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預案(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奈何
編號:561931
2022-08-30
21頁
51.54KB
1、牡丹江市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預案一、總則(一)目的為最大限度的控制重大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特制定本預案。本預案所提重大病蟲害是指突發性、暴發性、流行性、危害性大的,對農業生產形成巨大威脅,造成嚴重危害的病蟲害。主要指蝗蟲、粘蟲、草地螟、稻瘟病等病蟲害。(二)原則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構建長效管理與應急處理機制為根本,全面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監測、早防治”的原則,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將防治工作納入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保障農作物生產的安全,促進我市農業的發展。(三)編制依據(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24條。(2) 農藥管理條例(3) 農藥管2、理條例實施辦法(4) 溫家寶總理二年農作物重大病蟲發生趨勢預報的批示(國務院辦公廳專報信息第30期)(5) 2002年中央2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02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意見的通知(6) 關于抓緊做好草地螟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農業部內部傳真電報)(7) 關于切實做好草地螟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全國農技中心文件(1999)農技(測)字第49號)(8) 關于安排秋季重大病蟲鼠害緊急防治補助經費的請示(農發1998109號)(四)適用范圍本應急預案適用于我市農區蝗蟲、粘蟲、草地螟、稻瘟病等突發性病蟲害的應急防治,直接輻射、服務面積為6個縣(市)4個城區的680萬畝農作區。二、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3、務(一)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市政府成立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指揮部,指揮部領導成員如下:總指揮: 牡丹江市主管農業市長 副總指揮: 牡丹江市市政府秘書長牡丹江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成員: 牡丹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牡丹江市農業委員會生產科科長寧安市政府農業委員會主任海林市農業委員會主任穆棱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林口縣農業委員會主任東寧縣農業委員會主任綏芬河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東安區農業委員會主任西安區農業委員會主任陽明區農業委員會主任愛民區農業委員會主任牡丹江市財政局副局長牡丹江市氣象局副局長牡丹江市交通局副局長牡丹江民航站副站長牡丹江市市委宣傳副部長牡丹江市工商局副局長牡丹江市環保局副局長牡丹江市衛生局副局長4、牡丹江市技術質量監督局副局長牡丹江市供銷社副主任。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技術指導組、咨詢組、宣傳報道組、保障組、交通運輸組、救災組。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委員會生產科。指揮部(負責人:市主管農業市長、市農業委員會主任):負責組織領導全市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的組織管理、監督檢查工作,決定啟動和停止應急預案,決策有關重大事項。辦公室(負責人:農委副主任、生產科科長):負責各部門間的聯絡、協調和組織工作,起草指揮部辦公室上報材料、疫情快報、有關會議的領導講話、會議紀要等,實施防控應急預案,對疫情發布、解除的口徑及各類宣傳材料把關,指導地方完成當地的應急處置工作預案,統籌協調防控工作。