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3萬噸水性涂料項目突發環境事故應急案(2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61240
2022-08-30
27頁
59.54KB
1、年產3萬噸水性涂料項目突發環境事故應急案2017年3月1日 1總則1.1編制目的建立健全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機制,提高企業應對涉及公共危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2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國家突法環境事故應急預案及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預案。1.3 事故分級按照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進行事故分級。 滿足下列情形之一者,為特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u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的;u 有人員中毒死亡的;u 事件危害可引起2、大面積污染,跨區域污染,并有迅速擴大或發展趨勢的。 滿足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重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u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u 有人員出現明顯中毒癥狀的;u 事故危害影響到周圍地區、經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進一步擴大或發展趨勢的。 滿足下列情形之一者,為較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u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u 有人員出現中毒癥狀的事件;u 事故危害在一定范圍內,經自救或組織救援能予以控制,并無進一步擴大或發展趨勢的。 一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u 由于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千元以上、萬元以下(不含萬元)的環境污染事故。u 1、一3、般環境污染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不含10000元)的; 2、較大環境污染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由于污染和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不含50000元)的,人員發生中毒癥狀的,因環境污染引起廠群沖突的,對環境造成危害的; 3、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不含100000元)的,人員發生明顯中毒癥狀、輻射傷害或可能導致傷殘后果的,人群發生中毒癥狀的,因環境污染使社會4、安定受到影響的,對環境造成較大危害的; 4、特大環境污染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00元以上的,人群發生明顯中毒癥狀或輻射傷害的,人員中毒導致死亡的,因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的正常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的,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1.4適用范圍適用于貴州聯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環保型水性涂料項目發生的可能成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事故或險情。l.5工作原則企業在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時,應本著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貫徹如下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加強對環境事故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5、理,建立環境事故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長期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健康,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響應。接受政府環保部門的指導,使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成為區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3)堅持平戰結合,專兼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做好應對6、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應急系統做到常備不懈,可為本企業和其它企業及社會提供服務,在應急時快速有效。2組織指揮與職責總指揮熊焱)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組織指揮與職責結構圖主管反饋副總指揮(李春約)涂料項目負責人(李廣)反饋分管反饋監管變電站應急救援職責(孫貴全 ) 倉庫應急救援職責(吳克飛 ) 質檢部應急救援職責(許成革) 采購部應急救援職責(劉光玉 ) 計劃部應急救援職責(池應坤 ) 工程應急救援職責(袁勝陽) 財務應急救援職責(馬永金) 行政應急救援職責(施婕) 人力應急救援職責(胡貴琴) 3 預防和預警3.1企業基本信息公司簡介:聯和能源投資7、控股有限公司是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設立,由金世旗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天城投集團(股票代碼:000540)控股股東】控股,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致力于清潔能源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投資和控股公司。公司注冊資本三億元。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包括: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利用、水煤漿技術、油水煤漿、煤制清潔燃料成套技術開發利用;新材料、煤層氣、頁巖氣開發利用;新型建筑材料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開發利用;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利用;綠色環保技術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公司成立至今,一直以技術創新為動力,質量控制為核心,目前核心技術主要為新材料技術、新型建材技術、水煤漿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綠色環保技術等。公8、司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保證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的穩定。