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急性職業中毒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預案(2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60701
2022-08-29
26頁
91.54KB
1、深圳市急性職業中毒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預案1總 則1.1目的為建立健全深圳市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體系,規范處置工作,提高處置能力,有效預防和最大限度地減少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預案。1.2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深圳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1.3深圳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現狀及趨勢深圳毗鄰港澳,是以高新技術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為支柱產業,鐘表、家具、玩2、具、服裝、珠寶首飾、皮革、工藝禮品、印刷業、旅游業、房地產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年青城市。印刷、制鞋、電子、電鍍、金銀首飾加工等行業的部分崗位使用的含毒有機溶劑還沒有更理想的替代品,存在有機溶劑部分外包裝沒有警示標識、沒有中文標簽或化學成分不明(只有代號),生產場所和工人的防護措施不落實,大量外來勞務工自我防護意識差,流動性大等隱患,我市有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1.4遵循原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以人為本,依法依規;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明確職責;科學應對、減少危害;反應及時、措施得力。1.5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深圳市發生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2急性職業中毒事3、件分級根據中毒事故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及造成人員的傷亡和危害程度,將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由重到輕劃分為重大(級)、較大(級)和一般(級)3個等級。重大(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指一次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較大(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指一次中毒1049人,或死亡14人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一般(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指一次中毒9人以下,且無死亡病例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3組織機構和職責3.1 應急組織機構和職責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領導小組根據深圳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需要,成立市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領導小組4、(以下簡稱市級領導小組)。市衛生局局長擔任組長,市衛生局分管職業病防制副局長和分管醫療救護副局長擔任副組長,各區衛生局局長、市衛生局應急辦、辦公室、醫政處、防疫處、規財處等處室負責人和市急救醫療中心、市職業病防治院、市衛生監督所負責人任成員。市級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協助或負責我市發生的重大和較大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醫療衛生應急處理工作。各區衛生局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成立區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簡稱區級領導小組),負責轄區內一般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醫療衛生應急處理工作。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級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應急辦,為其日常辦事機構。主要職責5、是:開展應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檢查指導各區衛生應急工作;負責組織本預案的具體制定、修訂和管理工作;組建與完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監測和預警系統;接收并上報重大、較大、一般職業中毒事件信息;落實市級領導小組關于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指示和批示;發出啟動職業中毒事件應急響應措施的指令;組織協調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隊伍落實應急響應措施;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和技術培訓;組織衛生應急健康教育。區級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轄區衛生局應急管理科室,為其日常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協調轄區醫療衛生機構應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 急性職業中毒醫療衛生救援應急行動組市級領導小組下設醫療救護、職業病防制、衛生監督、專6、家咨詢等4個應急行動組。醫療救護組。由市急救醫療中心牽頭負責,包括市職業病防治院在內的全市急救網絡醫院參與,組建若干支醫療救護隊伍。主要職責是:組織調度事件發生地附近急救網絡醫院的醫療救護人員實施緊急醫療救護(現場急救、轉運、診治)。