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布拖縣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和布拖縣縣城總體規劃方案(2016-2030年)(2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61390
2022-08-30
27頁
25.20MB
1、四川省布拖縣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和布拖縣縣城總體規劃(20162030)文本主要內容第一章總則一、編制目的為促進布拖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示城市特色和民族地域文化,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布拖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四川省布拖縣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和布拖縣縣城總體規劃(2016-2030)。二、指導思想從布拖縣實際出發,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優勢,克服制約條件,把資源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結合產業發展制定城市規劃,逐步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狀況。強調綠色產業、現代生活、生態環境“三位一體”的協調發展,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的有2、機融合與互動。深入發掘布拖縣的人居文化傳統,彰顯彝族文化特色,并將此理念貫徹于整個規劃。三、規劃依據1、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8);(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1);(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6)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009);(7)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2013)。2、技術標準(1)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2)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2012);(3)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2002);(4)城市藍線管理辦法(2006);(5)城市黃線3、管理辦法(2006);(6)城市紫線管理辦法(2004);(7)城市綠線管理辦法(2002);(8)四川省城鄉規劃條例(2012);(9)四川省中小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暫行辦法(2012);(10)西昌市城鄉規劃技術管理規定(2018);(11)其他相關技術標準。3、相關規劃(1)四川省城鎮體系規劃(2014-2030 年);(2)攀西城市群規劃(2014-2030 年);(3)攀西經濟區發展規劃(2015-2020 年);(4)涼山州“十三五”新型城鎮化規劃;(5)涼山彝區綜合扶貧開發總體規劃;(6)布拖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7)布拖縣旅游發展規劃(2014-2030 年);(84、)布拖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2006-2020 年);(9)布拖縣新村建設總體規劃(2010-2020 年);(10)布拖縣木爾石灰石工業集中發展區總體規劃(2010-2030 年);(11)布拖縣食品藥品工業集中區總體規劃;(12)其他相關規劃。四、規劃范圍1縣域范圍:布拖縣行政區劃范圍,總面積約 1685km。2規劃區范圍:規劃區范圍主要為特木里鎮行政范圍,總面積約 131.87km2。3縣城范圍:即布拖縣城,包括現狀建成區和城市在規劃期內將要拓展的新城區范圍,總面積約 6.14km2。五、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 20162030 年,遠景展望為 2050 年。近期:20162020 年5、;遠期:20212030 年;遠景:20312050 年。第二章城市發展戰略一、城市發展目標“高原明珠、火把之鄉、康養之地、綠色布拖”堅持綠色崛起,推動產業轉型,追求社會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生態環境優美,將布拖建設成為民族文化、自然體驗突出的旅游城市。充分發揮城市的資源和民族文化優勢,到 2030 年把布拖建成為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康養休閑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城市。