實現公司快速發展,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為推動我省“十二五”工業強省戰略實施,聯和能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貴州聯和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全面負責黔南州硅工業綜合開發基地建設。貴州聯和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聯和能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8000萬元。公司以新型建材為切入點,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市場資源,拓展硅產業領域,延長原有產業鏈,提升產業等級。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以硅為核心,以新材料、新能源為兩翼的硅產業航母。完成硅產業鏈條上優質資源的整合,并最終打包上市,通過資本運作和擴張,成為硅產業的超大9、型企業。公司成立后將整體負責黔南州硅工業園區綜合開發項目的投資、建設與運營。園區項目建成后,形成了硅鈣板生產基地、加氣磚生產基地、環保涂料生產基地、高純硅微粉生產基地。自然概況1、交通區位:距離貴陽、都勻、凱里均在1小時車程內,距離龍洞堡機場均40公里;鐵路:黔桂鐵路與湘黔鐵路從貴定到貴陽站共軌,從項目地中間穿過,靠近高平鋪火車站,客貨兩運,可辦理整車貨物發到;公路:項目東側臨近貴新高速匝道口盤江出口,國道210由西到東經過地塊,通往都勻;港口:地塊靠近江界河港口,可北上烏江;紅水河、八總建設有500噸級港口,南下廣州1300海里。2、地形、地質、地貌貴定全縣為淺中切割高原中山地貌類型,平均海10、拔10001300米,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巖溶地貌類型,谷嶺相同,群山林立,溶洞遍布。全縣高峰斗篷山海拔1961米,堪稱黔南屋脊。地勢變化不大,位于傾斜岥平緩地帶,總體上說,西高東低,場地范圍內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3氣象、氣候貴定縣地處東亞季風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和季風活動的共同影響下,形成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多云霧照、溫差不大,氣候宜人的氣候特點。季風氣候因環流大氣及地形的影響而呈多樣性、垂直差異明星。氣候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4、水文貴定地處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全縣大小河流144條,河網密度0.446公里,水能11、儲藏量133711千瓦。項目所在地盤江鎮境內有大小河流10余條,主要有甕城河、龍里河、全部注入清水河,然后進入烏江,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水域面積2279.3畝。項目所在地附近無地表水體露出,東邊1.5km處為甕城河,為該項目的受納水體,該河縣境內全長95.6公里,流域面積1180.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2.46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287.5米,岥降3%,水力資源理論儲量74136,92千瓦。項目擬建場區無地下水出露,場地東南800米處有一村民生活用水井,名為冒沙井,區域內地下水為大氣降水補給,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徑流,在地勢低洼處以下降泉的形勢出露地表,最終排入甕城河。5、周圍居民點、敏感點12、信息項目所在地盤江鎮冒沙井,居民12戶,人口90人,有布依、苗族等民族。項目區及附近無文物古跡,僅在下游1.5km處為甕城河。5.1運營期環境影響分析地表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沒有單獨設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大部分生產人員兼為當地居民,不在廠內住宿,大約50位職工在公共宿舍食堂食,項目職工產生的生活污水經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達標排放,排入甕城河,由于項目生活用水較少,處理后做到達標排放,對甕城河影響小。生產廢水主要為涂料配料過程的生產廢水,設計采取在線水循環措施,使廢水循環使用,不外排,循環的總用水量為40m3每天,循環水循環使用不外排,本項目建設了三級生產廢水接收沉淀池,每個污水廠規格3*3*13、2,可以儲存48立方含堿廢水,避免事故排水對甕城河造成影響。環境空氣影響本項目產生揚塵的崗位在配料過程中產生揚塵,已采取設置集氣罩,集氣罩收集率90%,對環境影響小。6、風險分析含堿廢水事故排放可能出現的災害及其后果:1、含堿廢水沉淀池出現滲漏,垮塌,導致廢水池的含堿廢水泄漏,排入甕城河,造成污染。綜合以上分析,本項目環境風險源主要為含堿廢水的事故排放,排放總量為48立方含堿廢水,經過冒沙井的小水溝,排入甕城河,小水溝地勢平緩,距離甕城河1.5公里,含堿廢水的事故排放將對甕城河下游水質造成一定影響。2、預防措施2.1加強安全環保檢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理。2.2污水池的污水及時回抽循環利用,降低水14、位。2.3平時要準備300沙袋,以便急用。2.4備一些漂白劑等化學藥劑,以備急用。2.5其他應急物資楊鏟、應急車輛、挖機等,以備急用。2.6考慮到含堿廢水堿性偏弱,且事故總的廢水量為45立方左右,即使全部垮塌泄漏,公司可以立即在冒沙井的小水溝用沙袋堵水,并用化學試劑進行處理,達標排入甕城河。7預警及措施7.1別及預警相應條件按照突發事故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進行分級。一般實行四級預警制度。即一般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啟動級預警;較大環境污染事故,啟動級預警;重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啟動級預警;特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啟動級預警。根據不同級別的預警,采取相應的15、應急響應措施。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預警級別由指揮部根據各方面有關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展情況的報告做出判斷,向有關部門發布。進入預警狀態后,應當采取的措施:(1)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2)發布預警公告。(3)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與安全管理處立即組織人員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5)針對突發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6)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證明突發性環境污16、染事故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執行。7.2預警聯系通訊方式1、事故所在部門必須立即將事故發生的時間,簡要情況、采取的應急措施、存在問題報告以下部門:(1)、安委辦(聯系電話:)(2)、總經理辦公室(聯系電話:)(3)事故所在部門領導2、安委辦接到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總經理,由總經理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發布應急救援命令;同時通知有關成員、單位迅速趕往現場。