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2003-2020年)(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02480
2022-08-01
28頁
3.07MB
1、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 年)(2017 年修訂)嘉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 年)(2017 年修訂)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突出田園水鄉的生態優勢和城鄉統籌特色,協調城鄉空間布局。重視嘉興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強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彰顯嘉興在長三角地區人文、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特色,實現嘉興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規劃范圍和空間層次 嘉興市域:指嘉興市所轄五縣(市)兩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嘉善縣、平湖市、海鹽縣、海寧市、桐鄉市、南湖區、秀洲區,面積為 4223.46 平方公里。城市規劃2、區:包括南湖區、秀洲區兩區全部所轄行政區域,面積為 986.70 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包括南湖區的建設街道、南湖街道、新興街道、新嘉街道、解放街道、東柵街道、長水街道、城南街道(部分)、七星街道、余新鎮(部分)、大橋鎮(部分)。秀洲區的嘉北街道、塘匯街道、新城街道、高照街道、王店鎮(部分)、王江涇鎮(部分),面積為 257.29 平方公里。3 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發展戰略 1、城市發展目標 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統一全市城市發展目標與各類規劃指標。以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為總目標,緊緊抓住國家推進建設“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海自貿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機遇,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分工體系,加3、快建設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長三角高科技成果轉化重要基地和江南水鄉典范城市。2、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對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戰略,以眾多中小企業為創新創業主體,全面構建創新環境,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第一方略,以產業的制高點來培育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與滬杭同城戰略:抓住上海大都市區及杭州都市區建設等機遇,以基礎設施對接互聯、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區域要素自由流通、基本公共服務互通共享、生態環境共治共保為導向,主動融入滬杭,爭取規劃共編、機制共建、4、改革共推,實現區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關聯發展,切實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區域統籌發展戰略:以市縣域統籌、城鄉統籌和陸海統籌為導向,按照縣域經濟轉向都市區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市 域資源要素優化配臵,城鄉資源、陸海資源的高效流動,各主體利益和諧統一,形成市縣聯動、以城帶鄉、陸海互濟的良好格局。美麗新江南戰略:按照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的建設要求,合理布局城鎮、生態、農業空間,重點推進水、大氣、土壤環境治理和綠化美化建設,積極構建結構合理的生態經濟體系、舒適優美的生態環境體系、文明健康的生態文化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和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3、城市性質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鄉風格的旅5、游城市。4、城市職能 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結合,營造適合企業成長的創新創業環境,成為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創新城市。商貿物流:建設空、鐵、海河多式聯運體系,構建便捷的交通樞紐,建設長三角商貿物流基地。先進制造:積極融入區域產業體系,構建與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互補的產業功能,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休閑旅游: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品質,突出江南水鄉特色,成為長三角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5、人口規模 規劃 2020 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 130 萬人。