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管施工測量方案(改)(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42150
2022-08-15
15頁
144KB
1、臥龍寨東側地塊新增排水管網工程頂管施工測量方案央邦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二O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臥龍寨東側地塊新增排水管網工程頂管施工測量方案編制人 職務(稱)審核人 職務(稱)批準人 職務(稱) 批準部門 央邦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章) 編制日期 年 月 日目錄一、 編制依據4二、編制目的4三、 工程簡介43.1 工程概況43.2水文地質情況43.3主要內容5四、人員組織及儀器配備6五、測量放樣的基本內容和要求65.1概述65.2檢查、復核測量樁志75.3測量放樣基本內容75.4樁志布設75.5基本技術要求7六、平面控制測量86.1平面控制點檢測86.2地面趨近導線測量8七、高程控制網測量2、97.1水準控制點檢測97.2地面趨近水準測量9八、聯系測量98.1水準測量98.2軸線測量10九、頂管施工測量119.1測量目的119.2測量方法119.3軸線測量控制措施11十、竣工測量12十一、測量誤差控制1111.1圖紙誤差復核1111.2保證控制網布設精度的控制1111.3控制點精度措施11十二、頂管施工測量及測量糾偏方法1212.1頂管施工測量1212.2測量糾偏控制1212.3 頂管進洞前后的測量13十三、測量精度控制措施13十四、測量成果管理14十五、測量工作注意事項14一、 編制依據(1)臥龍寨東側地塊新增排水管網工程施工圖紙。(2)臥龍寨東側地塊新增排水管網工程招投標文件。3、(3)重慶市現行的相關技術規范標準。(4)國家標準新版GB50026-2016 工程測量規范。(5)重慶市勘測院提供原始坐標點。二、編制目的本測量專項方案宗旨是按工程建設的基本規律、施工工藝規律,并按相關測量規范要求,制定相應可行的具體測量措施,用于指導現場施工。確保施工班組按照設計、規范施工,保證工程質量、進度。三、 工程簡介3.1 工程概況本工程由重慶市兩江魚復工業開發區投資有限公司建設,重慶市設計院設計,央邦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建,重慶中經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監理。本標段為重慶市江北區魚嘴鎮內雨水管道支管建設,施工范圍起于福港大道與渝懷鐵路之間的低洼處至長江下游水體,建設管線總長為 14、.2km,沿途經過福港大道、蒲城物流、福宏大道、江邊沙場等直至流入長江。本工程項目全長1.2km,其中DN1800管242米,DN2200管200米,DN2400管298米,DN2600管399米,急流槽65米,共設有頂管工作井7座,頂管接收井5座,雨水檢查井一座,沉砂池一座,八字出水口1座。 其中Y1和Y14井深度較淺Y2至Y8井較深都在20米以上 最大近30米Y,9至Y13相對較淺多為20米以內。本項目合同工期180天。3.2水文地質情況(1)地質情況龍盛片區時重慶主城東部咽喉,位于銅鑼山以東、明月山以西、長江以北、統景和麻柳沱兩鎮以南的狹長帶狀槽谷之內。建設場地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西高東5、低,南高北低。片區內高差起伏較大,東西向高程從180m到245m,高差65m,平距920m,平均縱坡7%,;南北向高程從180m到250m,高差70m,平距1200m,平均縱坡5.8%。龍盛片區位于主城下游,規劃區擁有兩江新區內最大的支流水系御臨河,河流全長218.2km,流域面積3860.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60%。