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案例分析——馬賽公寓(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8445
2022-08-03
9頁
2MB
1、高層建筑案例分析馬賽公寓 姓名:陳彬勒柯布西耶是我最喜歡的建筑設計師之一,他是開創現代主義建筑的鼻祖,是20世紀最建筑師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也是現代建筑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所設計的建筑很多都舉世聞名,當然,也包括今天我要分析的馬賽公寓。勒柯布西耶認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有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的理想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外圍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現在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設計者稱之為“居住單元盒子”,大樓用鋼筋混凝土建造,通過支柱層支撐在3.5x2.47英畝面積的花園,這種做法是受一種古代瑞士2、住宅小棚屋通過支柱落在水上的啟發,主要立面朝東和西向,架空層用來停車和通風。而馬賽公寓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1馬賽公寓坐落于坐落于 法國馬賽boulevard Michelet 13000 Marseille。自1946年開始設計,1952年完工。是一座舉世矚目的超級公寓住宅。左圖為馬賽公寓的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到建筑周圍綠樹環繞,周圍景觀設計的簡單明了。可以說環境十分宜人。下面我們從各個方面具體分析其具體組成。基本資料 馬賽公寓一座大型的居住公寓建筑,長165米,寬24米,高56米,18層,其中底層架空,頂層設幼兒園,屋頂為公共活動平臺,設有兒童游戲場,小型游泳池以及成人健身房等;7、83、層為公共服務,設商店、餐館、洗衣房及旅店等服務設施。其余層為居住層,戶型多為躍層布置,起居室通高,最大限度接納陽光;每3層設一中央公共走道。大樓可容377戶1500-1700人居住,是為緩解二戰后歐洲房屋緊缺的狀況而設計的新型密集型住宅。建筑外觀 馬賽公寓還設有電梯廳和管理員房間。突破了承重結構的限制,從單身住戶到8個孩子的家庭,室內樓梯將兩層空間連成一體,起居廳兩層通高,達到4.8米高,3.66x4.80米大塊玻璃窗滿足了觀景的開闊視野,大樓的7、8層是商店和公用設施,商店和公用設施,包括面包房,副食品店,餐館,酒店,藥房,洗衣房,理發室,郵電所和旅館。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幼兒園和托兒所設在4、頂層,通過坡道可到達屋頂花園。在第17層設有幼兒園和托兒所,屋頂上設有小游泳池、兒童游戲場地、一個200米長的跑道,健身房、日光浴室,還有一些服務設施被勒柯布西耶稱為“室外家具”,如混凝土桌子、人造小山、花架、通風井、室外樓梯、開放的劇院和電影院,所有一切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他把屋頂花園想象成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的甲板,供游人欣賞天際線下美麗的景色,并從戶外游戲和活動中獲得樂趣。“戶內生活像一次海上旅行”,這種思想貫穿于馬賽公寓設計的始終。確實,生活與旅行有著一些共同點,都有開始與結束,它們沒有拘泥在明確的事實和具象的事勒柯布西耶采擷、繼承前人留下來的經驗,加以重組、重新定義、改裝,農5、莊里的水渠、小棚屋,甲板等都成為新的設計母體,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馬賽公寓的外觀是大量重疊的陽臺,陽臺的側面墻上涂了紅,綠,黃等鮮艷的色彩。