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醫療設備研發生產項目施工測量方案(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56316
2022-08-26
25頁
937.79KB
1、智能醫療設備研發生產項目施工測量方案2017 年 5 月 27 日目錄第一章 編制依據.1 第二章 工程概況.1 第三章 施工組織及設備配置.2 第四章 測量放線基本準則.3 第五章 測量準備.3 第六章 平面控制點的布置與施測.3 第七章軸線及各控制線的放樣.7 第八章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16 第九章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18 第十章竣工測量與變形觀測.19 第十一章質量控制.21 第十二章安全管理及安全保護措施.22 第一章編制依據1、智能醫療設備研發生產項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2、智能醫療設備研發生產項目工程施工藍圖、基坑支護設計圖3、工程測量規范 GB50026-2007 4、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 5、江蘇溧陽城建集團有限公司質量保證手冊及有關程序文件第二章工程概況1、工程名稱:智能醫療設備研發生產項目2、工程地點:3、建設單位:4、設計單位:5、勘察單位:6、監理單位:7、施工單位:江8、工程標高:本工程 1#廠房、8#廠房、9#廠房、10#廠房、11#辦公樓、12#廠房的0.000 相當于絕對標高分別為375.270、375.350、375.200、374.900、375.200、375.200。本工程所有相對標高均以8#廠房 0.000 標高為基準。9、本工程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約54316.2 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層(汽車庫、設備3、用房):12513.08m2;1#廠房:7375.48m2;8#廠房:6106.76m2;9#樓:5897.56m2;10#樓:5542.66m2;11#樓:8100.07m2;12#樓:8780.59m2。建筑樓層:1#廠房地上 5 層、地下 1 層;8#廠房地上 5 層、地下 1 層;9#廠房地上5 層、地下 1 層;10#廠房地上 5 層、地下 1 層;11#辦公樓地上 6 層、地下 1 層;12#廠房地上 6 層、地下 1 層。建筑高度:1#廠房 23.45m;8#廠房 23.45m;9#廠房 23.45m;10#廠房 23.45m;11#辦公樓 27.95m;12#廠房 27.95m4、。建筑工程結構安全設計等級:二級,設計使用年限:50 年。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屋面防水等級:級。抗震設防烈度:8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20g。建筑使用功能:1#、8#、9#、10#、12#樓為廠房、11#樓為辦公用房,各主樓地下室為設備用房,中心區域為車庫。施工單位進場時,與建設單位坐標和高程控制點已辦理交接手續,共二個坐標和黃海高程控制點。位于場地東側的草灘六路旁,1#點(BM1 坐標:X=21917.997、Y=6090.271;高程:374.044m);2#點(BM2 坐標:X=21995.614、Y=6052.690;高程:374.089m);第三章施工組織及設備配置1、主要5、儀器的配備情況測量儀器配備一覽表序號器具名稱型號規格數量器具用途1 電子經緯儀LT2 1 墻、柱、梁定位放線2 全站儀FTS532N 1 定位放線3 鋼卷尺5m/30m/50m 10/3/1 定位放線4 水準儀NAL232/DSZ3 各 1 標高控制5 垂直儀DZJ300A 1 垂直投點6 托線板20001501240 磚墻面、樓地面垂直度控制7 塞尺10 墻面、樓地面垂直度控制8 回彈儀HT225S 1 混凝土強度測試9 稠度儀1 測試砂漿稠度10 天平200g 1 測試砂漿比重11 無線對講機10 測量對講2、測量管理人員組成序號崗位名稱姓名技術職稱備注1 測量負責技術員2 施工員技術員36、 施工員技術員4 施工員技術員第四章測量放線基本準則工程測量作業前,必須進行現場踏勘,并收集、分析和利用已有合格資料,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工程進行中,必須加強內外業的質量檢查。