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放線施工方案(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0226
2022-07-29
8頁
117KB
1、青山湖大園新城一期工程測量定位放線施工方案編制人: 職務(稱): 審核人: 職務(稱): 審定人: 職務(稱): 批準部門(章) 編制時間: 浙江大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測量、定位放線施工方案1.1工程性質1、工程名稱:青山湖大園新城一期工程2、建設單位:浙江鑫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3、設計單位:天津天怡建筑設計有限公司4、勘測單位:臨安市規劃勘測有限公司5、監理單位:杭州廣廈建筑監理有限公司6、施工單位:浙江大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1.2工程建筑概況青山湖大園新城一期工程建設地點位于青山湖街道,規劃蔣墅街北側,規劃西一路以東,臨余路南側,大園路西側。擬建工程由六幢高層建筑、一幢幼兒園及一個地下車庫組成2、。用地面積61656m2,工程總建筑面積102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75735.8m2,地下建筑面積22479.4m2。本工程地下車庫為地下二層,層高分別為地下二層3.300m(5#樓為3.000m),地下一層2.850m,底板標高基本上為5.400。本工程主體為地上16-27層高層住宅和一棟3層幼兒園。3#、4#、5#樓部分的商業為兩層框架結構,2#樓幼兒園為三層框架結構。主體結構由6幢高層、一幢幼兒園組成。1#樓為27層高層住宅樓,住宅標準層層高均為2.900m;3#、4#、6#樓為24層高層住宅樓,住宅標準層層高均為2.900m;7#樓為18層高層住宅樓,住宅一層及以上層高均為2.3、900m;5#樓為16層高層住宅樓,住宅標準層層高均為2.900m。1.3編制依據施工圖紙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程(DBJ01-21-95)工程測量規范(GB5006-93)1.4人員組織及設備配備1.4.1人員組織1.4.2設備配備本工程擬采用配備RTS820型全站儀;用水準儀(DZ2400)型自動安平水準儀控制,檢測水準點標高和平整度,標高的傳遞采用標準長鋼尺和水準儀相結合進行。自進場開始,配合工程進度進行軸線的投測和標高的控制。1.5 定位放線1.5.1作業條件施工測量作業條件。管網圖等資料齊備。測量儀器經校檢完好齊備。施工現場已平整好,地面障礙物已清除。建筑規劃紅線界樁已投放,保存完好。測4、量員已事先熟悉建筑規劃紅線圖和建筑總平面圖,建筑物規劃紅線的間距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要求,已算出建筑物各特征點與規劃紅線之間的距離尺寸并正確標注在建筑總平面圖上。測量員已確定測量放線的方法和步驟。1.5.2所用材料及儀器測量工程主要用一些零星、輔助材料,包括:白灰、木樁、鐵釘、鋼條、油漆、圖紙、水、砂、石子、水泥等。測量工程主要用三種儀器:水準儀(DS2400)、RTS820型全站儀。工(用)具主要有:5m小卷尺、50m鋼卷尺、水準尺、工程筆、工具、手錘、等。1.5.3定位放線依據根據建筑設計總平面布置圖確定平面控制方案和施測精度,以規劃部門指定的建筑紅線樁,國家高程標準樁及現場放點進行現場軸線控5、制網和標高控制點的引測。1.5.4平面控制網的測設場區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平面控制網應先從整體考慮,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平面控制網的精度本工程為面積大,分布散框架剪力墻結構,按一級方格網控制即可滿足施工要求。主軸線控制樁的建立根據建筑物平面形狀的特點,利用給定現場放點定出主控軸線。定位放線時精確測出控制軸線網,并將標樁設在即便于觀測又不易遭到破壞地方加以固定、保護。