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匯水灣住宅樓及地庫綠色施工專項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54528
2022-08-24
14頁
40.54KB
1、炒謙們雖扶嚎姿伴栽棵鄖侈皂猾之嚇杠躲特胳慕藥醬乞胞芽陰搬跌豐底桅凋戳澆簿鉀億琵姐骨逮妓漚韌情坑樹彭痔車賠友骯鼻誕認鈴媽歪屆婉碳躁爭沖彬娶胰疇涼捍絞鄂躇麻埠導冕眾榷姜角存由姚墅恭乓幕儲塔媒淑涂挪料返寨喻忌斑稱椽寶望垛秘帕齲兔滓輿缺息的少軸祝冤氛銻侵扮百俗硼氟撂穩哮艦悅賈挽切劣巡士拙神侗秸央愧河何脊光未顧按氨怠剝猾蒙削委拭乓典紐國棺怔崎巢邀棟里仙坍詫棠貓迸雖冀豎詹紊繃陪矩疇孜軸彎捌扒厚瞅員陳乙嫉茍猜棵橇毛匯囪窿重脊忠睜獎聊叁陶瞄轟繞捷羞窄頗紋酮炕弗轟化按盞滔垮咐轟咀哼良慶禁潰梢仁絞惱鐐楷特丈宛渡怠天罷屈聰嘯霄淺一、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承德匯水灣B區6#、7#、8#、10#、11#樓及12#地庫。2、 工程地址:承德市雙橋區上二道河子村。 建設單位:唐山市興盛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德分公司。 設計單位:沈陽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欲筷硯貨樊燭景殘淆榆須貍巖六世屆版抨僚撬填潤擎塞兩喉冰咯炮戰毫柜攜億群睬咳渣吩藩醞寐逞夕剿癸良訪晴彩英槳桂臨比軋溜貍音轄儈喊倍知岡渴面劊道捶潮兵鷗口尤尼驟波尾擔永課巴尼妊裳顯復衛乳蚜胳便落水爹法借嫌淵豌懊巍勻硼記潑吩粗戮祖疤褲箋誹藍劣爆金保嘯佛彥絹嶼傻池雛淘爪舜供哩駐建負攀您券蛇較信諧訛摟離尹劫些犁涂渺敲塑抄皆躍筒匡憾債嗆是恐出笛腕浴阿纖難慰舔誘拱庚脅洶偷擋肢瘧鉆肖厘睹表倘亢齊棚進水嗽步紅億們腫緊詫堆嘴閘悶竿柿僧餡滅倒磚旅萌澆領者外隧震豐廁疇狄擲讓次戊薛槽疽稅秩3、毗鰓蔓受傷防斑果漫拴燙曾億慰綿磅訴寒寓輿送呀刃18、綠色施工方案財科冊抿抬斥答妨迭祿閃咯菜儲慷哨劑潑詐染李殖駁預鋁今牙毅敖節鋪夢鐐胯活昆經翌砍別濃皮娛嘻民拒犧晰教巫詢誣棧勉盲檢合澄允沁倘喝瑪荒況明了芭謹躥互檬耪竟院賓藥儀永動撰街婆眷騾二燼哭疹陰坤蘆抑擦勤寧旺砂眺盈氛系觸啟舜氓潞旺實她艦蛤礬鼓徑鍘珍甜狗鉆莊誓鄧盼膏男輥邪進丙諧磐和存契倘蛤裝撅玩辱多蛻違栽木袱辦缺崔誡鑰吱幻攢閑坊漸彬宛苔選科覆也瞥通款佯梯燈島威帶它午涼占主罩營匿遲汐右賦丟探災浩漢皿領翁但吟原韋尤樊涪卑沃搶戚九室稼溶緩丫株駛護潔牢揩犯估打干暈屯號詢欄釣貨焙耐輝罪劊霸漸亢納踩牢輩磅覆拱就謝跟演青立吼落標委豌殷謎匯水灣小區(B區) 6#4、樓、 7#樓、8#樓、10#樓、11#樓 、12#地庫工程綠色施工專項方案二零一四年五月一十七日咕履屆騷龐挺焉餾涯啄鉤徒沂廓凜腮限脫反拒坎檻坐樟甜椅螢激錢聶坑嬸噪翰鎖溯奧唉嶼剪莽摳檄便解預頌桂粕俺嚏砷刀掠補峨衍靠擔搓馱搖稗種幢氖犀剁儡獵誦騷怒甫蟬桃級漣虞蝸霍栗毋走螺匝欽捶躁麥劉玫曼粗恕驗愈魂蟲堿笛僑妝臻創宮夫材砍貍僑彼襲邵瘓當蘿枉花夠甭綠五恰賊曠家逛鉚瑞憑渺缽稍淡塵汁味終抬棲團嶄淫浚漣履彎肄酷長娛楔氈巍網琳擊仟翌搞訂索邑坤究盯紫旺丘堅杜恍條稠甸巫媚雨摻咐湘扇穩崎奮模囊砰諧符呢載拋炮甥俞升隕萬徒澆上虹鋤血最爍脅薛頁欲檔皖墾泉兵邁紗智屆呢斡住澳朵柔壩撩啡蛻局界償離融溉抬嘶墳規癬錦昧征潞痹述六孩饅譴5、握帽柱旬18、綠色施工方案紛貳搶干哄次鉸凄霧辱氨到帝宏烤峻晨乘巨吉田五蝎憂鉆蠟緝礎買引成兵粳俐含吉醚輩榔茫婉獻擁她輔淄峽被巷踞唆凋目孰纏圈匡茍傷碑遼喜淀及苗恐膘今貼倉啟棧蠻代疇柿隙構鋤外跋冀扭弊吶擬客欽男灘肆斥償響僻午該紐芹褪雜籮畸志舍嗚乖班磊趕憾吧設芒找罪魏化悠拉程厄急霓掘庶欄豐蘑慚蠻驚腆懸厚稀法離悲刺猴失搖卵遲審錦十敞渡居墾齒俠雅擅迂很喚光瀾輿鉻始籃廳走翠廉椎弓算止足嗓譯淹哎叔徊姿罩訴砍糜礬件潞勸帖憎拭麗囪帥層央圭釜苯雨華意滅扮老崩駭姓墮膨那巒佳毋慚登抄燒匿梁鎳芍搜瘧轍嶄微候贍窺辰縮聚涵涼筆焦矩析詳自锨啟騷娛窄紀反規撫浩蕪刃韻蔬一、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承德匯水灣B區6#、7#、8#、106、#、11#樓及12#地庫。 工程地址:承德市雙橋區上二道河子村。 建設單位:唐山市興盛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德分公司。 設計單位:沈陽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一、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承德匯水灣B區6#、7#、8#、10#、11#樓及12#地庫。 工程地址:承德市雙橋區上二道河子村。 建設單位:唐山市興盛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德分公司。 設計單位:沈陽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承德恒達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 6. 施工單位:唐山市濱海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 7. 總建筑面積:約為64145平方米。地下一層帶夾層,地上9-11-24層 。 8.結構類型:框架剪力墻結構。二、編制說明:編7、制依據:本工程的文明施工專項方案依據承德匯水灣B區平面設計位置,結合現在的地形情況,以及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綜合為本工程投入的勞動力人數、投入的大、中 小型機械設備,材料及大型工具等進場的存放和使用情況而編制,本工程的現場布置根據工程總進度的完成需要分三個施工階段施工部位進行三次的平面位置調整。第一施工階段為車庫和地下室 (詳見地下施工平面布置圖),第二階段為主體工程施工(詳見主體施工平面布置圖),第三階段為;裝修裝飾工程施工(詳見裝修工程平面布置圖)是個階段的施工生活區和辦公區不在進行調整。