區域內主要存在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及基巖風華裂隙和構造裂隙潛水。其特點為就近補給,短途徑流,就近排泄。根據鉆探情況,勘察期間丘陵斜坡地段未見地下水位,地下水較為貧乏。丘間洼地及河流沿岸滴管主要是地表水體的直接補給,存在一定量的地下水,但水量一般較小。據調查訪問及觀測資料,6、長江常年洪水位為184.32m,常年枯水位為157.80m,勘察期間長江水位為170.28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87.53m,五十年一遇洪水位189.83m,一百年一遇洪水位191.43m,全年變化規律為:一般2.、3月為枯水期。本次道路的設計高程為,194.917195.809m,受長江常年洪水位影響小。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規劃區地構造上屬華 山帚狀褶皺帶,位于中梁山背斜西翼,巖層產狀為:傾向265275,傾角3565,無地質斷層。經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揭露,道路區內分布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機械、人工拋填的素填土(Q4ml),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Q4el+dl),和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砂7、泥巖組成。場地內地下水及地表水對混凝土、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 經地質調查測繪和鉆孔揭露,場區及四周無滑坡、泥石流、巖溶、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質現象,亦無墓穴、人防硐室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該場地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機械、人工拋填的素填土(Q4ml),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Q4el+dl),和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的砂巖、泥巖。其特征由新至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人工填土(Q4ml):雜色,分布于整個場地,23個鉆孔有揭露,厚約1.00m(ZK9)28.70m(ZK17),主要由砂、泥巖碎塊石及粉質粘土組成;其中砂、泥巖碎塊石粒徑約5500mm,局部含粒徑約1000mm1200的大8、塊石,約占40%,其余為粉質粘土,結構松散稍密,稍濕,為人工堆填而成,堆填時間約2年。粉質粘土;分布于斜坡地帶,12個鉆孔均有揭露,厚約050m(ZK10)10.30m(ZK25),灰褐色,軟塑可朔狀,干強度中等,任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擬建場地低洼處存在狀粉質粘土,厚約0.52.0m。泥巖:褐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部分砂質較重。17個鉆孔有揭露,鉆孔揭露單層厚2.00m(ZK25)12.5(ZK2)。砂巖:灰白色,中細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片等,鈣泥質膠結。部分含泥質較重,分布于整個場地,鉆孔揭露單層厚08.0m(ZK3)9、12.50m(ZK13),未揭穿,與泥巖呈互層產出。場地集顏面總體上是北高南低。基巖頂面埋深厚約1.00m,(ZK9)28.70m(ZK17),基巖面標高166.12m(ZK27)219.40m,(ZK9).總體上看,橫縱剖面基巖都較平緩,一般坡度角為210,局部30。