職業病防制組。由市職業病防治院牽頭負責,市健康教育研究所、事發地的區級疾病預防控中心和事發單位參與,組建若干支職業病防制隊伍和健康教育隊伍。主要職責是:對作業場所進行調查、檢測、衛生學評價及職業流行病學調查,識別中毒源及中毒因素;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控制處理措施;密切監控、及時向市級領導小組和衛生監督組等應急行動組通報事態發展和防制技術資料;開展應急健康教育;必要時7、組織應急健康檢查。衛生監督組。由市衛生監督所牽頭負責,事發地的區級衛生監督所參與,組建若干支衛生監督隊伍。主要職責是:協助職業病防制組進入用人單位事件場所調查采樣;開展作業場所衛生監督,控制有毒有害場所和物品,現場調查取證,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及時向市級領導小組和職業病防制組等應急行動組通報用人單位的違法信息。專家咨詢組。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職業中毒組,負責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級別確定以及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議;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進行技術指導;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響應的終止、后期評估提出咨詢意見。各應急行動組負責人可以根據實際處置工作需要,增減相關應急行動組的參與8、單位。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現場指揮部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時,根據應急處理工作的需要,可在事件現場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應急處理指揮部,由現場最高衛生局的負責人擔任指揮。其職責是:統一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和中毒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及時報告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工作的有關情況,提出有關建議;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工作進行全面評估、總結。為提高處置效率,迅速展開工作,現場指揮部根據工作需要,啟動若干個相關應急行動組。 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 醫療救治機構:主要負責職業中毒病人的現場搶救、運送、診治及必要的臨床觀察。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市職業病防治院是本市化學中毒救治的主9、要基地,負責儲備化學中毒特效解毒藥,并對定點救治醫院和其它醫療機構化學中毒救治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主要負責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現場衛生學調查、流行病學調查、中毒因素分析和事故原因調查,對現場處置及中毒病人救治提供技術支持,對可能遭受職業危害的員工進行應急體檢或醫學觀察、負責職業病診斷。提供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職業健康監護服務。收集、處理、分析急性職業中毒相關信息。 衛生監督機構:衛生監督所負責組織實施職業衛生監督,負責對職業中毒事件的接報,對可疑職業中毒因素、作業場所采取臨時控制措施,依法查處用人單位違反職業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3.3.6 深圳市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組織體系圖10、(見件1)。4 監測、報告和預警4.1 監測全市建立職業中毒事件的監測、報告系統,科學分析、綜合評價監測數據,及時發現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或隱患。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在對檢測結果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工作場所危害因素的種類、危害程度、防護措施及其效果進行評價,確定危害類別,為工作場所分類管理和危害因素治理提供依據,發現和報告存在的急性職業中毒事故隱患;職業健康監護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企業醫務室應根據員工或患者職業接觸情況、自覺癥狀、臨床表現,及時發現、報告疑似職業中毒病人或急性職業中毒隱患。4.2 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市、區人民政府及衛生局報告職業中11、毒事件及其隱患,有權向上級政府部門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職業中毒事件。4.3 責任報告單位及責任報告人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衛生監督所、醫療救治機構、衛生局以及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發生單位等為責任報告單位。執行職務的市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個體執業醫生和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單位的工作人員等均為責任報告人。4.4 報告內容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報告內容包括:報告時間、報告人、報告單位(聯系電話、聯絡人姓名)、中毒事件發生單位的名稱及地址、中毒事件發生的地點及時間、可能引起中毒的毒12、物及其數量、中毒人員就診醫院、主要臨床表現、中毒人數及死亡人數、事件發生時的氣象情況以及中毒事件處理情況。4.5 報告程序和時限用人單位在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后應立即報告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局指定的接報單位)。急性職業中毒監測報告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局報告。