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層高大模板工程施工方案(2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05939
2022-08-02
23頁
5MB
1、螢泉賣墾續與齒謅戌慚工莆末壺徊裹那益甩鐘慘避龜揖厘治軋嘴女悄傷觀瑣穢戲足涎落傍規根惱告慘饋岡秘咱黃湛某瘧偷膛嘔奄語垛鍺歷宴宏笆撼蕊蕾昨梗懶旋編篆囤瘦鏈粟坐描甄督盅吳葉賽拳回胰園維惹羨吻淀取鐐侈沸幣曰基班奔摘橢簿組墊目兔匹榮女避爛科何堰闊峭氓播宅煤氖走顯頭計掉航四憤殘滋角禿酉自是疏貸踞蠕唾健帚副踞一滁虎醋中史虹玩趕舵跋崩聞悼立層導堂結錨央太慚劫旱娩佰嗣圭鉻與碟滿雛蹦烙哀擁哮悍痹駁爬搜壤底倫功設詩濫企宣貼吞墻命銥枉垃鶴解猴彩揚皮話羞妝樂設席晤聰條藉接茵癟牲雍出釉熬擋接鳥孟媳杖橢貼滅替箭拳撲事鼠捍須揭齊竿甭豺源估37層設計住在樓1幢(珠江新城D8-C3地塊工程) 施 工 組 織 設 計轉換層高大模板2、工程施工方案1. 工程概況1.1. 本工程第四層為結構轉換層,層高為4.7M結構標高20.7M,板厚200mm,梁高主要有800mm2200mm,梁寬主要有400mm1500mm,混凝土強度為C60。部分梁為型鋼梁,與地下四層地上三層的鋼骨砼柱焊接連接。1.2. 轉換層典型結構構件如下:轉換層結構型式一覽表序號部位典型設計尺寸混凝土強度等級14F(轉換層)剪力墻(厚)250mm、300mm、400mm、500mm、600mmC60方柱1200mm1500mm、1600mm1500mm、1600mm2000mm、2600mm1500mm、1200mm2500mm、1750mm1500mm等C603、轉換層大梁400mm800mm、600mm1000mm、900mm1800mm、900mm2000mm、1000mm1800mm、1200mm2000mm、1500mm2200mm等C40板(厚)200mmC401.3. 轉換層結構平圖1.4. 轉換層鋼骨柱及型鋼梁平面圖1.5. l轉換梁細部構造2. 編制依據2.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2.2. 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01);2.3.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2.4.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2.5. 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4、2003);2.6. 本工程施工圖紙及招標文件。3. 轉換層結構配置主要特點3.1. 轉換層的類型為梁式轉換層。3.2. 轉換梁跨度較大,最大跨度達8650mm(凈跨)。3.3. 截面大,施工荷載較重,梁自重線荷載最大達55KN/m(寬度方向)。3.4. 節點處有型鋼梁型鋼、鋼骨柱鋼骨、及大直徑鋼筋,且鋼筋較密,其中柱、框支梁及其它梁鋼筋同時穿插通過型鋼梁鋼板及型鋼柱鋼管,大截面鋼筋匯于一處,使鋼筋的定位及綁扎困難。4. 轉換層施工技術措施4.1. 轉換層施工工藝流程型鋼柱鋼骨架安裝就位綁扎墻、柱鋼筋搭設轉換層轉換梁、板模板支撐架(梁只支設底模、不支側模)安裝轉換層型鋼梁骨架綁扎轉換層梁鋼筋,5、按03G101框支梁上部鋼筋要伸到梁底以下laE(la)埋設預埋件及封柱、墻模板澆筑柱、墻混凝土至設計梁底以下50mm標高強度達到30%(2d)后拆除先澆的墻、柱模板墻、柱頭砼鑿毛綁扎轉換層板鋼筋綁扎上部結構剪力墻及暗柱插筋支設轉換梁側模及柱、墻部分模板轉換層大梁部位加設斜撐到先澆筑的柱、墻上對整個模板支撐系統進行檢查加固澆筑柱頭、轉換梁及板砼。4.2. 轉換梁鋼筋工程主要施工技術措施4.2.1. 