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坡擋土墻施工方案(1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39329
2022-08-15
13頁
751.68KB
1、貴陽市金陽新區東景五星級酒店及辦公樓綜合體項目邊坡擋土墻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審核:審批: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東景五星級酒店及辦公樓綜合體項目項目部目錄一、編制依據.3二、工程概況.32.1 總體概況.32.2 邊坡特征及支護設計情況.42.3 現場實際情況.4三、施工部署.53.1 總體施工部署.53.2 分段施工順序.5四、進度工期及資源配置.64.1 施工工期.64.2 人力配置.64.3 機械設備配置.74.4 材料計劃.7五、施工準備.75.1 現場準備.84.2 技術準備.8六、施工方法及工藝要求.86.1 測量放線.86.1 土石方開挖及清運.86.1 支模.96.1 混凝土澆2、筑.106.1 施工重點及注意點.10七、邊坡監測.10八、應急預案.118.1 目的.118.2 組織.118.3 職責.118.4 事故處理救援程序.118.5 通訊聯絡.128.6 附則.12邊坡擋土墻專項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貴陽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的邊坡搶險方案及施工圖本工程地質勘查報告本工程施工藍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及驗收規范(GB50202-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及驗收規范(GB50204-2002)2011版鋼筋焊接及驗收規范(JCJ18-2003)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3、手架技術規范(JGJ130-2001)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范(JGJ33-2001)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T 8-97)中建六局安全生產管理規定二、工程概況2.1 總體概況工程名稱:貴陽市金陽新區東景五星級酒店及辦公樓綜合體項目工程地址:本項目位于貴州省貴州市金陽新區,項目基地東臨金陽新區行政中心,北臨鋁鎂設計院,南鄰貴州移動指揮中心,西向陽森房產建設單位:貴州東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管理公司:上海博尚建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勘察單位:貴陽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單位: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4、限公司監理單位: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監理公司施工單位: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本項目為五星級酒店及辦公樓綜合體,項目占地面積 2496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 101097 平方米。設計有四層地下室(車庫及設備用房),其中地下四層為人防地下室,人防抗力級別為核6 級。上部為辦公樓和五星級酒店,其中辦公樓為 14 層,酒店為 16 層,頂部設有鋼結構連接體,將酒店和辦公樓連通。本工程將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辦公樓結構高度為64.4m,酒店結構高度為 68.8m,結構形式均為框架-剪力墻結構。目前基坑支護基本完成,北西側由于坡頂不明水源沖刷,現已垮塌,經反壓后基本穩定,但由于反壓土體影響5、基礎施工,根據貴陽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的邊坡搶險方案及施工圖 并結合本工程藍圖及現場實際情況特編制本專項施工方案,以便指導施工。2.2 邊坡特征及支護設計情況垮塌段:高 1216.4m,巖土混合邊坡,反壓土體長18 米,局部距開挖邊線4.7m 處有市政排污管。鋁鎂設計院辦公樓距開挖邊線27m。原支護方案為:分兩級放坡開挖,從下至上第一級高5m,按 1:0.3 放坡,設計 2m寬減荷平臺連接第二級,第二級坡底設計1m高壓腳墻,開挖坡率為1:1。第一級采用系統錨桿+噴射砼支護體系;第二級采用錨桿+噴射砼支護體系。由于目前第二級已垮塌,牽引導致第一級出現裂縫,擬采用維持第一級不變,第二級清除反壓6、土體后施工C25混凝土墻,清除反壓土體必須分段開挖,分段長度不大于2m。