工程收尾時,應進行檢查驗收,做好資料整理。對測量儀器、工具,必須做到及時檢查校正,加強維護保養、定期檢修。工程測量以中誤差作為衡量測繪精度的標準,二倍中誤差作為極限誤差。根據總平面圖設計坐標,為確保控制網的正確,必須由道路上的城市坐標系統結合建筑物規劃紅線引入定位。隨著施工的進展,考慮到各種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經常對所有控制點作必要的檢測。第五章測量準備施工測量準備工作是保證施工測量全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包括圖紙7、的審核,測量定位控制點的交接與校核,測量儀器的檢定與校核,測量方案的編制與數據準備,施工場地測量等。1、根據圖紙條件及工程內部結構特征確定軸線控制網形式。2、檢查各專業圖的平面位置、標高是否有矛盾,預留洞口是否有沖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人員反映,及時解決。3、對所有進場的儀器設備及人員進行初步調配,并對所有進場的儀器設備重新進行檢定。4、復印測量人員的上崗證書,由技術負責進行技術交底。第六章 平面控制點的布置與施測一、平面控制點布設原則及要求根據施工現場及周圍環境條件,選擇適當地方按一次埋設、多種用途、長期使用的原則埋設控制點、組成一個完全能滿足施工放樣及沉降觀測需要的永久性施工首級控制8、點,然后利用首級控制點,按照施工流水段在實地放出二級施工控制點,既可用于細部點的放樣,同時又可用作對工程上的各個節點的復合檢測。控制點按要求進行技術處理、控制點所處位置要保證今后不被占用且障礙較少、以使控制點進行使用和保護。1、測量依據(首級控制網)首級控制網由業主提供的BM1、BM2兩個控制點組成,具體坐標參數詳見下表。首級控制網的控制點的坐標與標高點號X(m)Y(m)H(m)BM1 21917.997 6090.271 374.044 BM2 21995.614 6052.690 374.089 控制點的位置詳見下 圖。2、二級控制網的布設業主提供的控制點BM1、BM2均在施工場地外,不便9、于現場的測量的工作,需要根據現場的需要和施工條件布設場地內的二級控制點X1、X2、X3、X4、X5 形成一個二級控制網。二級控制點 X1、X2、X3、X4、X5的施工坐標如下表點號X(m)Y(m)X1 22077.596 6036.458 X2 22024.152 5875.655 X3 22020.209 5863.829 X4 21979.396 5878.901 X5 21946.497 5887.925 X4、X5 離基坑較近,受施工影響產生位移的可能較大;BM1、BM2、X1、X2、X3 都在施工現場外的范圍,受施工影響產生位移的可能較小,故須以BM1 和 BM2 作為復核其他控制點10、的依據。3、測量施工控制網(三級控制網)的布設測量施工控制網根據建筑物的平面形狀、軸線結合測量方法進行設置。根據業主移交給我司的城市控制網基準點的坐標、高程及設計圖紙提供的建筑物坐標,0.00m 高程取值,換算后利用全站儀、水準儀由場外首級控制基準點直接引測至現場。(1)結合圖紙從場地的實際情況看,土方開挖前場地內無充足距離布設軸線控制網,故結合建筑設計總平面圖只能使用全站儀結合AUTOCAD利用極坐標法測出地下室各軸線交點坐標,放出基坑開挖線。(測站點 X5,后視點 X4)(2)根據測繪院提供的草灘路旁BM2(黃海高程 374.089m)點高程控制點數據(具體數據詳見測繪成果資料)向工地現場11、四周引測固定高程控制點,四面各一個,標志在圍墻上。(3)控制點放樣采用極坐標法,為便于復測,控制點的布置均成直線型。