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西路泵站施工監測專項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14432
2022-08-04
14頁
443KB
1、南京南站站東路站西路工程站西路地道泵站施工監測專項方案 編制人 審核人 審批人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南京南站集疏運道路工程項目經理部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目 錄1 編制說明11.1 說明11.2 編制依據11.3 參建單位12 工程概況12.1 工程總體情況12.2 工程周邊環境情況12.2.1 周邊交通情況1周邊管線情況22.3 工程地質水文情況22.3.1 巖土體工程地質情況22.3.2 場地內水文條件32.4 工程設計概況43 基坑監測方案53.1 監測施工原則53.1.1 統性原則53.1.2 可靠性原則63.1.3 與結構設計及科研相結合原則63.1.4 關2、鍵部位優先、兼顧全面的原則63.1.5 與施工相結合原則63.2 監測內容及監測點布設63.3 監測頻率及報警值設定101 編制說明1.1 說明本方案為南京南站站東路站西路工程站西路泵站施工監測專項方案,根據現設計圖紙及相關資料進行編制。泵房及工作井基坑施工時,需對其周圍的道路、管線的變形、變位進行測量,同時對基坑的圍護結構的變形及支撐軸力變化進行監控,及時跟蹤掌握基坑開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不利現象,掌握圍護結構的穩定狀態、安全程度和支護效果,合理安排土方開挖的進度和方式。1.2 編制依據(1)本工程承包合同及設計圖紙資料;(2)地質報告及現場地質情況;(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3、072002;(4)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6)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1.3 參建單位建設單位:南京交通主樞紐南站工程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監理單位:蘇州路達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監辦); 江蘇旭方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駐地監理組);施工單位: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聯合體;監測單位:上海同濟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站。2 工程概況2.1 工程總體情況站西路泵房主要用于收集站西路地道和站西二路地道內的雨水及地下水,最終排入泵房北側的農花河中。站西路4、泵房原設計為沉井施工,因地質條件限制沉井施工工藝,故設計更改方案,采用鉆孔灌注樁圍護+開挖的方式施工。2.2 工程周邊環境情況2.2.1 周邊交通情況工程周邊存在已建道路站西路以及在建繞城公路。站西路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將作為材料機械進出場的主要通道。2.2.2周邊管線情況站西路泵房圍護結構外邊距污水管4.64m,距離燃氣管14.45m。站西路3個頂管工作井圍護結構外邊距離燃氣管分別為1.42m、1.13m、10.44m,4、5#井與污水管管位相碰,污水管在施工前需臨時改遷,6#井圍護結構外邊距污水管1.02m。 站西路泵房、4#井周邊管線 站西路5、6#井周邊管線2.3 工程地質水文情況2.3.5、1 巖土體工程地質情況各層(亞層)的工程地質特征分述如下:-1、雜填土:雜色,松散,粉質粘土混大量碎石、磚塊、石灰渣等建筑垃圾。-2、素填土:灰黃色,松軟,由軟塑可塑狀粉質粘土夾植物碎屑及少量碎石子組成。-2、粉質粘土:灰黃色,可塑為主,見鐵錳質浸染銹斑, 夾薄層粉土。-3、粉質粘土:黃褐色,硬塑,局部可塑,青灰色高嶺土團塊,含較多鐵錳質結核。、含卵礫石粉質粘土:灰色,以硬塑粉質粘土為主,局部為粉質粘土夾中粗砂及卵礫石,卵礫石含量15%20%,粒徑0.506.00cm,最大粒徑12cm,呈亞圓狀,分選較差。-1、強風化泥質粉砂巖:紫紅色,呈中密密實砂土、混碎石狀、局段碎塊狀,極不均質,局段以粉6、砂質泥巖為主,呈粘土狀,手掰易碎,遇水軟化崩解,為極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2、中風化泥質粉砂巖:紫紅色,巖芯呈柱狀長柱狀,局段泥質含量較大呈碎塊、短柱狀,發育一二組微張、閉合裂隙,由泥質、鈣質膠結,塊狀構造,錘擊聲啞、可碎。