接到報告的區衛生局應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市衛生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確認,及時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隨時報告勢態進展情況。市衛生局核實確認后報告市政府及省衛生廳。對于確認的重大急性職業中毒事故、市衛生局應立即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及省衛生廳、衛生部。4.6 報告范圍13、和形式4.6.1 電話報告:接到報告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核實無誤后,應立即以電話報告同級衛生局和市職業病防治院。 網絡直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除電話報告同級衛生局和市職業病防治院外,條件成熟時可進行網絡直報。4.6.3 書面報告 初步報告負責急性職業中毒事件調查處理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在到達現場后2小時內完成現場初步調查,并將事件的初步調查和處理情況以書面形式報告同級衛生局和上級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 進程報告從初次報告后當天起,每24小時將事件的發展和調查處理工作進程進行一次報告。主要內容應包括:事件簡要情況(接報時間、發生單位及地址、事件發生經過);中毒患者情況14、(發病時間、接觸人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中毒主要表現、就診地點、救治情況);企業情況(工藝流程、使用毒物名稱、種類、數量、存在方式);事件發生時,發生地地理環境、氣象情況,周圍居民居住地等有關情況;樣品采集情況(包括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毒物、空氣、水源等樣品);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隔離區、防護區、人員疏散、中毒人員救治、環境污染等狀況);中毒事件初步結論。 結案報告在對中毒事件調查處理結束(結案)后24小時內,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對本起事件的發生、發展、處置、后果等進行全面地匯總和評價,以書面形式向同級衛生局進行最終報告。主要內容應包括:中毒事件概況、接報過程、中毒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15、中毒、死亡的人數、臨床表現等情況;調查人員的組成、調查對象的確定與選擇、調查的樣本數、調查的內容、方法及數據處理等;中毒事件發生單位的基本情況、事件發生時中毒現場的各個生產活動狀況;現場和實驗室的檢測方法和檢測結果;中毒事件的結論,包括中毒事件發生單位、中毒人數及救治結果,毒物種類、名稱等。 其他報告接到影響范圍跨越轄區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報告后,應當立即通知有關轄區的衛生局,并及時向市衛生局報告。中毒事件發生死亡病例或者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報告人應當立即報告中毒事件發生地的公安部門。接到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報告的衛生局,應當及時向中毒事件相關的其他政府部門通報。4.7 預警根據職業中毒報告和調查信16、息,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專家委員會職業中毒組按職業中毒分級標準確定事件性質和級別,提出預警級別和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建議。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有關單位應按規定進行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預警報告:衛生監督所在監督執法過程中,發現用人單位存在嚴重的重大職業中毒事件危害隱患;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在對用人單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中毒事件危害因素的檢測、評價中,確定為危害程度嚴重、存在重大急性中毒事故隱患;用人單位對工作場所進行日常監測和定期檢測,發現可能導致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危害因素嚴重超標;其他可能導致重大職業中毒事件發生的情況或已發生事故有進一步擴大或升級。5 應急響應程序5.1 應急響應啟動接到急性職業中毒17、事件報告后,市、區衛生局應立即組織職業中毒專家組對事件進行分析、評估,確定事件性質和級別,提出預警和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建議送同級應急指揮中心,并按深圳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規定程序,發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響應。5.2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分級響應5.2.1 一般(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響應一般(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發生后,由事發地的區級領導小組啟動本轄區應急響應,并組織有關單位落實應急響應措施。區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機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衛生監督所救治傷者,開展現場處理工作,并按照規定向區政府和市衛生局報告。市衛生局對事發地應急處理工作18、進行督導,及時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并適時向我市有關地區發出通報,及時采取預防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擴散蔓延。5.2.2 較大(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響應較大(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發生后,由市級領導小組啟動應急響應,組織醫療救治機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衛生監督所落實應急響應措施。