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張拉施工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14192
2022-08-04
11頁
173.50KB
1、目錄一、工程概況11.1、編制依據11.2、工程簡介1二、施工準備12.1、技術準備12.2、材料準備12.3、勞動力準備32.4、工作面準備3三、預應力筋張拉43.1、張拉條件43.2、張拉控制應力和實際張拉力43.3、預應力筋張拉順序53.4、張拉后預應力筋張拉端處理73.5、張拉操作要點8四、技術資料84.1、測量記錄84.2、預應力施工技術資料84.3、施工表格9五、質量保證措施9六、安全管理措施10一、工程概況1.1、編制依據地上一至三層結構平面圖及預應力施工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240-92)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T92-93)預應力混凝土用鋼2、絞線(GB/T 5224-1995)鋼絞線、鋼絲束無粘結預應力筋(JG 3006-93)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 14370-93)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用技術規程(JGJ 85-92)預應力鋼筋、鋼絲液壓鐓頭器(JG/T 5030-93)預應力用液壓千斤頂(JG/T 5028-93)預應力用電動油泵(JG/T 5029-93)1.2、工程簡介北大醫院二部病房樓工程,地上六層,地下兩層。由于結構東西向超長(約160米),為防止樓板因溫度應力過大而開裂,在首層、二層和三層梁板中配置了無粘結預應力筋。本工程采用的無粘結預應力筋為國家標準低松弛1860級鋼絞線Fj15,抗拉強度3、標準值fptk為1860N/mm2。無粘結預應力筋張拉端采用夾片式錨具,固定端采用擠壓錨具。二、施工準備2.1、技術準備根據設計要求編制無粘結預應力施工方案;準備有關材質檢驗試驗資料; 組織有關人員熟悉圖紙,學習有關規范,向作業人員進行技術安全交底。2.2、材料準備錨具及張拉機具準備根據機具和材料計劃組織張拉用機具、錨具、夾片運至現場,并按規定做好錨具的檢測,將材料和機具存入庫房。使用時限額領用。序號機具數量備注1YCN18內置前卡式千斤頂和配套油泵10臺進場前進行標定2無粘結筋專用切割機4臺3電箱電纜10套4張拉端錨具3000套預應力錨具采用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生產的B&S錨固體系中的系列錨4、具,該體系錨具是“I”類錨具。張拉端:采用單孔夾片錨,由單孔錨錨具、承壓板、螺旋筋組成。固定端:采用單束擠壓錨,由擠壓錨具、錨板、螺旋筋及套管組成。因為本工程預應力中采用高強低松弛鋼絞線,對錨具的要求高。按照規范要求,錨具必須采用“I”類錨具,錨具應符合GB/T14370-93及JGJ/T92-93的要求。錨具:外觀檢查:表面無裂縫,尺寸符合要求。物理性能檢查:以每1000套為一驗收批,進行表面硬度檢驗和錨具組裝件試驗. 類錨具要求:錨具效率系數 :a0.95; 實測極限拉力時總應變:apu(%)2.0;錨具進場前應根據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T92-93)進行報驗。錨夾具及配5、件應在室內存放,嚴防銹蝕。張拉機具采用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研制的YCN系列25噸前卡內置式千斤頂和配套油泵。根據設計和預應力工藝要求的實際張拉力對泵頂進行標定。在預應力筋張拉前預應力專業施工隊伍將標定證書報至項目技術部,經核驗后方可投入使用。張拉機具進場前進行報驗。2.3、勞動力準備預應力工程的勞動組織應充分考慮預應力施工的特點,即:工期緊,每層工程量大而集中,預應力筋張拉受工效約束等,根據綜合考慮初步確定勞動力安排如下: 勞動力需用量計劃 工種張拉工維修工輔助人員人數30人2人10 張拉人員 :2人/臺每臺泵頂配備2人。其中,一人操作千斤頂,一人操作油泵。現場配備專門機具維修人員,設備出現故6、障,立即修理或更換,不能耽誤張拉。工長在現場負責人員設備組織調配,抓好質量進度與安全,協助工程師處理有關技術問題。工程師在現場巡回檢查,出現問題,及時處理。土建配備輔助人員主要是準備好張拉施工工作面,清理好張拉端。2.4、工作面準備張拉工作面準備為了能對后澆帶預應力筋實施張拉,梁外側應搭設預應力筋張拉工作平臺,平臺可單獨搭設,也可利用原有的施工腳手架。要求:平臺的工作面距預應力筋的高度應在200至800mm之間,寬度不應小于800mm,平臺腳手架的鋼管不防礙預應力筋的張拉。張拉端清理準備應將梁側模拆除,將承壓板表面的灰漿及其它雜物清理干凈。后澆帶內梁箍筋影響張拉時,先把箍筋解掉,待張拉完成后,7、再把箍筋加上。張拉用電源及夜間施工照明設備準備張拉部位附近要準備張拉用電源,要求各區段應有足夠的380伏,20或15安培的電源,以便于張拉。由于本工程張拉施工時要求環境溫度低于0,夜間施工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張拉施工現場應準備夜間施工照明設備。三、預應力筋張拉3.1、張拉條件預應力筋張拉時的環境溫度要求由于本工程為減小溫度應力而配置預應力筋,為增加張拉時預應力筋的效果,預應力筋張拉時的環境溫度應控制在0以下。為防止首層板后澆帶澆筑完畢后,板中負溫差過大,在澆筑首層板后澆帶前應首先在首層板上表面采取有效的覆蓋保溫措施。預應力筋張拉前可以施工的后澆帶部位1.底板6-7、12-14、18-19軸后澆帶8、。2.所有B02層外墻后澆帶(包括增加的),共11條。3.B01三層12-14軸樓板、墻體后澆帶。