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井咬合樁侵限處理施工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21891
2022-08-08
15頁
334KB
1、目錄一、編制依據11.編制依據12.適用范圍1二、工程概況11.工程概況12.工程水文地質1三、現場基本情況31、咬合樁基本情況32、目前基坑施工情況43、侵限樁體基本情況4四、處理方案61、侵限程度較小的樁體62、影響鋼圍檁安裝部位63、層間潛水水位線以下部位8五、安全應急措施91.應急小組人員組成及職責92.緊急情況處理程序93.應急準備與措施9六、監測措施111.監測流程112.基坑監測要求113.監測點的布置124.監測頻率125.信息化施工管理13一、編制依據1.編制依據(1)北京地鐵27號線二期(昌平線南延)工程學院橋站西土城站區間盾構始發井施工圖紙;(2)現場實際掌握的測量數據;2、2.適用范圍本方案適用于北京地鐵27號線二期(昌平線南延)工程學院橋站西土城站區間盾構始發井圍護樁侵限處理施工。二、工程概況1.工程概況區間于里程YK41+424.546設置一座盾構始發井和平移橫通道,盾構始發井設于北航世寧大廈停車場內,地面標高50.2m。盾構井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平面開挖尺寸為13.6m13.2m,基坑深度約30.73m,支護型式采用1000600mm,局部1000550mm咬合樁+內支撐的型式,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主體側墻厚度0.9m,底板厚度1.0m,考慮到結構受力和施工的需要,設置五道鋼筋混凝土腰梁。盾構井南端接平移橫通道,主體完成后進洞,平移橫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基3、坑底位于層間潛水(三)以下1.904m,地下水處理采用咬合樁止水。盾構井為臨時結構,施工完畢后按有關規定回填。2.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資料表明:學院橋站西土城站區間自上而下穿越地層依次為基本土層為雜填土層、粉土填土1層,厚度為1.805.40m;粉質黏土、粉土1、粉細砂層2層,厚度為9.30m16.30m;粉質黏土、粉土1、細中砂2層,厚度為5.70m14.50m;卵石層,厚度為4.00m15.20m,卵石最大粒徑大于12cm,一般粒徑為23cm,漂石最大粒徑約為30cm,該大層分布不連續,在區間1號場地部位地層缺失;粉質黏土層、粉土1層,細中砂2,厚度為2.70m18.4.00m;卵石層、細中砂4、1層,厚度為2.00m23.80m;粉質黏土層,本大層僅部分鉆孔揭露;卵石層,卵石最大粒徑大于18cm,一般粒徑為38cm,漂石最大粒徑約為30cm。本區間范圍主要賦存有三層地下水,其類型分別為上層滯水(一)、潛水(二)、層間潛水(三),地下水詳細情況如下:上層滯水(一):含水層巖性主要為雜填土層、粉土填土1層、粉土1層,穩定水位標高為41.1843.46m,水位埋深為5.27.4m。分布較不規律,且受綠化灌溉、降水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入滲、地下管道滲漏等方式補給,以向下垂直滲入補給潛水方式排泄。潛水(二):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粉土1層、粉土1層、細中砂2層,穩定水位標高5、為32.7836.00m,水位埋深為12.815.8m。主要接受地表水的垂直入滲、地下水側向逕流、越流及“天窗”滲漏補給,并以地下逕流、越流為主要排泄方式。層間潛水(三):含水層巖性主要為卵石層、細中砂2層、卵石層、細中砂1層、細中砂2層、卵石層,穩定水位標高為19.0619.28m,水位埋深為29.329.6m。主要接受地下水側向逕流、越流及“天窗”滲漏補給,并以地下逕流、越流及人工開采為主要排泄方式。三、現場基本情況1、咬合樁基本情況區間盾構始發井共有96根1000mm600咬合樁,其中素樁48根,葷樁48根。