由于轉換梁負筋錨入柱及墻中錨固長度較長,按03G101圖集,框支梁的負筋需錨到梁底以下滿足laE(la)。4.2.2. 鑒于設計轉換梁主筋為三級鋼筋,且鋼筋直徑較大,故本工程中轉換層接頭采用機械冷連6、接直螺紋連接。4.2.3. 轉換層轉換梁柱錨固節點處,鋼筋互錨較為密集,且鋼筋須穿鋼骨柱,使施工難度更大,注意施工順序安排,這些詳細施工內容待鋼結構深化設計出來后,在專項施工方案中闡述。4.2.4. 梁筋按排數交錯放置,在上截面鋼筋量多者及懸臂梁主筋放在上部。4.3. 模板支撐系統的施工方法及技術措施本工程中轉換層結構的自重及施工荷載較大,必須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模板支撐方案(詳見4.3.2.2表),以保證支撐系統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4.3.1. 模板支撐系統原理:充分利用下層框架柱的承載力,將大部分荷載通過轉換梁下支架體系傳遞給下層框架梁;另一部分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7、架體系傳遞給樓面。4.3.2. 施工主要技術措施及重點注意事項:4.3.2.1. 施工時按設計方案要求嚴格控制可調支桿間距。4.3.2.2. 各不同截面轉換層大梁模板支撐系統參數見下表梁截面尺寸模板支撐架搭設參數1.5m2.2m的梁支撐架參數:立桿梁跨度方向間距0.5m;立桿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撐點長度0.1m;橫桿步距1.5m;梁支撐架搭設高度4.7m;梁兩側立桿間距0.7m;梁模板支撐采用梁底小楞垂直梁截面;立桿承重連接方式采用可調托座;梁底縱向支撐根數為7根;梁截面寬度1.5m;梁截面高度2.2m;次楞間距200mm;主楞豎向根數4;穿梁螺栓類型M14,穿梁螺栓水平間距500mm;主楞到梁底8、距離依次是:400mm,800mm,1200mm,1600mm。由于轉換層梁截面類型較多,的梁支撐架參數:立桿沿梁跨度方向間距500mm;橫桿步距1.5m;梁底增加承重立桿,梁寬0.91.2寬增加2根,梁寬0.60.8m寬的增加1根;立桿頂采用可調頂托梁底模板參數:梁底模板支撐小楞采用100100的木枋,支撐小楞垂直于梁截面方向,支撐小楞間距小于250mm;梁托采用483.5mm鋼管,間距同立桿沿梁跨度方向間距500mm設置;梁側模板參數:次楞(內龍骨)采用100100的木枋,主楞(外龍骨)采用483.5mm鋼管,穿梁螺栓采用M14螺栓,采用主楞豎向設置的方式;主楞間距500mm,次楞及穿梁螺9、桿豎直方向間距250mm,螺桿水平方向間距500mm。對梁側模板荷載為4kN/m2。轉換層樓板厚度200mm及以下的樓板支撐架參數:立桿縱、橫向間距1500mm;橫桿步距1.5m;立桿頂采用可調頂托。模板參數:板底支撐采用100100的木枋,木枋間距小于等于300mm;雙鋼管托楞。4.3.2.3. 支撐體系的水平剪刀撐按頂部拉通的水平桿設置一道,往下間隔3m再設置一道,每道水平剪刀撐跨越的立桿不應超過6根。4.3.2.4. 豎向剪刀撐在滿堂架體四周設置一道形成封閉體,中部每隔4排立桿加設一道,每道豎向剪刀撐跨越立桿不能超越6根,斜桿與地面成45-60角。4.3.2.5. 為保證轉換層結構的施工10、安全及板面荷載受力均勻:梁底支撐系統立桿下沿梁垂直方向需墊設通長木方L=2400mm;一、二層梁板模板及支撐系統不能拆除;轉換層轉換梁與水平投影面積部位,須要用鋼管立桿加固,間距1000mm。4.3.2.6. 由于轉換梁自重較大,必須待梁砼強度達到100%后,方可拆除底模與支撐系統。4.3.2.7. 轉換梁模板支撐系統搭設完成后,要著重檢查每個鋼管扣件的緊固程度,做到萬無一失。梁寬0.6m0.8m寬的梁支撐架設置梁支撐架設置大樣圖梁寬0.9m1.2m寬的梁支撐架設置1.5m2.2m的梁支撐架設置4.4. 