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周邊建筑保護專項技術方案設計(1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7633
2022-08-02
11頁
1.25MB
1、. . 目錄第一章編制依據 . - 1 - 第二章工程概況 . - 2 - 第一節工程概況 . - 2 - 第二節地層分布、水文及周邊管線情況. . - 2 - 1、地層分布 . - 2 - 2、站位水文地質條件. - 3 - 3、周邊建筑物. - 3 - 第三章保護措施 . - 5 - 第一節周邊建構筑物調查. . - 5 - 第二節周邊建構筑物的監測. . - 5 - 第三節站位周邊既有建構筑物施工過程中保護措施. . - 7 - 第四節基坑降水過程中對建構筑物的保護. . - 9 - 第五節基坑開挖過程控制. . - 10 - . . 第一章編制依據(1)深圳地鐵 9 號線支線工程安全文2、明施工管理手冊;(2)深圳市軌道交通工程周邊環境調查導則;(3)深圳市施工及環境保護專項設計;(4)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 2011;(5)建筑施工安全技術統一規范(2013 年版);(6)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范(2007 年版);(7)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13 ;(8)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9 號線二期南海大道支線工程XXX站圍護結構藍圖(9)我單位現有的施工技術、管理水平、機械配套能力及以往在深圳地區施工的同類工程的施工實踐經驗。(10)XXX站蓋挖逆作法施工方案(11)XXX站降水井施工方案. . 第二章工程概況第一節工程概況XXX站位于位于南海大道與X3、XX交叉口以北,沿南海大道南北向布置。南海大道呈南北走向,道路紅線寬度為36m ,雙向四車道,兩側綠化帶人行道寬6m 。站位周邊主要有科技大廈、招商局發展中心大廈、興華工業大廈等大型商業中心,距離周邊建筑最近僅5m 。南海大道屬于城市主干道,站位周邊區域交通繁忙,車流量大,為滿足車流通行,在施工期間需進行交通疏解。因XXX站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對于車站頂板,先行施工西側頂板。施工前需對南海大道進行交通疏解,新建一期交通疏解方案為先行圍蔽南海大道西側現有 3 車道,保留現有東側3 車道作為交通疏解路,該交通疏解方案滿足南海大道車流通行。本車站為地下兩層標準車站,采用140m 11m島式站臺,單柱4、雙跨結構。為了預留規劃中沿 XXX走向的大南山隧道通道,車站南側35.9m 區間和大南山隧道合建,納入XXX設計范圍。車站總長度為224m ,車站標準段寬度為20.1m,底板埋深約19.618.2m,頂板覆土約 3m 。第二節地層分布、水文及周邊建筑情況1、地層分布根據本次鉆探揭露,結合區域收集到的車站既有工程資料,本站范圍內上覆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層( Q4ml ),第四系全新統海相沉積層(Q4m ),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3al+pl ),第四系坡積層 (Qdl),第四系殘積層 (Qel),燕山期粗粒花崗巖 (53)。對本場地內各巖土層特征從上至下詳細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5、層(Q4ml )素填土、填砂、填塊石。2、第四系全新統海相沉積層(Q4m )淤泥、中粗砂。3、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3al+pl )粉質粘土、礫砂。