為軟巖,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巖土體綜合評價一覽表層 號巖土名稱綜合評價分布特征-1雜填土結構松散,壓縮性高,強度低,工程性質差普遍分布,局部為混凝土路面-2素填土結構松散,壓縮性高,強度低,工程性質差場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局部厚度較大-2粉質粘土壓縮性中,強度中高,不透水分布于崗地范圍-3粉質粘土壓縮性中低,強度高,不透水主要分布于崗地、7、坳溝段底部含卵礫石粉質粘土壓縮性中低,強度高,弱透水局部分布,層厚較小-1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強風化,呈砂土、碎石狀,屬極軟巖,巖體質量等級為級。普遍分布-2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巖體較完整,屬軟巖,巖體質量等級為級,可作為樁端力層。普遍分布,層頂變化較小,局部較破碎各巖土層頂板標高和埋深層 號厚度最小值(m)厚度最大值(m)層頂深度最小值(m)層頂深度最小值(m)層頂標高最小值(m)層頂標高最大值(m)-10.504.200.000.0014.2615.53-21.005.600.501.3013.0518.35-23.905.501.101.8013.5514.42-35.509.900.807.38、08.0514.000.600.9010.5014.802.024.08-10.703.8010.6015.401.234.10-21.0017.8012.2018.300.031.982.3.2 場地內水文條件(1)場地地下水類型及埋藏條件勘察期間測得潛水初見水位埋深2.803.20 m,穩定水位埋深一般3.003.40m。場地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13m。年最高水位可按整平場地后埋深0.50m考慮。(2)巖土層透水性評價推薦各土層滲透性一覽表層號巖土名稱垂直滲透系數KV(cm/s)水平滲透系數Kh(cm/s)滲透性填土2.510-45.010-4弱透水-2粉質粘土5.510-71.010-6不9、透水-3粉質粘土3.010-74.010-7不透水含卵礫石粉質粘土2.010-53.010-5弱透水-1強風化泥質粉砂巖4.510-55.010-5弱透水-2中風化泥質粉砂巖4.510-45.010-4弱透水2.4 工程設計概況站西路地道泵房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結構外包尺寸25m*15.3m,基坑外包尺寸30.25m*22.15m,基坑底標高-2.05m,挖深約13m。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泵房基坑圍護結構采用800900鉆孔灌注樁,樁底標高-5.05m,進入-2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層,樁長約16m。鉆孔灌注樁總計約110根,樁頂設置800*1200鋼筋混凝土圈梁。站西路泵房基坑平面圖站西路泵房基10、坑斷面圖3 基坑監測方案3.1 監測施工原則為確保監測體系系統有效,達到保證基坑安全的目的,在設計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3.1.1 統性原則(1)所設計的監測項目有機結合,并形成整體,測試的數據相互能進行校核;(2)運用、發揮系統功效對基坑進行全方位、立體監測,確保所測數據的準確、及時;(3)在施工工程中進行連續監測,確保數據的連續性;3.1.2 可靠性原則(1)設計中采用的監測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2)監測中使用的監測儀器均通過計量標定且在有效期內;(3)在設計中對布設的測點進行保護設計。3.1.3 與結構設計及科研相結合原則(1)對結構設計中使用的關鍵參數進行監測,達到進一步優化設計的目11、的;(2)對結構設計中有爭議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內容進行監測,作為反演分析的依據;(3)依據設計計算情況,確定報警值;(4)依據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提出的具體要求進行針對性布點。3.1.4 關鍵部位優先、兼顧全面的原則(1)對圍護體、支撐結構中相當敏感的區域加密測點數和項目,進行重點監測;(2)對勘察工程中發現地質變化起伏較大的位置,施工過程中有異常的部位進行重點監測;(3)除關鍵部位優先布設測點外,在系統性的基礎上均勻布設監測點。3.1.5 與施工相結合原則(1)結合施工實際確定測試方法、監測點的保護措施;(2)結合施工實際調整監測點的布設位置,盡量減少對施工質量的影響;(3)12、結合施工實際確定測試頻率。3.2 監測內容及監測點布設(1)基坑外地表、管線沉降監測;用于了解開挖對基坑外地表和管線的影響。在工作井、基坑與煤氣管線之間,靠近煤氣管線一側預埋70mm管徑的監測管,每井1點,共3點(編號C5C7,注C1C4為站東路監測點,不在本方案范圍內),并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6#井的監測點位置距離管線為1m,4#、5#井監測點位置距離管線為0.6m。采用間接法測量,在管線位置的土體表面設置測點,測點采用足夠長度的1522螺紋鋼(螺紋鋼頂部磨圓并劃十字線),豎向及水平位移監測點用同一點。