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大廈深基坑支護安全專項施工方案(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4610
2022-08-01
4頁
57KB
1、一、概況1.1 某大廈工程位于北京市9號地塊內,南面為公共綠地及空間結構,東側為在建的大廈。北側、東側均有管廊接入口及十四號支管廊接入口。1.2 本工程地下4層、地上17層建筑,基坑深為19.02m,基坑面積約6000m2。1.3 本工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基礎底板800mm厚,局部底板厚1200mm,本工程基本靠紅線而建。建筑物周邊環境相當復雜,四周均有已施工完的地下管廊及管線(其基礎埋深在914m之間,而且管廊側壁和頂部回填土質量較差),管廊距基坑東側、北側和南側均較近,對基坑安全影響較大,開挖過程存在不可預測的困難情況,因此深基坑支護有較大難度,必須在保證基坑安全的前提下,綜2、合考慮施工方案的經濟及施工安全。施工難度經多方案比較,綜合權衡,選擇了采用土釘墻和護坡樁相結合的支護方案,并在土方開挖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方案,確保基坑安全。二、支護方案9.00m以上采用土釘墻隨開挖隨進行支護,四周先行開挖到9.00m左右,即進行護坡樁施工,待樁頂冠梁施工完畢,同時進行錨桿施工,待冠梁強度達70后,進行錨桿預應力張拉鎖定,然后才能開挖9.00以下部分土方。2.1 9.00m以上土釘墻支護:2.1.1 土釘直徑100mm,鋼筋采用22螺紋鋼筋,水平間距為1.5m,豎向間距分別為0.8m、 1.5m、1.5m、1.5m、1.5m、1.5m,呈梅花型布置,長度分別為8.0m3、9.0m、8.0m、8.0m、7.0m、7.0m。2.1.2 土釘墻按10.25放坡,噴射混凝土面層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6.5200 mm雙向鋼筋網,土釘處配16加強鋼筋,混凝土面層厚度100mm。 2.1.3 施工流程:開挖工作面(開挖出一步土釘的高度),修整邊坡安設土釘(包括鉆孔、插鋼筋、注漿)綁扎鋼筋網,加強筋、土釘同加強筋焊接、加墊塊噴射第一層混凝土,厚度為30mm50mm噴射第二層混凝土設置坡頂,坡面和坡腳排水措施。2.2 9.00m以下護坡樁及預應力錨桿支護:2.2.1 采用800鋼筋混凝土灌注樁,一樁一錨,樁頂標高9.00m,樁底標高22.42m,樁長13.42m,嵌固深度4、4.0m,樁間距為1.6m,配筋內側625225(13m至20m位置)、外側422222(16m至22m位置),箍筋6.5200,固定筋16 2000(詳見樁剖面圖),混凝土強度C25。2.2.2 錨桿為一層預應力錨桿,錨桿位置在9.2m,一樁一錨,自由段長5m,錨固段長17m,采用3根75鋼絞線,設計拉力375KN,錨桿傾角15度。2.2.3 冠梁:規格800mm500mm,頂標高為9.0m,配筋320320220,箍筋6.5200 mm,混凝土強度C25。2.2.4 護坡樁根據現場施工情況,采用干成孔方法進行施工。預應力錨桿采用較為常規的“螺旋鉆干作業”的成孔方法。三、基坑變形監測及因周邊5、管廊沉降而采取的措施3.1 監測目的基坑工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復雜系統,不確定因素太多,僅僅依靠理論分析和經驗估計難以保證工程安全施工,因此在建筑基坑的施工及使用期間,及時發現并時時掌握建筑基坑及周邊建筑物的各項變形特征,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坑的安全穩定性,保證基坑工程安全施工。