有關職能部門接到通知后,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應急救援措施。環境污染事故源廠區平面布置:工藝流程及排污管線(要求標明產污環節、排污口位置);產品在從原料產品存儲的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潛在環境污染事故源基本情況,包括17、事故源的名稱、數量、位置,可能發生事故的時空特點。 3.3預警及措施按照突發事故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進行分級。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證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執行。進入預警狀態后,應當采取的措施:(1)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2)發布預警公告。(3)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4)指令各環境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企業環境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5)針對突發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18、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6)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4應急響應4.1應急響應程序4.2信息報送與處理4.2.1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報告時限和程序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以及負有監管責任的部門發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立即在1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4.2.2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報告方式與內容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從發現事件后立即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19、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 4.3指揮和協調4.3.1指揮和協調機制根據需要,企業成立環境應急指揮部,負責指導、協調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對工作。環境應急指揮部根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情20、況通知有關部門及其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和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各應急機構接到事故信息通報后,應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現場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必須在當地政府和事發單位的協調指揮下堅決、迅速地實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態勢,嚴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發生。應急狀態時,專家組組織有關專家迅速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指揮部領導決策參考。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性環境污染21、事故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為環境應急領導機構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參與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件等級的判定,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各應急分隊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發生環境事故的有關部門要及時、主動向環境應急指揮部提供應急救援有關的基礎資料4.3.2指揮協調主要內容環境應急指揮部指揮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2)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工作;(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22、控工作;(5)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6)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7)及時向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4.4應急監測企業環境監測部門第一時間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進行環境應急監測,掌握第一手監測資料,并配合地方環境監測機構進行應急監測工作。 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展情況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決策的依據。4.5信息發布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要及時發布準確、權威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4.6安全防護4.23、6.1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環境事故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4.6.2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1)根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性質、特點,告知群眾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2)根據事發時當地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確定群眾疏散的方式,指定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安全疏散撤離;(3)在事發地安全邊界以外,設立緊急避難場所。