4、第四系坡積層( Qdl)粘土、礫砂。5、第四系殘積層( Qel)可塑狀礫質粘性土、硬塑狀礫質粘性土。6、燕山期粗粒花崗巖( 53)粗粒花崗巖: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及黑云母等,. . 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根據鉆探揭露野外鑒別及標準貫入試驗可分為全、強、中等、微風化四個帶。XXX站地質土層如圖 2-2-1 所示:圖 2-2-1 XXX 站地質縱剖面圖2、站位水文地質條件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及本次勘察工作,本站位地下水類型以及賦存方式有以下6、兩種:(1)第四紀松散地層孔隙潛水(2)基巖裂隙水本站位地下水運動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車站場地總體地形較平坦、起伏較小,地下水水平運動較緩慢,地下水的滲流方向由較高水頭處向較低水頭處滲流,流速低,流量小。場地內潛水、砂層微承壓水混合穩定水位埋深及高程詳見下表:XXX站場地地下水波動范圍建議值表工點名稱里程地面標高范圍值勘察期間穩定水位標高水位變化范圍建議值范圍值 / 平均值建議值最高水位最低水位XXX站YCK4+755.335YCK4+979.33517.219.8 1.71 4.44/2.72 3.00 4.44 1.71 3、周邊建筑物XXX站位于位于南海大道與XXX交叉口以北,沿南海大7、道南北向布置。南海大道呈南北走向,道路紅線寬度為36m ,雙向四車道,兩側綠化帶人行道寬6m 。站位周邊主要有科技大廈、招商局發展中心大廈、興華工業大廈等大型商業中心,距離周邊建筑最近僅5m 。南海大道屬于城市主干道,站位周邊區域交通繁忙,車流量大,為滿足車流通行,在. . 施工期間需進行交通疏解。因XXX站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對于車站頂板,先行施工西側頂板。施工前需對南海大道進行交通疏解,新建一期交通疏解方案為先行圍蔽南海大道西側現有 3 車道,保留現有東側3 車道作為交通疏解路,該交通疏解方案滿足南海大道車流通行。本車站為地下兩層標準車站,采用140m 11m島式站臺,單柱雙跨結構。為了預8、留規劃中沿 XXX走向的大南山隧道通道,車站南側35.9m 區間和大南山隧道合建,納入XXX設計范圍。車站總長度為224m ,車站標準段寬度為20.1m,底板埋深約19.618.2m,頂板覆土約 3m 。XXX站周邊建筑鳥瞰圖. . 第三章保護措施第一節周邊建構筑物調查XXX站站位東側緊鄰興華工業大廈(老建筑、淺基礎、室內有人進行生產活動),尤其是附屬結構,距離興華工業大廈最近僅4.8m;西南側緊鄰招商銀行,基坑距離招商銀行基礎承臺最近距離為8.2m;西北側緊鄰招商局發展中心,基坑距離招商局發展中心大廈外輪廓線最近 7.8m。本站基坑降水開挖施工過程中確保周邊建筑物安全是車站主體基坑施工的重難9、點。根據地鐵公司要求,由本單位聘請入戶調查及第三方監測單位對周邊建筑進行調查監測。第二節周邊建構筑物的監測施工中應加強監測,施工中建(構)筑物監測出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確保周邊建(構)筑物安全。周邊建(構)筑物的沉降、傾斜和裂縫降在安全范圍之內。在 XXX站基坑周邊分別設置地面、建(構)筑物沉降觀測點及建(構)筑物傾斜測點;監測建(構)筑物附近地表的沉降,為建、構筑物的沉降趨勢提供參考數據。監測布置點數量詳見下表表 3-1 監測布置點數量統計表序號監測項目計量單位數量備注1 圍護結構頂水平、豎向位移點38 2 圍護結構體變形孔19 3 地下水位孔22 4 建筑沉降、傾斜點99 510、 地面沉降點94 6 地下管線沉降點5 7 支撐立柱沉降監測點16 監測方法:先在建筑物上設置沉降和傾斜觀測點。監測頻率:土方開挖過程1 次/2 天,主體結構施工期間2 次/ 周。