束限位,在支撐柱頂設置縱向限位擋板,貝雷梁兩端與橋墩頂緊。支撐架橫斷面結構29、布置示意圖如圖 9 所示。計算橫聯支撐力:bm274430.530 m+190,NFKN橫聯擬采用 2C12 槽鋼扣成矩形管,忽略截面平移其截面幾何特征為:橫截面積 A=2A=31.4cm2,最小橫截面慣性矩 Iy=2 Iy=76cm4,最小回轉半徑 iy=2 iy=3.1cm。支撐柱最大間距 312cm,橫聯自由長度 l=2.5m,受壓長細比=80,屬于短壓桿,穩定系數=0.78。橫聯允許承壓力:502,RAKN大 17 于計算荷載 Fbm=30.5KN,滿足要求。圖 9 支撐架橫斷面結構布置示意圖 (二)、兩側邊兩側邊孔孔 36m 支撐架結構支撐架結構 1、支撐柱、支撐柱 N1 桿件桿件 30、18 1.1、選擇支撐柱尺寸 邊孔支撐架 R6處截面支撐分擔的荷載最大 11734KN,以其為設計對象,其它支撐柱參照此柱施工。每一橫截面計劃支撐 5 點,按等荷載分布設置,每一支撐柱分擔支撐荷載為 R=(R6)/5=2347KN。支撐柱擬采用直徑600mm、壁厚 12mm 鋼管樁,其截面幾何特征為:橫截面積 A=222cm2,橫截面慣性矩 I=95842cm4,回轉半徑 i=20.79cm。邊孔支撐架安裝高度安裝以 12 號墩墩頂平齊為準,R6 支撐柱受壓高度 h1=25m,中間設一橫撐,支撐柱自由長度 l=12.5m,受壓長細比=60,屬于短壓桿,穩定系數=0.88。支撐柱斜腿允許承壓力:31、4005,RAKN大于分擔荷載R=2347KN,安全系數 1.7,滿足要求。1.2、布置支撐柱間距 選取支撐柱受載最大的支撐截面 VIVI 為基準計算橫斷面,橫截面VIVI 與截面 IIII 面積大致相當。為簡化計算,按中跨支撐架橫向間距布置。每個橫斷面支撐點布置間距為:(196+312+196)cm,其橫斷面荷載分布圖及支撐點位置如圖 6 所示。2、一次橫向分布主梁、一次橫向分布主梁 N2 考慮施工方便,兩邊孔支撐架橫向分布主梁 N2 的結構,采用與中孔相同的結構。即為 3I50b 組合工字鋼梁。3、二次縱向分布主梁、二次縱向分布主梁 N3 縱向分布梁N3 采用普通型貝雷桁架梁。最大彎矩Mm32、ax=10841KN-m,最小負彎矩 Mmin=-19214KN-m,最大剪力 Tmax=-6356KN。19、貝雷桁架梁的物理幾何指標、貝雷桁架梁的物理幾何指標 貝雷桁架物理幾何指標(根據交計發199823 號文)型型 號號 幾何特性幾何特性 容許內力容許內力 單排單層 不加強型 Ix(cm4)W(cm3)彎矩(kNm)剪力(kN)250497.2 3578.5 788.2 245.2、以抗剪能力計算所需貝雷梁數量 n(片)所需貝雷桁架片數 n=TmaxT=26(片),為布置合適,取 n=26 排。、檢算抗彎能力 26 排普通型貝雷桁架梁的總抵抗彎矩為:M=nM=20501KN-m,大于最大33、彎矩 M=19214KN-m,滿足要求。、驗算下彎撓度 本方案支撐架下彎矩最大為 Mmax=10841KN-m,利用彎曲位移相似關系計算。假設在兩邊孔 L=1800cm 區間內作用一單位荷載 q=1。則:單位荷載下的最大彎矩:M1=q(L2)/8=40.5KN.m;單位荷載下跌最大撓度)(384541xnIEqL=1010-3cm;由位移相似比例求得:max11MMP=26.8mm。小于允許彎曲撓度=L/500=36mm,滿足要求。、布置間距 按照等面積分配法布置貝雷桁架間距,再以貝雷桁架的標準橫撐尺寸進行微調,以確保每片貝雷桁架梁均勻受載。以支撐架最大荷載處的箱梁橫斷面為計算對象,其橫斷面為34、 VIVI 20 斷面,VIVI 斷面與 IIII 橫斷面面積基本相近。且計算過程中,邊跨貝雷桁架數量僅比中跨數量稍小,故邊跨貝雷桁架參照中跨支撐架布置結構。每兩排采用標準橫撐連接,形成穩定的桁架體系。對應腹板處,荷載峰值大且集中,采用四片加強型貝雷桁架并置,間距 25cm,利用聯板連接,并與相鄰桁架夾持固定,貝雷桁架標準橫撐采用45cm、135cm 間距兩種固定架。