(4)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擬設三等水準網,水準測量技術要求見下表:等級每千米高差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型號水準標尺觀測次數附合閉合差(mm)三級6 L50 NAL232 雙面往返二次12L0.5(5)所有控制點必須設專人保護,定期巡視,并且每月復核一次,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核。第七章軸線及各控制線的放樣地面控制點布設完后,各控制線間距離采用全站儀FTS532N 檢測,經校核無誤后進行施測。一、基礎地下室測量1、平面放線(1)基礎施工軸線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兩點通視直線投12、測法,向基礎平臺投測軸線(采用三點成一線及轉直角復測),再按投測控制線引放其它細部施工控制線,且每次控制軸線的放樣必須獨立施測兩次,經校核無誤后方可使用。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以X4、X5為基準點,使用全站儀,采用極坐標法,建立地下結構測量控制網,如下圖所示:以上所示坐標均為軸線交點坐標(2)驗線首先用全站儀檢查各軸線的投測位置,然后再實測四大控制軸線及其它軸線的相對位置,防止整個基礎在基槽內移動錯位。同時驗線時檢查墊層頂面的標高(地下各施工層的高程控制點,可利用基坑內預留高程點或采用鋼尺懸吊法引測),保證基礎埋深。(3)地下樓層施工階段測量從地下底板施工開始采用外控13、法進行施測。在地下底板開始施工后每半月將控制點復測一次,以防土建施工過程中軸線控制點移位或碰動,避免外部因素影響測量的精度和正常施工。當每一層平面或每段軸線測設完后,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后及時填寫報驗單,寫明層數、部位、保驗內容并附一份報驗內容的測量成果表報監理單位復核認可,及時驗證各軸線的正確程度狀況。2、地下樓層高程控制(1)高程控制點的聯測在向基坑引測標高時,首先聯測高程控制點,以判斷場區內水準點是否碰動,經聯測確認無誤后,方可向基坑引測所需的標高。(2)標高向下傳遞采用鋼卷尺水準法在同一平面層上由四個水準點分別引測高程點,然后相互校核,校核后的較差不得超過3mm,取平均值作為該段施工14、標高的基準點。(3)基礎地下室施工(即0.000 以下)采用水準儀引測將標高導入塔吊標準節上,且基坑四周東西向各二點、南北向各一點,校核無誤后方可引測其它控制標高點,必須兩點以上后視且兩后視點標高差在規定范圍之內。A B 鋼尺HAHBhAB a1b1 b2a2(4)根據基坑開挖圖撒出條基、基礎梁、電梯井、筏板、集水井等開挖線,在開挖過程中首先投測出每次挖掘深度標高,以此標高為依據展開。最后一次土的開挖必須隨時檢測基底標高,防止超挖,確保基底標高。檢查基槽截面,保證基槽截面符合規范要求。(5)在混凝土墊層澆注以前,對底板、筏板等部分按照不大于3m2測設一個混凝土澆注高度的控制樁,可采用小竹片做標15、高設計,確保混凝土底板面標高位置正確。(6)地下室柱、剪力墻鋼筋綁扎完成后,在墻、柱豎向主筋上標測出混凝土面結構 500mm 控制線,并用紅漆標注,作為支模預留預埋與澆灌混凝土的依據。(7)地下樓層頂板模板搭設之前,在墻柱豎向主筋上抄測結構1000mm 線標高,作為頂板標高的依據。二、0.000 以上工程1、平面控制點的布置0.00 及裙房平面控制點2、測量控制網基準控制點的傳遞方法(1)豎向軸線控制使用激光垂準儀采用內控法施測。當樓面混凝土澆注后,應將控制點引測至建筑內部,投點誤差限制在1.5mm 以內。內控點一般做法是:在主軸控制線交點位置預先埋置 100mm 100mm 厚810mm 的16、鋼板并與底板鋼筋焊接,底板施工完成點位經復測確定后在預埋鋼板上用鋼針刻劃十字,線寬0.2mm,并在交點上打眼,以便長期保存鉆孔(直徑 2mm)。隨樓層的施工,在施工層樓板與底層平面控制點相對應的內控點豎向位置留置 100mm 100mm 孔洞,預留洞四周宜設 50mm 高的阻水圈,以防施工用水濺落至儀器上以及浸泡測量標識。投測時轉動激光鉛直儀照準部,在接收靶上取激光斑點軌跡圓的圓心作為傳遞上來的內控點位。