預 警 值:本基坑的周邊建筑物的沉降警戒值及控制值詳見下表. . 表 3-2 周邊建筑物的沉降警戒值及控制值統計表序號監測項目位置或監測對象儀器監測精度量測頻率警戒值控制值測點布置原則1 圍護結構頂水平位移圍護結構頂全站儀1.0mm 測頻率確定的原則:各項目在基坑開挖前測初值;在開挖急劇卸載階段, 測量間隔不大于3天;一般情況下37 天測量一次;主體結構施工期間 510 天測量一次。 當變形超過有關標準或場地條件變化11、較大時, 應加密觀測; 當大雨、暴雨或基坑邊載條件改變時應及時監測;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 應連續觀測。本設計基坑監測項目的監控警戒值取控制值的80% 。 地下水位變化1000mm或500mmm/d 。25mm 長、短邊中點,且沿縱向間距15m 2 圍護結構頂豎向位移圍護結構上端部全站儀1.0mm 20mm 短邊中點,且沿縱向間距 15m 3 圍護結構體變形圍護結構內測斜管測斜儀1mm 30mm 孔間距 15m ,測點間距 0.5m 4 支撐軸力支撐中部應變計1/100(F.S)軸力較大處布置且不小于 5 根5 地下水位基坑周邊水位管水位計5mm 1500mm ,或變化速率700mm/d 基坑四12、角點,長、短邊中點,且沿縱向間距 15m 6 建筑沉降、傾斜基坑周邊須保護的建筑物水準儀1.0mm 30mm0.2 間距 1520m,每個建(構)筑物不少于 3 個點7 地面沉降基坑周圍地面水準儀1.0mm 28mm 長、短邊中點布置,測量斷面不少于3個8 管線變形基坑周邊地下管線水準儀1.0mm 30mm 沿管線 510 米布置一個測點9 支撐立柱沉降監測支撐立柱頂上水準儀0.5mm 20mm 總數超過 25 根的按照 20% 計控制變形措施:當位移值接近該建筑物允許值時,立即停止基坑開挖,并會同有關單位共同制定防止位移繼續發展措施,如加大基坑支護剛度,輔以地基跟蹤注漿等措施,以控制建筑物的13、變形。具體措施為:1)提高基坑變形的控制等級。在施工過程中將提高基坑變形的控制等級進行施工,加強施工過程的控制,嚴格控制土方開挖的時間,將基坑變形控制在最小,從而減小基坑開挖對基坑外圍土體的擾動。2)攪拌樁注漿控制土體變形。在基坑周邊建筑物變形超過警戒值時,將進行以控制周圍環境為目的的攪拌樁注漿。開挖深度范圍內, 頂板以下開挖后引起的圍護結構變形較大,因此相應部位各分層土方開挖前,隨著土方分層開挖推進,在距圍護結構外側對應于需要控制變形的重點部位,采用三軸攪拌樁,沿地連墻進行外側受擾動土體注漿,補償因頂板以下土方開挖變形而引起的圍護結構迎土面土體裂隙,限制土體變形速度;施工中控制好. . 攪拌14、樁注漿壓力。同時切實作好跟蹤監測工作,如圍護結構變形,當發現圍護結構變形有明顯增加時,必須立即停止攪拌樁注漿。圖 3-1 地連墻外側三軸攪拌樁加固平面位置圖圖 3-2 攪拌樁剖面示意圖3)為防止施工過程中降水對建筑物產生的沉降,基坑開挖階段井點降水曲線必須封閉在基坑內。4)從監測上予以加強,以監測結果指導施工,發現變形或沉降過大,及時分析原因,調整施工參數。如周邊鄰近的建(構)筑物及公共設施的位移和沉降量超過規定的報警值時,應立即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避免鄰近建(構)筑物發生沉降、開裂和倒塌。第三節站位周邊既有建構筑物施工過程中保護措施為保證施工安全在后續基坑開挖施工期間需采用用以下措施(1)新15、華工業大廈、 招商銀行及招商局發展中心大廈等距離地連墻位置較近設置三軸地連墻成槽攪拌樁加固措施。 基坑內外側各設置2 排? 600mm 水泥攪拌樁進行加固, 攪拌樁. . 間距均為 450mm ,深入淤泥質黏性土以下2m 。圖 4-3-1連墻外側三軸攪拌樁大樣圖(2)在結施工前 , 需先進行第三方的房屋及既有構筑物的檢測、技術鑒定,為施工過程中的監測、搶險提供必要的依據。1)基坑周邊構建物測點埋設均采用電鉆在建筑物的基礎或墻上鉆孔,然后放入長200300mm ,2030mm 的半圓頭彎曲鋼筋,四周用水泥砂漿填實。