市衛生局立即組織專家調查確認,并對疫情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開展中毒病人救治、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環境生物樣品采集和消毒處理等緊急控制措施,并按照規定向市政府、省衛生廳和國家衛生部報告調查處理情況。5.2.3 重大(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響應重大(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由廣東省衛生廳組織處置。市衛生局組織各19、區衛生局、市衛生監督所、市職業病防治院和市屬有關醫療衛生單位配合落實。5.3 應急響應措施接到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報告后,區衛生局立即啟動區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和有關應急行動組,及時向區人民政府和市衛生局報告事件基本情況和醫療衛生救援情況。當中毒事件超出本級處置能力時,及時請求市衛生局支援。市衛生局接到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報告后,按分級響應的原則組織處置。當事件升級后,市衛生局立即啟動市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和醫療救護、職業病防制、衛生監督、專家咨詢等4個應急行動組,及時向市政府和省衛生廳報告事件基本情況和醫療衛生救援情況。當中毒事件超出本級處置能力時,及時請求省衛生廳支20、援。5.3.1 現場衛生學調查職業病防制組負責現場衛生學調查,確定引起中毒事件的毒物;對中毒醫學原因和危害程度進行分析評價,向現場救援者提供救援建議;向公眾、企業管理機構提出建議,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調查準備信息資料收集。根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報告內容迅速收集有關文獻資料;檢查現場調查包是否配備完好(快速檢測儀器、采樣裝備、現場調查表、現場記錄表、照相機、錄音機等);個體防護裝備和通訊工具;擬訂調查計劃,確定調查組成員及負責人,安排現場調查工作中的組織分工。調查內容到達中毒現場后,應與處理中毒事件的現場指揮部取得聯系,獲得配合。若現場尚未得到控制,應根據獲悉的資料和調查到的資料,立即就事件現場21、控制措施、中毒患者人數統計、檢傷以及急救處理、救援人員的個體防護、現場隔離帶設置、人員疏散等提出建議,并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開展調查。調查人員要在正確的個體防護下開展工作。若中毒事件已經得到控制,應先了解中毒事件概況(時間、地點、中毒人數、救治情況),再進行現場勘查。現場勘查。了解現場環境狀況、生產工藝流程及相關資料,在現場對可疑毒物進行濃度檢測并采集樣品留實驗室分析(現場空氣或其他樣品的毒物濃度即便已被稀釋也應測定,有時也可事后模擬現場進行檢測作為參考)。調查現場中毒者及其他相關人員,了解中毒事件發生經過,中毒人員接觸毒物時間、地點、方式,中毒人員姓名、性別、工種,中毒的主要癥狀、體征、實驗室22、檢查及搶救經過。同時向臨床救治單位進一步了解相關資料(事件發生過程、搶救經過、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并采取患者的生物樣品留待檢測。現場調查時應注意:現場安全和自我保護;仔細觀察傾聽各方面意見,作好記錄;必要時進行現場拍照和錄音。樣品采集采樣前,必須了解事件發生過程和發生地情況。采樣時,應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選擇合適的采樣容器和采樣工具,防止污染,采集的樣品量應當足夠滿足多次重復檢測。采集樣本包括環境樣品、生物樣本。現場快速檢測為及時了解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原因,為急性職業中毒的診斷提供依據,要進行現場快速檢測工作,對中毒現場的空氣及可能造成中毒的水或物質進行必要的現場快速檢測,不能進行現場快速測23、定的項目,現場采樣后,應及時送有關機構進行檢驗分析。對中毒現場已被破壞或已遭改變的,必要時須進行模擬測試。現場個體防護所有進入中毒現場參加應急處理的工作人員都應采取個體防護。根據有害物質的類別和空氣中的濃度分別選用相應的個體防護裝備。5.3.2 醫療救治醫療救護組負責中毒病人的救治。迅速脫離現場:參與現場處置的工作人員應迅速將患者移離中毒現場至上風向的空氣新鮮場所,安靜休息,避免活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吸氧。密切觀察2472小時。醫務人員要根據患者病情迅速將病員檢傷分類,給予相應的標志,以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搶救措施。防止毒物繼續吸收:立即脫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針對毒物種類,采取有效的、相對應的24、措施防止毒物繼續吸收。對不明原因毒物引起的中毒,要慎重處置。對癥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處理。保護各臟器功能,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應用特效解毒劑:在現場應抓緊時機,立即早期給予相應的特效解毒劑。醫療救治要點:盡快查清毒物種類,明確診斷,以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病因不明時,應當先進行搶救,同時查清毒物。治療的重點在維持心、腦、肺等臟器功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5.3.3 查處違法行為衛生監督組負責查處中毒單位違法行為。按照分級負責原則,事件所在地的衛生監督所監督檢查事件現場,對可疑職業病危害場所和有毒有害因素采取臨時控制措施;封存造成25、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造成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相關原料、輔料;搜集用人單位的違法證據,依法查處違法行為;撰寫事件處置評估報告。5.3.4 非事件發生地區的應急反應措施根據事件發生性質和本市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危害的實際情況,加強監督排查,嚴防發生類似事件,并做好衛生應急準備工作。