6、用地規模 規劃 2020 年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為 162.35 平方公 5 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 154.27 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 116、8 平方米。第三章第三章 市域統籌市域統籌規劃規劃 第一節第一節 區域協區域協調調 1、嘉興-上海協調發展 產業協調:在產業分工上實現與上海錯位發展,逐步形成垂直分工為主、兼有水平分工的產業配套格局;完善產業導向,重點圍繞上海六大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向,促進產業鏈優化,開發新的產業領域;加強產業協作,提高產業配套水平,形成區域性行業聚集優勢。城鎮發展協調:強化滬嘉邊界地區以及重要交通樞紐的空間開發,構建嘉興市域融滬發展的核心集群區。基礎設施協調:規劃嘉興機場作為長三角機場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滬乍杭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乍嘉湖城際鐵路。預留城際軌道“嘉興-嘉善-楓涇-松江樞紐”線、“上海南站-金山7、-平湖-海鹽”線。2、嘉興-杭州協調發展 產業協調:加強桐鄉臨杭經濟區與錢江經濟開發區、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協作,加強海寧連杭經濟區與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江東新城的產業協作。城鎮發展協調:強化海寧、桐鄉臨杭邊界地區以及嘉杭重要交通軸沿線地區空間開發,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區整體發展,構建嘉興與杭州都市區聯動發展核心區。基礎設施協調:加強與杭州的交通聯系,規劃滬乍杭鐵 路、滬杭城際鐵路、杭州-海寧城際鐵路、杭州-桐鄉-嘉興城際鐵路。文化旅游協調:在嘉興臨杭地區與杭州東部地區組織“烏鎮-鹽官(海寧潮)-超山-丁山湖-塘棲古鎮-京杭大運河”旅游環線,打造區域旅游品牌。3、嘉興-蘇州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8、協調:加強嘉興北部濕地的生態保護,促進與蘇州的區域協調,控制濕地區周邊城鎮用地規模,提高產業準入門檻。保護嘉善太浦河-長白蕩飲用水源地水質。基礎設施協調:強化 524 國道嘉興段與 227 省道蘇州段銜接。規劃通蘇嘉城際鐵路,線形利用通嘉甬高速廊道向南,并入滬杭高鐵廊道進入嘉興南站。文化旅游協調:結合江南水鄉特色的古鎮資源,打造區域古鎮旅游品牌。第二節第二節 市域空間市域空間統籌統籌 1、總體空間布局 全市劃分 3 類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生態空間:保障生態安全,主要承擔生態服務和生態系統維護功能的地域。面積 799 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18.9%。對該空間要逐步轉移超載人口,9、禁止有城鎮功能的用地開發以及一切有損生態的工程和建設項目,控制生態空間的平均人口容量。加強生態空間保護修護,禁止新建、改擴建二三類工業,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環境。嘉興市生態功能區規劃相關內容必須與生態空間的劃定保持一致。7 農業空間:保障糧食安全,主要承擔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生活功能的地域。面積2310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54.7%。對該空間應進一步優化村鎮布局,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通過農村居民點整合遷并,減少農村居民建房,通過推動城鎮化減少農業空間人口。強化農地保護,促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適當發展城郊農業、都市農業、特色農業。嘉興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相關內容必須與農業空間的劃定保持一致。城鎮空10、間:包括市域內主要城鎮發展地區,面積 1114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 26.4%。加強城市人工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合理配臵公共綠地,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市)域總體規劃相關內容必須與城鎮空間的劃定保持一致。2、空間管制 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1730.0 平方公里,其中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總面積約 894.6 平方公里,嚴格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進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依據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確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管控。歷史文化街區:依據嘉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保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嚴格進行保護。