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應急處置技術方案(2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60819
2022-08-29
28頁
254.04KB
1、*細菌性痢疾應急處置技術方案(試行)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Shigella)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為加強對細菌性痢疾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方案。1 疫情監測報告和判定1.1 疫情的監測按照浙江省細菌性痢疾監測方案(見附件)實施。沒有浙江省細菌性痢疾監測方案改為按照痢疾防治手冊實施。1.2 疫情的報告發現細菌性痢疾病例,在24小時內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并進行網絡直報。發現細菌性痢疾暴發疫情,及時上報當地衛生行政部2、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 疫情的判定1.3.1 藍色疫情: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社區、企業、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3天內發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縣(鄉鎮)范圍7天內發現200例以內病例1.3.2 黃色疫情:縣(鄉鎮)范圍7天內發現200例以上病例。1.3.3 紅色疫情:縣(鄉鎮)范圍7天內超過300例以上病例。(藍色疫情,黃色疫情,紅色疫情定為多少病例請省中心確定)2 疫情的應急響應2.1 藍色疫情的應急響應縣(鄉鎮)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傳染病防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負責細菌性痢疾疫情的處置,調集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投入疫情處理工作。確定疫情嚴3、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議,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必要時請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2.2 黃色疫情的應急響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與細菌性痢疾應急疫情的處置。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集本中心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投入應急疫情處置工作。迅速準確地了解疫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傳染源、發病情況,確定疫情的嚴重程度,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技術措施建議,及時向縣衛生局報告,同時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必要時請求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2.3 紅色疫情的應急響應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建應急指揮部,組織協調各工作組參與細菌性痢疾重大疫情的處置。根據4、實際工作需要,調集本中心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投入重大疫情處置。并對疫情發生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疫情處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督查,迅速準確地了解疫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傳染源、發病情況,確定疫情的嚴重程度,查明疫情發生的原因,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提出重大疫情應急技術措施建議,及時向省衛生廳報告,同時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必要時請求國家CDC提供技術支持。