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上灣住宅樓工程測量放線施工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55523
2022-08-25
15頁
198KB
1、一、編制依據1.1藍山上灣8-14#樓工程設計圖紙;1.2 由甲方提供的基準坐標點、建筑紅線及水準控制點等;1.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1.4 中建三局施工測量工作的有關管理規定。二、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北海銀灘西區內,項目用地在北海大道東側。本工程整個場地設有整體式一層地下室,地下室范圍內為8-14#樓,建筑標準層層高為3.0米,其中住宅地上為18-32層。本工程0.000為相當于絕對標高9.35m。三、施工測量準備31施工測量準備A、測量工作控制程序B、 測量總原則本工程采用整體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長方向控制短方向的原則。C、技術準備 根據建筑結構形式和施工場地特點2、進行場地考察,并結合甲方所給建筑紅線點進行建筑物的初步定位,現場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專業測量工程師和測量技術人員充分熟悉圖紙,并編制測量施工方案,對關鍵施工部位和施工難點、重點進行測量技術交底。32 施工測量組織施工現場以項目經理牽頭、項目技術負責人負責組織專業測量人員組成一個專業測量組,并將相關測量人員資質進行報審。確保建筑物定位和施工過程測量控制及成果能滿足設計要求,并滿足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四、總平面控制網布設根據總的建筑平面定位圖、甲方所給測量控制點,具體平面坐標和高程控制點如下所示:(1)X=2372581.102;Y=455548.907;標高6.945m(2)X=2372518.93、53; Y=455498.606;標高6.914m。采用全站儀閉合導線二次回測法將業主、樁基施工單位提供的平面控制點1、2引測至地下室基坑開挖邊線外控制樁上,經業主和監理復核認可后構成整個場區總平面控制網。其控制樁點采取設置鋼筋混凝土墩子(600600),墩頂設置十字控制線,并用油漆進行標識。周圍并用鋼管進行圍護。 如下圖所示意:五、平面測量主控制線測定51地基與基礎部分 地下室(含基坑開挖線):利用現場總平面控制網用全站儀和50m鋼卷尺采取直接設站法、投影法和主軸線法相結合方法進行主控線的測定與復核。52主體結構部分主體結構0.00平面:利用現場總平面控制網用全站儀和50m鋼卷尺采取主軸線(4、縱橫軸線)法進行主控線的測定與復核。主體二層以上結構:采用內控法和主軸線控制法相結合。利用現場總平面控制網用全站儀和50m鋼卷尺采取二次回測法,在已澆筑成型的0.00混凝土樓板上建立各施工區域(單元)的平面控制網,經業主和監理復核并簽字認可后,作為二層以上結構平面傳遞內控控制點之用(用于平面和高程控制之用)。內控基準點周圍清理干凈,并用鐵板或是木板進行適當遮蓋,防止雜物或混凝土落下進行破壞。以上各結構樓層對應于低下一層的內控點處留置300mm300mm大小的預留洞,便于使用垂準儀傳遞各軸線控制點之用。 傳遞軸線時,用垂準儀將0.00內控基準點投測至相應樓層,并用經緯儀(全站儀)和50m鋼卷尺復5、核無誤后,報業主和監理復核確認后,作為該樓層平面測量控制點,并進行結構梁柱的定位放線施測工作。六、 高程水準測量控制網布設利用水準儀、塔尺、鋼尺采取往返聯測結點平差法將業主和樁基施工單位提供的絕對水準點(經各相關部門進行復核后的)傳遞至各施工區域,并轉換成各施工區域的0.00相對標高或是控制標高,經業主和監理復核確認后用紅“”標志在周圍相應圍墻上(塔吊塔身上)作為各區域(各棟樓)高程控制基準點。