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2001,2009版)結合重慶地區經驗,將場地揭露范圍內的基巖劃分為強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呈碎塊狀,塊狀,少許短柱狀,風華裂隙發育,巖質軟。各孔均有基巖強風化帶,厚0.8m(ZK28)3.5m(ZK25)。中等風化帶:巖芯呈短柱狀,長柱狀、塊狀,巖體較完整,巖質較硬。各孔均有10、揭露,未揭穿,頂界埋深2.70m(ZK9)31.20m(ZK17),頂界高程165.02m(ZK27)217.70m(ZK9)。3.3主要內容導線點及水準點復測及加密測量,樁基的平面測量及高程測量。頂管施工的測量控制。具體包括井中心坐標的控制、套管軸線及標高控制、頂管高程及軸線控制以及頂管施工過程中對周邊的監測。四、人員組織及儀器配備測量控制是貫穿工程施工全過程的十分關鍵的工作。為此,項目部成立專門測量放樣小組,由具有理論和實際施工經驗的有測量員證的工程師負責,控制測量根據工程各部位特點由專職測量隊員實施,并及時做好有關施測紀錄。人員配備:測量負責人2名,測量技術工4人。測量工作是一項集體性的11、行為,觀測、記錄、持尺人員要相互協作,緊密配合,確保測量精度。測量儀器配備:名 稱型號規格數量精度備注全站儀中海達1測角精度2測距精度2mm+2ppm合格有效水準儀歐波E2413mm合格有效鋼卷尺5m和50m若干最小刻度1mm合格有效黑紅塔尺3m2最小刻度5mm合格有效水準尺5m塔尺2刻度誤差:0.2mm合格有效五、測量放樣的基本內容和要求5.1概述因本工程頂管沿線環境較為復雜,保護要求高。工程開工前,根據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平面控制網點及水準網點,導線網及四等水準測量的要求,建立供施工使用的平面控制網及高程控制網,設立的控制網經監理人審定后,作為以后施工測量的依據,進行測量。5.2檢查12、復核測量樁志測量復核業主和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院所交付的工程測量控制點、水準點等樁志和有關測量資料,如有樁志不足、不妥、位置移動或精度與要求不符,均須進行補測、加固,并將核測結果報送監理、業主審批。5.3測量放樣基本內容(1)根據業主和重慶市勘測院移交的測量控制點位布設施工控制網,并定期檢查(一般三個月或大雨過后測量一次)。(2)測定頂管井中心位置、圍護樁施工平面位置及高程。(3)補充施工中需要的水準點。(4)施工過程中,測定并檢查施工部位的位置和標高。(5)頂管頂進軸線、標高測量。(6)其他施工測量與放樣定位。(7)竣工測量。5.4樁志布設為防止差錯,作為施工過程中控制中心線樁及水準點等測量13、重點標點,設置二組及二組以上以供相互檢查核對,并做測量檢查核對紀錄,布置的控制樁均設在穩固可靠,通視良好的地段。5.5基本技術要求(1)所有測量工作均要符合國家相關規范要求。(2)坐標、高程系統:本工程采用的平面坐標系統是重慶市坐標系統。根據精度分析并結合施工的特點,測距邊只進行溫度、氣壓等氣象改正和傾斜改正,不進行高斯投影和大地基面投影改正。(3)平面測量標志盡可能地采用強制對中標志,可以有效地消除對中誤差。因受施工條件的限制,有時會有短邊出現,此時對中誤差對角度影響特別明顯,如采用強制對中標志,可有效消除對中誤差。(4)校對測量數據,由兩人采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以進行校核。六、平面控制測量14、6.1平面控制點檢測根據業主及設計院提供的平面控制點作為向管道內傳遞坐標和方位的聯系測量依據。對甲方所提供的平面控制點進行復測,并上報監理給予復核,如果檢測的成果超限,立即以書面形式報監理工程師確認,并及時會同業主和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院解決。其中平面點實測與理論值較差為:夾角5(邊長大于1公里);當邊長小于1公里時按照下列公式:E/D*(E=0.025、D=邊長、=206265)。