地面層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細,并把每組雙柱叉開成梯形,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留有木模板的木紋和接縫,顯得粗獷有力。 立面 立面透視 平面:住宅是3. 66 m24 m3. 3 m 的空間。有人疑問, 24m 那么深, 人在其中會很不舒服。但柯布西耶是這樣處理它們的,24 m= 2 m+ 8 m+ 4 m+ 8 m+ 2 m, 其中, 2m是涼廊, 8 m 是臥室, 4 m 是衣櫥、洗衣、兒童浴室的進深。兩個8 m 的臥室擁有2 m的陽臺, 有光亮, 新鮮的空氣,6、 而且通透布局加速了空氣的流通, 建筑5點支1、 底層采用獨立支柱架空 2、 自由平面: 建筑的框架結構3、 自由立面: 外墻不是整式的 4、 橫向長窗:大塊玻璃窗5、 屋頂花園: 提供各種設施,豐富的功能 地面層的挑高處為供汽車或自行車停放及行人通行而開放, 地面層只有管理室及電梯。沿7, 8 層的內部街道, 設置有整排的購物區, 有面包店、酒店、雜貨鋪、魚店、肉鋪、牛奶店、水果店、青菜店等, 還有洗衣店、藥店、理發店、郵局、旅社、餐廳、酒吧等亦一應俱全。在17 樓及頂樓有幼稚園及托兒所, 兒童專用游泳池, 屋頂平臺上除了庭院及平臺外, 還有體育館, 各種體操用的廣場, 300 m 的跑道,7、 附有餐飲酒吧的日光浴室等。建筑底部柯布的底層架空模式的靈感,來源于其在西非貝寧湖中所見吊腳樓的啟示。按照柯布“解放土地”的理論,彼型似乎也能制此地之宜。 建筑屋頂建筑部分內部昏暗的中心走廊 從空間處理上,我們可以說它與室內明亮的越層起居室形成鮮明的對比或強烈的反差。然而對于如此容積巨大,住戶龐雜的公寓大樓來說,多少令人感覺有些不安定因素的潛在。 從標準平面上可看出小孩房之間有到可移動墻,必要時可擴充游戲空間或座其他可能的大型活動躍層的縱身平面。由上下兩層可將動態空間客廳、餐廳、廚房與靜態空間主臥與小孩房分開公用服務層的走廊 標準平面 大塊玻璃窗 自由平面: 建筑的框架結構著名的酒瓶框架自由立8、面: 外墻不是整式的馬賽公寓的外觀是大量重疊的陽臺,陽臺的側面墻上涂了紅,綠,黃等鮮艷的色彩,顯得十分神秘。柯布西耶使用顏色作為有意改變建筑的工具,正像他所說的,通過使用顏色,“你可以把墻向前拉(黑色),向后推(淡藍色),甚至是完全破壞它(黃色的墻面)。”建筑細節一個module originale (單元樣式) 這個“module originale”保留了原初設施、家具陳設及顏色配置 廚房 浴室入口 設計暗示著Corbusier(建筑界的柯布西耶)“居住機器”的理念 衛生間 陽臺 柯布曾有言:廚房是圣地中的圣地。在這里柯布尊重了傳統,將廚房視同傳統住宅中壁爐一樣的核心地位,所以廚房與起居之9、間僅以一道類似吧臺的半隔斷(cuisine-bar)分界,廚房不必再隱蔽在住宅的某一角落,而要充分與起居交流。這里柯布同時引介了一種以家庭主婦為中心展開的其樂融融的理想居家模式. 戶型1中間通道2入口&門廳3起居及廚房4主臥及衛浴5過廳6兒童房間(活動)7起居上空 標準戶型模型 室內樓梯將兩層空間連成一體,起居廳兩層通高,達到4.8米高,馬賽公寓中一個最有趣最重要的方面是居住單元的空間安排。不像大多數住宅那樣有一個“雙疊”通道(每一個單元兩邊各有一個通道)。勒 柯布西耶的設計是大部分住戶采用“躍層式”的布局,有獨用小樓梯上下聯接;每三層只需設一條公共走道,節省了交通面積。 3.66x4.80米10、大塊玻璃窗 滿足了觀景的開闊視野公寓特征 馬賽公寓被巨大的支柱支撐著,看上去像大象的四條腿,它們都是未經加工的混凝土做的,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粗面混凝土,它是柯布西耶在那個時代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技術手段,立面材料形成的粗野外觀與戰后流行的全白色的外觀形式形成鮮明對比,引起當時評論界的爭論,一些瑞士、荷蘭和瑞典的造訪者甚至認為表面的痕跡是材料本身缺點和施工技術差所致,但這是柯布西耶刻意要產生的效果,他試圖將這些“粗魯的”、“自發的”、“看似隨意的”的處理與室內精細的細部及現代建造技術并置起來,在美學上產生強烈對比的感受。