定出主軸線控制網以后,依據基礎平面圖采用直角坐標定位放樣的方法加密出建筑物其它主軸線,經角度、距離校測符合點位限差要求后,布設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1.5.5工藝流程根據圖紙算出各物特征點與紅線控制(點)間的距6、離、角度、高差等放樣數據。依據線控制的樁(點),確定并布設施工控制網。依據施工控制網,測設建筑物的主軸線。最后進行建筑物的細部放樣。上樓層后的軸線投測方法:經緯儀投測法,采用DJD2-JCL電子經緯儀進行投測。其工藝流程是:延長建筑物四周軸線至建筑物總高度外或附近建筑物頂面上將經緯儀安置在延長的軸線上按正倒鏡分中,投測軸線。重復上述過程即可向上逐層投測。建筑物的定位放線以總平面圖、紅線圖為依據,采用網點控制。根據測繪院所給出的控制樁的坐標,利用經緯儀將坐標網引入現場圍墻內,作四個坐標控制樁,并妥善保護。將建筑物控制軸線延伸至圍墻或砼地面上,并作可靠保護。為避免交叉軸線產生誤用,凡橫向的軸線用紅7、色標志,縱向軸線用藍色標志,四角必須設有不會移動的后視點。1.5.6軸線投測控制方法1.5.6.1 0.00以下軸線控制施工測量軸線控制樁的校測在基礎施工過程中,根據場區首級平面控制網校測,對軸線控制樁每半月復測一次,以防樁位位移。軸線投測方法0.00以下的基礎施工采用經緯儀方向線交會法來傳遞軸線、引測投點誤差不應超過3mm,軸線間誤差不應超過2mm。1.5.6.2 0.00以上軸線控制施工測量主體軸線在基礎施工完后,根據控制軸線將控制線投測到基礎承臺四周,作為軸線向上傳遞的依據。在施工層樓板施工完后, 根據基礎上中心線,采用內控法為主外控法為附的方法,在每個樓層的主控線上設四個投射孔,用垂準8、儀向上投射控制點,再在施工層用經緯儀投射軸線投測到施工層,作為放線的依據,各層均照此進行。豎向投測前,應對基準點進行校測,校測精度不宜低于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精度,以確保軸線豎向傳遞精度。本工程垂直度的控制,以平面控制軸線控制。樓層彈線時,該軸線在建筑物外邊緣標注“紅三角”標志,待各層模板校正后,用經緯儀從0。00m處向上引測檢查,確保各層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mm,從而也檢查軸線的準確度,確保整個工程總高度范圍內,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mm,并隨時請專業測量單位復核垂直度,確保準確無誤。施工層放線時,應先在結構層平面上校核投測軸線,閉合后再測細部軸線。1.6高程測量1.6.1高程控制網的測設依據測9、繪管理部門提供的場區水準基點(不少于三個),采用水準儀對所提供的水準基點進行復測檢查,校測合格后,測設一條閉合或符合水準路線,聯測場區平面控制點,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條件。依據測繪管理部門提高的水準基點,埋設半永久性高程點,再進行聯測,測出場區半永久性點的高程。場區內至少應有三個水準點,水準點的間距小于1公里,距離建筑物大于25米,距離回土邊線不小于15米。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觀測技術要求: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擬布設三等附合水準。1.6.2高程施工測量1.6.2.1 0.00以下標高控制施工測量高程控制點的聯測在向基坑內引測標高時,首先聯測高程控制網點,以判斷場內水準點是否被碰動,經聯10、測確認無誤后,方可向基坑內引測所需的標高。0.00以下標高的施測獨立基礎的標高測設采用水準儀及塔尺進行測設,地下室的標高采用鋼尺傳遞法進行測設。地下室高程傳遞法為保證豎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對標高基準點,必須正確測設。在同一平面層上所引測的高程點,不得少于三個,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點的較差不得超過3mm,取平均值作為該平面施工中標高的基準點。