二、城市發展策略1教育為先策略2生態保育策略3民生為本策略4設施引領策略5文化傳承策略6商旅提升策略第三章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一、區域協調1、交通協調,南連北通,東融西拓,成為川、云旅游線重要節點。2、區域競6、合差異發展,打造涼山南部片區中心城市。3、文旅雙建,標準提升,完善旅游目的地。二、縣域人口及城鎮化發展1、縣域人口和城鎮化水平規劃期內縣域人口以自然增長為主,預測 2020 年縣域人口為 20.4 萬人,2030 年為 27.4萬人。受區域發展帶動,規劃期內城鎮化發展逐步加速,近期 2020 年城鎮化水平約 27%,全縣城鎮人口 5.5 萬人,遠期 2030 年城鎮化水平約 35%,全縣城鎮人口約 9.6 萬人。2、城鎮空間結構規劃空間結構為:一心、兩軸、三板塊、多節點一心:強化分工集聚的發展模式,把縣城(特木里)打造成全縣旅游服務、商貿居住與農產品加工發展核心兩軸:依托國道 G356 和省道7、 S464,形成南、北兩條帶動布拖城鎮與經濟產業的發展軸。加強與西昌、昭覺、普格、金陽、云南、貴州等周邊省市的聯系,積極參與區域競爭與協作,帶動縣域經濟產業發展。以這兩條交通線為軸,帶動縣城及沿線鄉鎮,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綜合服務等行業,形成城鎮與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軸線。三板塊:重點發展三個特色產業板塊,分別是以縣城為主的城鎮與第三產業發展板塊,以樂安鄉、拖覺鎮為主的生態保護、火把文化旅游度假產業板塊,龍潭牛角灣片區發展的沿江特色農業板和港口物流板塊。多節點:充分挖掘鄉鎮的發展潛力,并將具有一定產業發展特色的鄉鎮培養成帶動全縣經濟發展的有力支點。3、等級規模結構規劃根據產業布局和區域地位,將布拖的8、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分為 3 級。城鎮等級結構概括為:一個小城市、六個重點特色鄉鎮以及若干個一般鄉鎮。一個小城市:縣城將擴大規模,發展為小城市,包括以特木里鎮行政區劃為范圍的城市規劃控制區。六個重點特色鄉鎮:片區中心的帶動作用且產業特色鮮明的鎮,包括拖覺鎮、龍潭鎮、樂安鄉、牛角灣鄉、俄里坪鄉、地洛鄉。若干個一般鄉鎮:包括拉達鄉、沙洛鄉、采哈鄉、委只洛鄉、聯補鄉、基只鄉、地洛鄉、烏依鄉、浪珠鄉、四棵鄉等。4、城鎮職能結構規劃縣域城鎮職能劃分為綜合型、旅游服務型、交通工貿型、農貿型、農業型 5 種類型。綜合型:即縣城,主要職能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全縣的旅游服務基地,為全縣居民提供商貿、醫療、9、文教等服務,同時,也是食品藥品生產、農副產品加工業及其他無污染產業基地,以及全縣的交通樞紐。旅游服務型:即樂安鄉、龍潭鎮、拖覺鎮,主要職能為全縣重要的生態度假旅游服務基地,以及其相應行政區劃范圍內的服務中心。交通工貿型:即牛角灣鄉、地洛鄉,主要職能為縣域次級的交通樞紐,兼具物流、貿易等綜合服務職能,以及其相應行政區劃范圍內的服務中心。農貿型:即俄里坪鄉,主要職能為布拖縣重要的畜牧產品交易市場,以及其相應行政區劃范圍內的服務中心。農業型:即其余鄉,是農業鄉鎮,其相應的行政區劃范圍內的行政中心。三、產業發展與布局布拖縣域產業布局結構為:“一核、五心、二軸、一帶、三片區”。“一核”:縣域產業綜合服務10、核;“五心”:拖覺鎮產業服務核心、樂安鄉產業服務核心、牛角灣鄉產業服務核心、龍潭鎮產業服務核心、俄里坪鄉產業服務核心;“二軸”:南北向產業發展主要聯系軸、東西向產業發展次要聯系軸;“一帶”:沿西溪河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三片區”:平壩低山生態養殖區、高山經濟林果種植區、沿江河谷優質水果示范區。1、產業發展重點布拖經濟發展應突出生態經濟特色,重點通過生態農業和原生民族文化、火把文化帶動國民經濟、產業體系、城鎮建設和社會文化的整體發展。2、農業發展與布局從市場化配置、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入手,科學合理布局,使河谷、二半山、高山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三帶”經濟發展模式。在沿江地帶大力發展早熟蔬菜、11、亞熱帶名優水果。3、工業發展與布局按照“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理念,突出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第二產業的布局結構為“兩區一帶”,即:食品藥品工業園區、鈣產品工業集中區和西溪河交際河新能源能源產業帶。3、物流服務業發展與布局結合布拖縣現狀及規劃的道路與河流水系狀況,規劃物流產業結構為:“一園區、兩中心、三通道、五配送”四、旅游發展規劃1、旅游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布拖縣生態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提升核心旅游資源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建設面向攀西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2、旅游形象定位構建“火把原鄉行,樂安濕地游”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布拖旅游產品核心競爭力,通過12、營銷組合和營銷策略,逐漸擴大市場的影響力,提高市場知名度。