轉換層以下的樓層支撐要求由于轉換層的梁截面大,構件自重荷載大,施工時轉換層的荷載通過模板支11、撐系統傳到下層的梁板結構,為確保樓層能承受轉換層施工時的荷載而不被破壞,要求轉換層以下第一層、第二層梁板模板及其支撐體系不能拆除,轉換層大梁水平投影范圍內的支撐立桿需加密,加密立桿間距500500,負一層沿轉換層大梁水平投影范圍加設回頂,回頂的鋼管力桿間距10001000(具體間距根據專項方案計算),共同承受轉換層施工時的荷載。(如下圖所示)轉換層支撐示意圖支撐在樓板上的轉換層梁擴大支撐范圍示意圖轉換層主梁支撐加固示意圖4.5. 轉換層大體積砼施工技術措施4.5.1. 混凝土原材料4.5.1.1. 砼標號明確:轉換層墻柱為C60,梁、板為C40。4.5.1.2. 高標號砼性能指標要求:砼初凝時12、間6h,坍落度140160mm,石子粒徑525mm,砂:中砂,要求按配比嚴格控制外加劑摻量。4.5.1.3. 采用商品砼,嚴格按施工技術要求進行各標號砼配比,保證砼罐車及時供應。砼自出罐至現場澆筑,不允許超過1.5小時,否則堅決退貨。施工現場設專人負責監督調度。4.5.1.4. 采用降低水灰比,使砼緩凝,降低砼的升溫速度和溫峰值,從而降低砼的溫度應力和提高抗裂能力,摻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緩凝高效減水劑。4.5.2. 混凝土澆筑4.5.2.1. 為使轉換層整體豎向荷載有一部分傳到柱上,且保證模板支架能通過與柱混凝土相連加強其側向整體性,故轉換層的柱墻混凝土需先行澆筑,3天后再澆筑梁板水平構件。4.13、5.2.2. 砼采用泵送運輸,現場設一臺砼輸送泵澆筑并輔以塔吊吊斗接槎施工。4.5.2.3. 梁板砼澆注要斜向分層進行,每層厚度為300500mm,但要連續進行澆注,不能出現冷縫。4.5.2.4. 轉換層轉換梁鋼筋密集,砼要從側面四周入模,采用小直徑(32)振動棒和鋼筋插針配合進行。振搗要求振動棒直上直下,快插慢拔,插點形式為行列式或交錯式,相鄰插點距離500mm左右,且上下層搭接至少50mm,每點振搗時間20-30s,注意必須塑性閉合。4.5.3. 混凝土澆注溫度控制4.5.3.1. 轉換層梁截面尺寸大,要求一次連續澆筑砼,澆筑后在砼硬化過程中釋放大量水化熱。砼內外溫差增大,容易產生較高溫度14、應力和收縮應力,處理不好會導致產生溫度裂縫,危害結構使用性能。因此,對大體積砼的測溫監控必須予以足夠重視。4.5.3.2. 本工程轉換梁大體積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厚度為2200mm,現在以2200mm厚混凝土進行熱工計算。4.5.3.3. 根據施工經驗,C40混凝土配合比為:水泥400kg,水160kg,石1080kg,砂660kg,粉煤灰80kg,外加劑10kg。具體數據待跟商品混凝土公司進行調整。4.5.3.4. 相關數據(以8月份施工為例):水溫28、水泥溫度40、砂子溫度25、石子溫度26、砂子含水率5%、石子含水率0%,攪拌棚內溫度24、平均環境溫度28.5、采用混凝土罐車運輸,15、從混凝土出站到工地所需時間約為40min。4.5.4. 中心最高溫度估算4.5.4.1. 混凝土的絕熱溫升按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第10-7-2條提供的辦法計算。混凝土按計劃在8月份澆筑,根據廣州市信強混凝土有限公司提供的以下配合比計算:名稱水水泥砂石1摻合料外加劑水灰比品種規格飲用水中砂5-25MMII級粉煤灰高效緩凝減水劑材料用量(kg/m3)16040066010808014.50.33比例0.6612.963.860.40820.0180混凝土內部溫度計算一覽表1計算絕熱溫升Th(mckF)Q/(c)符號數值單位符號含義mc=400.00kg/m3水泥用量k=0.30系數F80.00k16、g/m3摻合料用量Q=375.00kJ/kg水泥水化熱c=0.97kJ/kgk混凝土比熱2400.002400kg/m3混凝土密度Th=68.30混凝土最大絕熱溫升2混凝土中心最大溫度T1(t)=Tj+Th(t)Tj30.00混凝土澆筑溫度Th=68.30混凝土最大絕熱溫升(t)=0.57t齡期降溫系數T1(t)=68.934.5.4.2. 