事實上,這些被稱為“皺折”、“胎記”的特定詞匯,是一段歷史階段的沉積,是歷史的痕11、跡,也是人類發展過程的縮影,描述了時間的流逝和時光的短暫。 設計理念 在設計馬賽公寓的過程中,勒柯布西耶運用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人文主義思想,演變出一套“模數”系列,這套“模數”以男子身體的各部分尺寸為基礎形成一系列接近黃金分割的定比數列,他套用“模數”來確定建筑物的所有尺寸。室內重復著立面的風格,略為凸起的卵石飾面,拉毛材料的頂棚,粗面混凝土飾面的立柱、色彩大膽強烈的家具,在一層門廳處墻上掛著柯布西耶的幾幅設計作品,包括著名的薩伏伊別墅等,現在的馬賽公寓不僅是一個密集型住宅,還是一個緬懷、紀念大師的場所。它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更是觀念上的更新,它把人們從戰后乏味的生活中喚醒,12、遠離枯燥乏味的工作,閑暇時的孤獨,體會到社區的親和力,創造出一種與戰后生活相適應的生活狀態。此后的第二個“單位”建在南特(Nantes),是為一個私人公司而建的(19531955),第三個建在柏林,是受公民行政管理局(Citizen Administration)的委托為1957年的建筑博覽會建造的。整個建筑從場地規劃、平面和里面的設計都體現出了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所提出的建筑五點,是柯布西耶晚年時期的代表作。對后來的建筑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總結 馬賽公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建筑,在歐洲它立刻就被年輕的建筑師所仿效,對我國的建筑師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區北部的“雕塑家13、園”,它由深圳雕塑院和一棟31層的高層公寓組成,總建筑面積40315平方米,住戶共有380戶,戶型全部是全復式,分上復和下復兩種,5.4米通高的落地窗,兩種對稱排列(南北向)70平米小戶型戶型單位互為上下,即一個單位是臥房在上,廚房在下,而對面一套單位則是廚房在上,臥室在下,這種廚房放在復式單位的上層在深圳市住宅中是個創舉。發展商將這種開放式廚房理解為改變廚房在整個家庭功能布局中一直處于后臺的傳統定位,實現對家務勞動價值的重新確認,由此創造一種新的價值理念。當然,新的設計思想某些方面與傳統的生活方式必然發生著一些沖突,如進門就是像鞋柜一樣排列在一側的廚房,開放式廚房的適用性等等,這種家居生活方14、式只適用于某些特定人群。雕塑家園創造了一個開放住宅模式,以街區平臺代替圍墻是對外部世界的開放,屋頂的公共運動場是雕塑家園住戶之間的開放,沒有一個個隔離起來的“小籠子”,大家共享一片藍天,一池碧水,這多少與馬賽公寓有著幾分相似。馬賽公寓代表勒柯布希埃對于住宅和公共住居問題研究的高潮點,結合了他對于現代建筑的各種思想,尤其是關于個人與集會之間的關系的思考。那里的居民都已經形成一個集體性社會,就像一個小村莊,共同過著禍福與共的生活。沒有任何個人的犧牲,因為每一公寓單元都是隔音的,與周圍的山光水色的環境保持直接的接觸,擁有雕刻般的雄渾力量。更重要的是:他把公寓的底層架空與地面上的城市綠化及公共活動場所相融,讓居民盡可能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增進居民之間的相互交往。他還把住宅小區中的公共設施引進公寓內部,如:商業街、游休憩綠地、娛樂設施等,使公寓成為滿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小社會,這些都值得當代的建筑師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