4.B01層墻體1/D、E,2/K、L,23-24/E-D軸后澆帶。預應力筋張拉的混凝土強度要求1.首層三層預應力筋張拉完后,地下一層剩余后澆帶墻體混凝土方可進行澆筑。2.首層三層預應力筋張拉前,需將軸樓板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3.首層三層樓板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已澆筑的后澆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后方可進行預應力筋張拉,張拉時的混凝土強度應有試壓強度報告單。3.2、張拉控制應力和實際張拉力根據設計要求的預應力筋張拉控制應力取值,實際張拉力根據實際狀況進行3%的超張拉。首層梁9、板,二、三層梁內預應力筋張拉控制應力取0.75fptk,每根預應力筋超張拉3%后的實際張拉力:P=18600.751401.03=201kN;二層及三層板內預應力筋張拉控制應力取0.70fptk,每根預應力筋超張拉3%后的實際張拉力:P=18600.701401.03=188kN。張拉工藝流程測量預應力筋初始長度安裝錨具裝千斤頂張拉應力1.03con鎖定錨具退出千斤頂量測預應力筋終結長度校核預應力筋伸長值3.3、預應力筋張拉順序單束預應力筋張拉順序單端筋,一端張拉。雙端筋,先張拉一端,再補拉另一端。每個部位預應力筋張拉完成后,應立即測量校對伸長值。如發現異常,應暫停張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10、后,再繼續張拉。每段張拉順序本工程每層按東西向板內預應力筋布置從西到東分為三個張拉段,從結構最西側至第一條后澆帶(6-7軸)為第一段,從第一條后澆帶(6-7軸)到第三條后澆帶(18-19軸)為第二段,從第三條后澆帶(18-19軸)到結構最東側為第三段。為盡量減小地下墻體對首層板內預應力筋施加效果的影響,首層每段板內預應力筋最后一次張拉時(即張拉至控制應力的103%時),應從結構南北向中部到兩側(南側和北側)順序張拉。其余樓層段張拉可不受此限制。整體張拉順序由于本工程預應力筋是按施工后澆帶劃分布置的,且部分預應力筋張拉端就設在后澆帶內,因此,本工程施工后澆帶的澆筑應與預應力筋的張拉工作緊密配合。11、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按如下步驟進行:當首層板中間后澆帶(后澆帶2及地下一層墻體相應部位的后澆帶)澆筑完畢,且其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100%后,首先張拉本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南北向梁內預應力筋,一次張拉至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然后,張拉本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板內預應力筋,張拉預應力筋應力至0.4fptk。當二層板中間后澆帶(后澆帶2)澆筑完畢,且其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100%后,首先張拉本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南北向梁內預應力筋,一次張拉至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然后,張拉本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板內預應12、力筋,張拉預應力筋應力至0.4fptk。當三層板中間后澆帶(后澆帶2)澆筑完畢,且其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100%后,首先張拉本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南北向梁內預應力筋,一次張拉至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然后,張拉本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板內預應力筋,一次張拉至張拉控制應力(0.7fptk)的103%。補張二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板內預應力筋至其張拉控制應力(0.7fptk)的103%。補張首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間(第二段)的板內預應力筋至其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澆筑13層墻、板后澆帶1與后澆帶3的混凝土)當首層后澆13、帶1、后澆帶3及地下一層墻體相應部位的后澆帶的混凝土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100%后,張拉第一段及第三段南北向梁內預應力筋至其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張拉首層板第一段及第三段預應力筋應力至0.4fptk。當二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的混凝土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100%后,張拉第一段及第三段南北向梁內預應力筋至其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張拉二層板第一段及第三段預應力筋應力至0.4fptk。