大廈深基坑施工時,四周均有影響施工的因素存在:北側為道路,經常有重車通過,對護坡有沖擊荷載;南側為管廊回填土堆積區,對基坑產生集中的持續荷載;西側為未施工完的管廊,東側為未施工完的道路。因此,對基坑的時時觀測監控,能夠及時掌握情況,基坑的安全才有保證。3.2 監測方法:根據擬建場區的地質水文條件,基6、坑周邊環境及本基坑工程的具體特點,除對基坑進行常規的變形和沉降觀測外,本基坑工程對基坑邊坡的水平位移變形進行重點監測。3.2.1 基坑沉降、位移觀測:本次沉降監測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測量控制網,在遠離擬建建筑物100m外選取兩座基點,作為測量周圍建筑物沉降監測點起始點。在對基坑進行降水之前開始第一次測量,其數據作為以后測量成果計算的起始數據,并用其分析與判斷沉降變化,土方工程實施后每2天監測1次,必要時1天1次。由于擬建建筑物基礎埋深大,為了保護周圍建筑物及道路管線的安全,防止發生沉降,還應對道路管線和建筑物進行沉降觀測。3.2.2 基坑邊坡水平位移觀測:基坑邊坡水平位移觀測點的布置:沿基坑平面7、布設10個位置,每個位置豎向各設四個點,9.00m以上的土釘墻頂部和中部各設一個點,9.00m以下的護坡樁在冠梁上和其中部各設一個點,對支護結構水平變形進行監測。用于水平位移監測的基準點,為了防止因其本身的變化而影響到觀測結果,均不宜少于2個,并在施工中要進行嚴加保護。監測所使用的經緯儀,要求其精度不低于J6級,在進行監測前,要嚴格校驗儀器,確保觀測精度。做好觀測點后,讀取各觀測點的初始值,并填寫記錄,隨著基坑逐步開挖,分別讀取各測點的當前數值,取得當前變形量。一旦發現緊急情況,要立即上報,馬上采取相應措施。根據地質土層情況,基坑開挖深度及相關變形觀測經驗,本工程基坑位移變形的“安全警報值”為8、:2cm。同一測點的變形速率,連續三天不大于2mm/d。3.3 基坑工程變形監測時間變形監測時間為,從基坑開挖到施工至槽底,基礎底板澆筑完畢之前,為每天一次,時間為上午800900之間,以后為每3天一次,直至基礎回填施工完畢。如在觀測過程中,發現變形有突增情況時,則要增加監測的次數。3.4 基坑變形控制措施: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從變形觀測數據中觀察到北側8號位置土釘墻上部點,南側2號位置土釘墻上部點有異常變化,(見圖)。從現場巡查中也發現北側、南側都有細微裂縫出現,北側裂縫有增大趨勢。經分析,北側由于放坡面距管廊太近,且為質量較差的回填土,管廊外的土體處于上大下小這樣一種不穩定形態,再加上距基坑9、邊僅3m遠就有城建工地的施工用道路,偶有重車經過,這兩個因素造成了管廊外土體下滑而出現裂縫。為防止裂縫擴大,影響基坑安全,將管廊以外回填土挖除,并自管廊邊起重新放坡作土釘護坡。這樣就消除了北側基坑護壁不穩定因素。南側也是由于回填土不實,天氣轉暖后開始下沉而造成,為確保基坑安全,減輕坑壁負荷,在距基坑2m外挖一道寬4m,深3m左右的卸土坑去掉部分回填土,并在部分部位加地錨加固。實施以上措施后,基坑變形得到控制,觀測數據保持正常。四、總結:在某大廈的深基礎基坑支護的施工中,遇到了邊坡土質較差,周圍管廊等障礙物較多,四周道路重車行走等困難,但從基坑支護最后的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目前室外已回填完畢。深基坑支護技術的成功應用,為某大廈二期合同的中標奠定了基礎。土釘墻結合樁錨支護方法,適用于大多數深基礎基坑支護,尤其適用于北京地區土質情況下的基坑支護,施工方便,是一種既經濟又實用,且安全可靠的基坑支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