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人:正***
編號:496105
2022-07-27
9頁
183KB
1、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焦作2段第三施工標段(樁號:48+30055+900)(合同編號:HNJ-2008/J2/SG-003)重夯施工方案 批 準: 審 核: 審 核(安全): 編 制: 中國水電三局有限公司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焦2-3項目部二0一0年二月目錄1工程概況 12編制依據 13重夯施工 13.1 渠堤基礎重夯施工范圍 13.2施工機具 13.3重夯施工程序和步驟 23.4施工參數的確定 33.5夯擊施工 33.6夯擊結束標準 43.7施工檢測 53.8質量控制 53.9成品保護 64施工資源配置 65.工期安排 .66安全防護措施 7重夯施工方案1工程概況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2、干渠黃河北羑河北(委托建管項目)焦作2段第三施工標段,設計樁號為48+30055+900,渠段長度7.6km,為全明渠段,標段內共有各種建筑物9座(其中:左排排水渡槽1座,鐵路橋1座、公路橋5座、生產橋2座)。渠道樁號51+60052+200為全挖方段,挖深2024m。渠基巖性劃分上部為黃土狀重粉質壤土和重粉質壤土,該土質強度較低,且具中等濕陷性,應對其采取重夯處理措施,初步確定重夯處理深度為3.0m。重夯處理約13093.54 m2。2編制依據(1)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3)黃土狀土濕陷處理布置圖;(4)設計3、通知焦s-2009-01附件二:總干渠焦作2段渠道濕陷性黃土強夯、重夯地基處理技術要求。3重夯施工重夯施工前,要進行場地清理,對重夯施工區域進行清理整平,原地面清理深度不小于30cm,同時查明場地范圍內的地下構筑物和各種地下管線的位置及標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重夯施工而造成破壞。夯坑內或場地積水應及時排除。復勘場地地質條件和持力層埋層深度。施工前,選擇IV51+83551+855段作為重夯生產性試驗場地進行現場試驗,以確定具體的重夯設計、施工參數。重夯生產性試驗于2010年1月7日進行,試驗取得施工參數見試驗報告。履帶吊就位應平整和穩固,確保施工中不發生傾斜、移動。3.1 渠堤基礎重夯4、施工范圍 本標段渠堤基礎重夯施工范圍IV51+60052+200左側防護堤左右坡腳2.0m范圍內,共計13093.54m2。3.2施工機具根據設計通知要求確定的重夯施工機械為:采用1臺15T的履帶式起重機,配備3t圓形夯錘,錘底直徑1.4m。夯錘為鑄鋼材料。夯錘的構造為底盤、中間塊及頂板三部分組成,底板與外殼焊成一體。裝配式鋼制夯錘如下圖1。現場配備1臺ZL50裝載機和1臺平地機用于場地平整及推平夯坑。圖1 夯錘組裝示意圖3.3重夯施工程序和步驟重夯總體施工程序見如框圖1:施工準備原地面清理、減震溝施工夯前檢查夯擊施工夯后試驗、檢驗單元驗收下一單元施工驗收補夯施工監測(1)清理并平整施工場地;5、(2)設計有減振溝的部位,開挖減振溝;(3)標出第一遍夯點位置,并測量場地高程;(4)起重機就位,使夯錘對準夯點位置;(5)測量夯前錘頂高程;(6)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待夯錘脫鉤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鉤,測量錘頂高程,若發現因坑底傾斜而造成夯錘歪斜時,應及時將坑底整平;(7)按每遍四擊,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8)用裝載機將夯坑填平,并測量場地高程;(9)在710天的時間間隔后,按上述步驟逐次完成全部夯擊遍數,測量夯后場地高程;(10)重夯施工沿渠線方向循環步履:為保證重夯施工連續進行,將重夯沿渠線方向,劃分成2個施工段,首先施工IV51+60051+835段,從樁號IV51+600開始,依次向前6、進行滾動夯擊,按50m長滾動夯擊4次后(235m長為一循環段),以此類推完成剩余三遍的夯擊任務。一個循環段完成后,再進行下一個循環段的夯擊施工。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如果每天的夯擊工作量有所變化,循環段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IV51+85552+200段因在IV52+180處有煤氣管道,還未遷移不能施工,根據遷移情況具體安排施工時間。3.4施工參數通過重夯試驗選用了施工參數(見重夯試驗報告焦2-32010技案008號)270kN.m,夯錘的起落高度為9m,夯擊次數為三遍十二擊,每遍間隔710天。3.5夯擊施工本工程屬大面積重夯,夯擊點布置采用一夯挨一夯布置。在已經整平的場地標出第一遍夯點位置,并7、用石灰標出夯錘底面外圍輪廓線,夯點按照行列式布置,中心間距1.4m, 夯點布置見下圖。重夯試驗夯點布置圖履帶式起重機就位后,夯錘對準夯點位置,夯擊時每一次的夯錘提升高度都必須達到6m,當夯錘即將提升到預定高度時,稍停一下,使錘不擺動,然后繼續提升,直至脫鉤落下。