貝雷桁架梁的橫向布置間距如圖 8 所示。加強型貝雷桁架參數為:上下布置加強弦桿,在邊跨緊挨斜腿支撐柱處的 1 片貝雷桁架增設豎桿,豎桿材料與貝雷片材料同。4、三次橫向分布梁、三次橫向分布梁 N4 貝雷桁架梁頂層橫向分布梁 N4 受35、載很小,參照中孔支撐架布置結構。5、臨時基礎、臨時基礎 邊孔支撐架兩邊支點落在橋墩承臺之上,中間支點落在自然土質上,落在承臺外的支撐柱臨時基礎采用混凝土灌注樁基礎。支撐柱分擔荷載 R611734KN,4 根支撐柱每根分擔荷載 R=2934KN,基礎壓應力安全系數 K1.3。根據設計圖紙的地質勘測報告資料,1215 跨承臺基礎 30m 范圍內地質條件大多為卵石土和斷層角礫巖,允許承載能力為o200300Kpa。地質承載力保守計算為o=200Kpa,其樁基抗剪切強度o=60Kpa,臨時樁基礎擬采用 15m 深,選取樁徑=1.5m,其上設鋼筋混凝土板。按摩擦樁計算單樁承載力:2pR11PUl+A/K36、=3.14 1.5 15 60+3.14 0.752001.3=1766KN22 公式中:K安全儲備系數,取 K=1.3;21 U樁的周長;l樁有效深度,取 20m;A樁基橫截面積,2)2(A;o 土質抗壓強度,取 200KPa;o土質抗剪切強度,一般為o的 3040%。混凝土板承受荷載 Rb=R-R=1168KN,板長取 10m,實際承載板長L=10-1.54=4m,計算混凝土板寬:B=nRb/Lo=146cm,安全系數 1.3,根據樁基直徑寬度取值 190cm,厚度取值 50cm。6、桁聯結構、桁聯結構 參照中孔支撐架構造設計。7、二層接高滿堂腳手架、二層接高滿堂腳手架 參照中孔支撐架結構37、設計施工。七七、施工工藝及方法、施工工藝及方法 見見項目編制項目編制的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案。八八、施工注意事項、施工注意事項 1、因墩身位置影響,中、邊跨最外側支點均在下弦桿節點板處,不利于貝雷片受力,需在每個支點處增加相同型號立桿一根。特別注意,各跨特別注意,各跨中間支點處必須設置在貝雷桁架接頭部位中間支點處必須設置在貝雷桁架接頭部位,請仔細看圖,請仔細看圖。2、與各墩臺靠近的鋼管樁,必須在中部及頂部與墩身聯接,橫聯擬采用 C14 槽鋼,但聯接須采用銷接或栓接,不可采用焊接,并注意墩身預埋。3、臨時基礎不需配筋,但樁基礎或承臺與鋼管樁連接部分必須預埋2cm 厚鋼板,預埋鋼板下設錨固鋼筋,與鋼管38、樁底座栓接或焊接牢固。鋼 22 管樁上座和底座分 8 方向設置10102cm 三角形襟板,襟板與鋼管樁和底座鋼板焊接牢固,焊縫厚度不小于 8mm。4、為支點穩固,各墩承臺第一層在豎向鋼管樁支點范圍內補齊至第二層標高。5、鋼管樁必須經過嚴格檢查,嚴禁出現壁厚不足,鋼管彎曲的材料。6、I50b 工字鋼一次主梁與鋼管樁應焊接牢固。7、二次縱向分布梁,應與一次主梁和鋼管樁有適當連接索固,保證鋼管樁的上下鉸接狀態。8、二次縱向分布梁有 4 處為兩片并置,為確保貝雷桁架整體穩定性,并置貝雷桁架應與相鄰貝雷桁架要采用聯板等進行可靠連接。9、二次縱向分布梁端頭應采用方木或焊接槽鋼與墩柱頂死,防止貝雷片縱向移位39、。10、支架平臺上應有防護圍欄,結構由現場技術人員確定繪制。11、臨時基礎基底必須進入原狀土內 20m,地表回填土不可計入樁基有效深度。12、因對當地氣象不熟悉,本專項方案未考慮風荷載,建議在鋼管樁中部和頂部各設不少于三個方向的攬風繩。九九、工程數量、工程數量 全支撐系統合計用貝雷桁架 888 片,加強弦桿 592 根,橫撐 296 片,合計 293t;I50b 工字鋼 36.4t,C14 槽鋼 2t,75X5 角鋼 8t,600mm14mm 鋼管樁 208t(1030m)。連續梁現澆支撐架用鋼量共 547t,連續梁梁體總重 4926t(1859m3),重量比 11%。23 十十、設計附圖、設計附圖 見細部設計圖紙見細部設計圖紙。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