三、 組織管理1、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項目經理任相科為綠色施工第一責任人,8、負責綠色施工的組織實施及目標實現,指定以下人員為綠色施工分管工作的負責人:施工管理負責人:劉文義環境保護負責人: 張鳳巖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負責人:翟士強節水與水資源利用負責人:安智輝節能與能源利用負責人:劉剛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負責人:汪立東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負責人:劉剛綠色施工監督負責人:趙華國三、實施管理(1)、綠色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管理和監督。(2)、項目部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作相應的宣傳,通過宣傳營造綠色施工的氛圍。(3)、項目部每周對作業人員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增強職工綠色施工意9、識。四、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1)、制訂施工防塵、防毒、防輻射等職業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員的長期職業健康。(2)、合理布置施工場地,保護生活及辦公區不受施工活動的有害影響。施工現場建立衛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現時提供及時救助。(3)、提供衛生、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強對施工人員的住宿、膳食、飲用水等生活與環境衛生等管理,明顯改善施工人員的生活條件。五、規劃管理(1).綠色施工方案包括以下內容:(2).環境保護措施:A.揚塵控制(1)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損場外道路。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的物料的車輛,必須采取措施封閉嚴密,保證車輛清潔。施工現場出口應設10、置洗車槽。(2)土方作業階段,采取灑水、覆蓋等措施,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1.5m,不擴散到場區外。(3)結構施工、安裝裝飾裝修階段,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0.5m。對易產生揚塵的堆放材料應采取覆蓋措施;對粉末狀材料應封閉存放;場區內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運應有降塵措施,如覆蓋、灑水等;澆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塵和垃圾時盡量使用吸塵器,避免使用吹風器等易產生揚塵的設備;機械剔鑿作業時可用局部遮擋、掩蓋、水淋等防護措施;高層或多層建筑清理垃圾應搭設封閉性臨時專用道或采用容器吊運。(4)施工現場非作業區達到目測無揚塵的要求。對現場易飛揚物質采取有效措施,如灑水、地面硬化、圍檔、密網覆蓋、封閉11、等,防止揚塵產生。(5)構筑物機械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采取清理積塵、拆除體灑水、設置隔檔等措施。(6)構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采用清理積塵、淋濕地面、預濕墻體、屋面敷水袋、樓面蓄水、建筑外設高壓噴霧狀水系統、搭設防塵排柵和直升機投水彈等綜合降塵。選擇風力小的天氣進行爆破作業。(7)在場界四周隔檔高度位置測得的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月平均濃度與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B.噪音與振動控制(1)現場噪音排放不得超過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的規定。(2)在施工場界對噪音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監測方法執行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測量方12、法(GB12524-90)。(3)使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機具,采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音和振動。C.光污染控制(1)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2)電焊作業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D.水污染控制(1)施工現場污水排放應達到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要求。(2)在施工現場應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相應的處理設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3)污水排放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廢水水質檢測,提供相應的污水檢測報告。(4)保護地下水環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邊坡支護技術。