3 現場控制技術措施3.1 流行病學調查3.1.1 個案調查:對最早出現病人的地區和病人較集中的地區的病人進行個案調查,(是否每例病人要進行個案調查請省中心確定)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驗結果以及流行病學特點,了解細5、菌性痢疾發病及疫源地現況,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積累資料,作為當地流行病學分析的基礎。3.1.2 暴發調查:根據病人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群分布特點,把從現場獲得的資料加以對比,綜合分析暴發的影響因素和初步假設,制定針對性的控制方案。3.2 病人和帶菌者隔離治療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每天大便檢測一次,連續兩次檢測陰性方可解除隔離。帶菌者可以在家隔離治療,每日采便檢驗一次,連續二次陰性解除隔離,重復陽性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治療期間嚴格執行隨時消毒。3.3 疑似病人處理醫療機構診斷疑似病人立即留觀,在疫源搜索時發現疑似病人,應立即送到指定醫療機構隔離治療,未確診前暫按病人處理。排除6、菌痢診斷,按感染性腹瀉處理。(立即留觀、送到指定醫療機構隔離治療是否能做到,要不要這樣寫請省中心確定)3.4 密切接觸者的管理:3.4.1 醫學觀察:對與細菌性痢疾病人有過密切接觸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發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參加者等要進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連續采便兩次陰性;如無糞檢條件,以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7天,完成預防服藥,接觸者中無病人出現方可解除醫學觀察。醫學觀察的主要內容包括早期癥狀及體溫測量等。3.4.2 預防服藥:所有密切接觸者給予預防服藥,可選用氟哌酸400mg,每日2次,連服3天,或痢特靈200mg,每日2次,連服3天。兒童不可使用氟哌酸,可7、按體重使用痢特靈10mg/kg,每日2次,連服3天。預防服藥應嚴格控制服用對象和范圍,不能無指征地擴大服藥范圍,更不能在細菌性痢疾疫情散發地列為常規防治措施進行普遍服藥。3.5 切斷傳播途徑重點“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飲食,消滅蒼蠅)。封鎖或停用陽性水源。加強食品衛生法執法檢查,取締無證攤販,禁售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疫區內要勸阻群眾聚餐。病家和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糞便要嚴格消毒處理。病家及周圍50米左右范圍內的廁所、糞坑實施滅蠅。3.6 健康教育:使用各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使群眾了解細菌性痢疾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群眾對細菌性痢疾預防的8、衛生防護意識,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不潔食物,提高自我防護能力。4 疫情應急響應的終止4.1藍色疫情應急響應的終止縣級專家組對疫情進行分析論證,符合下列條件:在傳染源隔離后,自疫點處理后7天,無新病人出現時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由縣(鄉鎮)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決定。4.2黃色疫情應急響應的終止縣級專家組對疫情進行分析論證,符合下列條件:在傳染源隔離后,自疫點處理后7天內無新病例出現時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決定。4.3紅色疫情應急響應的終止省級專家委員會對疫情進行分析論證,符合下列條件:在傳染源隔離后,自疫點處理后7天內無新病例出現9、時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指揮部決定。5 評估在細菌性痢疾流行控制期間,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查的結果,對疫情發展的趨勢和防制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動態分析。