技術指導組(負責人:市5、農業技術技術總站站長、植保站站長):負責處理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具體技術指導,病情、蟲情監測及信息發布,組織有關專家提供防控及現場指導。對擬公布的解除疫情進行確認。清理、修訂和制定相關技術規范。咨詢組(負責人:市植保站站長、市氣象局副局長):負責解決重大病蟲害中相關的技術疑難問題以及提供相關氣象形勢分析。宣傳組(負責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農委副主任):負責匯集、分析、審核地方上報的疫情,掌握防控工作進展及疫情解除信息,提出疫情發布意見;組織新聞發布會、記者采訪、專家講座或訪談,編印和發放科普宣傳材料等,收集匯總外界對有關疫情公布的反應。保障組(負責人:市財政局副局長 市工商局副局長 市技術質6、量監督局副局長 供銷社副主任)為防控工作提供資金。負責向財政廳等部門協調爭取應急處置經費。監督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評估實施效果,制定相關產業扶持政策。為防控工作提供物資保障。市供銷社、生產資料等相關部門儲備充足的藥械、藥劑及防護用具等農用物資。工商部門、技術質量監督局負責對應急處置所需的農用物資的質量、價格等進行監督檢查,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成為救災物資及一些不法商家哄抬物價。交通運輸組(市交通局副局長 民航站副站長):在重大病蟲害發生期間,調備農用物資運輸車,病蟲災情指揮車,保障農用物資運輸暢通無阻。民航部門要保障重大病蟲害大面積發生時,能夠隨時進行農藥飛防。救災組 (衛生局副局長 環保局局長7、):在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現場,衛生部門對發生農藥中毒的人員,應能夠立即進行組織搶救;環保部門應及時對施藥現場的水源、空氣、土壤等進行監測,避免人畜中毒。一旦啟動本預案,各工作組成員立即進入應急工作狀態,按職責分別做好各項工作。(二)組織體系框架由牡丹江農業委員會的相關部門負責重大病蟲害發生和危害趨勢的信息調查和匯總匯報,牡丹江市農業委員會根據預警信息、協調財政等相關等部門制定生物災害防治決策,并通過各級農業委員會組織實施。見圖一牡丹江市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組織體系框架圖預警信息采集(農委相關部門)財 政部 門咨 詢機 構防治決策制定(牡丹江市農委)農 資 供應 機 構質 量 監督 部 門防治決策8、實施(各級農委)現場指揮 機 構新 聞媒 介相關信息發布現場組織防治農 戶參 與技 術信 息監督與評估(市農委及相關部門)牡丹江市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組織體系框架圖(圖一)三、預防預警機制(一)預防預警信息預警信息主要來自于全市各級病蟲監測站,按照突發性病蟲害的分級,對蝗蟲、稻瘟病、草地螟等突發性病蟲害實行監控。根據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由市突發性病蟲害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將預警信息匯總、分析后,報突發性病蟲害領導小組,確定突發性病蟲害的發生程度、發生范圍,第一時間報送市政府,并確定防治適期。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疫情時,都應當及時向上級行政、業務主管部門報告,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9、人隱報、緩報、謊報。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疫情調查信息報告責任制,明確報告責任人。(二)預防預警行動依據“五統一”的原則,即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供藥、統一時間、統一檢查,組織開展大面積的應急防治。在突發性病蟲害達到大發生年份,要啟動防治預案,采取統防統治行動。(三)預警支持系統預警支持系統體系為:國家重大病蟲監測分中心(省級)-區域病蟲監測分中心(縣級)-鄉鎮病蟲監測站。四、應急響應(一)分級響應程序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綜合分析重大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根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指標,參考本地的防治經濟閾值,確定是否啟動預案。具體為草地螟、粘蟲、蝗蟲發生面積50萬畝以上,稻瘟病發生10、面積30萬畝以上,疫情三級時啟動本預案。