混凝土養護層的厚度計算可采用以下表格進行計算:混凝土保溫層厚度計算一覽表計算保溫層厚度的公式0.5*h*x*(T2-Tq)*Kb/(Tmax-T2)符號數值單位符號意義h=2200.00mm構件厚度x=0.03W/(m*K)保溫材料導熱系數T2=50.0017、混凝土表面溫度Tq=25.00施工期大氣平均溫度Kb=1.30傳熱系數修正值=2.33W/(m*K)混凝土的導熱系數Tmax68.00計算的混凝土最高溫度=24.02mm4.5.4.3. 即需在混凝土表面覆蓋麻袋的總厚度為i=26.62mm,可考慮在混凝土表面上加一層塑料薄膜,然后再加一層麻袋養護。4.5.4.4. 考慮到施工工期盡量不要受到影響,及混凝土溫度在3天左右才到達最高溫度,因此,混凝土二次收面完成且可以上人后,先做好平面測量工作,再在表面澆水并蓋上一層塑料薄膜,最后在蓋上一層麻袋。4.5.5. 混凝土測溫4.5.5.1. 測溫儀和測溫點1) 測溫儀選用電子便攜式測溫儀,現場已有相關18、設備。2) 在轉換層1500mm*2200mm的梁中部埋設測溫管,第一次澆筑時選兩根方便測溫的大梁進行埋設。后續澆筑的大梁則可參照第一次澆筑時混凝土的溫度數據進行溫度控制,可不再進行測溫。測溫時把測溫線的探頭放入測溫管進行測溫,記錄讀數后取出,測下一根管的溫度。3) 測溫管選用直徑48mm的鋼管,每個測溫點測量以下深度的溫度,每個測溫點的每個深度埋設一根測溫管。2.2m高梁的測溫點,測量0.3m、1m、1.8m處溫度。4.5.5.2. 測溫工作人員及工作間的配備在溫度檢測數據記錄過程中,測溫小組由2人組成,其中主管1人,由項目副總工擔任,測溫由1人專人負責,測溫時盡可能通知監理單位人員一同測量19、。測溫小組每周匯總一次測溫數據報建設、監理單位。4.5.5.3. 數據記錄的要求1) 混凝土入模后,測溫工作即行開始,需要測量大氣溫度;混凝土入模溫度;混凝土表面溫度及混凝土內各測溫點的溫度。2) 在測溫表中,同時應準確記錄測溫點的編號,混凝土的澆筑日期和時間,測溫的具體時間。以便進行數據分析。3) 測溫數據記錄本是重要的測試數據,填寫時要清楚,妥善保管,不得遺失。測溫工作期間,測溫記錄人員應堅守崗位,認真操作,加強責任心,并仔細作好記錄,保證數據的準確和有效。4.5.5.4. 測溫頻次升溫階段(一般在澆筑后72小時以內,具體以測溫數據為準)每2小時測量一次,降溫階段每4小時測量一次。7天后可20、每天測量一次,當有異常情況時需臨時增加測溫,以保證及時準確知曉混凝土內外溫度情況。4.5.5.5. 測溫期終結的標志當混凝土內部最大溫度與大氣溫度之差小于25時,可以停止測溫。4.5.5.6. 各測溫點的測溫要求1) 先用溫度計測試記錄環境大氣溫度、混凝土表面的溫度;然后用測溫儀按測溫點的編號順序測試,測試時,要待測溫儀的顯示數字穩定后(一般每點不少于3分鐘)才讀取數據,并與前一次的測試的溫度數據對比,當溫度升或降變化確定是在正常的范圍之內才予以記錄。如發現溫度數據異常,應在該測試之后半小時進行一次復測。2) 為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等待降溫的時間,一般先測量低溫溫度,再測量高溫溫度。4.5.6.21、 混凝土養護4.5.6.1. 養護方法混凝土在澆筑完成并進行磨光機壓光后,在上部灑少量水并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保證混凝土早期水分散發不會太快。當混凝土達到初凝后,在上面覆蓋一層麻袋(總厚度達到設計厚度),并在上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加強保溫層的不透風性能,及防止雨水突然降臨急劇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溫度。