利用計算機通過對激光接收靶上測得的結構自振、風振產生的擺動影響的激光接收點擺動振幅進行自動處理的方法解決結構自振、風振對垂直測量控制進度的影響;通過在清晨左右同一時間進行垂直度測量時間的控制解17、決日照對垂直度精度的影響;通過固定的測量施工人員控制精度的人為誤差。測量控制網基準控制點的傳遞步驟如下列組圖所示:有光學成像物鏡與 CCD 光電傳感器的激光接收靶由導線引入計算機系統激光接收靶下裝有雙向導軌可使靶平面全方位移動傳遞基準控制點樓層傳遞基準控制點樓層激光鉛直儀基準控制點結構自振、風振擺動振幅中心A傳遞基準控制點步驟1打進激光發生器傳遞基準控制點A中心結構自振、風振擺動振幅移動接收靶步驟2根據計算機顯示器顯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動激光接收靶計算機顯示器A移至中心位置A步驟3基準控制點與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A步驟4將激光接收靶中心延長放線到混凝土樓面樓面A步驟5各基準控制點經相對位置檢查校18、核無誤后,進行測量孔封閉,傳遞結束。激光接收靶中心延長線在測量孔洞澆筑后連接,相交點作為基準控制點進行保護傳遞的基準控制點補樓面測量通道孔邊線(2)垂直度控制1#、8#、9#、10#主樓屋面建筑高度23.45m、11#、12#主樓建筑高度 27.95m,垂直度控制采用激光鉛直儀進行控制,考慮到高度施工測量精度受結構自振、風振、日照的影響大,擬采用增加施工測量基準層,減少激光鉛直儀的測量高度,以及通過測量基準層傳遞,采用計算機軟件自動處理動態數據,消除結構自振風振對施工測量精度的影響。測量基準層按投測高度超過10 米時進行測量平臺轉換來設置,首層的測量控制網基準控制點由平面測量控制網引測,測量控19、制網的基準層傳遞采用通過計算機技術處理的激光鉛直儀進行。(3)在0.00 板施工完畢后,應及時測放出結構外廓軸線控制線并告知建設單位,經建設單位上報規劃部門驗建筑物位置線。并將主軸控制線投測至結構外框柱并用墨線彈出,作為豎向軸線傳遞、結構大角監測、結構外裝修使用。(4)0.000 以上施工,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其它細部軸線。各層平面放出的細部軸線,特別是柱、剪力墻的控制線必須校核無誤,以便檢查結構澆筑質量和以后的進一步施工。(5)門窗洞口控制:1)控制點校核以后,根據計算和施工圖紙,用50米鋼尺依次在同一方向畫出墻柱軸線、邊皮線、模板控制線及門窗洞口線位置,縱橫方向先后進行,最后用彈出墨線,可20、供長期使用。為保證放樣的準確性,拉鋼尺必須平行控制線。2)門窗洞口的標高控制。墻體鋼筋綁扎完成后在門窗洞口邊暗柱主筋上投測出建筑+500mm 線,作為門窗洞口標高基準線。(6)電梯井的控制采用橫豎控制法1)橫控:保證電梯井四邊尺寸,用全站儀根據軸線放出電梯井尺寸,并放出墻體控制線,以便下一層校對及墻體控制。2)豎控:在底層留出一周內控制線,使用吊線墜法直接向各施工層懸吊引測軸線,懸吊時要上端固定牢固,線中間沒有障礙,線下端的投測人,視線要垂直結構面。(7)邊角的各項精度必須符合下表規定:等級測角中誤差(”)邊長相對中誤差二級+10 1/15000 由觀測成果做經典自由網平差,根據平差結果與理論21、值相比教,若邊長較差S2.0MM,角度較差 12,則說明 4 點精度達標,則記錄不作歸化;若邊長較差 2.0 S3.0mm,角度較差 12 24,則說明 4 點精度不夠,必須歸化;若邊長較差S3.1mm,24,則說明投點精度太差,必須重新投點,直至滿足精度要求。2、高程的傳遞室內地坪以上結構的標高測法:用鋼尺沿外墻或電梯井向上豎直丈量。各樓引測點詳見具體引測步驟如下:(1)先用水準儀根據已校核的水準點,將標高建筑0.50m標高控制線引測至結構外墻,并以墨線連接形成閉合圖形,作為標高向上傳遞的基準線。(2)始標高線設置完畢后,用鋼尺(傳遞高程所用鋼尺應尺身鉛直,并應按檢定值進行尺長和溫度改正)沿22、垂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層,并劃出施工層建筑0.50m標高水平線,若豎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時,采用懸吊鋼尺法。各層的標高線均由底層起始標高線向上直接量取,不得按樓層傳遞。