其中最大不超過10,邊長實測與理論值較差為1/90000。6.2地面趨近導線測量地面趨近導線測量的目的是從測量交樁點通過附和導線的形式把坐標、方位引測到頂管井位附近點位或施工控制點上,為豎井傳遞或測量放樣做好準備。近15、井點或施工控制點的個數不得少于3個,并相互通視。技術指標為:(1)每邊測距中誤差 6mm(2)測角中誤差 2.5(3)測回數4(1全站儀);(4)方位角閉合差 5n(5)全長相對中誤差 1/35000(6)相鄰點相對點位中誤差 8mm觀測采用左右角觀測,左右角平均值之和與360的較差小于4。邊長往返測各兩測回,一測回三次讀數的較差小于3mm,測回間平均值較差小于3mm,往返平均值較差小于5mm。氣象數據每條邊在一端測定一次。測距邊只進行氣壓、溫度等氣象改正和傾斜改正,不進行高程歸化和投影改正。(如下圖)工作井控制點控制點圖 1 趨近導線示意圖七、高程控制網測量7.1水準控制點檢測測量復核業主和16、重慶市勘測院所提供的工程測量控制點、水準點等樁志和有關測量資料,提供的水準控制點應滿足規范要求,對所提供的水準控制點進行定期檢測,上報監理給予復核,如果檢測的成果超限,立即以書面形式報監理工程師確認,并及時會同業主和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院部門解決。7.2地面趨近水準測量地面趨近水準測量的目的是把測繪院提供水準控制點引測到每個頂管井近井水準點或施工水準點上,為豎井傳遞高程放樣做好準備。在甲方提供的控制水準網下布設水準網,布設成附合路線。在每個頂管井邊設置23個水準點,采用往返測。主要技術要求為:視距小于100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20L mm,L以km計。八、聯系測量8.1水準測量依據水準17、測量原理,從已知水準點將高程引測至工作井或接收井附近,然后將地面高程引至井下(如圖7-1):HB=HA+a-(d-c)-b (A為已知水準點)從而就可以測得所需高程。圖 2 水準測量示意圖8.2軸線測量軸線測量就是將設計頂管軸線放樣至實地位置,即軸線放樣。該工作在頂管施工中非常重要,它關系到頂管預留洞口正確位置的確定,同時也為之后要進行的頂管的測量奠定良好的基礎。軸線測量采用AUTO CAD軟件(內業)和全站儀(外業)進行。首先,將軸線點坐標和井中心坐標載入AUTO CAD軟件中,然后以井中心為中心畫一圓(略大于工作井半徑),再將軸線延長,與圓相交。其次,利用全站儀將2點坐標放樣出來即可。將點18、放出來后,利用鉛垂原理將軸線中心引至設計標高即可。頂管軸線方向九、頂管施工測量9.1測量目的頂管施工測量的目的在于測量出頂管機頭當前的位置,并與設計管道軸線進行比較,求出機頭當前位置的左右偏差(水平偏差)和上下偏差(垂直偏差),以引導機頭糾偏。為保證頂管施工質量,機頭位置偏差必須加以限制,因此糾偏要及時,做到“勤測勤糾”。本工程頂管均直線頂管,在工作井內,能與機頭直接通視,因此測量機頭的位置比較簡便,頂進施工時,在工作井內安置全站儀,并在機頭內安置測量標牌,就可以隨時測量機頭的位置及其偏差。9.2測量方法測量是使頂管機沿設計軸線頂進,保證頂管機頂進方向精確度的前提和基礎。為保證本工程的測量精度19、,施工前首先完成對業主所給測區導線網與水準網及其它控制點的檢核。在頂管機上配備激光導向系統指導頂管機頂進,以降低人工測量的誤差和勞動強度,加快施工進度。同時采用全站儀對頂管軸線進行測量控制。施工時嚴格貫徹測量一放兩復制度,即項目部測量隊進行復核,然后反饋給監理和業主確認,監理監測確認后,再由項目測量隊進行施工放樣測量,從而確保頂管按設計方向頂進。9.3軸線測量控制措施1)控制測量方法頂管內接收激光束的光靶傳感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組成了頂進姿態測量控制系統,用來測量以激光導向點為參照的頂管機切削艙的測量板的垂直和水平位移、激光入射水平角及頂管機切削艙仰角及滾動角。2)控制系統操作人員通過遠距離攝像監20、控及微機系統,對測量數據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應出來的頂管機位置偏差顯示在操作室屏幕上,指導操作人員對頂管機進行修正糾偏作業。