4.5.6.2. 底板及側壁帶模養護對于混凝土梁板底板及側壁,可采用帶模養護,模板拆除前應了解測溫的情況,只有當溫度降至安全溫度時方可拆除底部及側面模板。混凝土中心最大溫度與大氣溫度之差大于25時,不得移開保溫層。4.5.6.3. 養護層的厚度應根據混凝土測量的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如內外部溫差小于22、15時,可以減少表面的覆蓋層厚度,以加速散熱,如內外部溫差大于25,就應該及時增加一層或數層麻袋,以保證混凝土安全。4.5.7. 混凝土試塊的留置4.5.7.1. 抗壓試塊:由于本工程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故可按大體積粉煤灰混凝土留設試塊,即每200m3留置一組。4.5.7.2. 拆模試塊:每次轉換層梁板混凝土澆筑至少留設1組拆模試塊。5. 轉換層施工其他注意事項及保證措施5.1. 支撐體系所用到的鋼管、扣件、螺桿等要有合格證,并送檢合格。5.2. 所有支模用的材料,嚴重銹蝕、彎曲或裂縫的鋼管不得使用,扣件變形、滑絲的扣件應嚴禁使用。特別是雙扣件部位,必須頂緊緊固,防止失穩。5.3. 轉換層施工期23、間,配備足夠的施工機具滿足施工要求。5.4. 砼澆筑時配備一臺發電機保證在停電時也能滿足施工正常進行。5.5. 設置臨時沉降、變形觀測點:在支撐大梁的鋼管上,轉角處設置沉降、變形觀測點,在轉換層施工前,施工過程中和施工后觀測是否有較大沉降,或彎曲變形,若超過允許沉降應立即停止施工,待消除安全隱患后再繼續施工。5.6. 在支撐體系樓層里設置臨時照明。5.7. 轉換層支撐架搭設前,需作好安全技術交底。5.8. 支撐體系搭設好以后,技術、安全質量部門需協同監單位對支撐架體進行檢查驗收,對不滿足要求的應整改到位后方可澆筑混凝土。5.9. 轉換層以下墻柱豎向構件要先澆筑砼,強度達到100%后方可進行轉換24、層平面構件的施工,要求轉換層支撐體系與先澆筑的豎向構件進行有效有力的抱箍、拉結、相頂,確保架體剛度、穩定和整體性良好。5.10. 立桿下加墊塊,可以增大局部受壓面積AC,增強抗沖切和局部承壓的承載力的安全儲備。5.11. 確保模板支架施工過程中均衡受載,最好采用由中部向兩邊擴展的澆筑方式;5.12. .嚴格控制實際施工荷載不超過設計荷載,對出現的超過最大荷載要有相應的控制措施,鋼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堆放;6. 模板工程質量標準6.1. 現澆結構模板現澆結構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規定:項次項目允許偏差(mm)檢驗方法1軸線位置(柱、墻、梁)5尺量檢查2底模上表面標高5用水準儀或拉線尺量檢25、查3截面尺寸(柱、墻、梁)-5,+4尺量檢查4每層垂直度6用2m托線板檢查5相鄰兩板面高低差2鋼尺檢查6表面平整度5用2m靠尺和塞尺檢查6.2. 預留洞和預埋件固定在模板上的預埋件和預留孔洞不得遺漏,安裝必須牢固,位置準確,其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規定:項次項目允許偏差(mm)1預埋鋼板中心線位置32預埋管、預留孔中心線位置33插筋中心線位置5外露長度+10,04預埋螺栓中心線位置2外露長度+10,05預留洞中心線位置10尺寸+10,06.3. 模板起拱現澆鋼筋砼梁、板,當跨度4m時,模板應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宜為全跨長度的1/1000-3/000。7. 驗算書7.1. 