應急響應等級標準為田間挑治和統防統治。根據重大病蟲害的危害規律、發生范圍、分布區域和氣象條件確定進行田間挑治或統防統治。(二) 疫情分級(1)、蝗蟲發生程度分級一級:輕發生,農田每平方米蝗蝻15-20頭;二級:中等發生,農田每平方米蝗蝻20-50頭;三級:大發生,農田每平方米蝗蝻50頭以上。(2)、粘蟲發生程度分級一級:輕發生,玉米地每10株有幼蟲5-10頭;二級:中等發生,玉米地每10株有幼蟲10-50頭;三級:大發生,玉米地每10株有幼蟲50頭以上。(3)、草地螟發生程度分級一級:發生程度指標日單燈誘蛾1000頭以下,或百步驚蛾1000頭以下為輕發生11、;二級:發生程度指標日單燈誘蛾1000-5000頭,或百步驚蛾1000-5000頭為中等到偏重;三級:發生程度指標日單燈誘蛾5000頭以上,或百步驚蛾5000頭以上為大發生。(4)、稻瘟病發生程度分級一級:輕發生,田間無發病中心,葉片病指多為0-1級;二級:中等發生,田間出現個別發病中心,葉片病指多為2級,個別3-4級;三級:大發生,田間發病中心病指較多,葉片病指多為3-4級(三) 信息報送和處理信息報送要采取專人負責制,疫情發生后,輕發生要求一周一報,中等發生要求隔天一報,如遇大發生則必須一天一報,重大疫情必須在24小時內逐級上報到市重大病蟲防治領導小組及市政府。并通過牡丹江市農業信息網實現12、信息發布和共享。 (四)通訊移動電話、固定電話與計算機網絡及高頻對講機設備。全市重大病蟲害應急處置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牡丹江市農委,電話:6921912,植保科電話6524674-8502。各縣(市)區農委通訊方式:寧安市 電話: 聯系人:海林市 電話: 聯系人:穆棱市 電話: 聯系人:林口縣 電話: 聯系人:東寧縣 電話: 聯系人:綏芬河市 電話: 聯系人:東安區 電話: 聯系人:西安區 電話: 聯系人:陽明區 電話: 聯系人:愛民區 電話: 聯系人:(五)指揮和控制各級人民政府和應急指揮部對本預案應急行動有決策、指揮和控制權力。根據應急防治預案規定和要求,檢查控制災情各種措施的落實情況,包括預13、案、人員、資金、物資、技術到位情況和災害防治效果,督促各地抓好突發性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為技術指導部門,負責突發性病蟲害的發生監測及疫情綜合分析,上報各級有關部門。財政、物資、交通、氣象等部門作為聯合行動部門,配合做好疫情控制,物資資金準備等工作。聯合行動,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六)緊急處置在大暴發期間,市級防蟲領導組織具有指揮、調集全市各縣(市)區防蟲小組的人員與應急防治隊伍、統防藥劑、噴霧器具,建議建立地面應急防治站,配備大型噴霧機,機動噴霧機,另外可隨時啟動通用飛機,進行大面積飛防作業。(七)救護和醫療明確使用統防統治農藥中毒的安14、全解救常識,根據農藥中毒的時間具體情況采取清洗、催吐和藥劑急救。由農技部門負責宣傳,衛生部門負責救助,保障人員安全。(八)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統一指揮、組織應急人員根據農藥安全使用原則,按照農藥噴灑技術和注意事項實施統防統治,并根據不同的應急內容采取相應的防護,如配備防護服、面具、手套等。行動結束后立即進行應急人員清潔和藥械清洗,并注意排污。防護用具由物資保障組組織購買和提供。組織、安排農戶經過技術培訓后,在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防治。(九)群眾的安全防護明確群眾使用農藥安全常識,遠離施藥現場放牧牲畜,由當地鄉(鎮)政府及村委會負責實施。(十)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在發生程度中等水平以下,動員農民15、自行進行農田內達到防治指標的地塊進行噴霧挑治。(十一)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理、檢測與后果評估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植保站及各縣(市)區植保站負責突發性病蟲害的發生范圍、發生數量與發生程度調查、處理與防治后挽回損失評估。(十二)新聞報道對突發性病蟲害發生預報、發生動態、與防治措施由電視臺、電臺、報紙或全市各縣區當地新聞媒體進行發布。新聞發布時機要及時,發布內容要由當地應急防治指揮機構進行提供和審批,以新聞、信息、講座等方式及時報道。(十三)應急結束草地螟防治殘蟲量在大豆每株有幼蟲1頭,向日葵每株2-3頭,亞麻平方米15-20頭,甜菜每株3-5頭,馬鈴薯每穴3-5頭以下可以結束應急行動。其它重大病蟲害防16、治效果為85%-95%時即可結束應急行動。五、應急保障(一)通信與信息保障在應急處置預案啟動后,在市農委設立專用電話6921912,24小時值班值宿制度,各重發生縣(市)區在農委設一部專用電話,以及時匯報、匯總蟲情、病情。