疫區在實施控制流行應急預案后,新發病例顯著減少,月細菌性痢疾病例數降至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入常規預防和監測,尤其要做好疫源檢索、帶菌者的消菌治療等工作,防止疫情的再傳播。疫情結束后,省、縣及縣三級按疫情的應急響應級別,組織有關人員對疫情的處置工作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10、及改進建議。6 附則6.1適用范圍:本技術方案適用于我省細菌性痢疾疫情應急處置。6.2實施時間:自發布之日起實施。6.3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本方案的補充、修訂、更新等工作。7 附件附表1 細菌性痢疾暴發疫情個案調查表附表2 細菌性痢疾糞便樣本采樣登記表附表3 細菌性痢疾病原分離結果報表附表4 細菌性痢疾菌株鑒定表附表5 細菌性痢疾菌株藥敏結果記錄表附表6 細菌性痢疾菌株藥敏結果匯總報表附表7 細菌性痢疾監測菌株登記表附表8 細菌性痢疾監測防制工作檢查考核登記表附件1 細菌性痢疾暴發疫情調查指南附件2 細菌性痢疾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附件3 細菌性痢疾藥敏試驗技術規范附件4 細菌性痢疾菌種管理11、規范附表1 細菌性痢疾暴發疫情個案調查表地區國標編碼 病例編碼-1一般情況1.1姓名 ,若為14歲以下兒童,家長姓名 1.2性別 男 女 1.3年齡 (歲、月) 1.4職業 幼托兒童 散居兒童 學生 教師 保育員 餐飲食品人員 公共場所服務員 商務人員 醫務人員 工人 民工 農民 牧民 漁(船)民(15)海員及長途駕駛員(16)公務人員及職員 離退人員 (18)家政、 家務及待業 (19)不詳(20)其他 1.5文化程度 學齡前兒童 文盲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及以上 不詳1.6 現住址 戶口地 1.7工作(學習)單位 1.8聯系人 聯系電話(辦) (宅) (手機) 2發病情況2.1發病日期 12、年 月 日 時 2.2發病地點 2.3首診時間 年 月 日 時 2.4首診單位 2.5診斷醫院 2.6報告時間 年 月 日 時 2.7住院時間 年 月 日 時 2.8出院時間 年 月 日 時 3臨床資料3.1臨床癥狀3.1.1腹瀉 有 無 每天最多腹瀉次數 3.1.2糞便性狀 水樣 粘液血便 膿血便 其他 3.1.3里急后重: 有 無 3.1.4惡心 有 無 3.1.5嘔吐 有 無 3.1.6發熱 有 無 最高體溫 .3.1.7嗜睡:有 無 3.1.8昏迷:有 無 3.1.9抽風:有 無 3.1.10 其他癥狀: 3.2診斷依據 3.2.1診斷依據 臨床 病原學 臨床+病原學 3.2.2糞便檢13、驗結果日期鏡 檢培 養紅細胞白細胞志賀氏福氏鮑氏宋內氏3.2.3病人轉歸 痊愈 帶菌 死亡 4流行病學調查(病前1周內)4.1接觸過同樣病人有 無 4.1.1接觸時間 年 月 日 時 4.1.2接觸地點 4.1.3接觸方式4.1.3.1同吃 有 無 4.1.3.2同住 有 無 4.1.3.3同玩 有 無 4.1.3.4同工作 有 無 4.1.3.5護理 有 無 4.1.3.6其他 有 無 4.2飲食情況4.2.1飲生水 有 無 4.2.1.1水源類型 井水 河水 塘水 自來水 其他 4.2.2吃生冷食品 有 無 4.2.2.1生冷食品名稱 購買地點 4.2.3熟食冷吃 有 無 4.2.3.1熟14、食品名稱 購買地點 4.2.4其他可疑食品名稱 購買地點 4.2.5在外就餐史 有 無 4.2.5.1就餐地點 排檔 個體餐館 賓館餐廳 其他 就餐地點名稱 4.2.6同餐者 有 無 4.2.6.1同餐人數 4.2.6.2同餐日期 年 月 日 時 4.2.6.3同餐者發病:有 無 同餐發病人數: 4.2.7飯前洗手: 洗 不洗 4.2.8便后洗手: 洗 不洗 4.3.1 小兒喂養方式: 母乳喂養 人工喂養 混合喂養 4.3.2 母親衛生習慣:良好 一般 不好 5控制措施5.1病人隔離 是 否 5.2隔離地點 住院 家庭 其他 5.3家庭隔離期間的消毒與治療5.3.1病人的飲食用具 分開 未分 15、5.3.2飲食用具消毒方法 煮沸 清洗 消毒液 名稱 5.3.3排泄物 未處理 處理 處理方法 5.3.4治療情況 連續服藥 間歇服藥 未服 54患病期間暫時調離工作崗位 是 否 55密切接觸者登記:姓名性別年齡與患者關系接觸方式發病日期6小結 調查者單位: 調查者: 審查者: 調查日期 : (填表說明:病例編碼第一、二位填年號,后四位填流水號。)附表2 細菌性痢疾糞便樣本采樣登記表監測地區: 縣 縣(鄉鎮) 省級監測點縣級監測點其他病人編號姓 名性別年齡家 庭 住 址臨床癥狀發熱()糞便性狀糞便鏡檢臨床診斷發病日期采樣日期病原分離及血清型鑒定結果備注ABCD未檢出注:糞便性狀:1.鮮血樣便 16、2.血便相混 3.膿血便 4.黑便 5.粘液便 6.米泔水樣便 7.水樣便 8.