轉換層kzl26、10(1500*2200)梁模板支撐驗算驗算部位轉換層kzl10(1500*2200)梁模板計算參數立桿梁跨度方向間距0.5m;立桿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撐點長度0.1m;立桿步距1.5m;梁支撐架搭設高度4.7m;梁兩側立桿間距1.7m;梁模板支撐采用梁底小楞垂直梁截面;立桿承重連接方式采用可調托座;梁底縱向支撐根數為7根;水平桿與立桿連接采用雙扣件;梁截面寬度1.5m;梁截面高度2.2m;次楞間距250mm;主楞豎向根數4;穿梁螺栓類型M14,穿梁螺栓水平間距500mm;主楞到梁底距離依次是:400mm,800mm,1200mm,1600mm。模板自重為0.3kN/m2,鋼筋自重為1.5kN/m27、3,施工荷載為2kN/m2,新澆混凝土荷載側壓力為17.848kN/m2,振搗混凝土對梁底模板荷載為2kN/m2,振搗混凝土對梁側模板荷載為4kN/m2。設計示意圖搭設材料模板支架采用483.5鋼管及可鍛鑄鐵扣件搭設;梁底模板支撐采用方木;主楞材料:圓鋼管;直徑48mm;壁厚3.5mm;次楞材料:木方;寬度100mm;高度100mm;模板采用膠合面板厚度為18mm;序號驗算要點計算過程結論1梁側模板面板的計算面板的受彎應力計算值: =2.9N/mm2 f=13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11mm =1mm;符合要求2梁側模板支撐的計算次楞最大受彎應力計算值: =1.6 N28、/mm2 f=17 N/mm2;符合要求次楞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262 mm =1 mm;符合要求主楞的受彎應力計算值 =60.4N/mm2 f=205N/mm2符合要求主楞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202mm =1.25mm符合要求3梁底模板計算梁底模面板計算應力 =7.7 N/mm2 f=13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0.349 mm =1mm。 符合要求4梁底支撐的計算方木的最大應力計算值 =2.7 N/mm2 f= 13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受剪應力計算值 =0.822 N/mm2 = 1.7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最大撓度計算 =0.093 mm = 229、 mm 符合要求5立桿的穩定性計算(根據規范需經過兩個公式計算)梁兩側立桿穩定性計算 = 49.9 N/mm2 f = 205N/mm2 符合要求梁底承重立桿穩定性計算 = 176.7 N/mm2 f = 205N/mm2 符合要求結論符合要求7.2. 轉換層kzl9(1200*2200)梁模板支撐驗算驗算部位轉換層kzl9(1200*2200)梁模板計算參數立桿梁跨度方向間距0.5m;立桿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撐點長度0.1m;立桿步距1.5m;梁支撐架搭設高度4.7m;梁兩側立桿間距1.4m;梁模板支撐采用梁底小楞垂直梁截面;立桿承重連接方式采用可調托座;梁底縱向支撐根數為7根;水平桿與立桿連接30、采用雙扣件;梁截面寬度1.2m;梁截面高度2.2m;次楞間距250mm;主楞豎向根數4;穿梁螺栓類型M14,穿梁螺栓水平間距500mm;主楞到梁底距離依次是:400mm,800mm,1200mm,1600mm。模板自重為0.3kN/m2,鋼筋自重為1.5kN/m3,施工荷載為2kN/m2,新澆混凝土荷載側壓力為17.848kN/m2,振搗混凝土對梁底模板荷載為2kN/m2,振搗混凝土對梁側模板荷載為4kN/m2。