3、布局結構將全縣旅游發展的總體布局概括為“一城、兩軸、三區”的發展格局。一城:一座高原火把旅游城兩軸:南北向旅游發展主要軸線、東西向旅游發展次要軸線。三區:劃打造三個精品旅游區,分別是高原沼澤濕地生態旅游區、原生態彝族風情體驗旅游區、龍潭冬日陽光度假旅游區。五、綜合交通規劃1、鐵路積極配合建設成(都)昆(明)鐵路復線,遠景建設香格里拉西昌昭覺雷波宜賓方向鐵路,昭覺布拖金陽昭通方向鐵路。2、高速公路西昭高速:西昌通往昭通方向的高速路,在布拖縣域外圍東北方向,該高速路在地洛鄉特基村位置與國道 G356 形成互通口。宜攀高速:宜賓至攀枝花方13、向的高速公路,建于布拖縣南部金沙江北岸,與省道 S464在羅家坪形成互通口。西巧高速:西昌至云南巧家方向的高速路,估計遠期投入建設,建于布拖縣西部普格縣境內,可通過省道 S464 互通連接到布拖。樂云高速:樂山至云南昆明的高速路,南北穿越布拖縣西部普格縣境內,可通過省道 S464互通連接到布拖。3、國道省道國道 G356:北接國道 G245 西至西昌,東至昭覺,國道 G356 從布拖縣境自北經過拉達、縣城、九都、火烈、地洛到金陽縣。國道 G353:平行于金沙江北岸的省道,西連寧南縣在布拖縣境內自北向南經過合井、羅家坪、牛角灣到金陽縣。省道 S464:西接普格縣,在布拖縣境內經烏科、縣城、補爾、14、洛古、拖覺、覺撒、美撒、包谷坪、龍潭鎮、羅家坪跨金沙江至云南巧家縣。4、水運交通對接金沙江航道整治和港區、碼頭的建設,積極發展區域的水上客貨運航線和旅游航線,修建金沙江白石灘港口作業區,選址于牛角灣白石灘口,規劃金沙江、西溪河的旅游度假碼頭 34 個。六、“三區三線”劃定與管制1、“三區三線”空間格局結合“三區三線”空間格局(三區指城鎮、生態、農業三類空間,三線指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落實布拖縣“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2、城鎮空間與城鎮開發控制線布拖縣城鎮空間包括縣城主城區(特木里鎮)、拖覺鎮、龍潭鎮等城鎮開發建設區和開發建設預留區,以及食品藥品產業園、白石灘港15、口物流園等產業集中區。劃定的城鎮用地邊界線,為城鎮根據規劃進行建設的發展用地界線。3、農業空間與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劃定:布拖縣的農業空間相對集中在布拖縣中部特木里至拖覺片區的平壩區內,零散分布在其他鄉鎮區。4、生態空間與生態保護紅線以生態優先為基本理念,劃定生態空間面積占縣域總面積比例達 60%以上。集中分布在貫穿縣域東、西、山區及山前地區、南部金沙江及北岸地區,沿主要交通干線生態廊道,以及樂安濕地、地下水源保護區、級和級保護林地等生態斑塊所在區域。第四章城市規劃區統籌依托規劃區現狀基礎、交通條件和生態特色,規劃區形成“兩條發展軸、三大功能區”的空間格局。1、“兩條發展軸”:16、依托國道 G356 和省道 S464 形成西北至東南方向和西南至東北方向的兩條經濟發展軸線。2、“三大功能區”:縣城:是布拖縣人口、產業、服務匯集之地,建設成為攀西經濟區東部區域中心城市。縣城包括老城片區、行政辦公片區、郊野公園片區、教育園區、工業片區、田園綜合體等。遠期建設用地總面積控制在 6km2。農業生產區:是布拖縣城糧油、蔬菜、水果供應基地,主要分布縣城周邊,東北地勢較平坦區域。生態涵養區:包括周邊村域山體生態綠化區域,保持現有水土涵養發展區延伸,促進生態特色城鎮建設發展。第五章縣城總體規劃一、城市性質與職能1、城市性質縣城是布拖縣的行政、商貿服務中心,以彝族阿都文化、自然生態為依托的17、休閑旅游城市,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2、城市職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彝族文化旅游為主要特色的休閑旅游城市。特色農產品種植和深加工基地。攀西經濟區重要的配套產業基地。四川省重要的清潔能源開發區。縣域層面城市職能:布拖縣縣域綜合中心,為全縣域提供居住、商貿、行政、教育等多樣化的服務基地;縣域旅游文化的大本營,服務接待基地;食品藥品產品加工業及其他無污染產業基地;縣域客貨運交通樞紐。二、城市規模1、人口規模近期(2020 年)縣城人口 2.5 萬人。遠期(2030 年)縣城人口 5.0 萬人。2、用地規模2020 年縣城建設用地規模約 3.17km2,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約 126.96m2。2030 18、年縣城建設用地規模約 6.14km2,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約 122.79 m2。3、城鎮建設用地控制根據布拖縣資源、環境條件,重視集約和節約利用土地,合理控制城鎮規模,遠景縣城城市用地規模 15.0 km2。三、空間規劃結構抱山結水,濃墨重彩,鷹展雙翼,產城一體,形成“一冠、一體、兩翼”空間結構形象。一冠:郊野公園、田園綜合體慢游區一體:外環路內縣城中心城區兩翼:北翼食品藥品工業園區、南翼教育文化產業園區以空間形象為基礎,最終形成“一核,兩軸,四區,多組團”的功能結構。