(二)應急支援與裝備保障應急處置指揮部及有關單位做好充足的應急物資、工具,做好應急處理準備,在突發事件現場進行應急處理1、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保障應急藥劑、藥械儲備庫,1000平方米;運輸藥劑、藥械車庫,40平方米;防護服,200套;背負式機動噴霧器,100臺;小型機載噴霧機,10臺;大型機載噴霧機,4套;高頻電子對講設備,1套;防治藥劑,若干噸。2、應急隊伍保障各級配備植保專17、業技術人員,建立完整的病蟲害監測體系,并成立專業打藥隊,保障應急防治。3、交通運輸保障各地交通部門對救災物質要開綠色通道,快速放行。4、醫療保障各地防蟲小組負責人畜安全,特別是施藥人員安全防護。5、治安保障各級領導小組負責病蟲害統防統治期間的社會治安。6、物質保障建立縣(市)區級突發性應急防治物資儲備制度,儲備相對充足的應急防治物資。儲備庫設立在交通便利,具有儲運條件,安全保險的區域。各級應急指揮部門負責物資采購、管理、運送到防治區工作。主要應急防治物資有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蟲燈、大型噴霧設備、機動噴霧器、手動噴霧器、農用汽車、小四輪拖拉機、防護服等。7、資金保障資金來源于各級財18、政預算,按畝防治成本6元進行資金支持。由防治領導小組管理用于病蟲害發生監測與統防統治費用。8、社會動員保障由縣、鄉、村各級政府組織農民自行防治,同時各鄉(鎮)成立專業打藥隊,人員1030人,以農民自防為主,專業打藥隊對公共地帶、封鎖區域及農民自防確有困難地塊進行統防統治。(三)技術保障牡丹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植檢植保站為市級突發性病蟲害監測與防治技術龍頭與中心。成立以老測報員和植保專家、氣象專家為主的專家組,建立突發性病蟲害發生數據庫資料。負責突發性病蟲害發生動態監測、發布預警信息與防治技術指導與技術培訓。(四)宣傳、培訓1、公眾信息交流在電臺、電視臺、報刊、計算機網絡等公布病蟲害發生預報,應19、急防治預案信息,安全用藥知識,蟲情值班電話。2、培訓對基層技術人員及廣大農戶培訓突發性病蟲害識別、發生規律、調查技術、防治技術及安全用藥知識培訓。六、后期處置(一)善后處置:調查殘蟲量、越冬情況、危害損失與通過監測預報及防治后挽回損失,督辦核實統防情況與所需費用。(二)社會求援動員廣大農民出工,農資藥械等社會各企業支援,救助重災區的救災活動。(三)保險保險機構按有關規定作好應急人員和受災人員的保險工作(四)突發事件調查報告和應急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總結統防控制工作經驗和教訓,各級要寫出工作總結書面材料,并向上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匯報。七、附則(一)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生效。(二)本預案涉及到的20、各級植保部門及有關部門要做出相應的應急防治措施。(三)本預案涉及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進行推諉,耽誤災情求助。(四)獎勵與責任追究:當地人民政府要對在應急防治過程中盡職盡責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揚獎勵;對當地蟲情監測有漏報、慌報蟲情、在統防過程中有漏防造成損失及防蟲物質用不到位,追究責任。(五)制訂與解釋部門:本預案由牡丹江市突發性病蟲害應急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制定并負責解釋。八、附件相關防治措施附件1、蝗蟲防治措施附件2、粘蟲防治措施附件3、草地螟防治措施附件4、稻瘟病防治措施附件1:牡丹江市蝗蟲防治措施蝗蟲是我市重要的突發性害蟲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為確保我市農業生產安全,21、根據農業部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對重大病蟲實施“預案制”,以及時主動地控制其危害,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特制定本防治預案。一、防治目標與任務(一)防治目標防治效果平均達到以上,危害損失壓低在以內;通過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等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確保蝗蟲不擴散危害。(二)防治任務在預測預報基礎上,及時進行防治。在重發生年,要求進行統防統治。預計發生面積50萬畝,防治面積達50萬畝次以上。