第一級需增加深孔泄水,泄水孔長度5m。該方案由于分段長度小,且開挖后需迅速澆筑砼墻,因此施工難度較大。但施工周期短,成本低。邊坡壓腳墻為梯形設計,底口 2.5 米寬、上口 2.0 米寬,高度 8.59.5 米高,坡度面朝向邊坡外側,擋土墻落于基巖上、埋入工程主體底板墊層以下1.52.5米。2.3 現場實際情況現場垮塌邊坡及反壓土體已覆蓋本工程1軸線 3 個基礎(2 個獨立柱基+1個樁基礎),使此處主體工程基礎部分無法施工,嚴重影響工程進度。本垮塌段及反壓部分反壓土體量較大,靠近基坑內側邊角,主體基礎其它部分已經展開全面按施7、工,反壓土體清運車輛無法進出,需清除的大量土石方難度較大;另,由于本段邊坡高度較高,設計重力擋土壓腳墻施工區域狹窄、垂直度要求較高、邊坡上部不明水體持續沖刷,則在反壓土體清除和擋土墻施工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土體開挖需全程機械作業,禁止人工開挖。三、施工部署3.1 總體施工部署現場施工按照從東西兩側間跳分段進行,擋土墻頂1 米高范圍最后整體施工,其中,8 段施工完成后間隔3 天施工第 9 段。施工順序如下圖所示:3.2 分段施工順序土體挖除底座混凝土澆筑模板加固鋼筋插筋靠邊坡處擋土墻內側支模-設置對拉螺栓并與固定插筋焊接-擋土墻外側支模-擋土墻外側鋼管斜撐加固模板-豎向第一段 3 米高混凝8、土澆筑豎向第二段留出1 米頂循環第一段順序施工整體循環施工擋土墻頂部1 米高整體施工如下圖所示:四、進度工期及資源配置4.1 施工工期根據現場地質情況,現場垮塌邊坡反壓土體18 米長,按照 2 米分段施工以及上部 1 米高壓頂,共計10 段,土石方開挖及清運、插筋、支模、混凝土澆筑以及天氣的不可預見性因素,本專項工程施工計劃60 天完成。4.2 人力配置除項目部常規人員配置外,現場配備專門作業班組,配備施工人員如表4.2所示。表 4.2 人力資源配置序號職位人數備注1 現場管理2 含專職安全員2 鋼筋工2 模板支撐插筋制作木工8 快速四面支模及模板校正3 電焊工1 模板固定焊接4 測量員2 定9、位放線5 混凝土工2 6 邊坡變形監測人員2 7 塔吊司機1 8 挖掘機司機1 9 土方車司機2 4.3 機械設備配置現場機械設備配置見表4.3 所示。表 4.3 機械設備配置4.4 材料計劃根據施工需求提前向項目部上報材料計劃,保證材料及時供應。五、施工準備序號設備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備注1 手槍鉆2 2 泥漿泵3PL 2 3 電焊機交流1 4 挖掘機200 1 5 塔吊Qtz63 1 6 土方車2 7 混凝土罐車2 8 汽車泵1 9 振動棒2 5.1 現場準備關注天氣預報,必須要在晴好天氣進行施工。施工所需之機械設備與施工前1 天準備完成并調試完畢。施工前現場定位完成,并撒灰線標記。施工所需之10、原材料準備就緒。聯系好混凝土攪拌站,確保混凝土及泵車供應及時。4.2 技術準備詳細復核有關控制樁位的座標、高程,做好邊坡處基礎及擋土墻的精確定位工作。熟悉施工圖紙及現場環境,組織工程技術人員認真學習施工圖,了解施工圖的設計意圖,全面熟悉、掌握施工圖紙全部內容。編制專項施工方案。闡明施工工藝和主要分項的施工方法,勞動力組織和進度控制安排。收集以前施工的經驗性資料,針對本專項工程的特點和難點,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安全、技術交底。在工程開工前,技術負責人應組織參加施工的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應結合具體操作部位、關鍵部位和施工難點、質量要求、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進行交底。編制施工圖預算。掌握施工圖11、和有關技術資料,按施工要求分類計算工程量,作好勞動力、材料、機械等需用量分析,滿足施工管理需要。六、施工方法及工藝要求6.1 測量放線施工定位放線為一大重點,定位錯誤則導致后續主體基礎施工困難。第一步:復核坐標控制點及軸線位置;第二步:精準定位邊坡處的獨立柱基及樁位位置,留出施工面;第三步:精準定位擋土墻位置,并灑出灰線;以最大基礎施工面北外側線做軸線平行線,以此條線作為擋土墻定位基準線。6.1 土石方開挖及清運定位完成后,按照分塊施工位置挖掘機挖除反壓土石體,挖除過程中嚴格分層挖除,嚴禁人員在挖掘區域逗留。并在挖除過程中專人監測邊坡情況,如發現邊坡滑移情況則馬上報警并停止挖除作業,待處理或者12、邊坡穩定后方可繼續施工。當挖至擋土墻底座時,開挖基坑外側設置排水溝,如基坑內有積水則及時采用水泵或者導流的方式排水,避免積水泡槽及泡腳邊坡。挖除出的土石體暫時堆放于邊坡南側,在施工間隙安排塔吊調運出基坑,土方車輛等待在塔吊吊運范圍之內,裝滿即走。6.1 支?;A底座部分挖掘機鑿除后即澆筑混凝土,此處不另外支設模板。內側靠近邊坡處模板豎向放置于鋼筋內側預埋的鋼筋網片外側,后續不拆除,施工中兼做擋土作用。外側模板采用對拉螺桿同模板支架連接,外側采用鋼管間隔斜撐,間距 1000,斜撐角度不大于60度。達到拆模強度后,此處模板拆除。詳見下圖所示:6.1 混凝土澆筑本工程采用 C25泵送混凝土澆筑。