每次夯擊時的落錘要平穩,如夯錘落在夯坑中有傾斜,且當其傾角超過30度時,需用土將夯坑填平,方能進行下一次的夯擊。按照設計規定次數及控制標準,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的夯擊,根據預先選定的3個夯點及周圍布置的測量點,測量夯坑及周圍土體的高程以確定夯沉量和地面隆起量,然后用裝載機將夯坑填平,測量夯擊后場地高程。每遍夯擊完成間隔七天后,再按上述步驟8、完成全部夯擊遍數,同時測量并記錄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及地面變形情況。3.6夯擊結束標準達到規定的夯擊遍數后,最后兩擊的相對平均夯沉量不小于50mm;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生過大的隆起;不因夯坑過深發生起錘困難。當監理工程師檢查認可后,進行夯坑的回填、場平工作。用裝載機將夯坑周圍的土體推至坑內,最后采用振動碾碾壓表層松土,直到表面平整、穩定,無明顯輪跡為止,然后測量夯后場地高程。夯擊次序為一夯挨一夯進行,當夯點的夯擊次數較多時,必須控制每一次夯擊的錘印重疊。 夯坑和夯擊的場地由于下雨或其它原因積水時,及時采取排水措施,并晾干一段時間,以免形成彈簧土。3.7施工檢測夯擊施工過程中設專人負責下列檢測工作9、:(1)開夯前檢查夯錘重和落距,以確保單擊夯擊能量符合設計要求;(2)在每遍夯擊前,對夯點放線進行復核,夯完后檢查夯坑位置,發現偏差和漏夯應及時糾正;(3)按設計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和夯沉量。(4)施工過程中對各項參數及施工情況安排專人進行詳細記錄。3.8質量控制(1)重夯施工開始前,會同監理人復核重夯點位的現場放樣成果,經監理人簽認后,方可開始重夯。(2)重夯施工過程中,會同監理人按試驗確定的施工參數,定時進行下列項目的檢查:重夯點位偏移值、夯擊次數、夯錘落距、每個夯點的最后兩擊夯沉量、夯錘傾斜度。(3)檢查重夯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測試數據和施工記錄,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應補夯和采取其它有效措10、施。(4)質量檢驗的方法,根據土性選用原位測試和室內土工試驗(5)施工完成后七天,從夯面起至其下3m深度范圍內每隔1m取樣進行室內試驗,測定土的干密度、含水率和濕陷系數。(6)重夯處理質量檢驗合格標準為:重夯施工結束后,3m處理深度范圍內土層的濕陷系數小于0.015。(7) 重夯開始應檢驗夯錘起吊點是否處于重心,若有偏心,應采取錘邊焊鋼板或增減混凝土等辦法使其起吊點處與重心重合,以使夯錘起吊或下落時保持平衡。(8) 夯擊時落錘應保持平穩,夯位正確。如錯位或坑底傾斜過大,應及時用壤土將坑底整平重新夯擊。(9)夯擊次數可按試夯后最后兩擊的平均沉降量在1020mm之間的夯擊次數進行控制。夯擊土坑下陷11、深度應用水準儀測量控制。(10)重夯應盡量避免雨雪天施工,以防止重夯場地積水,否則土質含水量增加,土質變軟,會產生擠出現象,降低重夯效果。3.9成品保護(1)做好場地周邊排水設施,防止已重錘夯實的場地被水淹泡。(2)夯實完畢后,立即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如有間歇,預留200300mm厚土層,基礎施工時再挖除,防止擾動。4施工資源配置擬投入施工人員詳見表1。擬投入機械設備詳見表2。擬投入的主要人員表 表1序號工種數量1管理人員22技術人員23技術工人84普工5 投入的主要機械設備表 表2序號設備名稱規 格單 位數 量1履帶起重機15t臺12夯錘3t個13裝載機ZL50臺14平地機臺15.工期安排本合12、同段重夯總工程量約13093.54m2,具體工期安排如下:IV51+835855試驗段已于2010年1月7日2月7日完成。IV51+60052+170段11000m2,2010年2月16日到3月15日完成,平均日施工強度393,為避免擾民以減少外界干擾,安排全白班施工。IV52+17052+200段600m2根據九里山街道煤氣管道遷移進度或實際試驗結果適時安排施工。6安全防護措施6.1 現場安排一名專職安全員,具體負責施工現場安全防護工作。6.2 履帶式起重機、夯錘、自動脫鉤裝置要保持性能良好,操作機械工持證上崗。6.3 起重機及夯錘停放穩固,并先對好夯位后方可進行重夯作業,起吊夯錘時速度應均13、勻。夯錘或掛鉤不得碰觸吊臂,應在吊臂適當位置掛廢汽車外胎加以保護。6.4 夯錘起吊后,吊臂和夯錘下15m范圍內不得站人。非施工人員應遠離夯擊點30m以外,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6.5 為減少吊錘機械吊臂在夯錘下落時的晃動及反彈,在吊臂頂端應設置吊臂撐桿。每天施工前,必須檢查起重機各部位是否正常及鋼絲繩有無磨損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6.6 干燥天氣作業,可在夯擊點附近灑水降塵。起重機駕駛室前面宜在不影響視線的前提下設置防護罩。6.7 在重夯現場四周設置安全標示牌及安全圍護,施工現場不得有非施工人員圍觀。6.8 履帶吊移動時,安排專人協調指揮,每個操作動作由指揮人員的手勢指導完成。6.9 重夯施工前,項目部對施工區域周圍村莊進行告知,嚴禁村民在施工過程中圍觀和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