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轉鉆成孔灌注樁施工技術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34738
2022-08-12
7頁
26KB
1、回轉鉆成孔灌注樁施工技術方案1、工藝流程: 測量放線、定樁位埋設護筒鉆機就位成孔第一次清孔樁位檢查安放鋼筋籠安放導管第二次清孔灌注水下砼成樁2、施工工藝控制要點: 、護筒埋設:鉆機就位前在樁位埋設68 mm厚鋼板護筒,內徑比孔口大100200mm,埋深在黏土中不宜小于1.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護筒埋設應準確、穩定,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的偏差應控制在50mm之內,同時挖好泥漿池、排漿槽。、鉆機就位:鉆機就位前,應先平整場地,必要時鋪設枕木并用水平尺校正,保證鉆機平穩、牢固,對鉆機導桿進行垂直度校正。、鉆頭選用:在黏土、砂性土中成孔時宜采用梳齒鉆頭,刀頭的數量根據土層的軟硬布置,注意要互相錯2、開,以保護刀架,在卵石及礫石層中成孔時,宜選用平底楔齒滾刀鉆頭,在較硬巖石中成孔時,宜選用平底球齒滾刀鉆頭。、泥漿制備:除能自行造漿的土層外,均應制備泥漿。泥漿制備應選用高塑性黏土或膨脹土,同時拌制泥漿應根據工藝和穿越土層情況進行配合比設計。、成孔:回轉鉆機應注意,成孔時控制鉆進速度,采用減壓鉆進,保證成空的垂直度,并根據土層變化調整泥漿的相對密度和黏度。并注意,在淤泥和砂性土中鉆進時宜適當增加泥漿的相對密度,在卵石、礫石中鉆進時應加大泥漿的相對密度,提高攜渣能力。在卵石、礫石及巖層中成孔時,應增加鉆具的重量即增加配重。、鉆進時應根據土層情況加壓,開始應輕壓力、慢轉速,逐步轉入正常。加壓靠鉆具3、自重調整吊繩進行,一般土層,不超過10KN,基巖中鉆進為1525KN。、鉆機轉速:對合金鋼鉆頭為180轉/min,鋼粒鉆頭為100轉/min。在松軟土層中鉆進,應根據泥漿補給情況控制鉆進速度,在硬土層或巖層中的鉆進速度,以鉆機不發生跳動為準。、第一次清空:樁孔鉆進只涉及深度厚,進行清空。如泥漿中無大顆粒鉆渣時可采用置換泥漿法清孔,反之有較大顆粒的砂石,應采用反循環清孔,孔深50m以內的樁可采用泵吸反循環工藝。、清孔后測量孔徑和沉渣厚度,符合要求后,吊入鋼筋空和導管,在灌注混凝土前進行第二次清孔。待孔底沉渣厚度要滿足樁得要求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3、施工操作防護措施: 、鋼筋籠制作、運輸和安裝4、過程中,應采取防止變形措施。放入樁孔時,應綁好保護層墊塊或墊板。鋼筋籠吊入樁孔時,應防止碰撞孔壁。 、安裝和移動鉆機、運輸鋼筋籠以及澆灌混凝土時,均應注意保護好現場的軸線控制樁和水準基準點。 、樁距小于3.5d(d為樁徑)的擠土(或部分擠土)灌注樁應采取跳打發施工,以防對剛成孔或澆筑完的鄰樁質量造成影響。、在開挖基礎土方時,應注意保護好樁頭,防止挖土機械碰撞樁頭,造成斷樁或傾斜,樁頭預留的鋼筋,應妥善保護,不得任意彎折或壓斷。、冬期施工時,樁頂混凝土未達到受凍臨界強度前應采取適當的保溫措施,以防止受凍。、成孔機械操作時應安放平穩,防止成孔作業時突然傾倒,造成人員傷亡或機械設備損壞。、采用泥漿護5、壁成孔,應根據設備情況。地質條件和孔內情況變化,認真控制泥漿密度、孔內泥漿高度、護筒埋設深度、鉆機垂直度、鉆進和提鉆速度等,以防塌孔,造成機具塌陷事故。、灌注樁成孔后在不灌注混凝土之前,應用蓋板封嚴,以免掉土或發生人身安全事故。、所有成孔設備,電路要架空設置,不得使用不防水的電纜或絕緣層有損傷的電線,電閘箱和電動機應有接地裝置,加蓋防雨罩,電路接頭應安全可靠,開關應有保險裝置。、混凝土灌注時,裝。拆導管人員必須帶安全帽,并注意防止扳手、螺絲掉入樁孔內,拆卸導管時,其上空不得進行其他作業,導管提升后繼續澆筑混凝土前,必須檢查其是否墊穩或掛勞。4、施工注意事項: 、施工前應對水泥、砂、石子(如現場6、攪拌)、剛才等原材料進行檢查,如對施工組織設計中制定的施工順序、監測手段(包括儀器、方法)也應檢查。、鋼筋加工前,應對所采用的鋼筋進行外觀檢查,鋼筋表面必須潔凈,無損傷、油漬、漆污和鐵銹等,帶有顆粒狀或片狀老銹的鋼筋嚴禁使用。鋼筋加工前,應先行調直,使鋼筋無局部曲折。、鋼筋籠制作應符合要求:包括主筋凈距必須大于混凝土粗骨料粒徑3倍以上,加筋箍宜設在主筋外側,主筋一般不設彎鉤,根據施工工藝要求所設彎鉤不得向內圓伸露,以免妨礙導管工作,鋼筋籠的內徑比導管接頭處外徑大100mm以上,長樁籠宜分段制作,分段長度應根據吊裝條件和總長度計算確定,應確保鋼筋籠在運輸、起吊時不變形,相鄰兩段鋼筋籠的接頭需按設7、計要求錯開,設計無明確要求時,可按50間隔錯開,錯開距離35d(d為主筋直徑)。