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霧山道進口燕尾段連拱隧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18156
2022-08-05
7頁
137.58KB
1、云霧山隧道進口燕尾段連拱隧道施工組織設計1、編制依據、原則及范圍1.1 編制依據(1)、鐵道部宜萬建設指揮部2 月 23 日在云霧山隧道進口現場會議精神。(2)、國家和鐵道部現行有關設計、施工的技術規范及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3)、本工程招投標文件、施工合同等。(4)、云霧山隧道相關設計圖、云霧山隧道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4)、施工現場調查獲取的資料。1.2.編制原則以工程為對象,質量創優為目標,按照“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環保一流”的原則,精心組織,合理部署,結合我單位所具備的生產實力進行施組編制,以指導現場施工。1.3.編制范圍按照宜萬鐵路云霧山隧道設計圖和DK242+852 溶腔處理 I 2、類變更設計施工圖,燕尾段連拱隧道段范圍為DK242+763 DK242+845(共長82m),按此范圍進行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平面圖如下:I 線線路中線I I 線線路中線2、工程概況2.1 工程簡介云霧山隧道進口燕尾段雙連拱襯砌段原設計里程為DK242+763 DK242+853,共 90m,云霧山隧道橫洞施工到HDK0+070 時,揭示出一特大型溶腔,施工受阻,經四方會商,采取DK242+635 橫通道移位方案,該處橫通道移至DK242+710處提前進入正洞。2004 年 12 月 10日,云霧山隧道施工至DK242+852處出露一溶腔,該溶腔與橫洞HDK0+070+027 處揭示的溶腔連通3、。經四方會商后按I 線隧道斷面掘進,一直通過DK242+763+853 連拱隧道段。目前,該段線單洞開挖支護已完成,二襯未施做,雙連拱隧道工法的先行中導洞僅余半邊。I 類溶腔變更后,雙連拱里程段變為DK242+763 DK242+845,僅余 82m。該段圍巖級別為級。如下圖:說明:1.線已開挖初支。2.陰影部分未開挖。3.虛線為中隔墻已開挖部分。線中線線中線云霧山隧道進口連拱隧道 施工示意圖2.2 主要工程數量燕尾段連拱隧道施工數量見下表。工程細目內 容單 位數 量備 注石方開挖堅石m3 10953.56 完成 50%素噴砼C20砼m3221.4 完成 50%模注襯砌C25砼m31011.84、8 底板C25砼m3190.21 中空注漿錨桿m 必要時設置防水層m22603.5 中隔墻C25砼m31231.64 中隔墻頂加強筋22 Kg 3787.58 臨時支護噴素砼m3184.5 2.3 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寒武系中統光竹嶺組之淺灰、灰色厚層微細晶灰巖、灰巖夾白云巖及白云質灰巖,節理不發育,巖體完整性好,無滲水,圍巖基本分級為級,受地質構造影響輕微。該段巖層為不含水巖層,地下水不發育,開挖揭示出的巖面未見滲水,處于干燥狀態。3、施工總體方案燕尾段雙連拱段施工,本著“安全、優質、穩妥”的原則組織施工,堅持先加固,后開挖,通過結構體系的轉換,減小隧道的跨度,在使施工中盡量使結構的受力趨5、于合理。開挖中導洞,先于線方向對中隔墻頂上開挖范圍以外的巖層用長錨桿進行加固,然后對I 線進行復噴加固,加固完成后進行開挖;中導洞開挖從小里程至大里程,邊挖邊支;每開挖一段,中隔墻澆筑一段;中隔墻完成后,施做線隧道雙連拱二襯砼;最后完成線隧道的開挖和襯砌。其框圖如下:中導洞開挖施工中隔墻砼線連拱段開挖線連拱段二次襯砌線連拱段仰拱襯砌加固線、錨桿加固巖層線連拱段襯砌4、工程難點、特點及采取的措施4.1 工程難點、特點雙連拱段(DK242+763 DK242+845),前期受溶洞影響已先將線單線隧道開挖支護完成,給后續施工帶來一定的難度。中隔墻施工后,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和砼失水收縮,可能會在中隔墻6、頂部與二次襯砌接觸的水平施工縫間形成裂縫,引起其他部位產生縱向裂縫,影響砼的正常使用。4.1 施工采取的措施針對燕尾段雙連拱隧道的施工難點、特點,施工前先按照設計資料和現場施工情況對該段工程、水文地質進行詳細調查。對中隔墻頂部巖體先進行加強支護,后進行下部施工。對中導洞和復線隧道的開挖,堅持“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進行施工;及時跟進線隧道的二襯砼施工;復線開挖,除進行弱爆破外,還將對中隔墻進行保護(在中隔墻外覆蓋木板,設置緩沖層);在中隔墻水平施工縫中預留注漿孔,處理裂隙。加強監控量測,事先做好相應應急預案。5、施工方案、方法及工藝5.1 中導洞頂上方圍巖加固5.1.17、 錨桿鉆孔為了防止開挖后中隔墻頂部巖體在開挖后由于偏壓和失去支承點失穩,采用 5.0m長22 砂漿錨桿加固相應巖層,錨桿間距1.0m1.0m(環向縱向)布置,要求錨固密實。開挖中隔墻前,先由測量人員按照技術交底中確定的中隔墻開挖范圍,將其輪廓線標在掌子面上,完成中隔墻上方不需開挖巖體的標識,接著由測量人員在線內中導洞上方巖體上根據巖層層面或節理面的走向布置錨桿孔位。開挖工在孔位上鉆設錨桿孔,鉆孔時,其眼口圓而順直且孔口巖面平整,并使巖面與鉆孔方向垂直,不垂直時可用墊板調整,使托板密貼巖面。5.1.2 錨桿安裝及注漿5.1.2.1錨桿孔完成清孔后,報監理工程師檢查,同意后即可進行錨桿安裝,錨桿安8、裝的質量要如下:1、錨桿孔的深度應大于錨桿長度的10cm。2、錨桿孔距允許偏差為15cm。3、錨桿插入長度不得小于設計長度的95%,且應位于孔的中心。5.1.2.2錨桿錨固注漿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1、注漿開始或中途停止超過30min 時應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罐及其管路。2、注漿時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50100mm,隨砂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桿體插入后若孔口無砂漿溢出,應及時補注。3、全長粘結錨桿應設置托板及錨頭。安裝托板和緊固螺帽應在水泥漿體的強度達到10MPa后進行。錨桿安裝后外露長度不得超過100mm。4、施工工藝流程見圖如下:砂漿錨桿施工工藝流程5.2 中導洞開挖5.2.1中導洞開挖方法測量鉆孔清孔注漿安裝安 裝托 板緊 固螺帽砂漿準備砂漿強度達到10Mpa 中導洞開挖從小里程至大里程,開挖后立即進行支護,首次開挖支護 9m,然后施工中隔墻砼4m,再進行開挖,保持中隔墻砼距開挖面不大于 5m。中隔墻開挖施工采用控制爆破,人工風鉆打眼,用挖掘機配合裝載機裝碴,自卸車運至棄碴場。選擇漸變開挖斷面可保證施做中隔墻有足夠的施工空間,同時盡量減小對周邊圍巖的破壞,依靠支護及圍巖的自穩能力共同承擔來自外界的荷載。其開挖順序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