風景名勝區: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11、條例,保護 1 處風景名勝區:南北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生態敏感區:主要包括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林生態敏 感區;以及海寧長水塘濕地、嘉興湘家蕩濕地、嘉興北部(王江涇、油車港)濕地、嘉善北部濕地、平湖濕地保護區 5處。依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保護。水源地保護區: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保護新塍塘石臼漾、南郊河貫涇港(南郊濕地)、長水塘、長山河、鹽官下河、鵑湖、運河果園橋水廠、白漾蕩、廣陳塘、千畝蕩、鹽嘉塘、太浦河-長白蕩等 12 處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大運河遺產保護帶:12、按照大運河(嘉興段)遺產保護規劃,確定大運河的保護空間為大運河遺產保護帶,分為運河水利工程遺產、運河聚落、其他運河物質文化遺產、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大運河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 5 類。交通及市政工程走廊:控制市域 500 千伏及以上電力走廊、天然氣長輸管線、灌溉干渠控制走廊、域外引水工程管線、高鐵-城際軌道交通防護綠帶、高速公路交通防護綠帶。第三節第三節 城鄉城鄉發展發展統籌統籌 1、市域總人口和城鎮化水平 到 2020 年,全市常住人口為 620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 460 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 74%。2、市域城鎮體系 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形成“一主六副,三帶三區”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一主:13、嘉興中心城區。發展科技創新、旅游休閑、物流 9 商貿、先進制造等區域性中心職能。六副:嘉善縣城、平湖市區、海鹽縣城、海寧市區、桐鄉市區、濱海新區。三帶:三條市域城鎮發展帶。即北部生態濕地發展帶、中部核心集聚帶、南部濱江濱海保護開發帶。三區:三個市域城鎮功能區。即融滬集聚區、聯杭聯動區、濱江濱海提升區。市域城鎮結構:規劃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四級城鎮等級結構體系,包括:1 座市域中心城市(嘉興中心城區)、6 座市域副中心城市、16座中心鎮、18 座一般鎮。市域城鎮規模分為四級,1 座 100萬人以上一級城鎮(嘉興中心城區),6 座 20-100 萬人二級城鎮,16 14、座 7-20 萬人三級城鎮,18 座 1-7 萬人四級城鎮。市域城鎮職能分為四類,包括:7 座綜合型城鎮,18座工貿型城鎮,9 座旅游型城鎮、4 座商貿型城鎮、3 座農貿型城鎮。3、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按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城鄉一體新社區-鄉村社區 6 個層次,分別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行政管理、商貿金融郵政等設施類型進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臵,構建覆蓋全市域的社會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合理確定鎮、城鄉一體新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配臵標準。第四節第四節 市域綜合交通市域綜合交通 1、綜合交通發展目標 進一步鞏固嘉興長三角區域交通樞紐地位,增強與長三角區域15、城市的交通聯系,保障重大基礎設施融滬聯杭,建立以公路為主、水鐵并重、遠景航空為補充的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系統。2、區域客貨運樞紐 客運樞紐包括鐵路客運樞紐、公路客運樞紐、機場客運樞紐三類。貨運樞紐包括 6 個綜合性物流園區、12 個物流中心、多個配送中心和貨運站構成的貨運樞紐體系。3、公路 規劃形成“三橫三縱三連”的高速公路骨架網絡,“兩橫兩縱”國道干線公路格局,“兩橫五縱”省道網絡。其他干線公路包括嘉興至桐鄉公路、乍浦至新埭公路、海鹽至洲泉公路、東湖快速路延伸線等市域重要干線公路。4、鐵路 規劃形成“1+2+3”的鐵路網絡結構,“1”為 1 條高速鐵路,即滬杭高鐵;“2”為 2 條普通鐵路16、,即滬杭鐵路、滬乍杭鐵路,滬乍杭鐵路預留上海乍浦嘉興中心城區海寧杭州以及上海乍浦海鹽海寧杭州線位;“3”為3 條城際鐵路,即預留通蘇嘉城際鐵路(滬嘉甬城際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乍嘉湖城際鐵路線路。5、市域軌道 規劃 4 條市域軌道,分別為桐鄉至臨平(銜接杭州軌道交通 3 號線),海寧至臨平(銜接杭州軌道交通 9 號線),同 11 時建議建設嘉興至松江(銜接上海松江樞紐),乍浦至金山(銜接上海軌道交通 22 號線)都市區軌道。6、民用航空 嘉興機場由軍用機場轉為軍民合用機場,規劃定位為客貨兼顧,作為上海航空樞紐的配套功能機場,是長三角機場群的有機組成部分。機場飛行區等級為 4D 級,兼顧 E 17、類飛機。規劃進行機場跑道轉向,并預留新增跑道空間。7、港口和內河航運 規劃著重加強沿海三大港區建設,形成“一港六區多重點作業區”的內河港口體系和“三橫五縱一聯網”的內河航道網絡。第五節第五節 市域歷史文化保護市域歷史文化保護 1、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目標 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發展的資源,完善保護體系,建立整體保護框架,在保護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按市域、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地段)、文物古跡(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五個層面進行保護。