應在鋼筋籠外側設置控制保護層厚度的墊塊,可采用與樁身混凝土等強度的混凝土墊塊或用鋼筋焊在豎向主筋上,其間距豎向為2m,橫向圓周不得少于4處,并均勻布置。鋼筋籠頂端應設置吊環。大口徑鋼筋籠制作完成后,應在內部加強箍上設置十字撐或三角撐,確保鋼筋骨架在存放、移動、吊裝過程中不變形。、鋼筋籠入孔一般用吊車,對于小口徑樁無吊車時可采用鉆機鉆架、灌注塔架等。起吊應按骨架長度的編號入孔。搬運和吊裝時應防止變形,安放要對準孔位中心,扶穩、緩慢、順直,避免碰撞孔壁,嚴禁墩籠、扭轉。就位后應立即采用鋼絲繩或鋼筋固定,使其位置符合設計8、及規范要求,并保證在安放導管、清孔及灌注混凝土過程中不發生位移。、混凝土灌注:、采用導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時的混凝土拌合物供應能力,應滿足樁孔在規定時間內灌注完畢,灌注混凝土時間不得長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時間。、混凝土運輸宜選用混凝土泵或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在運距小于200m時,可采用機動翻斗車或其他嚴密、不漏漿、不吸水、便于裝卸的工具運輸,需保證混凝土不離析,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動性。、灌注水下混凝土一般采用鋼制導管回頂發法施工,導管內徑為200250mm,視樁徑大小而定,壁厚不小于3 mm,直徑制作偏差不應超過2mm,導管接口之間采用絲扣或法蘭連接,連接時必須加墊密封圈或橡膠墊,并9、上緊絲扣或螺栓。導管使用前應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試水壓力一般為0.61.0MPa),確保導管口密封性。導管安放前應計算孔深和導管的總長度,導管安放時應保證導管在孔中的位置居中,防止碰撞鋼筋骨架。、對于水下混凝土的配置:水下混凝土必須具備良好的和易性,在運輸和灌注過程中應無顯著離析,泌水現象,灌注時應保持足夠的流動性。配合比應通過試驗,塌落度宜為180220mm。含砂率宜采用0.40.5,并宜采用中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徑應40 mm,水灰比宜采用0.50.6,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當摻有適宜數量的減少緩凝劑或粉煤灰時,可不小于300 kg?;炷林袘尤脒m宜數量的緩凝劑,是混凝土的10、初凝時間長于整根樁的灌注時間。、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技術要求:a. 混凝土開始灌注時,漏斗下的封水塞可采用預制混凝土塞、木塞或充氣球膽。b. 混凝土運至灌注地點時,應檢查其均勻行和塌落度,如不符合要求應進行第二次拌合,二次拌合后仍不符合要求時不得采用。c. 第二次清孔完畢,檢查合格后應立即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其時間間隔不宜大于30min。d. 首批混凝土灌注后,混凝土應連續灌注,嚴禁中途停止。e. 在灌注過程中,應經常測探井孔內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時的調整導管埋深,導管埋深宜控制在26m。嚴禁導管提出混凝土面,應有專人測量導管埋深及管內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填寫水下混凝土灌注記錄。f. 在灌注過程中,應11、時刻注意觀測孔內泥漿返出情況,傾聽導管內混凝土下落聲音,如有異常必須采取相應處理措施。g. 在灌注過程中宜使用在一定范圍內上下竄動,防止混凝土凝固,增加灌注速度,當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于鋼筋籠底部2m以上,即可恢復正常灌注速度。h. 灌注的樁頂標高應比設計高出一定高度,一般為0.51.0m,以保證樁頭混凝土強度,多余部分截樁前必須鑿除,樁頭應無松散層。i. 在灌注將近結束時,應該核對混凝土的灌注數量,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數不得小于1,一般土質為1.1,軟土、松散土可達1.21.3。 、111檢查泥漿密度必須在距孔底50cm部位取樣,不得以孔口取樣代替。 、施工中應對成孔、清渣、放置鋼筋籠、灌注混凝土進行全過程檢查。 、施工結束后,應檢查混凝土強度,并應作樁體質量及承載力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