一核:依托行政辦公組團及周邊配套,形成縣級綜合服務核心。兩軸:沿嘎子街方向城市發展主軸線;沿都寨大道方向城市發展次軸線。四區:郊19、野公園、田園綜合體漫游區;食品藥品工業園區;教育文化產業園區;外環路內縣城中心城區。組團:郊野公園組團,田園綜合體組團,工業產業園組團,農業產業園組團,蘇嘎居住組團,火把廣場組團,行政辦公組團,日切果木居住組團,民主居住組團,老城商住綜合組團,濱河新區商業組團,洛日居住組團,教育文化園組團,及發展備用地所能承載的相關組團。四、道路交通規劃1、對外交通布局國道 G356 和省道 S464 分別沿縣城邊沿北部、南部通過,使得縣城向東南西北對外交通貫通,客運站新建在南部新城,貨運站結合工業園區物流園綜合管理建設。2、城市路網結構城區道路網布局結合現狀道路、地形和城區擴展方向確定,主要呈方格網布局,縱20、橫向道路走向接近平行原有道路,規劃形成內外兩條環線,主干路網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 5 公里。城區道路等級劃分為過境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慢行路五類道路。過境路:國道 G356 和省道 S464,規劃在城區外圍繞過,不再穿越城區內部。主干路:規劃形成十字結構,西北東南向嘎子街,主要為交通性主干路,東北西南向都寨大道,主要為生活性主干路;城區外圍新建一圈環路,形成主干路,與國道省道局部共段。次干路:連接城區主干路,聯系城市組團。支路:連接城區次干路,提高交通可達性。慢行路:規劃形成慢行交通系統,滿足步行或自行車等非機動車出行需要,貫穿郊野公園、濱河綠地、特木里河商業街等。五、綠地體系規劃規劃結構21、為:“一心、兩帶、多廊、多節點”。一心:郊野公園綠心,整個片區“原生態山水、文化、民俗、餐飲、運動、博覽”等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板塊。兩帶:沿特木里河濱水景觀帶,以“動”為主,結合特木里河形成休閑康養、民宿體驗、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休閑商業板塊;沿民主河濱水景觀帶,以“靜”為主,規劃形成生態綠化、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等為一體的田園風光板塊。多廊:圍繞縣城河流水系,形成景觀廊道,打造慢行系統。六、市政基礎設施工程1、給水工程規劃期末縣城最高日需水量約 3.0 萬 m3/d。現有水廠由現在的供水能力 0.6 萬噸/日提高到 1.5 萬噸/日。新建工業園區給水廠,供水能力 2 萬噸/日。2、排水工程規劃期22、末縣城平均日污水量約為 1.9 萬噸/日,并適當留有余量。原址擴建現狀污水處理廠,污水經管道收集后送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規劃布拖縣城污水處理采取二級生化處理。遠期處理規模為 2 萬 m3/d,用地規模約 22.5hm2。3、電力工程規劃期末縣城內總用電負荷約為 87132KW,取同時使用系數 0.7,則實際使用負荷約為60992KW。規劃保留現狀 110 千伏變電站,主變容量為 50+31.5 兆伏安,作為縣城的供電電源。保留控制區內現狀 110 千伏架空線路走廊,按每回路 30 米范圍控制。4、通信工程縣城近期電話用戶 1.5 萬線,設備容量為 1.8 萬門,遠期 4.2 萬線,按遠期實裝23、 0.8 計,則預測設備容量為 4.9 萬門,取 5.3 萬門。保留縣城現狀各座大型通信局(所),包括現狀布拖電信機樓、布拖郵政支局、布拖有線電視中心和移動通信機樓。5、燃氣工程規劃燃氣以管道燃氣供應為主,瓶裝氣供應為輔。規劃管道氣化率為 90%,其余為使用瓶裝氣。預測管道天然氣全年近期 2020 年約 2.5 萬立方米/年,遠期 2030 年全年用氣約 9.6萬立方米/年。規劃在城區北側臨近工業園區處修建壓縮天然氣儲配站(實地選址要滿足城市安全的要求),年供氣量 250 萬 Nm3,用地規模約 0.5hm2。6、環衛工程遠期縣城生活垃圾日產生量約 50 噸。實行“戶組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24、縣處理”收運模式,縣城生活垃圾近期運往布拖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遠期運往規劃新建的布拖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七、空間發展時序1、近期建設規劃規劃至 2020 年,縣城城市人口規模 2.5 萬人,建設用地 3.17km2。近期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是現有城市空間的內部功能調整,以及外圍適當的空間拓展,即在現狀城市建成區的基礎上,集中開展特木里河南岸的建設。2、遠期建設規劃建議按本規劃中相關內容實施落實。2、遠景發展構想遠景設想城市總人口規模約為 15.0 萬人,人均用地標準約 100m2,城市用地規模控制在 15km2。依據本次規劃城市開發控制邊界線 19.6 km范圍,完全能承載縣城遠景建設用地規模,圍繞 2030 年用地規模向外拓展,遠景規劃布局結構宜沿用現有功能結構,充實“一核,兩軸,四區,多組團”的功能結構。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