5.4 應急響應終止應急響應的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引起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原因已經清楚并已消除,中毒環境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已得到有效控制,空氣中有毒物質濃度控制在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職業接觸限值范圍內,經過毒物急性中毒最長潛伏期后,接觸人員中未出現新的中毒患者而原有患者病情穩定,應終止應急響應措施。按照應急響應“誰啟動,誰終止”的原則26、,三個等級的應急結束工作分別由相應部門宣布。6 善后處理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發生地衛生局應在當地人民政府領導下,立即組織各有關方面專家,根據現場調查報告、相關資料及應急處理工作情況,對中毒事件進行評估。6.1 初期評估6.1.1 評估內容毒物的種類、數量、暴露方式、途徑以及范圍;毒物可能威脅暴露范圍內的人員數量及分布;人員傷亡情況;衛生救援資源狀況;已經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等。6.1.2 評估結果中毒事件的嚴重程度和影響波及面、中毒事件可能的發展趨勢、目前已采取的應急措施和控制效果、繼續需要采取的應急措施等。評估結果應及時報本級政府和上級相關部門。6.2 處理過程中的評估在中毒事件處理過程中,還應根27、據各類情況的不斷變化,隨時組織專家對中毒事件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有關部門報告。6.3 事后評估在中毒事件處理完畢后,應對事件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評估內容包括中毒事件涉及的毒物種類和中毒事件的性質,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各個環節的經驗和教訓,中毒事件對社會、經濟及公眾心理的影響等。6.4 信息發布與公眾宣傳現場指揮部要按現行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規定,指定專人及時向媒體發布急性職業中毒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減少社會恐慌,維護社會穩定。市區衛生局與宣傳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對公眾有針對性的進行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安全、自救、互救以及衛生防病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特別是要進行毒物防28、護等方面知識的教育,提高公眾自我防護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6.5 獎懲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結束后,市、區衛生局要及時表彰在應急處理中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預防、報告、調查、處理過程中,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法依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7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保障7.1 技術保障7.1.1 職業中毒防控體系建立以市職業病防治院、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街道防保所為軸心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防控體系,輔以其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職業健康監護機構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防控網絡。提供全面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服務和應急處理技術支持。7.1.2 醫療救治體系將市職29、業病防治院建成“深圳市職業病與化學中毒救治基地”,同時將實力較強的市級綜合醫院和區級人民醫院設為“急性職業中毒事件定點救治醫院”,各區根據人口、化學源分布情況、醫院服務范圍設立12家(寶安、龍崗以工業為主的街道按同樣標準設立)中毒定點救治醫院,對于大工業區內或高危化學源附近社區醫院、企業醫院有針對性建成具有相應中毒緊急救治能力的醫院。建成覆蓋全市、針對性強、反應靈敏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救治體系。7.1.3 衛生監督體系加強市、區、街道職業衛生監督隊伍建設,切實開展預防性和經常性衛生監督,及時掌握用人單位職業危害情況,監督用人單位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場所設置報警裝置和應急撤離通道,配置30、急救用品,制定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演練,預防和控制急性職業中毒事件。7.1.4 應急衛生救治隊伍選擇年富力強、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職業衛生(現場檢測評價、職業流行病學、健康監護)、實驗室檢測(理化檢測、中毒臨床檢測)、臨床救治(職業病臨床、中毒臨床、臨床急診)、衛生監督人員6人組建市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救援隊伍,3人為后備隊伍。各區衛生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組建區級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隊伍應依據工作需要、人員變化及時調整,市、區職業中毒應急隊伍實行統一的計算機網絡化管理,根據應急工作需要由市衛生局統一調度指揮。7.1.5 科研和對外交流積極開展急性中毒環境檢測、早期監護、中毒救治31、流行病學以及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預警、應急管理方面科研工作。加強對外交流,及時掌握國內外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新毒物、新病種、新動態,引進國內外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先進的檢測技術、救治方法、管理模式。7.2 應急物質儲備7.2.1 市職業病防治院必備的醫療衛生應急處理設備(根據國家化學中毒醫療救治一類基地配備標準)現場檢測設備:急救防護裝置A級、急救防護裝置B級、氣體檢測儀、毒物檢測箱、傅立葉固液毒物檢測儀、可移動(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儀。