市域層面:保護“兩環六放射”水網格局、整體“江南水鄉特色”的自然環境、風景名勝區和古樹名木;保護大運河(嘉興段)文化遺18、產、老滬杭鐵路-蘇嘉鐵路(嘉興段)線路文化遺產、明清魚鱗海塘(嘉興段)等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反映紅色文化、運河文化、吳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特色文化相關的文化遺產;保護市域歷史城市、古鎮、古村。歷史城區層面:保護嘉興歷史城區的整體格局和城址環境;保護歷史街巷格局、水系格局;保護重要的視廊;對歷史城區的建筑高度、城市風貌進行控制和引導。歷史文化街區層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的整體歷史環境風貌,對建筑提出分類保護與整治要求;保護街區的生活功能。保護歷史地段的歷史環境要素和街巷空間格局特征,采取分類保護和建設管理。文物古跡層面:保護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非19、物質文化遺產層面:保護列入國家、省、市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加強名錄體系建設。明確相關的保護主體和傳承主體,健全保護工作體系。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和展示中心,完善管理平臺。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規劃區城市規劃區規劃規劃 第一節第一節 空間布局和空間管制空間布局和空間管制 1、總體空間布局 劃定生態空間 36.3 平方公里。劃定農業空間 685.4 平方公里,劃定城鎮空間與開發邊界范圍 265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劃定中心城區城市開發邊界范圍 187 平方公里。中環以內為城市中心區,為城市商務、行政、文化、休閑設施的集中區域;東部以國際商務區、科技城為主導;西部以秀洲國20、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西部先進制造業功能區、現代物流園為主導,發展都市型工業。13 新塍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10.5 平方公里。嚴格保護老鎮區風貌和格局,以發展文化旅游、輕工業為主。洪合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7.3 平方公里。以空港物流為依托,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以發展毛紡針織業為主。王店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7.5 平方公里。以市場物流為依托,主要發展小家電和保溫材料制造。余新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4.7 平方公里。以發展輕工業為主。鳳橋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9.1 平方公里。以發展輕工業為主。新豐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7.0 平方公里。以發展21、新材料、電子通訊為主。大橋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11.7 平方公里。以發展電子通訊、生物醫藥為主。油車港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6.8 平方公里。著重保護北部濕地,以發展生態旅游、電子機械和新能源產業為主。王江涇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范圍約 13.0 平方公里。強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升級織造業,發展商貿休閑旅游、健康養生、商貿職能。2、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心五區三楔八廊”的空間結構。一心:包含中環以內的城市中心區、國際商務區、姚家蕩等區域,構建以商業、文化、行政、現代服務、居住等功 能為主的綜合服務中心;五區:先進制造片區、空港物流片區、高鐵宜居片區、科技創新片區、旅游休閑片區;三楔22、:即保護原有東片、南片和西北片楔形綠地并優化提升,并按照中心城區規劃布局及城市開發邊界擴展外圍楔形綠地;八廊:即通過蘇州塘、長纖塘、嘉善塘、平湖塘、海鹽塘、長水塘、杭州塘、新塍塘八條主要水系優化藍綠廊道。3、空間管制 禁建區包括:河湖濕地、森林公園內的珍貴景物、重要景點、核心景觀區和生態保育區、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地質遺跡一級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工程保護范圍、地質災害危險區、工程建設不適宜區、大于 25的陡坡地,行洪通道、防洪工程設施保護范圍、高壓輸電線路走廊、天然氣輸送管線及其防護區。禁建區范圍內應禁止23、城鎮建設行為,現有違法建設應限時拆除。限建區包括:水濱保護地帶(濱河帶、庫濱帶)、風景名勝區內除核心景區以外的地區、森林公園其它地區、林地(包括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以外地區、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一般農田、城鎮綠化隔離地區、礦產資源密集地區(包括鼓勵開采區、限制開采區和禁 15 止開采區)、文保單位控制地帶、歷史文化保護區、地質遺跡二、三級保護區、地質公園、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適應性差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源涵養和水土保護生態功能區、地震斷裂帶、重要蓄滯洪區、一般蓄滯洪區、蓄滯洪區保留區、洪泛區。