3)測量系統全站儀、水準儀組成測量系統。4)頂管機初始位置的測定和輸入:將頂管機切削艙的測量板的仰角、滾動角、水平角三個數據測出,并將激光基準點的相對于頂管機的位置(X.Y)測得并輸入控制系統。5)全站儀坐標(X.Y)的測量及全站儀的設置直線段每50米左右安裝接口系統,使發射的激光束能夠被目標系統有效接收。同時,人工測量出全站儀的坐標(X.Y)。輸入控制系統,作為計算頂管機位置的基準。6)導向系統以安裝在頂管壁上的全站儀發出的激光為基準點。然后,測量系統把激光束的方向精21、度、距離、全站儀的坐標(X.Y)等數據測出,輸入到控制系統。激光束發射到測量板上以后,測出光點在測量板上的位置(X.Y),計算出頂管機軸線與激光束軸線的關系、頂管機的仰角和滾動角,通過電纜把數據輸給控制系統,控制系統中的微機計算結果考慮測量系統與頂管設計軸線的安裝誤差,計算出測量板對應的頂管軸線與頂管設計軸線偏差值(X.Y)。通過頂管機實際軸線與頂管設計軸線夾角,預測出頂管機切削艙的(X,Y)偏差趨勢。通過這些顯示在頂管機操作屏上的數據,施工人員可以調整頂管機頂進方向,使頂管機沿設計軸線頂進,從而確保了頂管頂進方向的精度符合要求。十、竣工測量本工程頂管管道貫通后應進行貫通誤差測量,貫通誤差測量22、應在接收井的貫通面設置貫通相遇點,利用接收井和工作井傳遞下來的控制點分別測定貫通相遇點三維坐標,貫通誤差應歸化到線路縱向和橫向的方向上。管道貫通后應利用工作井和接收井控制點進行貫通管道地下控制網的附合路線測量,并重新嚴密平差作為以后測量依據。竣工測量內容包括管道橫向偏差值、高程偏差值、水平直徑、豎直直徑、橢圓度等。十一、測量誤差控制11.1圖紙誤差復核對圖紙上井位及軸線坐標進行細致的復查,特別是核對平面圖和結構圖上的軸線誤差。11.2保證控制網布設精度的控制確保施工控制點之間的邊長要接近等距,以保證觀測的精度。在設置控制點時,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設在能夠互相通視,地質將是便于保存的路面或建筑23、物上。11.3控制點精度措施(1)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加密控制點時,必須嚴格進行計算,防止因計算錯誤而產生的偏差。(2)施工過程中,對控制點進行定期復核,一旦發現控制點出現偏差,應及時進行調整或重新布置。(3)在測量過程中禁止通過短距離對長距離進行放樣,以防止產生較大誤差。(4)測量精度嚴格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執行。四等測量精度主要指標平面控制內容精度要求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1/35000邊長測量相對誤差1/80000測角中誤差2.5方位角閉合差5nn:測角數高程控制每公里高程誤差10mm閉合差20mm十二、頂管施工測量及測量糾偏方法12.1頂管施工測量(1)頂管軸線的布設按24、甲方所提供的城市坐標點連接出洞井和進洞井之間的進、出洞門的兩點坐標及高程,以坐標值的計算建立相應坐標系,為頂進軸線高程之差決定頂管頂進坡度。(2)建立施工頂進軸線的觀測臺按獨立坐標系放樣后靠觀測臺(后臺),使它精確地移動至頂管軸線上,用它正確指揮頂管的正確施工。以后按施工的情況,決定定期復測后臺的平面和高程位置。(3)按四等水準連測兩井之間的進出洞的情況,計算頂進設計坡度。(4)頂進施工測量在后臺架設全站儀一臺,后視出洞口紅三角(即頂進軸線)測頂管機的前標及后標的水平角和豎直角測一全測回,采用fx4500p計算編排程序計算頂管的頭(切口)尾的平面和高程偏差離值,來正確指揮頂管的施工。(5)注意25、問題頂管施工初次放樣及頂進極為重要。另外由于頂管后靠頂進中要造成變化,后臺的布置應保持始終不動,來確保頂管施工的測量的正確性。12.2測量糾偏控制(1)為了使頂進軸線和設計軸線相吻合,在頂進過程中,要經常對頂進軸線進行測量。在正常情況下,每頂進一節管節測量一次,在出洞、糾偏、進洞時,適量增加測量次數。施工時還要經常對測量控制點進行復測,以保證測量的精度。