醫療救治設備:現場復蘇設備、多功能監護儀、血液透析灌流儀、心臟起博監護器、胃鏡、電子支氣管鏡、動態腦電分析系統、微量泵、輸液泵、血漿置換儀、便攜式呼吸機、神經32、/肌電圖儀、自動血液分析儀、移動式監護裝置、呼吸機、除顫器、高壓氧艙。7.2.2 必備的特效解毒藥品全市一級以上醫療機構必須配備救治下列中毒的特效解毒藥品:氰化物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亞硝酸鹽中毒等;重金屬及其化合物中毒;有機磷中毒;有機氟中毒等。市職業病防治院對我市常見急性職業中毒物且接觸人數眾多的中毒應急救治藥品、器械、檢測試劑按應對重大急性中毒事件要求實物儲備,其它常見毒物中毒所需的特殊救治藥品、器械、檢測試劑按應對一般急性職業中毒事件要求實物儲備,少見毒物所需的特殊救治藥品、器械、檢測試劑可少量實物儲備或不儲備。定點急性職業中毒救治醫院按低一級別實物儲備,但承擔某種毒物專項救治任33、務醫院,該種類中毒救治所需物質按高級別儲備。工業區內社區醫院、企業醫院根據區域內中毒物質種類儲備一般事故所需的應急救治藥品及院前急救物資。7.2.3 市區衛生局應申請并設立專項資金,以保證必備的醫療衛生設備和特效解毒藥品的儲備與更新。8 宣傳、培訓和演練8.1 公眾宣傳教育市、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健康教育機構、衛生監督所和醫療機構要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宣傳手冊、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對企業員工、社會公眾開展健康教育,廣泛宣傳急性職業中毒防治知識,提高社會公眾應對急性職業中毒的知識水平和能力。8.2 培訓市、區衛生局組織開展應急管理人員和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應急法律法規和急性職業中毒34、事件預防控制知識的專業技術培訓。以市職業病防治院為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基地,市衛生局組織專家定期對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救援隊伍進行專項培訓。各定點中毒救治醫院、工業區內社區醫院、企業醫院要定期對本院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相關急性職業中毒應急救治知識培訓。衛生監督所負責對用人單位負責人、主管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并監督用人單位切實做好員工的職業病防治知識培訓,尤其是事故應急處理和自救培訓。8.3 演練市、區衛生局組織開展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模擬綜合演練,以提高識別、報告、調查與處理急性職業中毒事件的實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各應急專業機構要根據職責分工、工作需要開展專項應急演練。9 附 則935、.1 預案管理與更新市衛生局根據形勢變化、實施中發現的問題修訂更新本預案。區衛生局、市屬醫療衛生單位參照本預案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編制專項應急預案。9.2 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由深圳市衛生局解釋,自發布之日起實施。9.3 名詞術語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事職業活動的工作人員一次或短時間大量接觸外源性化學物,造成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而引起職業人群中毒的事件。附件1深圳市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組織體系圖深圳市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理領導小組(市級領導小組) (急時) (平時)市級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衛生局應急辦)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現場指揮部 (急時)專家咨詢36、組衛生監督組疾病防制組醫療救護組 (應急處理) (應急準備) 領導或業務指導 配合中毒事件發生附件2 急性職業中毒事件應急響應與處置流程信息獲得事件核實現場調查用品個體防護現場處理現場調查鑒定檢測患者表現違法行為調查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危害源調查現場樣本采集現場快速檢測臨床特征靶器官實驗室檢查患者緊急處理實驗室鑒定檢測明確流行特征特征中毒原因確定現場控制接觸者和患者處理違法行為查處患者檢傷分類解毒藥物儲備接觸者健康影響評價,患者隨訪患者急救和救治危害源控制附件3深圳市職業中毒醫療救治隊伍人員名單組別現從事工作姓名性別職稱單位公共衛生職業衛生黃先青男主任醫師市職業病防治院職業衛生李智民男主任醫師市職37、業病防治院職業衛生何家禧男主任醫師市職業病防治院職業衛生吳子俊男副主任醫師市職業病防治院職業衛生徐新云男主任醫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姜金榮男主管醫師市衛生監督所職業衛生唐慶軍男藥師市衛生監督所毒理分析毒理劉建軍女主任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毒理袁建輝男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毒理楊淋清女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測理化檢驗劉桂華女主任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檢驗謝建濱女副主任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檢驗張建清女主任醫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檢驗鄧輝萍女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檢驗姜 杰男主管技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病臨床結核病科楊應周男主任醫師市慢性病防治院皮膚科王立陽男主任醫師市慢性病防治院法律監督執法 郭志勇男主任醫師市衛生監督所監督執法黃 柳女律師市衛生監督所
物業資料
上傳時間:2021-01-15
24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