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底板、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34691
2022-08-12
11頁
31.50KB
1、基礎底板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XXXXXXX公司2012年7月1日目 錄第1章 編制依據-2第2章 工程概況-3第3章 施工組織措施及準備工作-4第4章 技術措施及質量要求-6第5章 溫度控制-10第6章 砼的澆筑-12第7章 澆筑注意事項-13第8章 砼的養護-14第一章 編制依據1、 本工程施工組織設計;2、 本工程建筑、結構施工圖紙;3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4、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5 、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4)6、 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GB1344)7、 粉煤灰混凝土應用技2、術規范(GBJ146)8 、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JGJ107)9、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10)第二章 工程概況本工程地下室采用抗浮板加獨立基礎,四周擋土墻設條形基礎,基礎持力層為稍密(以上)卵石層,要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320KPa.地下室兩層(有夾層),框架剪力墻結構,整個底板東西長約770米,南北最寬為130米,最窄為50米。抗浮板板面標高大部分為-10.8米、電梯坑-13.8米、最深集水坑-13.8米。抗浮板厚400mm,獨立基礎厚度大多基本為1米,擋土墻條形基礎厚度大多為1米,獨立、條形基礎頂面標高同抗浮板頂面標高??垢“?、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砼強度等級為C30,抗3、滲等級P8。整個底板后澆帶面積約為800m2,砼工程量約為13500m3。C15砼墊層100mm厚,出邊100mm,抗浮板配筋雙層雙向14間距175。現場情況:抗浮錨桿、磚胎膜、墊層施工完畢,現坑底標高-11.2米,基坑四周為旋挖樁護壁,樁間網噴,在標高-6.3米位置護壁樁設預應力錨索。在西邊和北邊各開有有一個口,北門為主要進出口。因砼體量大,所以施工控制、養護降溫等各項具體措施對工程施工質量致至關重要,故編制本方案。第三章 施工組織措施及準備工作1、 本工程采用商品砼, 且要求水泥為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即使用水化熱低的水泥。砼的垂直水平運輸使用混凝土輸送泵管(直徑150mm)4、;機械振搗,共配振動棒10條,平板振動器4臺,分兩組作為底層和面層的振搗。商混站在現場設總指揮和運輸車輛調度各一名,負責協調解決商品砼的供應和泵送施工中出現的問題。2、 混凝土的澆筑方法和順序:采用“斜面分層”的施工方法,從西南角開始,沿南北方向分4個流水施工段,后澆帶位置斷開,最后從東北邊退出。澆筑帶寬的確定,必須保證在相鄰兩個澆筑帶的接搓處,澆筑后一個條帶必須在前一個條帶的砼初凝之前進行,上層砼的澆筑必須在下層砼初凝之前進行。特別注意澆筑承臺混凝土時,必須從中間較大較深處承臺開始,澆筑到大面積抗浮板底平后再按順序澆筑抗浮板。3 、 勞動力組織:本基礎混凝土用量約13500m3,分17段施工5、,組織兩個獨立的作業班組,每個班組20人,分兩班輪流澆筑,連續施工,在后澆帶位置斷開,不留施工冷縫。4 、 砼澆筑各項工作人員安排:項目部對底板大體積砼的澆筑、養護等各項工作做出總部署,配備兩套人員,管理、監督控制砼的施工過程、施工順序、砼的施工質量。砼施工管理人員安排序號管理職責白班夜班1施工總指揮李再春2技術負責何志剛何川3現場協調張光敏何川4質檢員吳憲煜李兵5試驗員、測溫楊東旭劉峰6現場臨電蒲明任其林5 、 養護、保溫材料:塑料薄膜少量、棉氈片進場,用量按較大承臺部位覆蓋塑料薄膜考慮,抗浮板不覆蓋塑料薄膜,但須用棉氈覆蓋養護澆水,并設置測溫孔,制定測溫制度,控制水化熱的溫度,避免大體積砼6、裂縫。第四章 技術措施及質量要求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現場不設置攪拌站。