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永高速公路仁閣隧道K117+990-K118+250富水破碎帶施工方案(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04207
2022-08-01
10頁
522KB
1、仁閣隧道K117+990-K118+250富水破碎帶施工方案一、 工程概況 A3合同段仁閣隧道左線起點樁號為ZK117+442,終點樁號為ZK121+151全長3709米;右線起點樁號為YK117+459,終點樁號為YK121+117全長3658米。二、 水文地質條件根據地質鉆探及地質調查,隧道場區表層為薄層第四系殘坡積左線隧道走向斷層走向及地表水流向F1306破碎帶左線地表位置相片(1)層,其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溪口組、溪尾組砂巖、細砂巖、粉砂巖及其風化層。本隧道在區域上位于閩西南拗陷帶東緣政和一大埔深大斷裂帶西側,背斜軸向約NE290。330。,與隧洞軸線大角度相交。受區域性地質構造影響,2、隧址北北東向、近南北向的斷層及節理密集帶較為發育,小褶曲和層間破碎帶較發育。隧道圍巖主要為碎塊狀強風化砂巖、弱風化砂巖、微風化砂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較完整,局部存在斷裂構造及節理裂隙密集帶。F1306破碎帶左線地表位置相片(2)左線隧道地表走向S203省道右線隧道走向F1306破碎帶右線地表位置相片(1)S203省道 本隧道區共有7條破碎帶,其中F1306長度約260米,地質為斷層角礫巖及斷層泥,膠結程度差,呈松散狀,涌水量較大且屬于淺埋段不利于隧道施工。因受上部賦存于卵石層中潛水的垂直滲入補償,含水量較為豐富,涌水多呈涌水流-淋雨狀出水,施工時可能產生突水現象。根據SK1346地質資3、料涌水量為2853.11m3/d。F1306破碎帶右線地表位置相片(2)S203省道隧道右線走向 仁閣隧道進口經測算最大涌水量約為12000m3/d,出口最大涌水量約15000m3/d。由于隧道內的涌水,造成小潭村及菁坑村農戶在山上的飲用水源水位下降,無法滿足生產生活所需用水。根據開工以來的觀測,我部一號拌和站(K118+200右側)的排水明溝即使在雨天也基本無地表明水,說明此段圍巖滲透系數大。其次我部供應一號拌和站生產生活的深水機井(K118+200右上方)能滿足整個拌和站的使用,說明地下水豐富。洞內涌水抽水排放洞外排水情況三、 原設計施工方案原設計左線ZK117+986-ZK118+0504、共計64m支護形式為Z5型,超前支護采用F2-2超前小導管雙液注漿。ZK118+050-ZK118+217共計167m支護形式為Z5-1型,超前支護采用F2-2超前小導管雙液注漿。ZK118+217-ZK118+257共計40m支護形式為Z5型,超前支護采用F2-2超前小導管雙液注漿。右線YK118+035-YK118+105共計70m支護形式為Z5型,超前支護采用F2-2超前小導管雙液注漿。ZK118+105-ZK118+243共計138m支護形式為Z5-1型,超前支護采用F2-2超前小導管雙液注漿。ZK118+243-ZK118+268共計25m支護形式為Z5型,超前支護采用F2-2超前小5、導管雙液注漿。原設計Z5、Z5-1支護類型全部采用單側導壁開挖。復合支護參數表襯砌型式濕噴砼錨桿鋼架支撐二次襯砌C25砼厚度標號厚度(cm)位置類型位置直徑長度(m)間距(m)位置規格間距(m)拱墻仰拱Z5-1C2524cm鋼筋網拱墻中空錨桿拱墻253.511拱墻仰拱工180.54545Z5C2524cm鋼筋網拱墻中空錨桿拱墻253.511拱墻仰拱工180.74545輔助施工措施支護參數表施工輔助措施代號參數規格長度外插角度環向間距縱向間距(m)(。)