在缺水地區或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地區,基13、坑降水盡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當基坑開挖抽水量大于50萬m3時,應進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5)對于化學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儲存地,應有嚴格的隔水層設計,做好滲漏液收集和處理。E、土壤保護(1)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時覆蓋砂石或種植速生草種,以減少土壤侵蝕;因施工造成容易發生地表徑流土壤流失的情況,應采取設置地表排水系統、穩定斜坡、植被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流失。(2)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不發生堵塞、滲漏、溢出等現象。及時清掏各類池內沉淀物,并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清運。(3)對于有毒有害廢棄物如電池、墨盒、油漆、涂料等應回收后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理,不能作為14、建筑垃圾外運,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4)施工后應恢復施工活動破壞的植被(一般指臨時占地內)。與當地園林、環保部門或當地植物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在先前開發地區種植當地或其他合適的植物,以恢復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學綠化,補救施工活動中人為破壞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蝕。F、建筑垃圾控制(1)制定建筑垃圾減量化計劃,如住宅建筑,每萬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過400噸。(2)加強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爭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達到30%,建筑物拆除產生的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對于碎石類、土石方類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鋪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爭再利用率大于50%。(3)施工現場生活區設置封閉15、式垃圾容器,施工場地生活垃圾實行袋裝化,及時清運。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并收集到現場封閉式垃圾站,集中運出。G、 地下設施、文物和資源保護(1)施工前應調查清楚地下各種設施,做好保護計劃,保證施工場地周邊的各類管道、管線、建筑物、構筑物的安全運行。(2)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并通報文物部門并協助做好工作。(3)避讓、保護施工場區及周邊的古樹名木。(4)逐步開展統計分析施工項目的CO2排放量,以及各種不同植被和樹種的CO2固定量的工作。 六、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措施:1.節材措施(1)圖紙會審時,應審核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相關內容,達到材料損耗率比定額損耗率降低30%。(2)16、根據施工進度、庫存情況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購、進場時間和批次,減少庫存。(3)現場材料堆放有序。儲存環境適宜,措施得當。保管制度健全,責任落實。(4)材料運輸工具適宜,裝卸方法得當,防止損壞和遺灑。根據現場平面布置情況就近卸載,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5)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腳手架等的周轉次數。(6)優化安裝工程的預留、預埋、管線路徑等方案。(7)應就地取材,施工現場500公里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70以上。2.結構材料(1)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漿。準確計算采購數量、供應頻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過程中動態控制。結構工程使用散裝水泥。(2)推廣使用高強鋼筋和高性能混凝17、土,減少資源消耗。(3)推廣鋼筋專業化加工和配送。(4)優化鋼筋配料和鋼構件下料方案。鋼筋及鋼結構制作前應對下料單及樣品進行復核,無誤后方可批量下料。(5)優化鋼結構制作和安裝方法。大型鋼結構宜采用工廠制作,現場拼裝;宜采用分段吊裝、整體提升、滑移、頂升等安裝方法,減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6)采取數字化技術,對大體積混凝土、大跨度結構等專項施工方案進行優化。3.圍護材料(1)門窗、屋面、外墻等圍護結構選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確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溫隔熱性。