當三層后澆帶1與后澆帶3的混凝土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100%后,張拉第一段及第三段南北向梁內預應力筋至其張拉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張拉三層板第一段及第三段預應14、力筋應力至其控制應力(0.7fptk)的103%。張拉三層板東西向梁內預應力筋應力至其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補拉二層板第一段及第三段預應力筋應力至其控制應力(0.7fptk)的103%。張拉二層板東西向梁內預應力筋應力至其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補拉首層板第一段及第三段預應力筋應力至其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張拉首層板東西向梁內預應力筋應力至其控制應力(0.75fptk)的103%。3.4、張拉后預應力筋張拉端處理對于后澆帶內預應力筋張拉端外露錨具的情況,用機械方法,保留在錨具外側的外露預應力筋長度不應小于3cm,將外露預應力筋切斷,然后對錨具15、進行防腐處理(涂防銹漆),最后根據設計要求澆筑后澆帶,澆筑時應注意振搗密實。對于預應力筋張拉端為穴模的情況,用機械方法,將外露預應力筋沿穴模表面切斷,然后對錨具進行防腐處理(涂防銹漆),最后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35的細石微膨脹混凝土封堵密實。對于預應力筋張拉端在板面的情況,若預應力筋外露長度由于變角張拉后預應力筋外翹,使預應力筋超出板面,先將其超出部分用機械方法切斷,然后對錨具進行防腐處理(涂防銹漆),最后用強度不低于C35的細石微膨脹混凝土進行封堵密實。3.5、張拉操作要點穿筋將預應力筋從千斤頂的前端穿入,直至千斤頂的頂壓器頂住錨具為止。如果需用斜墊片或變角器,則先將其穿入,再穿千斤頂。張拉油16、泵啟動供油正常后,開始加壓,當壓力達到2.5MPa時,停止加壓。調整千斤頂的位置,繼續加壓,直至達到設計要求的張拉力。當千斤頂行程滿足不了所需伸長值時,中途可停止張拉,作臨時錨固,倒回千斤頂行程,再進行第二次張拉。張拉時,要控制給油速度,給油時間不應低于0.5min。四、技術資料4.1、測量記錄由于無粘結預應力筋張拉采用雙控進行,即應力控制,測量應變進行校核,故應測量計算預應力筋張拉伸長值。測量方法:張拉前逐根測量外露無粘結筋的長度,依次記錄,作為張拉前的原始長度。張拉后再次測量無粘結筋的外露長度,減去張拉前測量的長度,所得之差即為實際伸長值。4.2、預應力施工技術資料預應力工程施工方案預應力17、工程施工技術、安全交底預應力筋合格證、材質檢驗報告、復檢報告&S錨夾具合格證、檢驗報告無粘結筋錨具組裝件檢驗報告預應力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預應力分項工程隱蔽驗收記錄預應力筋張拉機具標定書預應力筋張拉記錄其它資料4.3、施工表格預應力分項施工任務書預應力施工圖紙會審記錄隱蔽工程檢查記錄預應力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表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報告工程預應力設備臺帳工程預應力工具臺帳設備物品使用申請表張拉設備使用及工況記錄表設備及物品回庫單施工日志 無粘結預應力筋張拉記錄表五、質量保證措施1)嚴把產品質量,提供合格的無粘結筋和錨夾具。使用前逐個進行檢查,嚴禁使用銹蝕錨具。2)經標定的張拉設備必須配套使用,由專18、人管理和維護。發現問題應及時重新標定。張拉千斤頂必須裝有液壓頂壓頭,以最大限度的減小預應力錨具回縮損失。3)認真檢查張拉端清理情況,不能夾帶雜物張拉。4)張拉時張拉力按標定的數值進行,用最終的伸長值進行校核,即張拉質量采用應力應變雙控方法。根據有關規范張拉實際伸長值不應超過理論伸長值的110,不小應于理論伸長值的95。實測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比較低5或高10以上時,應暫停張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再繼續張拉。5)張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控制給油速度,給油時間不應低于0.5min。6)無粘結筋應與承壓板保持垂直,否則,應加斜墊片進行調整。7)千斤頂安裝位置應與無粘結筋在同一軸線上,并與承壓19、板保持垂直,否則,應采用變角器進行張拉。8)預應力筋張拉后,未封錨前張拉端應采取保護措施(覆蓋),嚴禁用硬物直接撞擊張拉端錨具。9)預應力筋張拉完成后及時封錨,以防腐蝕。六、安全管理措施1)由項目負責人全面管理,每個班組設安全員一名,具體負責無粘結預應力施工的安全。2)在進行技術交底時,同時進行安全施工交底。3)張拉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4)張拉作業時,在任何情況下在預應力筋端部正后方10米范圍內嚴禁站人。操作人員嚴禁站在千斤頂后部。在張拉過程中,不得擅自離開崗位。5)油泵與千斤頂的操作者必須緊密配合,只有在千斤頂就位妥當后方可開動油泵。油泵操作人員必須精神集中,平穩給油回油,應密切注視油壓表讀數,張拉到位或回缸到底時需及時將控制手柄置于中位,以免回油壓力瞬間迅速加大。6)張拉過程中,錨具和其它機具嚴防高空墜落傷人。油管接頭處和張拉油缸端部嚴禁手觸。7)預應力施工人員進入現場還應遵守工地各項安全措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