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坑施工方案流程(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7870
2022-08-02
2頁
18.50KB
1、魚鱗坑的施工工藝在條件許可的邊坡通過小爆破來開挖適當的魚鱗坑,在坑內填土種植喬灌木及爬藤類植物。 砌魚鱗坑石堰應先清理出石堰基礎,至基石;外運毛石,用M7.5水泥砂漿砌成石堰,石堰墻上部厚250-300mm,下部厚300-350mm,石堰頂處用40mm厚C20細石混凝土抹面。 石堰砌成后,回填種植土,禁止就近挖取山體土,形成內徑長1000mm、寬800mm、深600mm(種植中心點處)的魚鱗坑種植池。1.1 魚鱗坑施工方法魚鱗坑是一種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離破碎的溝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魚鱗,故稱魚鱗坑。魚鱗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內栽樹,可保2、土保水保肥。可將樹植在坑中。魚鱗坑的作用:為減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的半圓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內蓄水,植樹造林.魚鱗坑做為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和造林整地工程被廣泛采用,也收到了比較好的治理效果,但在設計與施工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突出造林整地作用。魚鱗坑雖然屬坡面工程,有攔蓄坡面徑流,沉淀泥沙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造林整地。魚鱗坑造林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一種水土流失治理方法,魚鱗坑的作用是保證樹木的成活,由林木植被做為水土保持設施而長期發揮作用。2、確定符合自然狀態的設計標準。對于土壤條件差,自然恢復植被能力弱的荒山、荒坡必須采取魚鱗坑措施進行治理3、的一般以10年一遇最大24 h暴雨為設計標準是不合理的,應根據流域的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設計標準。現行規劃中小流域下游有水庫、灌溉渠道等蓄水、調水工程時應盡量減少魚鱗坑措施的面積,并要降低魚鱗坑的標準。水庫特別是小型水庫徑流為年內調節,其設計來水量是按水庫流域初始植被狀態下的徑流來確定的,如果在庫區流域采用的魚鱗坑面積過大,標準較高,低于設計標準的降雨達不到蓄滿產流條件,不產生徑流,即使通過下滲產生徑流,也會導致蒸發量增加,產流減少,匯流滯后,破壞了水庫水量的正常調節,出現階段或全年蓄水量不足,興利庫容減少,灌溉保證率降低等不良后果。水土保持的重點是固土,在達到固土作用后水能下山則下山,盡量與4、生物植被下的徑流條件相一致。建議在庫區上游的魚鱗坑設計標準不宜超過5年一遇,對抗沖刷能力較強的土壤,應低于5年一遇。3、魚鱗坑修建應滿足苗木栽植標準,但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降雨、坡度、土壤滲透強度等具體運用。降雨量較少的干旱地區,風化料較多的土質,魚鱗坑內水量積存少,存水時間短,及抗澇能力強的大苗,應按規范中規定的栽入坑中距下沿0.2-0.3 m處。對降雨量較多,土壤滲透能力弱的土壤和魚鱗坑內水量積存多,時間長,抗澇能力弱的小苗,魚鱗坑的坑底應順山坡修成15-20坡度,苗木栽種在坑中上部,以免明水浸淹苗木。對坡間臺地、下滲水流出露地塊,可采用魚鱗坑與植樹分離的方法,即把樹栽植在魚鱗坑之間的坡地上,以免給苗木造成澇害。施工方法1設置位置按照DBT1572中5。31條的有關規定執行,魚鱗坑呈“品”字型排列,每畝設置的坑數按栽植的樹種確定。2規格開挖面呈半圓形,長徑100120Cm,短徑70100Cm,深5070Cm,土埂高1520Cln,埂頂寬10Cm。3施工方法采用人工直接刨挖,表土回填,生土培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