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便道施工方案(新)(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19629
2022-08-08
11頁
1.97MB
1、橋梁施工修筑便道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1、本工程的設計圖紙、技術規范及有關資料;2、本工程的施工合同; 3、交通部頒布的有關公路施工及驗收規范、招標文件范本中的施工及驗收規范: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公路土工試驗規程水泥穩定碎石類道路基層施工及驗收規程水泥砼路面層施工及驗收規范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公路標準化建設指南要求二、工程概況1、K68+930福源小橋福源小橋,中心樁號為K68+930。該橋位于欽州市靈山縣境內,跨越一條小水溝,溝上層為軟土層和砂性土等,下伏2、巖性為中風化的砂巖或泥巖。橋位前匯水面A=5.6km2,主河溝長度L=3.6km,主河溝平均坡度I=16。河道順直,橋位所處河床較為穩定,灘槽分明,灘槽分界線長滿灌木帶。兩岸河床質為礫石、卵石,平均粒徑為20mm。由于原舊涵為1-4*3.5m涵洞,孔徑過小,此處造成橋前雍水過高,2014年10月份臺風造成洪水曾淹過路面。通過小橋涵水文水力計算,得出設計洪水位H2%=40.9米,洪水流速V=3.3m/s。橋梁平面處于緩和曲線段,有超高設置,全橋橫坡為單向8%。橋梁采用彎橋直做,橋梁全長為16m,橋梁寬度為凈11.25m+20.5m鋼筋混凝土防撞墻。本橋上構采用1-10m裝配式混凝土空心板,下構橋3、臺為樁柱式橋臺。若地質情況與設計要求不符,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基礎的實際變更處理。橋梁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置防震擋塊進行簡易設防。橋面鋪裝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橋面兩側設置墻式護欄,不設人行道。2、K71+785青坪中橋青坪中橋,中心樁號為K71+782.33。該橋位于欽州市靈山縣境內,跨越一河槽寬30多米的河流,橋位前匯水面A=72km2,其中上游長安水庫控制流域面積A1=9km2,主河溝長度L=18.5km,主河溝平均坡度I=15。橋位位于S型彎道,橋位所處河床較為穩定,灘槽分明,灘槽分界線長滿灌木帶。兩岸河床質為礫石、卵石,平均粒徑為100mm。通過大中橋水文水力計算,得出設計洪水位H14、%=36.5米,洪水流速V=3.05m/s, 洪水流量是902 m3。原舊橋全長為59.6m,全寬為凈7m+21.05m防護欄桿。上構為4-10m花崗巖塊石板拱橋,下構為U型橋臺、重力式橋墩,明挖擴大基礎。原舊橋建成年代為1965年,原設計荷載等級為汽車-10級,結構較完好,可以考慮利用。本橋為舊橋加寬利用。本橋從橋頭樁號至K71+780.854段為緩和曲線段,有超高設置;從K71+780.854至橋尾樁號為直線段,橋梁防撞墻按直線布置,調整橋頭橋尾路寬并修筑擋土墻,以接順兩頭道路。加寬利用后橋梁全長為59.60m,橋梁寬度為凈10.56+20.5米鋼筋混凝土防撞墻。橋面鋪裝采用C40防水混凝5、土,橋面兩側設置墻式護欄,不設人行道。K72+140.48馬鞍嶺小橋馬鞍嶺小橋,中心樁號為K72+140.48。該橋位于欽州市靈山縣陸屋鎮境內,跨越一條小水溝,溝上層為砂性土覆蓋層,下伏巖性為中風化的砂巖。橋位前匯水面積A=8.5km2,主河溝長度L=5.2km,主河溝平均坡度I=3.8。橋位所處河段為次穩定河道,灘槽分明,灘槽分界線長滿灌木叢。河底平順,河床質為卵石、圓礫,平均粒徑為5mm。原舊橋為1-6m片石板拱,1974年建成,后擴建公路時曾對其進行過加寬。由于孔徑過小,最大洪水淹沒過橋面。通過小橋涵水文水力計算,得出設計洪水位H2%=34.8米,洪水流速V=3.65m/s,洪水流量是16、48 m3。