稀便2 臨床癥狀(可多選):1腹瀉、2腹痛、3左下腹部壓痛4嘔吐5里急后重6 腦水腫表現,如煩燥不安、驚厥 7有感染性休克癥,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細速 8突然高熱3 發熱體溫填寫病程中最高一次體溫4 糞便鏡檢參考國家診斷標準,填寫陰性或陽性填表單位: 填表日期: 附表3 細菌性痢疾病原分離結果報表監測地區: 縣 縣(鄉鎮) 省級監測點縣級監測點其他監測點采樣數痢疾疑似病例病原分離及血清型鑒定結果痢疾臨床診斷病例(糞便鏡檢陽性)其他腹瀉病例(糞便鏡檢陰性)ABCD實驗室確診病例未檢出實驗室確診病例未檢出填表單位:17、 填表日期: 附表4 細菌性痢疾菌株鑒定表監測地區: 縣 縣(鄉鎮) 省級監測點縣級監測點其他標本編號患者姓名剛果紅平板菌落顏色SS平板菌落形態HE平 板菌落形態生化試驗四種多價群多價血清學分型分型結果檢測日期備注KIAMIUK/A產氣H2S動力靛基質尿素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內志賀菌型抗原群抗原3、467檢測單位: 檢測者: 填表單位: 填表日期: 附表5 細菌性痢疾菌株藥敏結果記錄表監測地區: 縣 縣(鄉鎮) 省級監測點縣級監測點其他菌株號樣品名稱血清型菌株分離日期藥敏試驗日期藥 敏 結 果耐藥數中介數敏感數AMPAMCCFTCTXGENNALCIPTBTRFASMZ抑菌環結果抑18、菌環結果抑菌環結果抑菌環結果抑菌環結果抑菌環結果抑菌環結果抑菌環耐藥性抑菌環耐藥性抑菌環耐藥性說明:1 每批藥敏試驗必須同時做參比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并將結果記錄在本表格內。2 樣品名稱盡量詳細,如腹瀉者糞便,病人血液,生牡蠣,熟豬肉等。3 抗生素需給出中英文全名及英文縮寫,表格中使用英文縮寫。氨芐西林(AMP)、阿莫西林(AMC)、頭孢噻吩(CFT)、頭孢噻肟(CTX)、慶大霉素(GEN)、萘啶酸(NAL)、環丙沙星(CIR)、四環素(TBT)、利福平(RFA)、復方新諾明(SMZ)。藥敏結果判定標準:NCCLs手冊2005版。抑菌環記錄單位mm 。藥敏結果記錄:S(敏感)、19、R(耐藥)、I(中介)。檢測單位: 檢測者: 填表單位: 填表日期: 附表6 細菌性痢疾菌株藥敏結果匯總報表監測地區: 縣 縣(鄉鎮) 省級監測點縣級監測點其他抗菌素名稱檢測菌株數耐藥菌株數耐藥率(%)敏感菌株數敏感率(%)備注氨芐西林(AMP)阿莫西林(AMC)頭孢噻吩(CFT)頭孢噻肟(CTX)慶大霉素(GEN)萘啶酸(NAL)環丙沙星(CIR)四環素(TBT)利福平(RFA)復方新諾明(SMZ)檢測單位: 檢測者: 填表單位: 填表日期: 附表7 細菌性痢疾監測菌株登記表監測地區: 縣 縣(鄉鎮) 省級監測點縣級監測點其他序號菌種號發病日期采樣日期分離日期保存日期菌株來源血清學分型保存基20、質和溫度備注患者其他(環境、食品等)基質溫度暴發來源散發來源姓名/年齡家庭地址暴發來源散發來源名稱上送單位: 上送者: 上送時間: 接受單位: 接受者: 接收時間: 附表8 細菌性痢疾監測防制工作檢查考核登記表被檢查單位 檢查日期 檢查人員 檢查項目具體內容檢查結果存在問題備注組織管理機構人員有無具體承擔監測工作任務的科室有無明確負責人有無專職承擔監測任務的專業人員培訓有無開展本級培訓有無接受上級培訓經費使用有無上級補助監測經費經費使用情況(項目及額度)監測工作開展情況一般資料收集有無收集一般資料,資料是否完整疫情報告與調查報告及時性、調查處置及時性和規范性暴發疫情監測有無按方案開展病原學監測21、有無按方案開展監測點監測工作有無按方案開展資料質量資料完整性有無實施計劃和年度總結有無開展各項工作的記錄和過程性材料(完整性)各類監測報表是否齊全上報及時性各類監測報表、總結、調查報告是否及時上報(查上報記錄)附件1 細菌性痢疾暴發疫情調查指南1、調查準備 通過上報信息、電話交流對此次暴發的基本情況和分布特征做一般性了解,確定調查組人員,明確調查任務、內容與方法,準備使用的調查表格,相應的檢驗試劑和儀器、個人防護與消殺設備趕赴現場。2、核實診斷 到達現場后首先通過訪視病人、醫生和能提供病人患病信息的人,檢查實驗室檢測結果,對臨床標本或獲得的分離菌株應送平行的或上一級檢驗實驗室重復檢測,以進行診22、斷的核實。3、調查暴發的基本情況(1)暴發開始的時間,首發病例起始及發展過程。(2)波及范圍,病例數及三間分布。(3)發病地近期人群的生活和活動等情況(飲食、水源,集會、外出交往活動等),有無與本次暴發發生的因素。4、確定暴發,形成發病原因假設經初步調查分析明確診斷,掌握病例的數量和分布及可能的原因。判定是否為暴發及嚴重程度,形成暴發原因假設。5、確定暴發病例(1)確定病例與密切接觸者定義:根據已知暴發病例的主要癥狀、有無接觸史、體征和實驗室檢測,結合本次暴發的時間、地點,參考痢疾的診斷標準確定疑似病例、診斷病例、密切接觸者的定義。(2)對發現的病例進行甄別,確定是否為痢疾病例,是否為此次暴發23、的病例。6、初步分析(1)流行特征分析 三間分布分析。(2)傳播方式分析 找出共同的暴露因素及其他傳播方式。(3)暴發原因分析 圍繞病人感染時間前后,追查并對比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產及活動情況,找出與感染有關的因素,推斷出主要的傳播因素及傳染源。