基準點設置邊坡穩定位置,可使用水泥砂漿抹成一個豎平面,用紅色三角作標志,并標明絕對高程和相對標高,便于施工中使用。1.6.2.20.00以上高程的傳遞在第一層的柱子澆筑好后,從柱子下面的已有標高點(通常是+0.500米線)向上用鋼尺沿著柱身量距。標高的豎向傳11、遞,用鋼尺從首層起始高程點豎直量取,當傳遞高度超過鋼尺長度時,應另設一道標高起始線,鋼尺需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修正。施工層抄平之前,應先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于3mm時,以其平均點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并進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線標高的允許誤差為3mm。1.7施工測量控制1.7.1施工過程測量控制軸線及標高的測設拆模后,根據軸線控制中心線測設在靠近柱底的基礎面上,并在露出的鋼筋上測設標高點,供支立豎向模板時定位及定標高使用。柱子垂直度檢測與柱身模板支好后,先在柱子模板上端標出柱中心點,與柱下端的中心點相連并彈出墨線。將兩臺經緯儀架設在兩條相12、互垂直的軸線上,對柱子的垂直度進行檢查校正或用垂球法。柱頂抄平柱子模板校正好后,選擇不同行列的23根柱子,從柱子下面已設好的1米線標高點,用鋼尺沿柱身向上量距,引測23個相同的標高點于柱子上端模板上。在平臺上放置水準儀,以引測上來的任一標高點作為后視,施測各柱頂模板標高,并閉合于另一點作為校核。結構完成以后在每一層使用墨線與紅色油漆在柱墻上對軸線與建筑+0.500m標高作出統一標識。1.7.2測量重點控制點建筑物角點垂直度控制為了保證建筑物總體垂直度,在0.00以上各層軸線投測檢驗符合精度要求后,利用經緯儀方向線法將建筑物角點與主軸線投測到墻體或柱體的外立面,并彈墨線標記。每層允許軸線偏差不超13、過2mm,并保證每個立面投測的軸線至少3條。樓板標高控制樓層標高檢測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支模架水平鋼管、樓板模板高度復核;(2)澆砼時設板面+500mm標高線復核;(3)澆砼時采用拉線控制標高。1.7.3施工誤差控制測量必須使用經檢測合格的經緯儀、水準儀、鋼尺等。應將儀器按規定進行嚴格的檢驗,防止因儀器本身誤差造成測量誤差。每次投測時,應將儀器安置牢固,保證儀器操作整平的精度,投測時應采用正倒鏡的投測方法。投測時間應選在無風、陰天、避免烈日和雨天,減少自然條件對投測精度的影響。測量上作從始至終由固定的專職測量員擔任,重要的軸線定位、測量應由總工程師會同專業工長進行檢查、復核、每次澆筑樓層板14、柱前后均應對軸線、垂直度、標高等進行檢查,如有差錯應及時校正。1.8施測中應注意的問題施工測量的準確與否,不僅影響質量和工期,而且直接關系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故施工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根據該工程的特點采用經檢驗合格的DJD2-JCL電子經緯儀、50m鋼卷尺等測量器具。使用測量器具必須檢驗合格,器具應固定使用、妥善保管。組織固定的不少于三人的測量小組,確保各測量標志(控制樁等)的完好。隨時檢查校正,作好原始記錄。工程的測量放線以建設單位提供的場區方格網、總平面圖、基礎平面布置圖等資料為依據,測定出該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網(即軸線控制樁)。在基礎施工中以此為基準,臨時加密各軸線的控制樁,以便15、施工。基礎施工前,一定要將整個建筑物外形輪廓放出來,對照放線總平面圖中標明與相鄰建筑物的相互關系,找出測量誤差,誤差超過允許范圍的點應該返工重測,并找出出錯的原因認真總結。每層混凝土澆筑前,對樓面標高,房屋及部位垂直度、梁的位置、尺寸及各軸線位置進行復檢,滿足規范要求后,方進行下一道工序。基礎施工以控制場區方格網為基準進行定位,由各軸線控制樁測定出各基礎的縱橫軸線,并用細線交叉,再以交叉線為準用鋼尺測定出各基礎的位置,并做好各施工測量的軸線標記。