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連通橋鉆孔灌注樁下沉鋼護筒施工方案(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54763
2022-08-24
6頁
7.72MB
1、2#連通橋鉆孔灌注樁下沉鋼護筒施工方案市政工程項目經理部2007年12月1日目 錄一、工程概況2二、材料準備2三、施工部署2四、施工工藝流程與施工方法34.1施工工藝流程34.2施工操作方法3五、質量保證措施5六、安全保證措施5一、工程概況2#連通橋跨越景觀西路,呈東西走向,將國家會議中心的配套工程與主體工程連成整體,其上部結構為鋼結構箱梁,下部結構為鋼管柱、承臺,基礎為鉆孔灌注樁。該橋共16顆狀,樁頂絕對高程39.6m,樁底絕對高程12.0m,設計樁長27.6m;該橋周圍地面高程約45.0 m,鉆孔深度約33.0 m。目前,東部承臺的樁基礎已經施工完畢,西部承臺只完成1顆,并且連續發生塌孔現2、象,從鉆進的過程資料看,發現該區域地質情況復雜:從原地表至-34.0m處為新近雜填土層,在施工中連續遇到回填的砼塊、木方和鋼絲繩等雜物;由于配套工程在2#連通橋附近采用商砼進行肥槽回填,使得地表以下34.0-30.0m處的混凝土面層需要破除; 30.0-27.0m區域為原邊坡支護時的土釘墻及部分錨桿。經過多次方案論證,確定從現況地表至絕對高程26.5 m之間采用鋼護筒進行護壁,防止再次出現塌孔現象。二、材料準備鋼護筒采用5鋼板制作而成,直徑0.8m,每節長度3m,共加工126 m。三、施工部署1、鋼護筒委托鋼模加工廠家進行制作,計劃2007年12月1日-7日加工完畢并運至現場。2、現場使用“烏3、卡斯”鉆機樁成孔,首先利用粘土調成泥漿作護壁,每鉆進1米,下沉一節鋼護筒,直至原狀土以下1米,計劃剩余的7顆樁在12月9日-12月20日施工完畢。四、施工工藝流程與施工方法4.1施工工藝流程 加工制作護筒“烏卡斯”鉆機就位進尺達到人工沉管護壁底部時,從孔口沉入鋼護筒每進尺1米,在孔口焊接下一節鋼護筒,沉到孔底繼續鉆進、下沉護筒直到原狀土以下1米使用泥漿護壁至設計高程清孔下鋼筋籠下導管水下灌注混凝土混凝土灌注到鋼護筒護壁層面后,根據混凝土上升深度、分節拔出護筒清理、沖洗護筒4.2施工操作方法準備工作鉆機就位前,場地應平整堅實,用全站儀重新測設樁位,并在孔位四周進行栓樁、定位。鉆機及配套設備已經檢4、修,水源、電源已接到樁位附近,備有足夠泥漿。移動鉆機至孔口,首先調整鉆機的桅桿,使之處于鉛錘狀態;鋼絲繩的安全系數不小于12,鋼絲繩與鉆斗中心必須豎直對齊,并對正樁位。4.2.2護壁泥漿的配制和回收本工程擬采用優質粘土粉作為造漿材料進行護壁。選用粘土配置泥漿時,所選粘土中不應含有石膏、石灰或鈣鹽類化合物,其粘土技術指標為:粘土含膠率不得低于95,含砂率不大于4,造漿能力不低于2.5L/kg。制漿采用NaOH、纖維素和膨潤土按一定比例配制、攪拌制作泥漿。泥漿的性能應控制在:視粘度28s,比重1.151.25。泥漿使用后,經沉淀池沉淀后再抽入泥漿池循環使用,廢漿及挖出的渣土由排污車及時外運排放。施5、工中泥漿的循環和供應采取3PNL泵結合高壓膠管及泥漿循環槽完成。鉆孔鉆進過程中,應經常檢查,防止出現鉆機移位、沉陷偏斜等情況,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處理。提鉆根據現場的鋼護筒長度,每進尺達到3米時,將鉆頭提至孔外,防止坍孔、埋鉆,但必須保持孔內水頭。沉入鋼護筒每節護筒長3米,將鋼護筒移至孔口,利用已經沉入孔中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作為導向裝置,將鋼護筒沉入孔中,在鋼護筒頂部墊1010方木,用錘錘入孔中,沉入過程中,隨時進行校正其垂直度,并隨時糾偏。沖擊鉆機鉆進、再下沉鋼護筒第一節護筒下沉到孔口護筒頂面后,再將鉆頭下到孔中繼續鉆進,每進尺深度達到3米時,下沉下一節鋼護筒,如此循環進行,直至鋼護筒進入原狀土6、1米為止;鋼護筒與鋼護筒之間采用焊接連接,共焊接4點,每點焊縫長度不小于5。清孔、下鋼筋籠、下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等施工工藝與原“2#連通橋樁基施工方案”相同,這里不再贅述。 鋼護筒的拔除澆筑水下混凝土過程中,隨時檢測混凝土深度,當混凝土進入鋼護筒2米以上,根據灌注混凝土的進程逐節將鋼護筒拔除;并將鋼護筒放到指定位置存放,并沖洗干凈。 五、質量保證措施1、下沉護筒過程中,隨時校正偏差,以防中心位置、垂直度等偏差過大;并在下節開挖土方過程中,及時修正上步開挖、沉管過程中出現的偏差。2、必須保證護筒之間的焊接質量,防止在拔除過程發生斷裂。六、安全保證措施1、建立安全領導小組:以項目經理劉海濤為組長的安全領導小組,現場配備專職安全員,充分發揮安全保證體系的作用。2、凡使用或操作電動機械專業人員,必須進行安全用電的技術教育,了解電氣常識,懂得其性能,正確掌握操作方法。3、鉆機就位前,必須對原地面采取硬化措施,并在鉆進過程中隨時觀測鉆桿的傾斜度,隨時調整、加固鉆機,防止鉆機出現垮塌事故。4、鉆機移位或因故停鉆時,及時覆蓋孔口,防止人員墜入出現傷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