當施工高度超過尺段長時應設計出高程傳遞接力層,在該層精測出“結構+0.50m標高線”,作為下一步向上高程傳遞的基準線。(3)將水準儀架設在施工層,校測由下面各水準點傳遞上來的水平線,誤差應在3mm 以內。如誤差過大須重新測設,在各層抄平時后視兩條水平線以作校核。(4)在墻柱澆注砼之前,在主筋上測設出標高點,并用紅油漆做標記,作為澆注砼高度依據。三、裝飾階段的放線裝飾階段主要控制的是結構填充墻、圍護墻、預留洞口位置及控制線23、樓梯踏步位置及控制線、以及樓層建筑0.50m標高線的控制。1、結構填充墻、圍護墻、預留洞口位置及控制線利用結構施工中的控制線、軸線控制線、墻柱位置控制線等控制線進行細部放線,放線之前,必須對控制線進行復核檢查,合格后方可使用。2、樓層建筑 0.50m線的控制利用底層紅三角形油漆標識的水準控制點,用鋼尺(傳遞高程所用鋼尺應尺身鉛直,并應按檢定值進行尺長和溫度改正)沿垂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層,并劃出施工層建筑0.50m標高水平線。各層的標高線均由底層起始標高線向上直接量取,不得按樓層傳遞。當施工高度超過尺段長時應設計出高程傳遞接力層,在該層精測出“結構+50標高線”,作為下一步向上高程傳遞的基準24、線。3、梯踏步位置及控制線應控制好樓層、休息平臺的建筑標高,掌握好建筑做法的厚度尺寸,正確彈出踏步起止位置,然后按踏步寬度彈出建筑面位置線和控制線。4、室內裝飾面施工時,平面控制仍以結構施工控制線為依據,標高控制引測建筑0.5m標高線,要求交圈閉合,誤差在限差范圍內。5、外墻四大角以控制軸線為準,保證四大角垂直方正,經緯儀投測上下貫通,豎向垂直線供貼磚控制校核。6、外墻壁飾面施工時,以放樣圖為依據,以外門窗洞口、四大角上下貫通控制線為準,彈出方格網控制線(方格網大小以飾面石材尺寸而定)。第八章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一、基礎工程1、放樣程序2、地下結構工程3、地上結構施工各層在豎向柱模板拆除后立即25、抄測建筑+0.5m水平控制線標高并報驗,以便檢查澆筑后質量及下一步施工。4、二次結構及裝修工程第九章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1、工程測量復核方案(1)測量精度的控制及誤差范圍測角:采用三測回,測角中誤差在5以內,總誤差在 5mm 以內;測距:采用往返測法,取平均值;量距:用鑒定過的鋼尺進行并且進行溫度修正。每層軸線之間的偏差在 1mm以內,層高垂直偏差在 2mm以內,塔樓總高度垂直偏差在 3cm以內。(2)垂直度的誤差控制與復核由于激光鉛直儀自身系統誤差以及在操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人為操作誤差,激光鉛直儀在投測過程中會產生偏心現象,即激光投測點與基準點不在同一鉛垂線上。為了避免這種現象,采26、用四相定心法達到在投測時及時有效地控制誤差,即當鉛直儀一次投測到接收靶并在接收靶上做好標記后,旋轉儀器 90,再檢查對中、精平情況后進行二次投測得到第二個投測點,之后繼續沿著同一時針方向旋轉到180、270,得到第三和第四個投測點。四點取對角線交點即為施工層軸線控制點(如圖3-20 所示)。兩兩對角線點間距控制在 H/10000 以內(5mm),在基準點轉站點上則控制在H/20000 以內,超限要重新投測。如產生較大偏差時要對儀器進行自檢,發現問題及時送到相關部門進行檢測與維修。第一投測點第二投測點第三投測點第四投測點中心點圖 3-20 2、為保證誤差在允許限差以內,各種控制測量必須按工程測量27、規范執行,操作按規范進行,各項限差必須達到下列要求:(1)控制軸線,軸線間互差20m 1/7000 (相對誤差);20m 3 對于軸線小于 3mm。(2)各種結構控制線相對于軸線3mm。(3)標高小于 5mm。(4)垂直度層高 8mm,全高 11000 且不大于 3mm。2、放樣工作按下述要求進行(1)儀器各項限差符合同級別儀器限差要求。(2)鋼尺量距時,對懸空和傾斜測量應在滿足限差要求的情況下考慮垂曲及傾斜改正。(3)標高抄測時,采取獨立施測兩次法,其限差為3mm,所有抄測應以水準點為后視。