七、高程控制測量71 地基與基礎分部地下室(含土方開挖):利用水準儀、塔尺、鋼尺采取往返聯測結點平差法將各施工區域地下室(如+8m、+1.50m等)相對標高傳遞至基坑內,經業主和監理復核確認后作為地下室6、高程控制點。72主體結構部分主體結構0.00平面:用水準儀、塔尺利用就近高程基準點進行控制。主體二層以上結構:在首層平面易于向上傳遞標高、間距分布均勻并滿足結構施工需要的位置(如外剪力墻大角、電梯井、每單元之間變形縫處)用水準儀往返聯測結點平差法布設1.00相對水準點,用紅色油漆標記“”,并經業主和監理復核確認后作為0.000 以上各層基本傳遞高程點。以上樓層以此為依據向上引測,在此豎向引一通長直線,消除鋼尺的垂直誤差。0.000 以上各層的標高傳遞均利用首層紅“”基本傳遞高程點,用檢定合格的鋼尺向上引測,并在投測層標記該樓層相對1.00紅“”水準點,經聯測復核并報監理確認后,作為該樓層施工高7、程水準控制點。 該層施測在結構施工到一定高度后,可重新引測相應的基本傳遞高程點,保證擬建物的測量精度要求。73 裝修及安裝部分 裝修及安裝各分部以各樓層+1.00標高(相對于結構標高)(按照建筑圖紙裝修做法)進行控制。八、 施工細部放樣81 樓層軸線加密放樣利用經緯儀和鋼卷尺將各樓層平面測量控制點采用主軸線法逐一引測出建筑物各軸線,用墨線彈在混凝土面上,并在較重要部位用紅“”予以標志,用于施工質檢和模板安裝控制之用。82 墻、柱定位及模板放樣定位:根據控制軸線位置放樣出墻、柱的位置、尺寸線,用于檢查墻、柱鋼筋位置,及時糾偏,以利于模板位置就位。必要時候測放出施工控制線以便于檢查模板安裝定位情況8、。模板放線:方法一:在混凝土樓面沿墻、柱位置線內側用電鉆鉆取8孔徑(孔深5080),然后植入10光圓鋼筋(外露50),模板施工時,將模板根部緊貼鋼筋即可確保模板位置準確性;方法二:在墻柱位置線周圍增放出模板線控制線,用于檢查墻、柱模板定位準確性,保證的截面尺寸及位置。 83 梁、板放樣由于墻、柱、梁、板一次性支模,因此,梁板模板定位利用樓層軸線采用線錘垂吊法引測至梁底滿堂紅腳手架水平橫桿之上進行分中控制。84 圍護結構放樣待墻、柱拆模后,進行高程傳遞,立即在墻、柱上用墨線彈出+1.00m線,不得漏彈,同時根據主體結構施工時所施測的軸線控制線用經緯儀或線錘投測引測出梁、柱、板圍護結構控制軸線及控9、制邊線。如右圖所示85 樓梯踏步放樣根據樓梯踏步設計尺寸,在實際位置兩邊的墻上用墨線彈出,并彈出兩條梯角平行線,以便糾偏。如右圖示:86 門窗、洞口放樣平面施測墻體位置控制線同時彈出門窗洞口的平面位置控制線,并在綁好的鋼筋籠上放樣出窗體洞口的高度,用紅油漆標注,然后放置窗體洞口成型模體。外墻門窗、洞口在已澆筑外墻(梁)豎向彈出通線與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門窗、洞口位置。87 控制點、預留洞設置控制點:0.00結構平面混凝土完成后,將各施工區域內控制基準點用十字交叉線彈出并用紅油漆標志,并砌筑300高保護臺。保護臺平時采用鋼板遮蓋,未經同意不得蓄意破壞。預留洞:在控制點的正上方每層相應位置預留3010、0mm300mm 大小的預留洞,平時采用厚模板遮蓋,以免混凝土或雜物堵塞。 88外墻大角控制外墻拆完模后,沿大角處向內各量出300mm,用經緯儀豎向投測或吊垂線放出通線用以控制外墻轉角模板位置,防止大角出現偏差。在大角模板的相應位置做出標記,待上層大角模板合模時,通線與標記一定要相吻合。如上圖所示。810 施工細部標高與平整度控制A、 基礎墊層(土方)標高與平整度在基坑(槽)土方平整時,采用打1000mm1000mm梅花樁(短鋼筋或是竹片)控制標高,樁頂標高平墊層面標高。澆筑墊層時,采用2m長刮尺下口平樁頂來控制墊層平整度與標高。B、樓層面標高與平整度樓層結構面混凝土澆筑前,將樓層+1.00m11、標高引測至柱(暗柱)主筋上,并用雙面膠帶紙粘貼在其上。澆筑混凝土時,采取拉線量取法控制樓層標高,同時利用3m長刮尺控制樓面平整度。