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隧道出口出洞施工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22502
2022-08-08
11頁
335KB
1、寺前隧道出口出洞施工方案一、寺前隧道出口段簡述寺前隧道是從DK140+232進口向出口方向單口掘進, DK140+445461出口段為級圍巖偏壓,自穩性差,設計采用雙側壁導坑法施工,拱部采用42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小導管長4.5m,環向間距0.4m,縱向間距3.0m,初期支護采用I20a型鋼鋼架加強,縱向間距按0.6m一榀。DK140+461480段采用墻頂開挖的明挖法施工。二、出洞施工方案1、明洞開挖掘進至DK140+441里程時(距明暗洞交接20m),同時進入明洞開挖。逐段向暗洞方向自上而下分層推進開挖,石方地段采用淺孔松動控制爆破開挖。邊仰坡施工時先放樣出邊仰坡起始位置,采用挖掘機自上而2、下刷坡,施工時確保坡面平順,沒有大面積凹凸區域,同時防止雨水滲透導致邊坡坍塌。提前在坡面線5m以外做好邊仰坡截水溝并同步進行坡面防護,坡面防護采用錨噴網防護。邊仰坡放坡祥見附圖。刷完仰坡后在DK140+461斷面隧道拱部打一環42,長4.5m,環向間距0.4m超前小導管注漿預支護。開挖明洞、DK140+461超前預支護、刷好邊仰坡安全等候暗洞出洞。2、暗洞開挖DK140+445461段暗洞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施工。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施工工序。1、(1)施作部超前砂漿錨桿環向間距0.4m,縱向間距3.0m。(2)弱爆破開挖部。(3)噴8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4)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3、,即初噴4cm厚混凝土,架設I20a鋼架及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鋼管,安裝I18橫撐。(5)安裝系統錨桿后復噴至設計厚度。2、(1)在滯后于部3m距離后,弱爆破開挖部。(2)噴8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3) 導坑周邊初噴4cm厚混凝土。(4) 架設I20a鋼架及I18臨時鋼架。(5)安裝系統錨桿后復噴至設計厚度。3、(1)開挖、部的同時施作部超前砂漿錨桿環向間距0.4m,縱向間距3.0m。(2)弱爆破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步驟及工序同1。4、在滯后于部3m距離后,弱爆破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步驟及工序同2。5、(1)待、部出洞后,隧道拱部左側施作424、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小導管長4.5m,環向間距0.4m。(2)弱爆破開挖部。(3)噴8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4)導坑周邊初噴4cm混凝土,架設拱部I20a鋼架。(5)安裝系統錨桿后復噴至設計厚度。6、(1) 隧道拱部右側施作42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2)弱爆破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5。7、(1)在滯后于、部3m距離后,弱爆破開挖部。(2)噴8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3)安設I18橫撐。8、(1)在滯后于部一定距離后,弱爆破開挖部。(2)噴8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3)導坑低部初噴4cm厚混凝土,安設I20a鋼架使鋼架封閉成環,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9、待部出洞后,5、二次襯砌緊近時逐段拆除兩側壁底部鋼架單元。10、灌筑仰拱及填充砼。11、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分析,拆除I18臨時鋼架及臨時橫撐,盡早施作二次襯砌。三、監控量測1、地表沉降量測測點埋設在變化區域較為明顯的區域帶上。埋設在DK140+460、DK140+455、DK140+450三個斷面上,以隧道中心為中心每個斷面上埋設9個測點。按照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規定頻率量測。2、拱頂下沉和水平收斂按照圖所示布設,按照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規定頻率量測。四、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施工注意事項1、雙側壁導坑法采用多工序平行交叉作業,可以避免施工相互干擾,施工中各工序安排合理,加強洞內施工管理和圍巖監控量測,當變形速率有增大趨勢時,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圍巖處于穩定狀態。2、側壁開挖后,中央部分實際處于懸空狀態,這部份圍巖經開挖已擾動過二次,中部開挖方法不當,易導致臨時壁墻破壞。為此應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3、開挖時應小炮開挖或機械開挖,嚴格控制裝藥量。4、由于分多次開挖,應加強斷面測量工作,防止超欠挖,并配合出碴進行斷面檢查,清除欠挖,處理危石。5、臨時壁墻的拆除,必須等圍巖完全穩定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