(cm)(m)小導管雙液注漿F2-250mm鋼管510、40302.5/2.8目前仁閣隧道進口右洞開挖至YK118+166.5(累計707.5m6、),左洞開挖至ZK118+123.5(累計681.5m)。已進入富水破碎帶133m,剩余127m,左洞已通過S203省道,正在穿越沖溝。根據地質資料及施工以來的觀測,此段地質比較復雜,圍巖為砂土狀和碎塊狀強風化砂巖,松散破裂結構,巖體破碎,無支護拱部、側壁易坍塌。還未出現掌子面涌水呈流-淋雨狀出水,與地質描述存在出入,項目部及時聯系超前地質預報來現場查看探測,為下一步施工提供指導。為確保隧道施工安全,防止在后續富水破碎帶施工時產生塌方及突水突泥地質現象,以及處理不當產生冒頂的突發情況,影響施工總體進度。本著“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弱爆破、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特提出如下施工方案作為備案參考7、。四、 變更方案1、方案一(1)地表水排放由于水系發達,為減少地表水向斷層方向滲流,對地表水進行截流和有組織排放。計劃在隧道右線地表上方設置11m的漿砌截水溝以阻斷地表水向斷層滲流,其次沿斷層的兩側設置11m的漿砌排水溝與截水溝相連,使其地表水有組織的排放。(2)深層攪拌樁根據地質資料本段破碎帶隧道左洞最小埋深為31.74m,最大埋深為66.9m,(詳見附錄)平均埋深為46m(均為至拱頂處);右洞最小埋深為34.62m,最大埋深為77.76m,平均埋深為48.47m。由于本段破碎帶地質為斷層角礫巖及斷層泥,滲水系數大,受地表水補給強,為阻止破碎帶中的沖溝地段隧道區外的水向隧道內滲入和增加沖溝地8、段隧道側壁圍巖穩定性防止圍巖變形過大侵入二襯。因此在破碎帶沖溝地段沿隧道開挖輪廓線外5m四周(左洞ZK118+145-ZK118+200之間、右洞YK118+160-YK118+210之間)采用80cm,間距為50cm,搭接30cm的水泥深層攪拌樁,水泥摻量為20%。深層攪拌樁長度為47-56m之間,以伸入仰拱底5m為準(以增加穩定性)。 同時沿隧道橫向設置深層攪拌樁作為擋水墻起到減少前方向掌子面涌水量及水壓的作用以防突水。深層攪拌樁縱向排距50m,樁徑80cm,樁間距為50cm,搭接30cm,水泥摻量為20%,以伸入仰拱底5m為準。(3)地表注漿在深層攪拌樁施工完畢后,再沿整個破碎帶范圍內采9、用地表注漿進行加固圍巖及止水。注漿管采用60mm鋼花管,鉆孔直徑89mm,間距2*2m梅花型布置。鉆孔深度至隧底,范圍至隧道開挖輪廓線外4m。注漿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水灰比為1:1,水泥水玻璃比例為1:0.5-1:1。注漿范圍為拱頂以上5m至拱底以下5m。注漿壓力為1.2-2Mpa,達到壓力后持壓15分鐘后可終止注漿。(左右洞之間巖體不注漿) 2、方案二(1)深孔預注漿由于破碎帶處圍巖為斷層角礫巖及斷層泥且含水量大。鑒于目前仁閣隧道進口的涌水量,和開工以來我部的地表觀測,為防止產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頂,采取全斷面深孔預注漿進行堵水及加固圍巖。通過注漿使隧道開挖輪廓線外5m厚度的圍巖固結成一個10、封閉止水帷幕,防止地下水涌入開挖面而導致巖體失穩,同時形成一個承載結構,承載水壓力和圍巖壓力,防止圍巖松動破壞,保障施工安全。全斷面深孔預注漿每環30m,每環施工時預留5m做為止漿墻,漿液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壓力為pa,達到壓力持壓15分鐘后可終止注漿。(2)大管棚施工 由于破碎帶圍巖比較松散,自穩能力差,為防止拱頂塌方下沉,在全斷面注漿結束后,隧道開挖之前,沿拱部開挖輪廓線150。