九、沉降觀測91沉降觀測方法和基本要求911 儀器設備要求使用可測等水準的精密水準儀和銦合金水準尺,當不具備銦合金水準尺時,使用鋁合金塔尺第一段標尺,確保觀測誤差小于變形值的1/101/20,912 觀測時間和次數沉降觀測必須定期準時進行,不得漏測或補測;首次沉降觀測時間為首層結構施工完畢、觀測點設置完成后進行。以后每施工完一層觀測一次。裝修期間每一個月觀測一次。竣工驗收以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下沉穩定為止。對于突然發生的情況,將12、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單位。913 觀測點設置與做法根據圖紙上觀測點的位置,由專業測量單位負責觀測,觀測點采用先澆筑后鉆孔設置,分為明裝式和安裝式。沉降觀測點距離地面高可取+0.50m。914 沉降觀測工作要求沉降觀測是一項較長期的系統工作,為保證觀測成果的正確性,應堅持“四定”的工作原則:固定人員觀測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準儀及水準尺;使用固定的水準點;按規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線進行觀測。92 沉降觀測精度要求根據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的要求選擇沉降觀測精度的等級,本工程擬采用二等水準測量的觀測方法。各項觀測指標要求如下:往返較差 、附和或環線閉合差:式中: n 表示測站數;L表示觀測路13、線距離。前后視距 : 30m;前后視距差 : 1.0m;前后視距累積差 3.0m;沉降觀測點相對于后視點的高差容差 :1.0mm;水準儀的精度不低于N2 級別。93 沉降觀測成果整理及計算要求原始數據要真實可靠,記錄計算要符合施工測量規范的規定,按照依據正確、嚴謹有序、步步校核、結果有效的原則進行成果整理及計算。94 具體施測程序及要點941 施測程序布置沉降觀測點建立水準控制網確定固定的觀測路線并繪制觀測路線圖沉降觀測點的首次高程測定沉降觀測沉降觀測成果整理942 施測要點建立水準控制網:根據工程的特點布局、現場的環境條件制訂測量施測方案,按照圖紙要求單位提供的水準控制點(或城市精密導線點)14、,根據工程的測量施測方案和布網原則的要求建立水準控制網。確定固定的觀測路線并繪制觀測路線圖:由場區水準控制網,依據圖紙設計的沉降觀測點布點圖,確定沉降觀測點的位置。在控制點與沉降觀測點之間確定固定的觀測路線,并在架設儀器站點與轉點處做好標記樁,同時繪制沉降觀測路線圖,保證各次觀測均沿統一路線。沉降觀測點的首次高程測定:首次觀測的沉降觀測點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觀測用以比較的基礎,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測時一般用N2 或N3 級精密水準儀,并且要求每個觀測點首次高程應在同期觀測兩次后決定。沉降觀測:根據編制的工程施測方案及確定的觀測周期及時進行沉降觀測,觀測時應遵守以下規定: 觀測儀器應在成像清晰、穩定15、時進行;儀器離前、后視水準尺的距離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視距法測量,視距一般不超過50米。前后視距應盡可能相等;前后視觀測最好用同一根水準尺;前視各點觀測完畢后,應回視后視點,最后應閉合于水準點上;統計表匯總:根據各觀測周期平差計算的沉降量,列統計表,進行匯總;繪制各觀測點的下沉曲線,將統計表中各觀測點對應的觀測周期所測得沉降量畫于坐標中,并將相應的荷載值也畫于坐標中,連線,得到對應于荷載值的沉降曲線;根據沉降量統計表和沉降曲線圖,預測建筑物的沉降趨勢;定期將建筑物的沉降情況及時的反饋到有關主管部門,正確地指導施工;利用沉降曲線計算出因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傾斜度:十、垂直度觀測101 結構施16、工期間的垂直度觀測 在樓層結構施工過程中,在每棟建筑物的四個大角的兩個方向進行垂直度觀測,觀測時間每層結構施工完進行一次觀測;并將每次測量數據進行如實記錄和存檔。