本工程基礎采用抗浮板加獨立基礎,面積較大,混凝土設計強度較高,單方水泥用量較多,水化熱引起的混凝土內部溫度較一般混凝土要大得多;結構斷面內配筋較多,整體性要求較高;基礎結構施工期間處于夏季,晝夜溫差大。因此,如何控制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和溫度變形而造成的裂縫,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和抗侵蝕性能,是本工程底板基礎混凝土施工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防止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主要措施:降低水化熱:a選用水化熱低的水泥。b在滿足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水泥用量。盡量選用連續級配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在保證可泵性的前提下,選用徑較大的石子和粗砂,并控7、制石子的含泥量不超過1%,砂子的含泥量不超過2%。摻加一定數量的減水劑或緩凝劑,以減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推遲水化熱的峰值期。在混凝土中摻適量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并可改善混凝土的塑性和可泵性。在拌合混凝土時,還可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補償收縮,減少混凝土的溫度應力。采用分層分段法澆筑混凝土,分層有利于混凝土水化熱的散失,還可采用二次振搗的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實度,提高抗裂能力,使上下兩層混凝土在初凝前結合良好。作好養護工作,注意水溫與混凝土上表面溫差不超過20,并用覆蓋材料進行養護。做好測溫工作,控制混凝土的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以及表面溫度與內部溫度之差不超過25。由于抗8、浮板混凝土采取保溫養護,要求混凝土內外溫差不大于25,且在養護階段混凝土中心溫度一般在澆筑后34d內為最高,因此取混凝土澆筑后3d來驗算抗水板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混凝土最大水化熱絕對溫度根據計算公式,其中W=380kg/m3,Q=461KJ/kg.,R=2400kg/m3。Tmax=WQ/(CR)=380461(0.972400)=75.25混凝土入模溫度本工程要求混凝土入模溫度為Ti=25?;炷?d時內部最高溫度T3=Tmax+Ti=75.250.684+25=76.47混凝土表面溫度通過溫度進行計算知:Ti=Tq+4h(H-h)T()/H2=28+40.866(4.03-0.866)289、.204.0232=47.03混凝土的彈性模量E(t)=EO(1-e-0.091t)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值:(t)= (0)(1-e-0.01t)M1M2M10M1M10為各種非標準條件的修正系數。式中M4=1.3,M6=1.1,M7=0.54,M8=1.43,M10=0.76。M1、M2、M3、M5、M9、均為1則=3.2410-4(1-e-0.03)1.023=0.09810-4混凝土3d收縮量當溫差為Ty=(-0.1910-4)(1.010-5)=-1混凝土3d的彈性模量為:E3=3.25104(1-2.718-0.27)=0.71104N/mm2混凝土的最大綜合溫差為:T=-25-47.010、3-1+0=-73.03則混凝土3d時降溫收縮應力為:其中1.2為混凝土3d時抗拉強度。=0.510.20.7110410-563.030.85=0.58N/mm21.2N/mm2K= 1.20.58=2.061.15其中1.15為混凝土抗裂安全指數。因此,抗水板混凝土在養護期間不會出現收縮裂縫。A、材料選用:水泥:選用強度等級為PO42.5級的礦渣水泥,由于它的水化熱低,凝結時間長,可避免有害裂縫的產生,并可以充分利用其活性。粉煤灰:為了減少水泥用量,可摻入水泥用量10%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粉煤灰具有后期強度增長高的特點)對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溫度,減少混凝土的泌水率起到了有效作用。