7、采取防治措施針對控制傳染源與切斷傳播途徑,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做好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飲食、消滅蒼蠅),對疫點進行消毒,對健康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8、補充調查 隨調查的深入、假設的提出和驗證的需求、以及控制和預防工作的展開,根據需要及時開展補充調查,包括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確定暴發的來源、傳播因素,以及采取措施后的發病特點,驗24、證有關暴發原因假設。9、調查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疫情概況、首發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臨床特征、傳播因素、傳播鏈和流行趨勢分析、菌株的實驗室檢測項目和結果、感染譜的分析、控制措施和效果評估等。附件2 細菌性痢疾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一、標本采集、運送、包裝、保存、接收可采用便盒留便、肛拭或采便管采便。便盒留便:留取糞便時應采集新鮮糞便的膿血部分、粘液部分、水樣便或稀便。便量15g。集體腹瀉或食源性暴發患者糞便采集的數額,應根據患者人數的多少,決定采取標本的數量。當懷疑患者為菌血癥時,應以無菌操作,從靜脈血管采取1015 mL血液,放入加有EDTA抗凝劑瓶中送檢。所采取的糞便標本應盡快送檢25、,不得超過 2 h送到化驗室,否則標本應放入Cary-Blair運送培養基中,運送時間超過2h者,應在冰浴條件下送檢。送交分型分析菌株的接收要求:1)經過分純的沒有污染的菌株; 2)分離菌株應該用甘油半固體保存;3)與分離菌株相對應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資料;4) 經血清和生化證實為志賀菌。二、糞便標本志賀菌的分離方法1、分離方法(1) 用接種環多點沾取標本病變部分,直接劃線分離于SS、EMB(或HE、麥康凱)瓊脂平板。37培養24 h。(2) 血液培養將采取的抗凝血液標本,放入葡萄糖肉湯,37培養,逐日觀察結果。一般13 d內陽性較高。為提高陽性檢出率,可以在標本中加入0.5 mL OP26、乳化劑(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使血球溶解,以提高陽性檢出率。(3) 挑選可疑菌落從37培養 1624 h的分離培養基上,觀察挑選可疑菌落,其形態為無色,半透明,圓形,濕潤、光滑、突起,大小為12mm;挑選可疑菌落,接種 TSI和葡萄糖半固體或綜合培養基,先劃線后穿刺,做好標記,放37培養 16 h以上,觀察結果。2、初步生化反應志賀菌屬在 TSI上的生化反應為:斜面紅色,底層產酸黃色,不產氣。在葡萄糖半固體管內產酸為黃色,不產氣,無動力。在綜合培養基上為:斜面紅色中立段產酸黃色,底層綠色,無動力,福氏志賀菌 6型在上述三種培養基中,有時可產生少量氣體。3、生化學鑒定(1) 凡屬志賀氏菌屬的培養27、物,應符合表Al所列的生化特性。(2) 志賀菌屬分為四個生化群。血清學分型與生化反應不一致者,均為非志賀菌。(3) 生化反應或血清學反應可疑的培養物,均應做革蘭氏染色鏡檢,并加做V.P、苯丙氨酸、西蒙氏檸檬酸鹽、賴氨酸和葡萄糖n銨試驗,與有關的細菌相鑒別。表Al 志賀氏菌屬系統生化反應項目ABCD項目ABCD靛基質dd(-)-水揚素-甲基紅+D-側金盞花醇-V.P.-+肌醇-Simmons檸檬酸鹽 -D-山梨醇ddd-硫化氫-L-阿拉伯糖dd+尿素-棉子糖-d-苯丙氨酸-L-鼠李糖d-(+)賴氨酸-麥牙糖(-)d(-)(+)精氨酸-(-)-D-木膠糖-(-)-鳥氨酸-覃糖(+)d(+)+動力-28、纖維二糖-明膠-甲基-D-葡萄糖苷-KCN-七葉靈-丙二酸鹽-密二糖-d(-)(-)D-葡萄糖產酸+D-阿拉伯糖-D-葡萄糖產氣-ONPGd-+乳糖-(d)D-苷露糖+蔗糖-D-苷露醇-+衛矛醇-注:十, 90100陽性;(),7689陽性;d, 2675陰性; (d),遲緩陽性,72 h以上。-,010陰性; (-),1125陰性;附件3 細菌性痢疾藥敏試驗技術規范藥敏試驗根據美國臨床標準委員會(NCCLS)推薦的K-B瓊脂法進行,藥敏紙片選擇中國生物制品鑒定所藥敏紙片,試驗所選擇藥物必須包括下列抗生素:氨芐西林(AMP),阿莫西林/克拉維酸(AMC),頭孢噻吩(CFT),頭孢噻肟(CTX)29、,慶大霉素(GEN),萘啶酸(NAL),諾氟沙星(NOR),四環素(TBT),利福平(RFA),復方新喏明(SMZ)。 1 操作方法:(1)將待檢菌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平板,37培養1618小時,然后挑取普通營養瓊脂平板上的純培養菌落,懸于3ml生理鹽水中,混勻后與菌液比濁管比濁。