(4)垂直度觀測:若采取吊垂球時應在無風的情況下,如有風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時,可將垂球置于水桶內。3、28、細部放樣應遵循下列原則(1)用于細部測量的控制點或線必須經過檢驗。(2)細部測量堅持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3)有方格網的必須校正對角線。(4)方向控制盡量使用距離較長的點。(5)所有結構控制線必須清楚明確。第十章竣工測量與變形觀測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觀測(1)應設計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觀測,要求在整個施工期間至沉降基本穩定止進行觀測,觀測單位要有專業資質。沉降觀測的目的:檢查施工對鄰近建筑物安全的影響;檢查工程設計、施工是否符合預期要求;為有關地基基礎及結構設計是否安全、合理、經濟等反饋信息。沉降觀測的基本內容:施工對鄰近建筑物影響的觀測;地基回彈觀測;地基分層與鄰近地面的沉降觀測;建筑物本身29、的沉降觀測。(2)本建筑物施工時沉降觀測按二級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沉降觀測點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如下表:沉降觀測點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表等級高程中誤差(mm)相鄰點高差中誤差(mm)觀測方法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mm)二級0.5 0.3 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精密液體靜力水準測量d.30(n 為測站數)(3)沉降觀測點設置:根據設計要求設置在地下室底板面和室外地面以上0.300m標高處的墻或柱及地下室頂板面處,具體位置由設計定位。(4)當澆筑基礎墊層混凝土時,在墊層平面位置埋設臨時觀測點,待穩固后及時進行觀測。(5)待基礎結構施工完工后將原臨時觀測點移至該底扳上埋沒,并及時進行觀30、測。(6)直到 0.000 時按設計地下室頂板平面布置位置埋沒永久性觀測點,每施工一層,觀測一次,直至竣工。以后每年至少觀測三次,直至沉降穩定。(7)沉降觀測操作要點、工程竣工后觀測次數沉降觀測的操作要求,是“三固定”:a 儀器固定,包括三腳架、水準尺;b人員固定,尤其是主要觀測人員;c 觀測的線路固定,包括鏡位、觀測次序。(8)觀測資料及時整理,并與土建專業技術人員一同分析成果。2、基坑護坡的位移觀測(1)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在基坑護坡邊上布設變形觀測點(變形點間隔 25m左右),并在護坡基坑一側1000mm 左右設置平行控制點線(即一點為置儀點,一點為后視點),用全站儀極坐標法,以各變形點的31、角度變化為依據進行觀測,判別其變形位移量。(2)基坑外觀測用點必須設于永久性固定位置。(3)變形點觀測頻率為每天至少一次,雨雪后增加觀測頻率,直至地下工程完工為止。(4)做好變形觀測數據資料的整理;及時分析和處理成果。第十一章質量控制施工測量是建筑安裝工程的重要環節,建立施工測量質量控制體系來確保施工測量精度,做到標準化、規格化、程序化,更好地工程建設服務。根據本工程工種多,交叉作業頻繁,應組建項目測量管理小組,全面負責工程測量監控和管理,其主要工作內容和方法如下:1、建立測量放線管理制度1)建立崗位責任制2)測量成果和資料管理制度3)資料報驗及驗線制度4)交接樁及護樁制度5)儀器定期檢校及保32、養制度2、對測量放線工作的基本要求明確為工程服務、按圖施工、遵守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測法要科學、簡捷,精度要合格,符合規范要求,嚴格審查測量原始依據的正確性,堅持測量工作與計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經自檢、互檢合格后,由有關主管部門驗線的制度。定期組織測量工作會議,及時解決施工測量問題。