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三年發展規劃2014.7(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7764
2022-08-02
8頁
438.46KB
1、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三年發展規劃(2014-2017 年)2014年2017年是學院提高辦學層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實現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依據學院“以人為本,鑄造未來”的辦學理念和“辦一流高職,育技能大師”的辦學定位,結合學院“依法治校、改革興校、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四大發展戰略和土木工程系通過行業調研的實際情況,制定本發展規劃和目標。一、基本情況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我系在原中專專業-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的基礎上新辦的高職專業,將于2014 年 9 月開始招生。目前,本專業有 2、20 名專任教師。其中高級職稱教師8 人,有注冊建造師、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證書10 人,雙師型教師達50% 。土木工程系現有的建筑工程實訓中心擁有建筑材料檢測、建筑仿真、測量、招投標室等實驗實訓室,建筑面積達5240 平米, 實驗實訓設備總值430 萬元 , 與成都建工集團等十數家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現形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需進一步開展市場調研,加強基于職業分析的課程體系構建,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改革,實施基于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組織;2、本專業缺乏正高職稱的專業帶頭人,專任教師平均學歷偏低 ,雙師型教師比例還有3、較大的提升空間,師資結構應進一步優化;3、目前,本專業科研整體水平不高,沒有形成科研團隊,教師進行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不強。此外,缺乏穩定的科研方向、科研經費總量、學術論文數量、學術專著和授權專利數量偏少,學術論文質量不高,學術氛圍不濃;學術交流的頻度和廣度不夠。二、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結合我系實際, 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根本任務,著力推進教學改革與建設,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內涵發展為核心,樹立育人以學生為主體, 辦學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 狠抓教育教學質量,以質量創特色,以特色創品牌,以品牌促發展。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育教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4、(二)發展目標堅持在逐步擴大辦學規模的基礎上,舉校企合作旗, 走工學結合路,加強內涵建設,把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做大、做強、做特。1、以專業建設為龍頭,進一步探索適合建筑行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現形式,成立由政府、學院、企業、協會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建筑專業理事會,推動專業建設。在規劃期內,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成市級重點專業,并積極申報省級重點專業。2、加強課程建設。建成建筑工程識圖與構造等2 門以上校級精品課程。 全部的專業核心課程建成優質核心課程,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資源庫建設,達成教學資源共享。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材編寫,爭取 3 年以內,出版 3 門以上課程的校本教材。3、綜合實訓基地建5、設。規劃期間,逐步實施建筑工程專業綜合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建成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BIM技術實訓中心等校內建筑綜合實訓場, 完善測量工程實訓中心, 使其既能滿足在校生校內實訓要求, 又可向社會進行行業培訓; 逐步擴充仿真虛擬實訓室功能,解決因季節、空間,安全等原因不能到建筑施工現場實訓的局限性。4、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期間,計劃引進1 名正高職稱的專業帶頭人,在規劃末期,專業任課教師人數達到25 人左右;鼓勵專任教師考取行業資格證書, 雙師型教師比例達70% ;45 周歲以下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學位)達到50% 。建立師德考評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務聘任、進修深造和評優獎勵的首要6、依據,實施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5、校企合作。規劃期間在原有的校外實訓基地基礎上發展達到10 家實訓基地,并簽署企業校企合作協議,與建工集團、華西建工集團等高資質建筑企業實現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加強與企業橫向課題的開發,師資互派,開設訂單班。6、技能大賽。建立“建筑測量” 、 “BIM ”等學生學習型協會,指導協會開展活動, 積極參加省級以上技能大賽,并力爭取得省賽一等獎、國賽三等獎以上的名次。7、科研立項。規劃期間,完成4 項校級課題的立項。爭取成功申請 1 個以上的省級課題立項。8、社會服務。依托我院建筑工程實訓基地,積極探索為成都市建筑職教集團成員學校提供實訓培訓,與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培訓7、中心合作,開展特種設備資格培訓。 同時積極開展建筑類執業注冊人員考前培訓、 建筑行業基層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崗位資格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和生產一線操作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每年完成1000 人次以上的社會培訓任務。9、招生就業。規劃期間,三個年級共實現招生600 人以上,實現就業率 95% 以上,對口就業率75% 。三、重點舉措 ( 一)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建設積極做好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建筑行業調研,以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為主,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評價, 將就業水平、 企業滿意度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系統設計識崗、跟崗和頂崗實習,使8、實習與就業無縫對接,將學校教學育人活動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學、培訓課程,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做好學生的實習實訓、就業和質量評價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加強精品課程與校本教材建設。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 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 逐步構建以培養高素質、 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的核心課程和對培養高素質、 技術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相關課程的課程建設體系,使學生既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自立創新能力。(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教師與企業交流,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 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任教。建立青年教師、 “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每年安排 9、1-2 名專任教師不少于一個月的企業頂崗,重點建設專業的教師中每年要有 2 人以上參加半年企業實踐。加強師德建設。切實加強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三)加強實踐教學及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加強企業合作, 共同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 探索可持續運行機制的要求,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產教結合、 工學結合。引進企業設備資源或人才資源進行共建、共享,滿足學生的技能訓練以及社會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四)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利用建設成的實驗實訓條件和學校的人力資源優勢,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徑,充分利用專業建設成果,開展社會服務,提高設備、10、儀器的利用率, 加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為學生提供真實施工環境的實踐教學,同時為專任教師進行頂崗實踐提供了機會。(五)建筑文化建設加強建筑職業文化建設, 開展豐富多彩的系文化活動, 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以專業社團建設為抓手、開展技能大賽等主題活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職業精神和職業人格, 實現校企文化的對接與共融,構建特色鮮明的建筑職業文化。四、保障措施( 一) 制度保障措施加大專業建設的實施力度。 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 制定符合現代高職教育特點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積極性,培養高質量人才,保證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二)招生就業保障措施多形式、多渠11、道做好就業宣傳工作,認真制定招生工作方案,層層發動,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積極性,廣泛征求教職員工的意見,鼓勵他們獻計獻策, 使職工充分認識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人人積極參與,形成良好的招生宣傳氛圍。以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為導向, 以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 圍繞著 “鞏固就業率,提高對口就業率”的總體思路,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做好就業教育、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和畢業生推薦工作。及時了解人才需求情況,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咨詢, 積極組織畢業生參加相關的就業招聘會。(三)經費保障措施積極爭取并逐步加大學院及系部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根據專業建設的具體需要逐步增加實驗實訓設備的購置(四)綜合保障協調學院各有關部門,形成內部合力,保障本專業建設的各項條件,使專業建設工作整體健康、協調發展;加強對外學習交流,加強社會聯系,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外部合力,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建立互補雙贏的合作機制,保障專業建設向縱深開展。土木工程系二一四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