橋梁平面處于大半徑圓曲線段,沒有超高設置,全橋橫坡為雙向2%;橋梁縱坡處于凹型圓曲線內,橋面縱坡是個變化值,從橋頭0.488%漸升至橋尾0.666%。橋梁采用彎橋直做,橋梁全長為22m,橋梁寬度為凈9.50m+20.5m鋼筋混凝土防撞墻。本橋上構采用1-16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板,下構橋臺為樁柱式橋臺。若地質情況與設計要求不符,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基礎的實際變更處理。橋梁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橋面鋪裝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橋面兩側設置墻式護欄,不設人行道。三、便道結構及線路布置施工便路基道面層為7m,沿中心線向兩邊1.5%坡度,便道與原舊路相接位置處向外側傾斜3%坡度,并設置排水溝;7、便道采用合格的土壤分層填筑,土內不得含有有機質、淤泥質土及軟石。石塊粒徑為60200mm,不得含有粒徑大于300mm的塊石。便道面層采用細集料壓實,厚度按100mm。便道穿越溝渠處設置圓管涵,采用1500mm圓管涵,圓管涵頂填筑厚度不得少于50cm。1、K68+930福源小橋 福源小橋改道前現狀圖 福源小橋改道平面圖2、K71+785青坪中橋 青坪中橋改道前現狀圖 青坪中橋改道平面圖3、K72+140.48馬鞍嶺小橋 馬鞍嶺小橋改道前現狀圖 馬鞍嶺小橋改道平面圖四、便道施工方案根據現場實際勘察情況,本著安全、經濟、適用原則,擬定施工便道方案。1、K68+930福源小橋為滿足本標段運土和過往大型8、運輸車輛通行的要求,在路線左側距橋臺5米外修建長90米,路面寬7米的施工主便道。便道經過福源小河,經現場勘測,須要設一條1500mm長度為10M圓管涵,為保證便道穩定和承載能力,先清除河床范圍內的雜草樹木以及原地面以下30cm內的草皮和表土,開挖填土臺階,施工便道填土從K69+050左側山頭調入,最大填土高度為2.46M,總填方量為550M3,按30cm一層分層碾壓至便道頂,面層采用100mm厚0-30mm的碎石找平壓實,碎石找平共630M2,涵頂填土厚度不小于0.5米。回填土迎水面采用沙袋鋪面圍護防止雨水沖涮淤塞涵管。便道兩側埋設安全防護樁,并粘貼反光標志,安裝防護安全網,在便道進出口處放置9、施工標志標牌、施工導向牌、限速牌、基坑危險牌等,以確保過往車輛安全行駛。馬鞍嶺小橋便道結構圖2、K71+785青坪中橋本橋為舊橋加寬利用。本橋從橋頭樁號至K71+780.854段為緩和曲線段,有超高設置;加寬利用后橋梁全長為59.60m,經實地測量,現狀橋面寬度為8.8米,按半幅封閉,半幅通車的進行改道施工。3、K72+140.48馬鞍嶺小橋由于本段路過往大型運輸車輛較多,在路線右側距橋臺5米外修建長120米,路面寬7米的施工主便道。經現場勘測,設2條1500mm長度為13M圓管涵,為保證便道穩定和承載能力,先清除河床范圍內的雜草樹木以及原地面以下30cm內的草皮和表土,開挖填土臺階,施工便道10、填土從K76+400右側山頭調入,最大填土高度為5.84M,總填方量為1750M3,按30cm一層分層碾壓至便道頂,面層采用100mm厚0-30mm的碎石找平壓實,碎石找平共840M2,涵頂填土厚度不小于1.0米。回填土迎水面采用沙袋鋪面圍護防止雨水沖涮淤塞涵管。便道兩側埋設安全防護樁,并粘貼反光標志,安裝防護安全網,在便道進出口處放置施工標志標牌、施工導向牌、限速牌、基坑危險牌等,以確保過往車輛安全行駛。 馬鞍嶺小橋便道結構圖五、河道流量計算與圓管涵管徑選擇橋梁施工便道施工應選擇在雨季來臨前完成,如洪水來臨時施工未完成,則需要拆除便道,以便洪水通過。(一)、K68+930福源小橋河道流量計算11、與圓管涵管徑選擇1)、經現場使用懸浮物測定:水流速度為V1=0.37m/s,V2=0.6 m/s,則平均流速為0.5 m/s。設計洪水流速V=3.3m/s,實際調查汛期渠道河水最大寬度為2米,最大水深為0.8米,流水量為:3.3 m/s *2m*0.8m=5.28m3/s2)、根據圓管涵管徑、流量、流速對照表,流速為3.3 m/s,管徑1.5m的圓管涵水流量為14.14m3/s,5.28m3/s14.14m3/s滿足要求。