(2)煤氣管深層水平位移(測斜)監測;考慮監測造價經濟及實施方便的原則,分層沉降管布置處13、同時布置測斜管(編號P9P11),另在煤氣管沿線增設2個測斜點(編號P3、P4)。測斜管埋設同第(4)條。(3)圍護樁的水平位移、垂直沉降監測;用于了解由于開挖對支護結構的影響。沿支護結構頂部分別設置8個水平位移及垂直沉降監測點(編號:W1W8),并根據現場情況調整。監測點(豎向及水平位移監測點用同一點)沿基坑周邊布置,埋設于圍護墻頂。測點采用鋼釘打入基坑圍護墻頂,露出0.5cm用來放置銦鋼尺。(4)圍護樁的深層水平位移(測斜)監測;用于了解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圍護樁頂圈梁沿樁身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的變化趨勢。基坑布設2個測斜監測點(編號:X1、X2)。測斜管的埋設深度同圍護樁長。埋設測斜管時應注14、意以下幾點:測斜管采用塑料管,測斜管內縱向的十字導槽應潤滑順直,管端接口密合;測斜管埋設于圍護樁外側緊靠深層攪拌樁附近的位置;測斜管埋設時采用鉆機導孔,導孔要求垂直,偏差率不大于1.5%。測斜管底部位置于深度方向水平位移為零的土層,管內十字槽一條線必須與壓頂梁平行。(5)鋼支撐的軸力檢測;用于了解由于開挖對鋼支撐斷面的影響。三道支撐共設置18個軸力監測點(編號:Z1Z18),并根據現場情況調整。軸力檢測采用埋設應力計的方式,其位置處于經設計計算受力最復雜,支撐軸力最大的部位。為了保證應力計的成活率,每測點埋設2只,設于支撐梁載面的左右兩側。(6)坑外地下水位監測;用于監測地下水位的變化。共設置15、2個水位監測點(編號:S1、S2),并根據現場情況調整。采用鉆孔法埋設,孔徑100mm,鉆孔完成后,清除泥漿,將直徑50mm的PVC水位管放入孔內(水位管略高于地面),孔壁與管之間用中砂填充,上部回填粘土,并用蓋子封好管頂。 基坑平面監測點布置示意圖第一道支撐平面監測點布置示意圖第二、三道支撐平面監測點布置示意圖C5、P9(距管線0.6m)P3P4 站西路泵房、4#井周邊管線分層沉降監測示意C7、P11(距管線1m)C6、P10(距管線0.6m) 站西路5#、6#井周邊管線分層沉降監測示意3.3 監測頻率及報警值設定(1)監測初始值測定為取得基準數據,各觀測點在施工前,隨施工進度及時設置,并及16、時測得初始值,觀測次數不少于2次,直至穩定后作為動態觀測的初始測值。測量基準點在施工前埋設,經觀測確定其已穩定時方才投入使用。穩定標準為兩次觀測值不超過2倍觀測點精度。基準點不少于2個,并設在施工影響范圍外(本工程中距基坑約100m)。監測期間定期聯測以檢驗其穩定性。并采用有效保護措施,保證其在整個監測期間的正常使用。(2)監測頻率監測頻率表監 測項 目監 測 頻 率圍護結構施工開挖底板完成至結構完成回填至0.00 坑頂豎向、水平位移/1次/1天3次/1周2次/1周支撐軸力/1次/1天3次/1周2次/1周圍護結構土體測斜/1次/1天3次/1周2次/1周坑外地下管線1次/1天1次/1天3次/1周17、2次/1周坑外地下水位3次/1周1次/1天3次/1周2次/1周煤氣管位變化測斜/1次/1天3次/1周2次/1周分層沉降/1次/1天3次/1周2次/1周現場監測將采用定時觀測與跟蹤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監測頻率可根據監測數據變化大小進行適當調整,監測數據有突變時,監測頻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3)報警指標監測報警指標一般由累計變化值和變化速率兩個量控制,累計變化量的報警指標不應超過設計限值;報警指標參考有關管理部門的規定確定,并應以累計沉降量、沉降速率、差異沉降量并結合裂縫觀測進行控制。根據以上原則,對本項目提出以下警戒值:監測報警值表序號監測項目數量累計報警值速率1基坑頂部的豎向、水平位移8點218、530mm3mm/d(連續2天)2支撐軸力18組2000kN1000kN(連續2天)3圍護結構土體測斜2點20mm3mm/d(連續2天)4周邊管線及道路沉降8點10mm2mm/d(連續2天)5坑外水位2點500mm6煤氣管位變化測斜5點20mm3mm/d(連續2天7分層沉降3點10mm2mm/d(連續2天)(4)資料整理、提交在現場設立微機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實時處理。每次觀察數據經檢查無誤后送入微機,經過專用軟件處理,自動生成圖表。每天各項監測項目的成果在測試完成后4小時內以圖表形式提交給業主、設計、監理及其它有關單位。測試提交的資料項目:圍護結構施工:地下管線的沉降位移、坑外地下水位;基坑開挖底板澆筑完成:所有監測項目;主體結構施工:所有監測項目;基坑回填:本方案中所有監測項目。現場監測工程師分析當天監測數據及累計數據的變化規律,并經項目負責人審核無誤后當天提交正式報告。如果監測結果超過設計的警戒值即向業主、設計、監理單位發出警報,提請有關部門關注,以便及時決策并采取措施。其它相關監理設計業主計算機數據處理有疑問報表校對、檢查答疑提交項目負責人確認工作信息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