施工放線前,測量人員認真熟悉施工圖,掌握各個房間的細部尺寸,放線前檢查測量工具,保證測量工具的精確性,放線時作好測量記錄,放線工作結束后,重新復核一遍16、,使測量成果準確可靠。施工測量放線后,后續工作施工時,以所放線為依據,同時依據施工圖進行復核,進行工程施工,如:鋼筋綁扎時,鋼筋尺寸與模板支設后構件成型尺寸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驗證測量放線的正確性。該工程標高、垂直度的控制用DJD2-JCL電子經緯儀、DZ2400水準儀、50m鋼卷尺、線錘等測量器具進行。施工時用紅油漆作好標記,以備后續工作使用。工程磚墻砌好后,彈出各個房間的水平控制線,并作好標記,以便在抹灰后重新彈出控制線。水平控制線作為水電安裝預留預埋、室內抹灰、門窗安裝、吊頂安裝的依據。認真熟悉施工圖紙,掌握設計各部位的標高。含夾角的柱、梁軸線放線前,必須先繪制放線圖,經檢查無誤后,才進17、行正式放線。并另由專人認真復核。本工程的測量放線采用專人負責,并另由專人復核的控制辦法,并再由監理復核,以確保測量放線準確。施工測設記錄應真實可靠,隨測隨記。認真做好對各班組的交底工作,班組人員要切實掌握各測設標志的具體數據,進行施工操作。按規范要求,做好測量成果永久標志、臨時標志和測量記錄,以便前后續測量工作的檢驗與驗證,同時為施工提供可靠的標高點。測量員必須經專業培訓,持證上崗,并具有豐富的施工測設經驗,對工作認真負責1.9測量放線1.9.1基礎放線建設方給出的已知坐標點 A(X=3348827.616 ,Y=482859.809)B(X=3348913.312 ,Y=482868.47018、 )1.9.1.1基坑抄平為了控制基坑的開挖深度,當基坑快挖到坑底設計標高時,應用水準儀在坑壁上測設一些水平的小木樁,使木的上表面離坑底的設計標高為一固定值。為施工時使用方便,一般在坑壁各拐角處和坑壁每隔3-4m均測設一水平樁,必要時可沿水平樁的上表面拉上白線繩,作為清理坑底和打基礎墊層時掌握高程依據。標高點的測量容差為10mm。1.9.1.2墊層中線投測墊層澆筑以后,根據龍門板上的軸線釘或引樁,用經緯儀把軸線投測到墊層上去,然后在墊屋上用墨線彈出承合線和柱子中心線、邊線、以便澆筑砼基礎。1.9.1.3柱子軸線投測 砼基礎澆注完成后,即進行柱子軸線的投測,根據龍門板設置的挖制點,將每根柱子的軸19、線用經緯儀投測到砼基礎上,用墨線彈出軸線和柱子邊框線,并將軸線誤差控制在5以內。1.9.2主體施工測量1.9.2.1軸線投測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建筑軸線位置正確,我們在每撞樓一層建立一個主控線方格網,四角作控制點,再在每個施工層在四個控制點處留一小方孔作投射孔,在施工層放樣前先用激光垂準儀在一層將四個控制點投射到施工層。然后用經緯儀根據圖紙尺寸投測出各軸線,并用黑線彈出。最后用鋼卷尺量其間距作為校核,其相對誤差不得大于1/2000。經校核合格后,方可開始該層的施工。為了保證投測質量,使用的儀器一定經檢驗校正,安置儀器一定要嚴格對中、定平。 1.9.2.2高層傳遞 多層建筑物施工中,要由20、下層梯板向上層傳遞標高,以便使樓板、門窗口、室內裝修等工程的標高符合設計要求。標高傳遞一般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1利用皮數傳遞高程在皮數桿上自起,門窗口、過梁、樓板等構件的標高都已標明。一層樓砌好后,則從一層皮數桿起,一層一層往上接。2吊鋼尺法,在樓梯間吊上鋼尺,用水準儀讀數,把下層標高傳到上層。1.9.3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相關條款及質監站有關規定執行。1.9.4施工注意事項測量員應按規定保養、愛護儀器,按規定操作、使用儀器,禁止違規、野蠻操作。測量儀器按檢驗、測量和實驗設備的控制程序規定進行檢定、校正、維護、保管。應注意溫度、風力等氣候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工程測量中所投放的紅線樁(點),主軸線樁(點)、變形測量點等測量依據必須設置牢靠,并得到妥善保護,確保必要時可追溯。測量的原始記錄數據應按規定保存,內業計算及成果整理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