因此選擇一條1500mm(二)K72+140.48馬鞍嶺小橋河道流量計算與圓管涵管徑選擇1)、經現場使用懸浮物測定:水流速度為V1=0.77m/s,V2=1.1 m/s,則平12、均流速為0.9 m/s。設計洪水流速V=3.65m/s,實際調查汛期渠道河水最大寬度為5米,最大水深為1.2米,流水量為:3.65 m/s *5m*1.2m=21.90m3/s2)、根據圓管涵管徑、流量、流速對照表,流速為3.65 m/s,管徑1.5m的圓管涵水流量為28.28m3/s,21.90m3/s28.28m3/s滿足要求。因此選擇二條1500mm六、便道主要工程數量表項目名稱單位數量利用土方m32300利用石方m300-3cm碎石找平層m21994.481.50m鋼筋混凝土圓管涵m36征地補征面積m21470七、便道施工工期安排計劃于2016年4月05日開始便道施工,至2016年4月13、10日完成便道的施工,共5天。八、施工機械設備配備計劃進場主要機械設備配置表序號機械名稱規格單位數量1挖掘機PC200臺22自卸汽車東風8m3輛33壓路機22T臺14水泵2吋臺2九、安全保證措施1、安全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2、安全目標杜絕傷亡事故,創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施工環境,確保施工及運輸的安全。3、安全生產組織機構圖安全生產領導小組組長:蔣昊勇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劉力鋮專職安全員楊華照工程部門龍飛、陳土德、張浩枝物資保障部門黃亞稱4、具體措施(1)、施工前,對所有參加施工的人員進行三級安全生產教育,安全技術交底,簽定安全生產責任狀,組織學習有關施工安全規則,并結合14、本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教育。(2)、未經進行三級安全生產教育的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不準上崗,未進行三級安全生產教育的新工人不準上崗。(3)、凡進入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都必須配戴安全帽、穿好安全服,不許穿拖鞋進入施工現場。(5)、在便道起點、終點設立警示牌、限速牌、施工標志牌、設警示紅燈,并在便道起點、終點原路段設置路障、路線導向牌等。(6)、在便道兩側護欄設置反光標識,安裝圍護安全擋板。(7)、施工現場設立安全標志牌,基坑處設立危險標志牌。5、安全檢查(1)、查隱患。對便道路段的施工標志、安全標志、橋梁施工材料堆放進行隱患排查,看各類標志是否齊全、設置是否規范、材料是否有序堆放、施工機械是否15、擠占行車道等。(2)、強管理。專職安全人員加強對便道及其它施工路段的巡查和交通疏導力度,保證對便道及其它施工路段每天不少于二次的日常巡查,確保能夠快速處置施工路段各種突發情況。(3)、重宣傳。不斷強化對施工沿線群眾的安全宣傳,在施工路段兩頭的醒目位置設置告示牌,提醒過往車輛車減速慢行。十、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的措施(1)、環境保護是保證社會生態平衡、保證社會人們身體健康的需要,項目部成立環境保護檢查領導小組,制定環境保護保證體系,以“少破壞,多保留”為原則,保護好施工沿線的自然景觀。加強便道日常環境保護工作的檢查和落實。(2)、積極與所在鎮、村聯成環境保護網絡,認真聽取地方環保部門的意見,接受監16、督和檢查,并對所提出問題認真加以改正。(3)、在機械化施工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噪音、廢氣、廢水及塵埃的污染,以保障沿線人們的健康,施工過程中塵埃過大時要及時灑水。(4)、根據工程的作業特點,制訂相應的有針對性的環保措施,防止廢渣、揚塵及其它各類污染源污染環境。(5)、抓好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保護工作,教育廣大職工認真學習環境保護法,增強法制觀念,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6)、做好當地水系保護工作,在施工時采取有效措施,嚴禁將泥將流沙入河、溝渠、水塘,完工后及時疏通溝渠、河道。