對外業測量均應采用附合、閉合、往返或重復觀測等方法進行校核。3、測量復核措施及資料的管理工程準備階段,復核或建立建設單位移交的工程施工平面和高程控制,并以此作為施工測量的依據,要求與實地控制樁編號相符,其坐標、高程系統應符合使用要求。施工階段,根據工程設計和施測精度指標要求,測設各工序的控制線與標高33、,并以此作為施工依據。在施工的不同階段,做好工序之間的交接檢查工作,為處理施工過程中出現的關于工程平面和高程問題提供實測數據。工程竣工后,應檢查有關部位實際坐標、標高、垂直度和水平度,作為竣工測量資料。對指定進行沉降、位移、傾斜等變形觀測的工程,應按規定周期進行觀測。按照國家規范要求,結合工程特點和具體情況編制各項測量方案。熟悉圖紙資料,向作業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制訂內、外作業流程圖表。各種外業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字跡要清晰、端正,要按規定格式填寫、計算和簽名。一切外業測量成果經認真核對無誤后,才能提交使用。4、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1)儀器實行專人負責制,建立測量儀器管理臺帳,由專人保管、填寫。2)34、所有測量儀器必須每年校準檢定一次,在儀器上粘貼校準狀態標識,具備合格的計量檢定證書,并由項目部測量負責人、每半月一次進行自檢。3)儀器必須置于專業儀器柜內,儀器柜必須干燥、無塵土。4)儀器使用完畢后,必須進行擦試,并填寫使用情況表格。5)儀器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動的車上。6)儀器現場使用時,測量員不得離開儀器。7)水準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準尺不得做工具使用。5、測量技術資料編制、管理測量數據校核和儀器管理設計數據使用前必須經過校核,確認無誤后才能進行內業設計和外業施測。控制網點測量數據必須來源可靠,并與實地標樁編號相符,其坐標、高程系統應符合使用要求。觀測資料原始記錄、計35、算公式必須經過技術負責人校對無誤后才能使用。計算要有校核,使用圖表成果資料要有人確認。使用的測量儀器、工具應按規定項目進行檢驗和校正,以確保其測量精度。對外業測量均應采用附合、閉合、往返或重復觀測等方法進行校核。各種外業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字跡要清晰、端正,要按規定格式填寫、計算和簽名。一切外業測量成果經認真核對無誤后,才能提交使用。施測人員進入施工現場應遵守施工現場的安全規程,隨時注意人身與儀器設備安全,危險區及高空作用應采取必要防護措施。定期組織各施工單位測量工作會議,及時解決施工測量問題。對使用的儀器工具進行檢校并按施測方案做好物資準備。第十二章安全管理及安全保護措施1、貫徹“安全第一,預36、防為主”的方針,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調動作業人員積極性,不斷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素質和安全意識。2、作業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必須佩帶好安全帽,嚴禁酒后作業。3、高空作業傳遞儀器設備嚴禁投擲,特別是儀器必須有絕對把握時方可上下傳遞。作業時儀器有專人負責,不得隨意離開;當高溫和雨天時必須打傘,進行作業安置儀器時要遠離振動區和危險地帶,確保測量成果的正確性,作業人員和儀器的安全。4、施測人員進入施工現場應遵守施工現場的安全規程,隨時注意人身與儀器設備安全,危險區及高空作用應采取必要防護措施,特別是在基坑、樓層等臨邊測量放線時。5、作業前必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交底。每半月召開一次安全會,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學習、加強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