范圍內采用30m長的108大管棚做為超前支護以確保施工的安全性。大管棚環向間距50cm。鋼管108mm、壁厚6mm,節長4m、6m。3、破碎帶斷層開挖方案在堵水及加固圍巖施工完畢后方可進行正洞開挖。由于該段11、為地質破碎帶,圍巖為斷層角礫巖及斷層泥,膠結程度差,呈松散狀。因此為確保安全施工根據“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早成環”的原則,開挖采用單側導壁開挖,支護工字鋼采用20b間距50cm,C25噴射砼厚28cm,6鋼筋網,徑向中空注漿錨桿長3.5m環向間距1m梅花型布置,二襯采用C25鋼筋防水砼厚度45cm,二襯20主筋間距25cm,縱向12鋼筋間距20cm。臨時支護拱架采用14b,鎖腳錨桿采用兩根50鎖腳小導管長5m,以增加穩定性。 4、防水措施(徑向裂隙注漿)在初支完成后施工二襯前對整個破碎段隧道采用徑向裂隙雙液注漿封堵以確保隧道不滲水及起到充填裂隙作用。注漿采用50小導管,間距11m梅12、花型布置,長度5m,漿液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壓力為0.5-1.0Mpa,達到壓力持壓15分鐘后可終止注漿。五、 方案比較(方案一)1、采用深層攪拌樁做為第一道堵水,有效的隔斷了隧道區外的水向隧道內的滲透,減少了隧道內滲水量及靜水壓力,為下一步提高地表注漿堵水效果起到了作用。同時深層攪拌樁起到穩定圍巖防止變形過大的作用。2、在深層攪拌樁施工完后進行地表注漿使破碎的圍巖粘結成整體,有效的加固了圍巖,充分發揮了圍巖的自穩能力及堵水作用。縮小開挖變形產生的松馳區范圍,減少圍巖對初期支護及二襯的壓力。由于鋼花管起到了錨桿的作用可以懸掛巖土體防止塌方冒頂。3、通過地表注漿起到了封堵地表水下滲軟化圍巖13、的作用。4、地表注漿及深層攪拌樁施工周期短(工期詳見附錄)。5、由于從地表對其破碎帶進行加固處理與正洞施工不交叉影響。有效的保證了正洞的施工進度。6、地表注漿及深層攪拌樁施工成本較高(費用詳見附錄)。7、由于從地表處理加固圍巖施工周期快,縮短了超前預處理工期,為斷層段隧道的開挖提供了時間,避免了停工等待超前預處理,確保了合同工期。方案二1、深孔預注漿由于長度比較長,特別是端頭部分注漿質量不易保證,達不到理想的止水和固結圍巖效果。2、由于圍巖較差施工時易卡鉆,塌孔等、施工難度較大,施工質量不易保證。3、由于洞內施工場地比較狹窄,導致施工周期比較長。4、深孔預注漿、大管棚施工周期較長,隧道開挖、初14、支、二襯需停工,嚴重影響工期。5、深孔預注漿及大管棚施工成本較低。經對比分析,從可行性,工期,成本綜合考慮由于方案一比方案二施工時間短一個月,雖然前期處理圍巖加固費用較大(方案一比方案二多投入731萬元),但可以保證整個隧道的工期有所提前,可以減少后期施工成本,且從洞外處理施工質量易保證:因此建議采用地表注漿和深層攪拌樁進行堵水及加固圍巖。六、 施工重點1、在施工地表注漿及深層攪拌樁時先行施工試驗孔,總結所需的注漿壓力,注漿量、漿液配合比以及深層攪拌樁的水泥摻量以確保質量。2、地表注漿及深層攪拌樁施工完畢后利用地質預報進行檢查注漿堵水、圍巖加固效果。在達到預期效果后方可進行正洞開挖施工。 3、正洞施工時加強圍巖的監控量測,以量測成果指導施工防止盲目施工,發生安全事故。監測斷面每10m一個。七、結語為確保隧道施工安全,防止在后續富水破碎帶施工時產生塌方及突水突泥地質現象,以及處理不當產生冒頂的突發情況,影響施工總體進度。根據原地質資料及設計圖紙,結合同類工程的施工經驗,針對隧道掘進方向可能出現的富水破碎帶圍巖,特編制了專項施工方案,作為后續施工的備用參考,技術交流。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準備倉促,存在不足,請各位領導專家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