外加劑:為了11、滿足和易性和減緩水泥早期水化熱發熱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緩凝型減水劑。本工程設計WPA纖維抗裂膨脹劑,摻量為8%。骨料:粗骨料級配為531.5mm,其含泥量應1%,細骨料宜選用粗砂或中砂,含泥量應3%。(細質模數為2.62.8為宜)B、質量要求:塌落度:要求送至現場的砼塌落度為180mm20mm,要求砼初凝時間為8小時。質量控制:攪拌站派1名試驗人員和1名調度人員進駐施工現場,對澆筑過程中的質量進行監控和砼運輸車輛的及時供應進行協調。第五章 溫度控制大體積砼不僅要防止失水過快造成收縮裂縫,還要通過溫度控制,防止砼內外溫差過大造成的砼溫度裂縫。因抗浮板澆筑已時值八月底,日平均氣溫已大于12、25,如測溫內外溫差不大于25,則不需加蓋塑料薄膜保溫養護。1 、 測溫點的布設及測溫孔的埋設:測溫點宜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結構中部處、邊部處、角部處,每處設內部和表面兩個測溫孔,內部測溫孔深度在結構厚度的1/2處,表面測溫孔在結構表面以下100mm處。每處的內部和表面測溫不得使用同一個測溫孔。測溫孔用鋼管預埋,下部用鋼板焊結封堵,上部高出砼面層60100mm,并用木塞塞住。2、 溫度控制的要求:(1)、 測溫由專人負責,并做好真實、準確記錄。(2)、 養護階段砼中心的內部溫度與砼的表面溫度之差,不宜大于25。(3)、撤去控溫養護措施時,砼的表面溫度與環境最低溫度之差不宜大于25。(4)、 在砼13、降溫階段,應控制降溫速率2/d。(5)、測溫工作從砼澆筑終凝后開始,升溫階段(約35d)每4小時測溫一次,降溫階段(約7d后)6小時測一次,當砼內外溫差和環境溫差降至20以內時每天測兩次,環境溫度同步測量。在環境溫度驟變時和改變養護措施前應隨時增加測量次數。測溫時間的安排必須包括環境最低和最高溫度時間段在內,測溫14d。(6)、測量砼溫度時,溫度計應采取措施與外界氣溫隔離,溫度計停留在測溫孔內的時間應不少于3分鐘。第六章 混凝土的澆筑1 、采用“斜面分層”的施工方法,即從澆筑層的下端開始逐漸上移,不得在同一處連續布料,應在23m范圍水平移動布料,分層厚度宜為300-500mm,可按1:61:114、0的坡度分層澆筑,循序推進。2、在局部加深的大承臺部位(如電梯坑部位),因砼體量較大,澆筑時間較長,應先將承臺澆至坑底,然后再按預定的路線順序澆筑,嚴禁將承臺一次澆筑到頂的做法。3、 振搗時,振動棒移動間距宜為400mm左右,振搗時間宜為1530S,且間隔2030min后,進行第二次復振,振至表面不再泛漿,不冒氣泡為止。4 、混凝土澆筑間隔不超過5小時(初凝時間8h),認真掌握接層時間,不形成施工冷縫。5 、在砼表面初凝前,先用木抹拍實搓壓后,再再進行拉毛(為后期停車場場坪施工準備),減緩砼表面失水速度,防止表面龜裂。混凝土初凝后,及時保溫養護。第七章 混凝土澆筑注意事項1、澆筑前,應清除基坑15、內的木塊、木屑等雜物,并以水濕潤模板。2、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搗實混凝土的移動間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5倍,振搗器距離模板不應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2;并應盡量避免碰撞鋼筋、模板、預埋管等,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5。3、 由于考慮模板的支撐系統的穩定,混凝土澆筑要分層進行,每層厚度為300-500。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間歇時間不得超過2.5h。第八章 混凝土的養護1 、采用蓄熱法養護:即在砼面層處理完畢后采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濕,12小時之內根據砼的內部溫度和表面溫度之差決定是否覆蓋,當溫差在25及以上時,應用氈片覆蓋保溫。覆蓋層的厚度根據測溫結果隨時調整。當環境溫度與砼的表面溫度,砼的表面與內部溫度差均小于25以下時,應掀開氈片散熱,可不予覆蓋。2、砼的養護時間不得少于21d,養護期間覆蓋材料不得隨意掀開,應根據砼的降溫情況及外界溫度、砼的強度等條件決定是否可以掀開覆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