每段13、混凝土分四次澆筑完成:底角混凝土-第二段 3 米高混凝土第三段3 米高混凝土第四段1 米高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加 3%快凝劑,確?;炷量焖倌?、上強度。底座混凝土在底座基槽開挖未完成前需進場等待,在基槽開挖完成后立即澆筑,減少基槽暴露時間,降低邊坡塌方風險?;炷翝仓瓿珊?,上表面需拉毛。每層混凝土澆筑前,上次澆筑處清理散碎砂漿、石子。6.1 施工重點及注意點本工程需在晴好天氣進行施工;原主體工程的基坑及本工程擋土墻定位需精準;施工需分段間跳從兩段向中間進行;土石開挖完成后需立刻澆筑底座混凝土,減少基坑暴露時間;模板支架固定鋼筋需焊接牢固;混凝土需摻入快凝劑;反壓土石挖除過程中需做好監測工作,且14、不得人工清理,發現問題及時停止施工并聯系設計單位采取處理措施;人工支模過程中需做好救護準備工作,以免發生塌方導致人身傷害后的及時救援。七、邊坡監測1、邊坡支護施工期間及竣工后,必須按規范相關規定建立固定觀測網,在坡頂每隔 10.0m20.0m設置觀測點,對邊坡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進行觀測,在施工期至少每三天觀測一次,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加密。監測工作應持續至基坑0.00 回填完畢。2、施工監測按三等精度要求執行。垂直位移:高程中誤差為1mm,相鄰兩觀測點間高差中誤差為0.5mm;水平位移:中誤差為6mm。對監測成果應進行整理分析,并送監理單位和設計單位。3、建立預警系統,邊坡變形量預警值為3H(H15、為邊坡高度)且每日變形量小于 5mm,當變形量超過預警值時,應通報相關單位現場處理。八、應急預案8.1 目的由于此段施工邊坡反壓土體不確定因素較大,且邊坡高度較高、坡度較小、上部不明水體持續沖刷,則在開挖及支模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邊坡再次垮塌事故,將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為了爭取在第一時間搶救傷員,最大限度地降低員工及相關方生命安全風險和經濟損失,特制定相應應急救援預案。8.2 組織本項目部成立應急救援指揮小組,負責指揮及協調工作組長:趙坤亮電話:15339509621 組員:朱海山電話:13775303827 譚元敏電話:15862553895 柳太強電話:13984391900 孫風雷16、電話:18625088786 聞珊華電話:13584433520 王開國電話:13584432210 牟光友電話:13985581330 王一培電話:15285948734 8.3 職責1、趙坤亮負責現場指揮,了解掌握事故情況、組織現場搶救工作。2、柳太強、牟光友等負責現場搶救傷員,及時通知當事人的家屬,派人做好接待,善后處理工作。3、譚元敏、王開國負責現場保護,維護秩序,做好當事人周圍人員的問訊記錄。4、朱海山、聞珊華 負責聯絡調查,受現場指揮小組命令,立即通知當地安全生產監督局。5、孫風雷、王一培負責現場自查自糾,清除隱患,防止同類事故發生。8.4 事故處理救援程序1、不論任何人,一旦發現17、事故發生,應立即通知項目部并由生產經理組織在場相關人員疏散。2、接到報告后,立即召集應急指揮小組,開展搶救工作(項目經理或管理人員),各崗位人員迅速到場。3、即搶救傷員:現場搶救,同時撥打120,應務必講清受傷人數、人員受傷情況和工地地點,并派人到路口引導救護車送指定醫院。急救箱、擔架(搶救受傷者須用擔架)存放在辦公室或醫務室;派人隨同救護車到醫院,隨時了解傷情,及時反饋傷者情況;通知當事人的家屬,做好接待工作,安慰、穩定家屬的情緒;積極做好善后處理工作。4、立即派人保護現場,設置警戒線、維護現場秩序、疏散人員、召集有關人員做好當事人周邊的問訊取證記錄,了解事故現場情況配合事故調查。5、立即向18、上級領導(工程管理部、公司)報告,立即向當地的安全生產監察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公安局、派出所報告,配合做好事故調查、取證、處理。6、立即組織安全自查自糾、清除隱患,確保施工安全;立即組織對全體施工作業人員的舉一反三的事故安全再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防止同類事故發生。7、在沒有人受傷情況下,項目經理組織施工經理、項目工程師、技術員、安全員、機管員、施工員對事故進行原因分析、調查,并指定相應的糾正補救措施與方案報工程管理部、公司審批確認同意后,在確保人身人員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組織恢復正常施工秩序。8.5 通訊聯絡應急組織成員必須熟知下列號碼:110、119、120、項目部應急領導小組各成員的手機號碼、企業應急領導組織成員手機號碼、當地安全監督部門電話,以備緊急狀態下的及時聯絡。8.6 附則8.6.1 搶險隊伍及物資準備單位應及時進行落實,將有關情況及聯系方式上報公司安全保衛部備案。8.6.2 應急救援傷員送至貴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救治,救援線路見圖11.1。圖 8.1 應急救援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