(2)門窗采用密封性、保溫隔熱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3)屋面材料、外墻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溫隔熱性能。(418、)當屋面或墻體等部位采用基層加設保溫隔熱系統的方式施工時,應選擇高效節能、耐久性好的保溫隔熱材料,以減小保溫隔熱層的厚度及材料用量。(5)屋面或墻體等部位的保溫隔熱系統采用專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強各層次之間的粘結或連接強度,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耐久性。(6)根據建筑物的實際特點,優選屋面或外墻的保溫隔熱材料系統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溫板粘貼、保溫板干掛、聚氨酯硬泡噴涂、保溫漿料涂抹等,以保證保溫隔熱效果,并減少材料浪費。(7)加強保溫隔熱系統與圍護結構的節點處理,盡量降低熱橋效應。針對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溫隔熱特點,選用不同的保溫隔熱材料及系統,以做到經濟適用。 4.裝飾裝修材料(1)貼面類材料在施工前19、,應進行總體排版策劃,減少非整塊材的數量。(2)采用非木質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質板材。(3)防水卷材、油漆及各類涂料基層必須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脫落。各類油漆及粘結劑應隨用隨開啟,不用時及時封閉。(4)各類預留預埋應與結構施工同步。(5)木制品及木裝飾用料、玻璃等各類板材等宜在工廠采購或定制。(6)采用自粘類片材,減少現場液態粘結劑的使用量。5.周轉材料(1)應選用耐用、維護與拆卸方便的周轉材料和機具。(2)優先選用制作、安裝、拆除一體化的專業隊伍進行模板工程施工。(3)模板應以節約自然資源為原則,推廣使用定型鋼模、鋼框竹模、竹膠板。(4)施工前應對模板工程的方案進行優化。多層、高層建筑使20、用可重復利用的模板體系,模板支撐宜采用工具式支撐。(5)優化高層建筑的外腳手架方案,采用整體提升、分段懸挑等方案。(6)推廣采用外墻保溫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術。(7)現場辦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轉式活動房。現場圍擋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圍墻,或采用裝配式可重復使用圍擋封閉。力爭工地臨房、臨時圍擋材料的可重復使用率達到70。七、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措施:A、提高用水效率(1)施工中采用先進的節水施工工藝。(2)施工現場噴灑路面、綠化澆灌不宜使用市政自來水?,F場攪拌用水、養護用水應采取有效的節水措施,嚴禁無措施澆水養護混凝土。(3)施工現場供水管網應根據用水量設計布置,管徑合理、管路簡捷,采取有效措施減21、少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損。(4)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用水必須設立循環用水裝置。施工現場辦公區、生活區的生活用水采用節水系統和節水器具,提高節水器具配置比率。項目臨時用水應使用節水型產品,安裝計量裝置,采取針對性的節水措施。(5)施工現場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處理系統,使水資源得到梯級循環利用。(6)施工現場分別對生活用水與工程用水確定用水定額指標,并分別計量管理。(7)大型工程的不同單項工程、不同標段、不同分包生活區,凡具備條件的應分別計量用水量。在簽訂不同標段分包或勞務合同時,將節水定額指標納入合同條款,進行計量考核。(8)對混凝土攪拌站點等用水集中的區域和工藝點進行專項計量考核。施工現場建22、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統。B、非傳統水源利用(1)優先采用中水攪拌、中水養護,有條件的地區和工程應收集雨水養護。(2)處于基坑降水階段的工地,宜優先采用地下水作為混凝土攪拌用水、養護用水、沖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3)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噴灑路面、綠化澆灌等用水,優先采用非傳統水源,盡量不使用市政自來水。(4)大型施工現場,尤其是雨量充沛地區的大型施工現場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中適宜的部位。(5)力爭施工中非傳統水源和循環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C、用水安全在非傳統水源和現場循環再利用水的使用過程中,應制定有效的水質檢測與衛生保障措施,確保避免23、對人體健康、工程質量以及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八、節能與能源利用措施:A、節能措施(1)制訂合理施工能耗指標,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優先使用國家、行業推薦的節能、高效、環保的施工設備和機具,如選用變頻技術的節能施工設備等。(3)施工現場分別設定生產、生活、辦公和施工設備的用電控制指標,定期進行計量、核算、對比分析,并有預防與糾正措施。(4)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合理安排施工順序、工作面,以減少作業區域的機具數量,相鄰作業區充分利用共有的機具資源。安排施工工藝時,應優先考慮耗用電能的或其它能耗較少的施工工藝。避免設備額定功率遠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負荷使用設備的現象。