4.7應急終止4.7.1應急終止的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1)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2)污染源的泄漏或釋放已降至24、規定限值以內;(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4)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4.7.2應急終止的程序(1)現場救援指揮部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現場救援指揮部批準;(2)現場救援指揮部向所屬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3)應急狀態終止后,應根據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4.7.3應急終止后的行動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結束后,應組織相關部門認真總結、分析、吸取事故教訓,及時進行整改; 組織各專業組對應急25、計劃和實施程序的有效性、應急裝備的可行性、應急人員的素質和反應速度等作出評價,并提出對應急預案的修改意見。 參加應急行動的部門負責組織、指導環境應急隊伍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5應急保障5.1資金保障5.2裝備保障5.3通信保障 企業要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環境應急處置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各應急部門之間的聯絡暢通。5.4人力資源保障企業要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保證在突發事故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26、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5.5技術保障建立環境安全預警系統,組建專家組,確保在啟動預警前、事件發生后相關環境專家能迅速到位,為指揮決策提供服務。5.6宣傳、培訓與演練5.6.1應加強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普及環境污染事件預防常識,增強職工的防范意識和相關心理準備,提高公眾的防范能力。5.6.2加強環境事故專業技術人員日常培訓和事故源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環境應急處置、檢驗、監測等專門人才。5.6.3定期組織環境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5.7應急能力評價為保障環境應急體系始終處于良好的戰備狀態,并實現持續改進,對各級環境27、應急機構的設置情況、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與執行情況、隊伍的建設和人員培訓與考核情況、應急裝備和經費管理與使用情況等,在環境應急能力評價體系中實行自上而下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工作機制。6后期處置組織實施環境恢復計劃7附則7.1名詞術語定義環境事故:是指由于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群眾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對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和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28、安全的環境事故。環境應急:針對可能或已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件發生或減輕事件后果的狀態,也稱為緊急狀態;同時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泄漏處理:泄漏處理是指對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有毒氣體等污染源因事件發生泄漏時的所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泄漏處理要及時、得當,避免重大事件的發生。泄漏處理一般分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處置兩部分。應急監測:環境應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污染情況和污染范圍而進行的環境監測。包括定點監測和動態監測。應急演習:為檢驗應急計劃的有效性、應急準備的完善性、應急響應能力的適應性和應急人員的協同性而進行的一29、種模擬應急響應的實踐活動,根據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單項演習(演練)、綜合演習和指揮中心、現場應急組織聯合進行的聯合演習。7.2預案管理與更新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預案。7.3地方溝通與協作建立與地方環境應急機構的聯系,組織參與地方救援活動,開展與相關的交流與合作。7.4獎勵與責任追究7.4.1獎勵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應依據有關規定給予獎勵。7.4.2責任追究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工作中,按照有關法律和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追究相應的責任。7.30、5本預案至公布之日起施行。附表1: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序 號項 目主要內容及要求1.總則1.3 事故分級按生命和財產損失、環境污染事故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進行分級1.4 適用范圍應急計劃區:危險目標(裝置區、貯罐區、環境保護目標)2 組織機構與職責工廠、地區應急組織機構、人員;組織機構圖3 預防和預警3.1 環境污染事故源企業基本信息:自然概況、地理位置、氣象及水文資料、環境保護目標(居民點、敏感點);廠區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及排污管線(標明產污環節、排污口位置);潛在事故源的名稱、數量、位置,可能發生事故的時空特點3.2 預防 潛在事故源環境優先污染物的產生、種類和分布以及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 優先31、污染物的快速監測方法和處置技術。 公眾對毒物應急劑量控制規定,醫療救護與公眾健康3.3 預警及措施規定預案級別及分級響應條件;規定應急狀態下的報警、通訊聯絡方式。4 應急響應4.1 應急響應程序應急響應程序方框圖4.3 指揮與協調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組實施應急支援工作;界定事故現場、鄰近區域、控制防火區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泄漏)措施及相應的設備續附表1: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序 號項 目主要內容及要求4 應急響應4.4 應急監測由專業隊伍負責對事故現場進行偵察監測,對事故性質、參數與后果進行評估,為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4.6 安全防護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事故現場、鄰近區域、受事故影響的區域人員的撤離組織計劃及救護4.7 應急終止規定應急狀態終止程序事故現場善后處理,恢復措施鄰近區域解除事故警戒5 應急保障5.3 通信保障應急狀態下各組織機構間、外聯機構的通訊方式5.5 技術保障各專家組的基本情況5.6 宣傳、培訓、演練對工廠鄰近地區開展公眾教育、培訓和發布有關信息相關人員職責及聯系電話上級單位電話公司指揮部成員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