限建區范圍內應以保護自然資24、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制定相應的建設標準,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適建區,指除禁建區和限建區以外的區域。適建區內城市建設應嚴格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開發,優先滿足基礎設施用地和社會公益性設施用地需求。第第二二節節 綜合交通綜合交通 1、城市規劃區綜合交通規劃目標 完善場站設施,確立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完善快速交通網,構筑中心城區與城市規劃區內各組團及組團之間的快速聯系通道,并融入區域交通網。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按城市道路標準建設城市規劃區主要道路及交通設施。擴大公交覆蓋面,提高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公共交通的通達性和便利性,方便居民的出行。通過道路交通網絡組織,構筑城市合理的發展形態,推動城市用地開25、發及優化城市布局結構。2、城市繞城高速 利用乍嘉蘇高速,滬杭高速,通嘉甬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形成中心城區繞城高速環路,分流快速過境交通流,降低過境交通對中心城區的沖擊。3、城市規劃區路網結構 規劃“環形+放射”的路網結構,包括快速環路和三環路、放射向外聯系的結構性干道。保障市域公路網與中心城區骨架路網有效銜接。第五章第五章 中心城區規劃中心城區規劃 第一節第一節 空間布局空間布局 1、發展方向和空間結構 發展方向:東南部依托高鐵南站樞紐,以國際商務區、科技城等為主要發展動力,向東南方向擴展。西部以秀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發展動力,依托秀湖周邊開發,沿中山西路、東升路為主要發展軸線,向西26、延伸。西南部以空港、經濟開發區西部先進制造業功能區、現代物流園、姚家蕩為主要發展動力,依托姚家蕩周邊形成重要片區中心。北部是城市濕地保護區,將北郊河作為中心城區發展的自然界限,適當控制城鎮發展規模,嚴格控制污染企業的建設。空間結構:以構建田園城市為總目標,建構“一主三副兩廊道、三片三楔五板塊”的城市空間結構。一主:中環以內城市中心區,其內部以南湖、西南湖為界,分商業金融核心和行政文化核心。三副:指南湖副中心、秀洲副中心、國際商務區副中心。兩廊道:即東西向沿中山西路、中環南路的城市景觀廊 17 道和南北向沿蘇州塘、海鹽塘的生態景觀廊道。三片三楔:即城市東南片、西南片和北片,以及楔入這三大片區的三27、塊楔形綠地。五板塊:即科技創新板塊、先進制造板塊、空港物流板塊、高鐵宜居板塊、休閑旅游板塊。2、功能布局 城市中心區:中環以內。城市商務、行政、文化、休閑設施的集中區域。環城河以內是商業金融核心,主要功能為商務、金融、休閑等;南湖以南是行政文化核心,主要功能為行政、文化、居住、休閑等。南湖與西南湖構成城市的綠心。東南片:以南湖新區與國際商務區為重點,主要布局公共服務、商業商務和居住用地。其中,沿國際商務區核心區布局商業商務功能,形成國際商務區副中心,中環南路東延伸段兩側集中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作為南湖副中心。三環路以東依托科技城,形成科技創新平臺,海鹽塘沿岸作為城市的生態景觀廊道,是城市綠心與南28、片楔形綠地之間的過渡和延續。西南片:以西部秀洲新區與西南姚家蕩為重點,主要布局居住、教育科研、文化設施、商業商務等用地。其中秀洲新區集中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秀洲副中心,琴湖周邊布臵創智園區,城南路延伸串聯公共服務及商業商務,形成姚家蕩片區中心。北片:以居住、工業為主,居住主要位于禾興北路兩側 及中環北路以南,中環路以外集中布臵嘉興經濟開發區的工業用地,長纖塘與滬杭鐵路之間利用鐵水中轉港建設物流基地。穆湖溪一帶及蘇州塘通過環城河與海鹽塘構成貫穿中心城區南北的生態景觀廊道。科技創新板塊:三環東路以東,老 07 省道以南,滬杭高鐵以北,以科技城為重點,主要由科技研發,中試區,城市配套,產業區等功能29、區構成。通過創新孵化,促進嘉興工業園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板塊:三環西路以西、杭州塘兩側,以先進制造、綜合服務為主。由嘉興秀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西部先進制造業功能區、秀湖新區綜合服務及配套生活服務區構成。空港物流板塊:三環西路以西、滬杭高鐵以北,以市場物流、臨空制造功能為主,由綜合物流園、現代物流園、臨空現代服務中心與臨空產業園構成。高鐵宜居板塊:滬杭鐵路以南,以高端居住、商務服務功能為主,由高鐵南廣場服務區和生活配套區構成。休閑旅游板塊:外環河以東,結合湘家蕩景區(湘家蕩省級旅游度假區)生態環境優勢,聯動北部國家濕地公園,打造以會議會展、休閑旅游、商業商務為特色功能的板塊,主要30、由湘家蕩景區、生活配套區構成。第第二二節節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1、總體框架 中心城區建立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地段)19 和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三個層次的保護框架。2、歷史城區 歷史城區范圍:以環城河為中心,向北延伸至文生修道院北側,包括月河、蘆席匯歷史文化街區和落帆亭,向南延伸至南溪路-滬杭鐵路-長鹽塘,包含梅灣歷史文化街區、南湖和西南湖水域,面積約 5.39 平方公里。其中環城河以內面積 2.54 平方公里。3、歷史文化街區 月河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北至壇里路,東至建國北路,南至京杭運河南岸線以南 20 米,西至禾興北路以西 20米,總面積 13.31、88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北至月河客棧南側河道,東至建國北路,南至京杭運河,西至禾興北路,面積 5.5 公頃。