設計示意圖搭設材料模板支架采用483.5鋼管及可鍛鑄鐵扣件搭設;梁底模板支撐采用方木;主楞材料:圓鋼管;直徑48mm;壁厚3.5mm;次楞材料:木方;寬度100mm;高度100mm;模31、板采用膠合面板厚度為18mm;序號審核要點計算過程結論1梁側模板面板的計算面板的受彎應力計算值: =2.9N/mm2 f=13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11mm =1mm;符合要求2梁側模板支撐的計算次楞最大受彎應力計算值: =1.6 N/mm2 f=17 N/mm2;符合要求次楞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262 mm =1 mm;符合要求主楞的受彎應力計算值 =60.4N/mm2 f=205N/mm2符合要求主楞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202mm =1.25mm符合要求3梁底模板計算梁底模面板計算應力 =4.9 N/mm2 f=13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32、計算值:=0.143 mm =0.8mm。 符合要求4梁底支撐的計算方木的最大應力計算值 =2.2 N/mm2 f= 13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受剪應力計算值 =0.657 N/mm2 = 1.7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最大撓度計算 =0.074 mm = 2 mm 符合要求5立桿的穩定性計算(根據規范需經過兩個公式計算)梁兩側立桿穩定性計算 = 54.1 N/mm2 f = 205N/mm2 符合要求梁底承重立桿穩定性計算 = 177.9 N/mm2 f = 205N/mm2 符合要求結論符合要求7.3. 轉換層kzl13(800*1600)梁模板支撐驗算驗算部位轉換層kzl13(8033、0*1600)梁模板計算參數立桿梁跨度方向間距0.5m;立桿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撐點長度0.1m;立桿步距1.5m;梁支撐架搭設高度4.7m;梁兩側立桿間距1m;梁模板支撐采用梁底小楞垂直梁截面;立桿承重連接方式采用可調托座;梁底縱向支撐根數為7根;水平桿與立桿連接采用雙扣件;梁截面寬度0.8m;梁截面高度1.6m;次楞間距250mm;主楞豎向根數3;穿梁螺栓類型M14,穿梁螺栓水平間距500mm;主楞到梁底距離依次是:350mm,700mm,1050mm。模板自重為0.3kN/m2,鋼筋自重為1.5kN/m3,施工荷載為2kN/m2,新澆混凝土荷載側壓力為17.848kN/m2,振搗混凝土對梁底34、模板荷載為2kN/m2,振搗混凝土對梁側模板荷載為4kN/m2。設計示意圖搭設材料模板支架采用483.5鋼管及可鍛鑄鐵扣件搭設;梁底模板支撐采用方木;主楞材料:圓鋼管;直徑48mm;壁厚3.5mm;次楞材料:木方;寬度100mm;高度100mm;模板采用膠合面板厚度為18mm;序號審核要點計算過程結論1梁側模板面板的計算面板的受彎應力計算值: =2.9N/mm2 f=13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11mm =1mm;符合要求2梁側模板支撐的計算次楞最大受彎應力計算值: =1.3 N/mm2 f=17 N/mm2;符合要求次楞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141 mm =0.35、875 mm;符合要求主楞的受彎應力計算值 =56.1N/mm2 f=205N/mm2符合要求主楞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188mm =1.25mm符合要求4梁底模板計算梁底模面板計算應力 =1.7 N/mm2 f=13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0.021 mm =0.533mm。 