以有黑字的白紙為背景,調整濁度與比濁管(0.5麥氏單位)相同。(2)用無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壁上擠壓去掉多余菌液。用棉拭子涂布整個M-H培養基表面,反復幾次,每次將平板旋轉60度,最后沿周邊繞兩圈,保證涂均勻。(3)待平板上的水分被瓊脂完全吸收后再貼紙片。用無菌鑷子取藥敏紙片貼在平板表面,紙片一貼就不可再拿起。每個平30、板貼5張紙片,每張紙片間距不少于24mm,紙片中心距平皿邊緣不少于15mm。在菌接種后15分鐘內貼完紙片。(4)將平板反轉,孵育1824小時后取出,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從平板背面測量最接近的整數毫米數并記錄(附表5)。抑菌環的邊緣以肉眼見不到細菌明顯生長為限。有的菌株可出現蔓延生長,進入抑菌環,磺胺藥在抑菌環內出現輕微生長,這些都不作為抑菌環的邊緣。結果判斷依據鑒定所藥敏紙片判定標準。(5)每次藥敏試驗必須用ATCC 25922大腸桿菌做質控。只有當質控菌株的抑菌圈直徑在允許范圍內測試菌株的結果才可以報告。0.5麥氏比濁管配制方法:0.048M BaCL2 (1.17% W/V BaCL31、2 . 2H2O) 0.5ml0.36N H2SO4 (1%, V/V) 99.5ml將二液混合,置螺口試管中,放室溫暗處保存。用前混勻。有效期為6個月。2 注意事項:(1) 制備MH瓊脂平板應用直徑90mm平皿,在水平的實驗臺上傾注。瓊脂厚為40.5mm(約25-30ml培養基),瓊脂凝固后塑料包裝放4保存,在5日內用完,使用前應在37培養箱烤干平皿表面水滴。傾注平皿前應用pH計測pH值是否正確(pH應為7.3)。pH過低會導致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失效,而青霉素活力增強。(2) 藥敏紙片長期儲存應于20,日常使用的小量紙片可放在4,但應至于含干燥劑的密封容器內。使用時從低溫取出后,放置平衡32、到室溫后才可打開,用完后應立即將紙片放回冰箱內的密封容器內。過期紙片不能使用, 應棄去。(3) 不穩定藥物如亞胺培南, 頭孢克洛, 克拉維酸復合藥等, 應冷凍保存, 最好在-40 以下。(4) 保證質控菌株不變異的簡便方法,將新得到的凍干菌株接種含血的M-H平板復活。然后每株細菌接種10支高層瓊脂管,放置冰箱保存。每月取出一支,傳出細菌供常規用。待用剩至最后一支,可傳種在M-H平板上,再接種一批高層瓊脂管備用。如此可保證原始菌種永不接觸抗菌素。3質量控制:(1)質量控制方法 是用與常規實驗相同的操作方法,測定質控菌株的抑菌環。應使用新鮮傳代的菌種。接種菌液的涂布方法等均同常規操作,測定的抗菌素33、種類也應與常規測定的種類相同。按表2所列的數據測定相應菌株的抑菌環,并記錄結果。(2)質控試驗頻率 用新一批MH瓊脂或新抗生素紙片時做質控。每日試驗時, 同時做質控監測系統整體質量。在每日合格的基礎上,可改為每周做。一個藥物/細菌組合連續30天的抑菌圈直徑結果中, 超出準確質控范圍的不多于3個,如符合要求, 每一質控菌株可以每周進行質控而不必每日進行。(3)失控一旦發現失控,應從培養基、紙片、接種菌液等方面去查找原因,并及時糾正。無明顯錯誤而出現失控結果時要恢復每天質控, 直至找到錯誤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為止;用合適質控菌株連續測試5天, 所有5個抑菌圈直徑都在允許范圍內;恢復每周作之前,應有334、0個試驗日有滿意結果。附件4 細菌性痢疾菌種管理技術規范1. 菌株保存與移交每分離出一株細菌,即建立菌株保存檔案(附表4),詳細記錄菌株的來源、分離的時間和地點及取材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學基本特征;同時準備2支半固體,每管加3.5ml半固體,用接種針挑取菌落接種半固體,37培養18小時。管內加入石蠟使隔絕空氣,室溫或4避光保存。一管保存在當地實驗室,另一管附菌株檔案送到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經過復核鑒定后保存,每次移交均填寫交接記錄。2. 菌種復核監測點所有的菌種逐級送至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核。3. 室內質量控制實驗室應定期進行室內質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3月份發放一組考核菌株,檢查檢驗人員的水平。考核菌株可隨機從下列標準菌種中挑選:痢疾菌、其它沙門菌和腸桿菌科其它菌屬。考核結果記錄保存。如果出現問題,組織檢驗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分析,查找其錯誤結果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