梅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北至范蠡湖和沈鈞儒故居北側,東至京杭運河中心線,南至京杭運河南側岸線,西至城南路中心線,總面積 24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3.2公頃,分為東西兩片。西側核心保護范圍北至梅灣街北側新建道路(匯賓街),東至觀音橋路,南至京杭運河,西至城南路;東側核心保護范圍北至汪胡楨故居北圍墻外,東至京杭運河,南至京杭運河,西至南湖大橋。蘆席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北至東升東路,東至長水塘,南至環城北路,西至建國北路及嘉禾北京城,總面積28.95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32、北至閘前街,東至閘前街河 東岸、分水墩東側水道東岸并沿解放路向東至解放橋,南至環城河南岸,西至京杭運河西岸,面積 6.9 公頃。4、歷史地段 規劃 2 處歷史地段,分別為子城歷史地段和東門歷史地段。子城歷史地段保護范圍:北至中和街以北 35 米(瓶山建設控制地帶北緣),東至建國中路,南至斜西街,西至天主教堂建設控制地帶和高家洋房保護范圍西側界限,面積23.07 公頃。東門歷史地段保護范圍:北至府東街及文華園賓館南,東至環城河岸線,南至大年堂前街及秀城區教育文化體育局北邊界,西至秀洲南路,面積 2.89 公頃。歷史地段保護范圍內應根據建筑物、構筑物和空間環境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同而采取分類保護和建設33、管理。嚴格保護文物和歷史建筑本體,保護歷史環境要素和街巷空間格局特征,更新利用應當延續傳統風貌,與文物和歷史建筑的歷史環境協調統一。5、文物保護單位 嚴格按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 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條件開放的文保單位要做好開放利用工作,根據文物的內涵,建設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歷史建筑 對歷史建筑進行全面普查,將現狀保存較好、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納入保護范圍之內,已公布的中和街 47 號、嘉 21 興老郵電大樓等 69 處建筑為嘉興規劃區范圍內的第一批歷史建筑。另外新增規劃區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為歷史建筑,包括歷34、史地段中的傳統民居建筑、建國初期公共建筑、工業廠房或附屬建筑等歷史建筑總計 8 處、45 幢建筑。第第三三節節 城市交通城市交通 1、城市交通發展目標 構建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多方式順暢銜接、現代化、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規劃 2020 年嘉興中心城區居民公交出行比例達 20%左右;合理調控小汽車的發展與使用。建成功能完善、等級匹配,暢通、高效、安全的道路網絡系統;到 2020 年,中心城區快速路骨架初步形成;道路網密度不低于 8 公里/平方公里,干路網密度達到 3.5-4 公里/平方公里。2、軌道交通 中心城區規劃 2 條軌道交通線路,全長 38.535、 公里。1號線連接國際商務區副中心、市中心和秀洲副中心,全長約19 公里;4 號線連接空港、西南片區中心、南湖副中心、湘家蕩,全長約 19.5 公里。3、公共交通 規劃 4 條 BRT 線路,設樞紐站 16 處,進一步優化管理調度措施,提高出租車里程利用率,適當增加出租汽車運量,合理控制總量。4、城市道路 規劃 2020 年道路交通設施用地 1955.11 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 12.67%,人均道路交通設施用地 15.04 平方米。規劃延續“環+放射線”的路網結構,構建“一環七放射”快速路系統,規劃形成“兩橫兩縱兩環三射”的交通性主干路系統。5、靜態交通 規劃 2020 年中心城區停車泊位36、達到 26-28.5 萬個。結合嘉興市公共交通規劃,規劃 5 個 P+R 換乘停車場。各停車場規模建議在 350-500 個泊位范圍,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留足備用地。6、慢行交通 重點打造“一核兩環八射”慢行骨架網絡。“一核”即老城區,面積約為 2.5 平方公里;“兩環”即圍繞環城河綠帶打造濱水觀光慢行環,以昌盛路、由拳路、雙溪路、鳴羊路非機動車道為基礎打造都市風情慢行環;“八射”即沿八條向外放射的主干水系建設慢行系統。23 圖 01: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 圖 02:市域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圖 圖 03: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 圖 04:市域空間管制要素規劃圖 25 圖 05:城市規劃區空間結構圖 圖 06:城市規劃區建設用地引導圖 圖 07:城市規劃區綜合交通規劃圖 圖 08: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圖 27 圖 09: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圖 圖 10:中心城區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圖 11:中心城區道路系統規劃圖 圖 12: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系統規劃圖 29 圖 13: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圖 圖 14:市區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