葷樁主筋布置形式為11根HRB40028鋼筋,箍筋布置形式為HPB30012156、0mm;加密區22根HRB40028鋼筋,箍筋布置形式為HPB3001275mm。見圖3.1。圖 3.1 鉆孔灌注樁配筋圖2、目前基坑施工情況學西區間盾構始發井設計深度30.7m,目前已開挖17m,剩余13.7m。鋼支撐設計5層,已完成鋼支撐架設安裝3層,第3層鋼支撐距離地面16m。3、侵限樁體基本情況區間盾構始發井主體結構側墻厚900mm,目前已開挖至17m深,圍護樁最大侵限55cm。具體情況如下:表3.1 咬合樁侵限數據統計表偏差(cm)樁號B14B16B20B23B43B45開挖深度10m-12-32-25-19-13-1411m-11-26-27-16-23-2312m-24-33-27、8-21-23-3613m-25-33-38-23-32-4514m-33-30-42-21-37-5815m-36-33-38-22-50-55圖 3.2 咬合樁平面布置圖圖3.3 咬合樁體侵限走勢圖侵限樁體位于南、北兩側出土通道、盾構平移橫通道馬頭門破除范圍內。四、處理方案1、侵限程度10cm的樁體在不傷及主筋的情況下剔除樁體保護層,露出主筋,清理破除的混凝土碎渣,鋼筋網片緊貼樁體主筋點焊固定,保證噴混面平整進行噴混。2、侵限程度10cm的樁體在不傷及主筋的前提下局部可進行破除,用以保證噴混面平整,其余暫不處理,侵限樁體處于出土口橫通道、盾構平移橫通道馬頭門破除范圍內,不影響初襯、土方施工8、,待盾構始發井二襯施工完成后破除馬頭門時破除即可。3、影響鋼圍檁安裝部位(1)機具準備設備名稱單位數量空壓機臺1風鎬把2電焊機臺2(2)施工流程及方案施工流程圖 4.1 施工流程圖施工方案a.破除鋼圍檁中心線上下各50cm范圍內侵限樁體,破除鋼圍檁下部時盡量保證平整,割除侵限部位鋼筋混凝土樁(葷樁)主筋。b.鑿除侵限樁體部位臨近兩側鋼筋混凝土樁保護層,使其露出主筋,鑿除高度與破除侵限樁體高度一致。c.增加一層HRB40025200*200mm鋼筋網片與臨近鋼筋混凝土樁主筋單面焊10d進行焊接。d.掛網噴混。e.樁體破除部位下部采用砂漿找平用以充當部分鋼圍檁托架。f.樁體破除時,原則上同一側咬合9、樁隔樁破除,補強噴混完成后才允許破相近咬合樁。北側B-43號樁破除補強后處理B-45號樁;南側先處理B-16,B-23號樁體,后處理B-14,B-20號樁體。圖 4.2 侵限樁補強示意圖4、層間潛水水位線以下部位層間潛水水位埋深為29.329.6m,提前預測樁體走向,在開挖至27m時若存在未有效咬合的樁體,在該部位提前橫向注漿用以加固背后土體并止水。處理詳見深孔注漿止水方案。 圖 4.3 層間潛水注漿示意圖五、安全應急措施建立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監測單位相關施工單位等多方聯絡機制,圍護樁剔鑿期間各方負責人必須保證24小時通訊聯絡暢通,有情況及時協商處理。1.應急小組人員組成及職責表510、.1 應急小組人員及任務分工表姓名職務組別任務分工孫明項目經理指揮長總管全局,全面負責本工程突發事件及環境風險事件的工作。李海生總工副指揮長全面負責本工程突發事件及環境風險事件的技術工作,對安全度過風險工程提供技術支持。王盛印副經理副指揮長負責日常安全風險檢查工作,出現險情時,負責現場救援和人員轉移。徐俊青工程部長技術組負責協助總工做好預防突發事件及環境風險事件的技術工作,對安全度過風險工程提供技術支持。汪小龍安保部長現場治安組設置事故現場警戒線、崗,維持工地內搶險救護的正常運作;保持搶險救援通道的通暢,引導搶險救援人員及車輛的進入。鄢繼超工區主任現場搶險組負責協助安全副經理做好日常的安全風險11、檢查和發生險情的搶險救援工作。杜建松物資部長物資設備組負責搶險物資的儲備和管理,出現險情時,負責搶險物資的供應和發放。李朕褀辦公室主任綜合保障組負責資金保障及遇險人員轉移、安置及醫療。2.緊急情況處理程序當發生緊急情況時,觀測人員應立即向應急小組匯報,停止施工。項目經理組織人員進行應急處理,同時通知業主、設計、監理等單位共同協商后確定處理方案,施工單位按處理方案組織實施。3.應急準備與措施(1)圍護樁剔鑿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險情及應急措施在圍護樁剔鑿工程施工時,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及剔鑿施工方案要求進行施工,不得擅自篡改方案內容。