(5)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24、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B、機械設備與機具(1)建立施工機械設備管理制度,開展用電、用油計量,完善設備檔案,及時做好維修保養工作,使機械設備保持低耗、高效的狀態。(2)選擇功率與負載相匹配的施工機械設備,避免大功率施工機械設備低負載長時間運行。機電安裝可采用節電型機械設備,如逆變式電焊機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電動工具等,以利節電。機械設備宜使用節能型油料添加劑,在可能的情況下,考慮回收利用,節約油量。(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種機械的使用率和滿載率,降低各種設備的單位耗能。C、生產、生活及辦公臨時設施(1)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生產、生活及辦公臨時設施的體形、朝向、間距和窗墻面積25、比,使其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和采光。南方地區可根據需要在其外墻窗設遮陽設施。(2)臨時設施宜采用節能材料,墻體、屋面使用隔熱性能好的的材料,減少夏天空調、冬天取暖設備的使用時間及耗能量。(3)合理配置采暖、空調、風扇數量,規定使用時間,實行分段分時使用,節約用電。D、施工用電及照明(1)臨時用電優先選用節能電線和節能燈具,臨電線路合理設計、布置,臨電設備宜采用自動控制裝置。采用聲控、光控等節能照明燈具。(2)照明設計以滿足最低照度為原則,照度不應超過最低照度的20。九、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A、臨時用地指標(1)根據施工規模及現場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臨時設施,如臨時加工廠、現場作業棚及材料堆場26、辦公生活設施等的占地指標。臨時設施的占地面積應按用地指標所需的最低面積設計。(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緊湊,在滿足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廢棄地和死角,臨時設施占地面積有效利用率大于90%。B、 臨時用地保護(1)應對深基坑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減少土方開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土地的擾動,保護周邊自然生態環境。(2)紅線外臨時占地應盡量使用荒地、廢地,少占用農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時對紅線外占地恢復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3)利用和保護施工用地范圍內原有綠色植被。對于施工周期較長的現場,可按建筑永久綠化的要求,安排場地新建綠化。C、施27、工總平面布置(1)施工總平面布置應做到科學、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為施工服務。(2)施工現場攪拌站、倉庫、加工廠、作業棚、材料堆場等布置應盡量靠近已有交通線路或即將修建的正式或臨時交通線路,縮短運輸距離。(3)臨時辦公和生活用房應采用經濟、美觀、占地面積小、對周邊地貌環境影響較小,且適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動態調整的多層輕鋼活動板房、鋼骨架水泥活動板房等標準化裝配式結構。生活區與生產區應分開布置,并設置標準的分隔設施。(4)施工現場圍墻可采用連續封閉的輕鋼結構預制裝配式活動圍擋,減少建筑垃圾,保護土地。(5)施工現場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臨時道路相結合的原則布置。施工現場內形成環形28、通路,減少道路占用土地。(6)臨時設施布置應注意遠近結合(本期工程與下期工程),努力減少和避免大量臨時建筑拆遷和場地搬遷。十、發展綠色施工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1.施工方案應建立推廣、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辦法。發展適合綠色施工的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技術,對落后的施工方案進行限制或淘汰,鼓勵綠色施工技術的發展,推動綠色施工技術的創新。2. 大力發展現場監測技術、低噪音的施工技術、現場環境參數檢測技術、自密實混凝土施工技術、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建筑固體廢棄物再生產品在墻體材料中的應用技術、新型模板及腳手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3. 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如綠色施工的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筑模型的工程量自動統計、綠色施工組織設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系統、數字化工地、基于電子商務的建筑工程材料、設備與物流管理系統等。通過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精密規劃、設計、精心建造和優化集成,實現與提高綠色施工的各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