并及時對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102裝修前的垂直度觀測 裝修前應對所有的大面的墻柱等進行一次全面的垂直度觀測,可以吊垂線和采用經緯儀相配合進行,從女兒墻邊或是檐口邊(邊軸線)吊垂線至一層結構,以測出所有外墻的垂直度偏差,作為外墻裝修和變形測量的依據。103裝修后(竣工驗收前)的垂直度觀測 單位工程在裝修結束,對建筑物的外墻垂直度再進行一次觀測,本次主要以使用經緯儀為主進行觀測,并刻度尺配合,測出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并將測量數據進行存檔和17、進行數據分析。并將測量數據報送相關單位和人員。十一、竣工測量 竣工測量資料的整理111測量控制點的點位和數據資料(如場地紅線樁、平面控制網點、主軸線點及場地永久性高程控制點)。11.2地上、地下建筑物的位置、坐標幾何尺寸、高程、層數、建筑面積及開竣工日期。11.3室外地下各種管線(給水、雨污水、熱力、電力、電訊等)與構筑物(化糞池、污水處理池、各種檢查井等)的位置、高程、管徑、管材等。11.4室外環境工程(綠化帶、樹林、園林、草地、設備的位置、幾何尺寸及高程等)。十二、施工測量工作的組織與管理12.1人員配備及工作職責根據現場施工情況,測量人員配備:技術主管一人,技術資料管理一人,測量負責人一18、人, 測量工二人。 12.2儀器配備及維護測量儀器配備包括:全站儀一臺;數字經緯儀1臺;自動激光垂準儀1臺;自動安平水準儀2臺;鋼尺(50m)2把;工程用水準尺塔尺2只(5m);墨斗、線墜、紅蘭鉛筆若干。儀器維護:儀器應定期申報計量員到有關部門檢定檢校,測量班長負責儀器的保管及定期保養。使用儀器時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規程及安全操作制度。12.3自檢復線及驗線制度12.3.1必須獨立驗線,驗線須與放線分開進行。12.3.2驗線部位主要包括: 12.3.2.1定位依據樁位及定位件 12.3.2.2場區平面控制網主軸線及其控制樁 12.3.2.3場區高程控制網及0.000高程線 12.3.2.4控制網及19、其定位放線最佳部位。12.3.3驗線及誤差處理 12.3.3.1場區平面控制網與建筑物定位須經平差計算評定其精度并實地驗測精度,不符合要求必須重測; 12.3.3.2細部測量不低于原始測量放線精度進行驗測。兩者之差須小于或等于限差; 12.3.3.3為避免測量差錯,測量內業計算必須經技術人員復查,復查無誤后方可采用。互查方法:兩人對算;相互檢驗;以不同方法核算;采用“多余觀測法”校核。12.3.4建筑物的定位、基礎開挖、結構底板、0.000及以上,標高以及樓層放線以每四層為單位都邀請公司測量人員、工程監理、質量檢查人員共同進行驗線,棟號技術主管應共同參加。同時填寫樓層復核記錄、樓層測量放線記錄、測量放線報驗單,并請有關人員簽字。12.4項目經理部測量人員崗位職責12.4.1公司測量班交樁后,對所接樁位、高程進行復核,發現錯誤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12.4.2認真進行細部放線工作;12.4.3依據工程進度,及時通知有關人員進行驗線;12.4.4做好必要的沉降觀測記錄,配合好各個施工工序;12.4.5測量人員固定,技術資料由專人負責;12.4.6儀器要及時檢測,杜絕質量事故發生;12.4.7測量人員應該嚴格遵守安全等各項規章制度十三、施工測量質量保證體系 現場成立的專業施工測量放線組,實行分級質量負責制,對于測量成果和測量過程實行平行檢查和檢驗制度,施工測量質保體系如下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