在過程中,當環境監測數值,當日內有一項或多項突變發生時,可能會遇到圍護12、樁倒塌險情,原圍護樁施工過程中出現斷樁或樁身完整性有缺陷,在剔鑿過程中,強力震動導致樁身倒塌。現場管理人員、檢測人員必須增加圍護監測次數,若樁位開始出現變形超出規范值必須現場停止施工,并邀請相關專家進行現場研究、對圍護樁侵限處理方案進行論證,嚴格按照專家提出的方案重新進行本工程的施工組織。(2)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程序發生事故后,必須立即封鎖現場,制止外來閑雜人員進入現場和圍觀,并派專人在大門值班,引導上級和外部救援人員,同時組織施工現場作業人員離開事故區域,防止再次發生人員傷亡。清理現場材料,保證現場道路暢通,方便救護車輛出入。現場應急處理必須遵循“救人為先”的原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先搶13、救受傷人員,并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作好事故現場的保護工作,在搶救傷亡人員和防止事故擴大破壞事故現場時必須作好標示并拍照,以利事故分析和調查。事故報告要盡量說清楚以下情況:事故發生時間、地點、類型及程度、人員傷亡情況,已經采取的措施。外部救援時必須說明事故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路幾號、靠近什么路口、附近有什么特征,報救者單位、姓名(或事故地)電話號碼及人員傷亡情況,如對方無疑問后才能掛斷電話。通完電話后,應把救護車進工地現場的路上障礙及時予以清除,同時派人在現場外等候接應救護車。六、監測措施本工程受到一些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因此全過程都必須將基坑周邊和環境安全放在第一主要的位置,必須按信息化施工的14、原則組織施工。支護系統變形監測是信息化施工一個重要的環節,對其安全保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將增加監測頻率工作,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1.監測流程2.基坑監測要求(1) 監測內容樁基處理期間主要監測鋼支撐軸力,圍護樁頂、鄰近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及地表沉降。(2)監測要求按建筑基坑技術規范(JGJ120-2012)的要求,對下述項目進行監測:圍護結構水平位移;周圍建筑物變形;地表開裂狀態(位置、裂寬)的觀察;在圍護樁處理期間,增加監測強度,做到一日兩測。在結構施工期間,可視測得的位移及內力變化情況加密或減少。測得的數據應及時上報監理單位及業主。各監測項目的報警值,見表6.1。表6.1 相15、應監測項目報警值監測項目速率(mm/d)累計值(mm)鉆孔灌注樁頂位移2322.5鄰居建筑物變形1.5沉降8mm;傾斜2%地表沉降2322.5若監測值達到上述界限須及時報警,以引起各有關方面重視,施工單位應會同設計單位一起進行分析,并考慮采取相應的控制位移及沉降的措施。3.監測點的布置對支護位移的量測,測點位置應選在變形最大部分,當基坑附近有重要建筑物等設施時,也應在相應位置設置測點,宜用精密水準儀和精密經緯儀測量。4.監測頻率在圍護樁處理期間,做到一日兩測。監測出現異常情況,做好連續性觀測,每3小時進行一次觀測。在結構施工期間,可視測得的位移及內力變化情況加密或減少。5.信息化施工管理建立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第三方監測單位等四方聯絡機制,圍護樁剔鑿期間各方負責人必須保證24小時通訊聯絡暢通,有情況及時協商處理。確定監測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通過監測時對支護體系的工作狀況進行評估,遇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分析、判斷、處理、避免出現突發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