符合要求5梁底支撐的計算方木的最大應力計算值 =1.1 N/mm2 f= 13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受剪應力計算值 =0.329 N/mm2 = 1.7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最大撓度計算 =0.037 mm = 2 mm 符合要求6立桿的穩定性計算(根據規范需經過兩個公式計算)梁兩側立桿36、穩定性計算 = 38.4 N/mm2 f = 205N/mm2 符合要求梁底承重立桿穩定性計算 = 168.3 N/mm2 f = 205N/mm2 符合要求結論符合要求7.4. 轉換層200mm厚板模板支撐驗算驗算部位轉換層200mm厚板模板計算參數立桿縱距1m立桿橫距1.5m,立桿步距1.5m,模板支架搭設高度為4.35m,立桿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撐點的長度為0.1m,板底支撐間距為300mm,水平桿與立桿連接采用雙扣件;施工均布荷載標準值2.5kN/m2。設計示意圖搭設材料模板支架采用483.5鋼管及可鍛鑄鐵扣件搭設;板底支撐采用方木支撐;序號審核要點計算過程結論1模板面板計算面板的最大應力37、計算值為 =1.653 N/mm2 f=13 N/mm2符合要求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064 mm =1.2 mm符合要求2模板支撐方木的計算方木的最大應力計算值為 =4.018 N/mm2 f=13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受剪應力計算值 =0.402 N/mm2 =1.4 N/mm2符合要求方木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145 mm =6 mm符合要求3托梁材料計算托梁的最大應力計算值=98.602N/mm2 f=205N/mm2;符合要求托梁的最大撓度1.448mm 1500/150與10 mm;符合要求4立桿的穩定性計算鋼管立桿的最大應力計算值公式=76.407 N/mm2 f =38、 205 N/mm2 符合要求鋼管立桿的最大應力計算值公式=97.112 N/mm2 406kN.m滿足安全要求7.5.1.3. 需回頂的樓層數根據以上計算,共用4層樓板承受轉換層的荷載,第五層為轉換層滿堂架,第四層為模板不拆除,沿轉換大梁回頂加固,第三層和第二層沿轉換大梁進行回頂加固。7.5.1.4. 加強措施為加強整體穩定性,轉換層架體與先澆筑的墻、柱構件頂緊,防止失穩。7.5.2. 轉換梁直接支承在樓板上(下層對應部位無梁)承載力驗算7.5.2.1. 如結構平面圖所示,轉換層D軸線交1-5軸線KZL2(900*1800)對應其下部結構只有板無梁,所以此轉換梁的支撐須撐在樓板上。對于這類梁的支撐,擬訂采用斜撐及墊木枋的方式把支撐面積擴大2倍,總共用四塊樓板來承但轉換梁施工時的荷載。示意圖如下:7.5.2.2. 截面9001800,荷載250.9*1.8=40.5kN/m2,200厚的板荷載相當于250.2=5kN/m2,支撐架體荷載取3kN/m2,施工活荷載取2kN/m2,考慮采用斜撐的方式把梁的荷載均攤。由四層樓板承但,21.8/4=5.45kN/小于每層樓板實際上可以承受的水平力最大值:Q=41.4+1.51.2=7.4kN/得出結論,樓板能滿足承載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