(7)、加強對塵埃的監控和管理,在施工期間,對施工便道、施工場地灑水處理,使塵埃飛揚減到最低程序。十一、跨渠施工專項救援應急預17、案為了全面提高應對各種跨渠施工中作業安全事故的突發事件和風險能力,確保在發生各類安全事故后,科學有序、高效迅速地組織開展事故搶險、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正常的施工生產管理秩序,按照上級安全生產管理細則和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工程任務的實際情況,制定本預案。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本合同段K68+930福源小橋、K72+140.48馬鞍嶺小橋均為跨渠道施工,據現場調查該渠道在汛期水深為0.51.2米左右,施工區域河流水深為 0.51.2 米左右,河流寬度為 25 米左右;在施工作業時主要存在危險源有: 1.1、 臨時道塌垮事故。 1.2、人員落水溺亡。2、應急機構與職18、責 項目部安全生產事故安全領導小組辦公室、現場指揮組織、 各職能部門和物資保障部門等跨渠專項應急預案力量,相關單位應急機構及救援隊伍等組成。3、組織機構 3.1 應急組織體系項目 經 理:蔣昊勇 專職安全員:楊華照 通迅聯絡組: 陳水金 抗洪聯絡組: 龍 飛 疏散引導組: 張浩枝醫療救護組: 陳土德后勤保障組: 黃亞稱3.2、應急機構及職責 應急機構由總指揮、現場指揮以及各應急小組構成。 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總指揮由項目經理擔任, 其職責為: (1)決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更加嚴重的洪災事故,要求應急服務機構提供幫助以便實施更高一級應急計劃。(2)復查和評估事故可能發展方向,確定其可能的發展過程。(19、3)與領導小組的關鍵人員配合指揮現場人員撤離。(4)與外界應急機構取得聯系及對緊急情況的記錄作業安排。(5)在緊急狀態結束后,組織對受影響地點的恢復,并組織人員參加事故的分析和處理。 現場指揮職責: (1)評估事故的規模和發展態勢,建立應急步驟,確保員工的安全和減少設施和財產損失。(2)組織搶險等有關事項。(3)設立與應急中心的通訊聯絡,為應急服務機構提供建 議和信息。 通訊聯絡組職責: (1)確保與最高管理者和外部聯系暢通、內外信息反饋迅 速。(2)保持通訊設施和設備處于良好狀態。(3)負責應急過程的記錄與整理及對外聯絡(用手機或對 講機保持聯絡) 。 技術支持組職責: (1) 提出搶險搶救20、及避免事故擴大的臨時應急方案和措施。(2)指導搶險搶救組實施應急方案和措施。(3)修補實施中的應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4)繪制事故現場平面圖,標明重點部位,向外部救援機構提供準確的搶險救援信息資料。 現場保衛組職責: (1)保護受害人財產。(2)設臵事故現場警戒線、崗,維持工地內搶險救護的正常運作。(3)保持搶險救援通道的暢通,引導搶險救援人員及車輛 的進入。(4)搶險救援結束后,封閉事故現場直到收到明確解除指令。 搶險搶救組職責: (1)實施搶險搶救的應急方案和措施,并不斷加以改進。(2)尋找受害者并轉移到安全地帶。(3)在事故有可能擴大進行救援時,高度注意避免意外傷 害。(4)搶險救援結束后,對結果進行復查和評估。 醫療救護組職責: (1)在外部救援機構未到達前,對受害者進行必要的搶救 (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防止受傷部位感染等) 。(2)使重度受傷者優先得到外部救援機構的救護。(3)協助外部救援機構轉送受傷者至醫療機構,并指定人 員進行護理。 后勤保障組職責: (1)保障系統內各組人員必須的防護、救護用品及生活物 質的供給。(2)提供合格的搶險救援的物資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