(其中:化學藥劑防治40萬畝次,生態控制10萬畝次)。二、防治措施1、準確地發布蟲情預報,及時做好各項防蟲準備工作通過各種媒體發布蟲情預報,宣傳動員廣大農民做好防蟲準備。各地市縣要按省政府的有關要求,成立農業22、通用航空、生資、財政、新聞宣傳等有關部門參加的防蟲指揮部。地方財政、銀行應積極籌措資金,防蟲所需資金、物資要及時到位,計劃向國家財政申請突發性害蟲防治藥劑補助費30萬元,向省財政申請補助費30萬元,各縣區自籌30萬元。2、組建應急防治隊伍組織應急防治隊伍,開展統防統治,即:“統一組織,統一時間,統一購藥,統一防治”,建立有效的防蟲指揮系統,配備GPS、GIS以及高頻對講機,提高應急防治工作能力。計劃組織500人,購置150臺大中型噴霧機,做為全市機動防治隊。3、加強各市縣植保站綜合防治能力各市縣植保站應配置應急防治所需的大型噴霧機、機動噴霧機以及背負式噴霧機等防治藥械,提高機動防治能力。4、23、具體防治技術措施根據幾年來我市蝗蟲發生特點及防治經驗,對蝗蟲的防治應采取“藥劑防治為主,結合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等手段的策略。(1)田間化學藥劑防治。我市蝗蟲有早生型和晚生型兩類,兩類蝗蟲的防治適期都在遷入農田前10-15天為宜。對于早生型的黃脛小車蝗、白邊雛蝗,其主要為害對象為小麥、油菜、向日葵,防治時期應定在6月上旬;對于晚生型的大墊尖翅蝗、稻蝗、東亞飛蝗,其主為害對象為大豆、玉米、水稻,防治時期應定在7月中旬,應組織農戶聯防,進行大面積的統防統治。(2)生態控制。生態控制是改變蝗蟲的棲息地的環境,使之不適生。治理蝗蟲產卵地,重點改造荒灘、溝渠、堤坡等特殊環境,壓縮孳生地。這樣既可降低防治成24、本,提高防效,又可減輕對環境的污染。(3)生物防治。除了應用化學藥劑防治之外,各地還應大力推廣應用生物防蝗手段,應用微孢子蟲防治蝗蟲,平均防效可達70左右,預計全市開展微孢子蟲防治蝗蟲面積10萬畝,可有效地大降低蟲口密度,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降低污染。及植物提取劑對人口稠密地區進行防治,以減少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4)藥劑選擇。宜選用低毒、擊倒速度快、且較經濟的藥劑。蝗蟲防治可選用25%快克乳油或25%快殺靈乳油,每畝用量3050毫升;或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量為510毫升。田間機械作業可采用機引懸掛式噴霧機,拖拉機保持二檔速度,每畝噴液量30公斤進行防治。或采用背負式機動噴霧器,每人之間25、間隔5米,一字排開噴霧。附件2:牡丹江市粘蟲防治措施粘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在全國分布極廣,黑龍江省是嚴重發生區之一。粘蟲危害作物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禾谷類農作物,如小麥、谷子、糜子、高粱、水稻等,在大發生時也危害亞麻、甜菜、番茄、豆類等作物。粘蟲在我省不能越冬,但成蟲能夠借助高空氣流作遠距離遷飛。黑龍江省粘蟲的蟲源主要來自江淮流域,在該地區發生的1代成蟲羽化后,通常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遷入我省產卵,6月上、中旬田間出現2代幼蟲,6月中下旬大部分幼蟲進入3齡期,7月上旬至下旬幼蟲陸續化蛹羽化,第2代成蟲除留本地繼續繁殖外,大部分向南遷飛回江淮流域,成為該地區的外來蟲源。留本地的3代幼蟲盛期多在7月26、下旬至8月上、中旬,個別年份可造成對谷子、玉米的危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陸續羽化,成蟲大部分南遷,少數滯留的則不能形成危害世代。因此,從全國看,黑龍江省為2代常發區、3代偶發區,主要危害代為2代。粘蟲成蟲具有趨化性,喜歡取食糖、酒、醋汁及腐爛果實、花蜜等。卵則多產于干谷草、玉米枯葉、小麥、谷子、雜草等枯黃葉尖縫隙或葉鞘里。小麥、谷子在生長茂密的地塊,產卵密度較大。而高粱、玉米長勢不好,雜草較多的地塊卵較多。幼蟲有假死習性和暴食性。幼蟲成熟后,停止取食,鉆入松土中作土繭化蛹,蛹期6天-8天。根據上述粘蟲發生危害特點,特制定以下防治預案:一、做好粘蟲的預測預報。粘蟲蟲源來自異地,因此中長期預報27、必須采取異地測報技術。即通過發生地蟲源情況的觀測,結合遷入區作物布局、長勢及氣象等條件,對未來發生區域、發生期、發生量等發生情況進行分析預報。根據中長期預報結合田間查蟲及時做好短期預報。短期預報的調查項目主要有蛾量、成蟲抱卵情況、誘卵和田間落卵量、幼蟲量和發育進度、作物長勢、氣象條件等。采、誘卵。成蟲產卵期間,根據粘蟲的產卵特點,在田間連續誘卵或摘除卵塊,可明顯減少卵量、幼蟲數量。這一方法對玉米、高粱等稀植作物較為有效。誘卵的方法是:將谷草(或稻草)切成50厘米長,每3根扎成1把,每隔20步插1把,每公頃插40把-50把(蛾量大時酌情多插)。