測點的埋設高度應方便觀測,對測點應采取保護措施,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受到破壞。每幢建筑16、物沿建(構)筑物四角、沿外墻每1015m處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每邊不少于3 個監測點,并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現有狀況增加密測點。詳細見圖4-2-1 周邊建筑物監測平面圖。詳細見圖 4-2-1 周邊建筑物沉降測點埋設示意圖所示。. . 圖 4-3-2 周邊建筑物沉降測點埋設示意圖2)基坑周邊構建物測斜監測點埋設在待測建筑物不同高度(應大于2/3 建筑物高度)貼上棱鏡反射片,建立上、下兩觀測點,并在大于兩倍上、下觀測點距離的位置建立觀測站,采用全站儀( 12mm+2ppm)按國家二級位移觀測要求測定待測建筑物上、下觀測點的坐標值,兩次觀測座標差值即可計算出該建筑物的傾斜變化量,測點的埋植如圖417、-2-2 周邊建筑物傾斜測點埋設示意圖所示。圖 4-3-3 周邊建筑物傾斜測點埋設示意圖(3)成立對外協調小組,加強與興華工業大廈業主的協調溝通,如監測數據超過控制值的 50% ,則舉行業主、監理、設計、產權單位四方共同參加的討論會,討論決定是否在建筑物周邊打設注漿。超過70% ,則進行注漿加固。(4)制可行的應急預案,成立應急小組,時刻做好應急響應準備工作。第四節基坑降水過程中對建構筑物的保護在降水工程中,加強監測基坑外水位變化,如發現圍護結構有較大漏水,引起基坑外水位下降,應立刻停止降水,對漏水部位圍護結構進行加固補強或采取坑外注水的形式,減少地面沉降變形,避免不均勻沉降對建、構筑物造成的18、威脅。. . 第五節基坑開挖過程控制(1)基坑開挖的過程中, 嚴格遵守“先支撐, 后挖土”原則,嚴禁長時間暴露開挖面。當發現變形偏大時,立即停止開挖,同時做好應急準備,并及時上報業主、監理。(2)施工時,做好基坑外的截排水工作,嚴禁基坑外水流入基坑內,尤其是在雨天。同時做好暴雨來臨時的搶險應急方案,儲備好搶險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基坑冠梁頂擋土墻高出地面不少于300mm ,并形成封閉的體系,必要時對擋墻進行加固加高處理。(3)頂板層土方開挖時,基坑邊緣嚴禁堆置土方、建筑材料,運輸車輛距基坑邊緣距離不小于 3m ,地面堆載不得大于20kPa。(4)開挖過程中,在距離中立柱50cm范圍內嚴禁采用機械開19、挖,采用人工開挖清理,且在施工機械行走及施工材料倒運過程中注意對中立柱的保護,嚴禁碰撞中立柱,特別是鋼管柱。(5)基坑開挖過程中,若發現漏水及時進行堵漏,嚴禁在漏水較大情況下繼續開挖,并加強觀測附近地面沉降。(6)基坑開挖過程中,及時進行地質描述,做好開挖記錄,當地質情況變化并與地質報告不符時,立即報監理工程師和設計人員,及時調整施工方法。(7)基坑開挖后做好基坑內的排水處理,基坑內嚴禁積水,在設置臨時集水井的地方鋪設臨時防水布。在雨季及臺風季節準備足夠的抽水設備,以應付暴雨及洪水。(8)在基坑開挖時,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保證在基坑內水位在基坑開挖面1m以下。但嚴禁過度降水。(9)當開挖面距離20、最終基坑面300mm 時不能采用重型機械開挖,需采用人工開挖,如遇大塊孤石, 機械破除時需注意保護基面土層的完整性,必要時回填碎石做臨時施工便道。在開挖至基坑底以上300mm 時馬上驗收并挖除剩余土方,敷設臨時集水管道并澆注墊層,再開挖接地網。在底板沒有達到強度前,基坑內水位必須保持在開挖面1m以下,并設置預留抽水井,待頂板完成并覆土后再進行封孔。(10)開挖前在基坑兩側設置防護欄,掛密眼安全網,確保安全施工。單純的課本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通過補充,達到內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