(2)在施工過程中,要根據測量報表繪制頂進軸線的單值控制圖,直接反映頂進軸線的偏差情況,使操作人員及時了解糾偏的方向,保證頂管機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3)在實際頂進中,頂進軸線和設計軸線經常發生偏差,因此要采取糾偏措施,減小頂進軸線和設計軸線間26、的偏差值,使之盡量趨于一致。頂進軸線發生偏差時,通過調節糾偏千斤頂的伸縮量,使偏差值逐漸減小并回至設計軸線位置。在施工過程中,應貫徹“勤測、勤糾、緩糾”的原則,不能劇烈糾偏,以免對管節和頂進施工造成不利影響。(4)本工程測量所用的儀器有全站儀和高精度的水準儀。頂管機內設有坡度板和光靶,坡度板用于讀取頂管機的坡度和轉角,光靶用于全站儀進行軸線的跟蹤測量。12.3 頂管進洞前后的測量當頂管機頭逐漸靠近接收井時,應適當加強測量的頻率和精度。減小軸線偏差,以確保頂管能正確進洞。頂管貫通前的測量是復核頂管所處的方位、確認頂管狀態、評估頂管進洞時的姿態和擬訂頂管進洞的施工軸線及施工方案等的重要依據,使頂管27、機在此階段的施工中始終按預定的方案實施,以良好的姿態進洞,準確無誤地座落到接收井的基座上。十三、測量精度控制措施(1)按照“內業預測指導中間檢查成品檢測”的程序控制。(2)放樣前,對已有數據、資料和施工圖中的幾何尺寸必須校核,嚴禁憑口頭通知或無簽字的草圖放樣。(3)發現控制點有位移跡象時,及時進行檢測,其精度不低于測放時的精度。(4)水平角觀測誤差超限時,在原來度盤位置上進行重測,并符合下列規定:2倍照準差變動范圍或各測回較觀測誤差超限時,重測超限方向,并聯測零方向。下半測回零差或零方向的2倍照準差變動范圍超限時,重測該測回。若一測回中重測方向數超過總方向數的1/3時,重測該測回。當重測的回測28、總數超過總測回數的1/3時,重測該站。(5)水準測量時,兩次觀測高差超誤差規定值(大于3mm)時重測。(6)測量注意事項:對業主提供的基準點首先進行復核校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控制網點要做醒目標志并采取保護措施。測量作業完成后進行平差計算及內業資料整理,并將成果報監理工程師驗收,審批合格后,方可做為各項工程定點放樣的依據。測量資料的計算必須有2人用不同方法計算,其結果一致后方能進行實地測量放樣。當發現沉降突變時,立即停止基坑開挖施工,查明原因后,再繼續施工,當原因不明時,必要時土方回填基坑,以免沉降加大,沉降事故在發現1h內,書面上報監理、設計及業主處以同監理、設計及業主商討解決方案。所有測量29、資料都要及時整理、建檔,以備復查。十四、測量成果管理強化過程管理。測量過程中及時做好測量成果和資料的整理工作,測量成果必須報監理工程師審查。全部測量數據和放樣都應經監理工程師的檢測。施工測量的最終成果,必須用在地面上埋設穩定牢固的標樁的方法固定下來。所有測量點的埋設必須可靠牢固,嚴格按照標準執行,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精度。對文件和成果要有專人歸類、統一編號、收發簽證、整理存檔。為工程竣工后的使用、保養提供必要的依據。測量過程控制表參見附表。十五、測量工作注意事項施工測量是主體工程開展的基礎,通過采取上述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可以基本保證工程的正常開展,但是為了確保工程的萬無一失,確定以下應急預案。(1) 測量工作以人為本,一旦現有測量人員無法到位,或不能滿足本工程的要求,及時從分公司或者總公司調整相關人員,滿足工程所需。測量設備的應急措施和人員類似。(2) 由于工程施工對現場部分測量基準點存在一定的影響,可能出現基準點的破壞。所以測量人員必須經常對其進行復核,一旦出現上述情況,立即組織人員重新以業主提供的控制點為基礎,建立現場的測量基準點。加強對測量控制點的保護。(3) 建立工程測量校核、復核和上報工作,控制測量未經監理工程師審核,不得進行下道工序施工。(4)由于本工程處于市區內,車流量較大,所以測量人員在進行測量工作時必須穿上用安質部配置的反光馬甲,保護好自己和儀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