二、做好粘蟲防治技術的培訓、宣傳和發動工作。在冬訓期28、間,各市縣植保站做好鄉村級技術員的培訓工作;鄉級技術員做好村屯及農戶的培訓工作。在粘蟲發生前,各級植保站將粘蟲的發生預報及時向有關領導匯報,使各級政府充分重視起來,成立防蟲領導組織。在廣播、電視上廣泛宣傳,發布蟲情警報,引起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的充分重視,為防蟲做好技術準備和思想基礎。三、做好物資準備。根據蟲情發生面積及發生程度的測報,在蟲害發生前做好藥劑和藥械的維修和購置。四、發生期間做好防治工作。1、采、誘卵。在成蟲產卵期間,根據成蟲的產卵特點,在田間連續誘卵或摘除卵塊,可明顯減少卵量、幼蟲數量。2、人工捕殺及中耕除草消滅幼蟲。幼蟲發生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將雜草及幼蟲翻于土下,殺死幼蟲,同時也29、降低了田間濕度,增加了幼蟲死亡率。3、化學防治。根據預報嚴格掌握防治適期,防治的過早,會因田間尚有相當數量的卵未孵化,后茬作物仍然會受害。防治晚了,損失已造成,大齡幼蟲抗藥性強,防效也不好。一般在大多數幼蟲處在3齡期左右為施藥最佳時期。殺蟲劑用一般觸殺劑和胃毒劑均可,以菊酯類農藥或菊酯類與有機磷混劑效果最好。常用的藥劑和每畝用量為:2.5%敵殺死30毫升;5%來福靈20毫升;24%滅殺斃40毫升;30%滅鈴光50毫升;25%快克20-30毫升;25%快殺靈20-30毫升;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等等,每畝噴液量15-20升。使用的藥械最好用機動背負式噴霧器。附件3:牡丹江市草地螟防治措施草地螟30、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名黃綠條螟、甜菜網螟,是我國北方農作物和草原的主要害蟲。草地螟食性很雜,據記載,寄主植物有35科,200多種。最喜歡吃的是灰菜、豬毛菜、莧菜等雜草,最喜歡吃的農作物是甜菜、葵花、大豆、玉米、亞麻、高粱、瓜類等作物,在特大發生年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可受害,甚至可危害林木。草地螟成蟲能遠距離遷飛,危害我省的草地螟主要是從內蒙、山西、河北等地遷入的,具有來勢猛,突然爆發,幼蟲發育快,暴食性強,往往群集遷移危害的特點,如果不及時防治,能在短時間內造成毀滅性災害,對農業生產威脅極大。建國以來,我省曾有1957年、1979年、1980年、1982年、1999年、2002年6次大面積發生,31、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草地螟成蟲來勢猛,突然暴發,往往防治不及,一夜之間造成農作物毀滅性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由于草地螟幼蟲具有突然暴發與再次遷移危害的特性,僅靠農戶自發防治,很難控制危害,只有政府組織協調,實施統一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危害。因此,為有效做好突發性害蟲草地螟的監測與防治,切實有效地控制其暴發危害,保證重發生年份,有應急措施,使農業生產安全有序運行,特制定本防治預案。一、防治目標與任務(一)防治目標防治效果平均達到以上,危害損失壓低在以內;通過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等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確保草地螟不擴散危害。(二)防治任務在預測預報基礎上,及時進行防治。在重發生年,要32、求進行統防統治。二、防治措施1、準確地發布蟲情預報,及時做好各項防蟲準備工作通過各種媒體發布蟲情預報,宣傳動員廣大農民做好防蟲準備。各地市縣要按省政府的有關要求,成立農業、通用航空、生資、財政、新聞宣傳等有關部門參加的應急防治指揮部。地方財政、銀行應積極籌措資金,防蟲所需資金、物資要及時到位,計劃向國家財政申請突發性害蟲防治藥劑補助費50萬元,向省財政申請補助費50萬元,各縣區自籌50萬元。2、組建應急防治隊伍組織應急防治隊伍,開展統防統治,即:“統一組織,統一時間,統一購藥,統一防治”,建立有效的防蟲指揮系統,配備GPS、GIS以及高頻對講機,提高應急防治工作能力。計劃組織500人,購置1533、0臺大中型噴霧機,做為全市機動防治隊。3、加強各市縣植保站綜合防治能力各市縣植保站應配置應急防治所需的大型噴霧機、機動噴霧機以及背負式噴霧機等防治藥械,提高機動防治能力。4、具體防治措施(1)高壓汞燈誘殺成蟲。成蟲遷飛時期,對其進行誘集捕殺,平均防效達70左右,可大大減少田間落卵量,降低蟲口密度。在主要發生區設置5000臺高壓汞燈,可防治成蟲面積150萬畝。于6月1日始開燈,6月15日關燈,每天從晚7點開燈,凌晨2點關燈。燈下設水池或水盆,水中加冼衣粉,每三天換一次水。每盞燈控制面積300畝,草地螟成蟲發生高峰期每盞燈可誘殺成蟲10萬頭。(2)生態控制。生態控制是改變草地螟的棲息地的環境,使之34、不適生,重點改造荒灘、溝渠、堤坡等特殊環境。應特別注意消滅荒地、池塘、田邊、地頭草地螟喜食雜草如灰菜、豬毛菜等,以減少草地螟的落卵量,這樣既可降低防治成本,又可提高防效。(3)田間藥劑防治幼蟲。由于草地螟有群集遷移及暴食性的特點,因此,防治時期比較集中,必須在幼蟲3齡前,即從成蟲高峰期后10-15天內為宜,及時進行防治。由于分布不均,為害隱蔽,要特別強調及時查田,進行“挑治”。當田間幼蟲密度超過防治指標,且分散為害時,應組織農戶聯防,進行大面積的統防統治。(4) 挖溝、設置藥劑隔離帶。在未受害田或田間幼蟲量未達到防治指標的地塊周邊挖溝,溝上寬30cm,下寬20cm,深40cm,中間立一道高6035、cm的地膜,縱向每隔約10m用木棍加固;或在地塊周邊設置4-5cm寬的藥帶,以阻止地塊外的幼蟲遷入危害。在某些齡期較大的幼蟲集中危害的地塊,當藥劑防治效果不好時,也可在該田塊四周挖溝或設置藥帶封鎖,以防擴散危害。(5) 藥劑選擇。宜選用低毒、擊倒速度快、對作物安全且較經濟的藥劑。綜合考慮,推薦使用25%快克、25%快殺靈乳油,每畝用量30-50毫升。采用機引懸掛式噴霧機,拖拉機保持二檔速度,每畝噴液量30公斤進行防治,或采用背負式機動噴霧器,每人之間間隔5米,一字排開噴霧。附件4:牡丹江市稻瘟病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我市最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一般發病年份發生面積在304036、萬畝。1999、2001年稻瘟病兩次大發生,發生面積約占種植面積的50%60%。個別地塊造成絕產。稻瘟病是氣流傳播病害,一旦發生,就有可能大面積流行。其蔓延的速度非常迅速,僅1-2天時間就能造成全田發病。稻瘟病的發生與品種抗病性、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技術、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根據稻瘟病發生特點,特制定如下防治預案:一、準確地發布病情預報,及時做好稻瘟病的防治準備工作通過各種媒體發布蟲情預報,宣傳動員廣大農民做好葉瘟、穗莖瘟的防治準備。各地市縣要按省政府的有關要求,成立農業、通用航空、生資、財政、新聞宣傳等有關部門參加的防病指揮部。地方財政、銀行應積極籌措資金,稻瘟病防治所需資金、物資要及時37、到位,計劃向國家財政申請病害防治藥劑補助費70萬元,向省財政申請補助費70萬元,各市縣自籌140萬元。二、防治措施1、組建應急防治隊伍組織應急防治隊伍,開展統防統治,即:“統一組織,統一時間,統一購藥,統一防治”。計劃組織500人,購置150臺大中型噴霧機,做為全市機動防治隊。2、具體防治措施:(1)農業措施:大發生年靠單一的藥劑防治很難控制蔓延,因此稻瘟病的防治應突出綜合防治。應結合種植抗病品種、稀植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實行“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2)藥劑防治:根據7月上、中旬的全市預報,準確預測稻瘟病的發生程度,選擇具有保護及治療作用較強的新型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1)葉瘟:預防:對于38、未發病或葉瘟發生較輕地塊,可用75%豐登、75%三環唑,每畝用量20克;或20%三環唑每畝用量130克、40%富士一號每畝用量130毫升;或25%施保克(使百克),每畝用量40亳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霧進行預防。治療:對于葉瘟發生初期地塊,可主要選用治療效果較好的富士一號,每畝用量130毫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霧。除藥劑防治外,還應加強田間管理,田間要保持淺水層,盡可能降低田間濕度。另外,應將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割凈,以增加通風透光性。2)穗頸瘟:穗頸瘟應以藥劑預防為主,在水稻始穗期(7月25-月底)、齊穗期(8月5-10號左右)各噴1次藥。使用藥劑為75%豐登,每畝用量20克;或40%富士一號,每畝用量130毫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霧。噴藥時應注意躲開水稻開花期,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后噴藥為宜,以避免影響水稻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