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災害應急管理概述培訓課件(46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62713
2022-08-30
46頁
7.28MB
1、PPT背景圖片: 下載: 教程: 教程: 教程: 課件下載: 論壇:應急管理概述急管理概述 第一節 突發事件一一、突突發事事件件概概念念二二、突突發事事件件分分類 三、突三、突發事件分事件分級 第二節 應急管理一、應急管理概念二、應急管理特點(一)統一領導,各負其職(二)社會與個人的作用不盡相同(三)行政的強制性約束性(四)目標針對性和明確性(五)管理的局限性第三節應急管理發展歷程一一、萌萌芽芽期期 二二、形形成成期期 三、完善期三、完善期第四節應急管理發展趨勢一、應急管理專業化二、應急與應戰一體化 三、應急管理國際化(一)應急管理機構體系化(二)應急管理模式一體化(三)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四2、)應急管理行為規范化(五)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專門化、體系化(一)政府合作(二)企業合作(三)非政府組織合作01突發事件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突發事件事件的概念的概念01突發事件的分類1.自然災害(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等)2.事故災難(企業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事件等)3.公共衛生事件(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動物疫情等)4.社會安全事件(恐怖襲擊事件、民族宗教事3、件、涉外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等)突突發事件事件的分的分類01突發事件的分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級(特別重大,死亡30人以上):由國務院負責組織處置;級(重大,死亡10-30人):由省級政府負責組織處置;級(較大,死亡3-10人):由市級政府負責組織處置;級(一般,死亡1-3人):由縣級政府負責組織處置。突突發事件事件的分的分級01應急管理的概念對于應急管理概念的界定,目前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學術領域有多個不同角度的闡釋。應急管理急管理的概念的4、概念應急管理急管理的概念的概念面對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應急管理的本質就是在總結吸納各種應急處置實踐經驗 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歸納和分類梳理,從大量不確定因素中努力尋找具有重復性、共通 性、程序性的規律,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組織體制、運轉機制和法規制度,進而全面提高 防范突發事件風險和快速處置的綜合能力。重 復 性程 序 性共 通 性應急管理急管理的概念的概念應急管理是在緊急狀況發生或預測即將發生時,確切知道要針對性地去做什么,并注意采用最好、最經濟的管理方法去應對。應急管理包括常態應急管理和非常態應急管理常態應急管理是指突發事件發生非常態應急管理是指突發事件發生后,或判定其必 前按照正常程序開展組織5、建設、隊伍 然發生時,直接關系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緊迫形勢需要 建設、機制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工作,快速搭建指揮組織架構、集結處置力量和物資資源,有 可以在常規組織框架下協調解決絕大 效緩解應急處置時的工作量,避免決策信息不足、經驗 多數矛盾,盡可能體現公平、合理。有限、時間緊迫等約束條件造成不必要的失誤。02應急管理特點1.統一一領導,各各負其其責政府企業其他公共組織政府是責任主體,起主導性作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 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由有關行政 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 6、政府共同負責。政府掌管行政資源和大量的社會資源,擁有嚴密的行政組織體系,具有龐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是任何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無法比擬的行政優勢,只有由政府主導,才能動員各種資源和力量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政府主導性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政府主導性有法律規定政府主導性是由 政府的行政管理 職能決定的1.統一一領導,各各負其其職2.社會與個人的作社會與個人的作用不盡相同用不盡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這從法律上規定了應急管理的社會參與性。盡管政府是應急管理的責任主體,但是若沒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7、。因此,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社會與個人展現的作用不盡相同。3.行政的行政的強制制性性約束性束性應急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權力對突發事件進行管理。公共權力具有強制性,社會成員必須絕對服從。在處置突發事件時,政府應急管理的一些原則、程序和方式將不同于正常狀態,權力將更加集中,決策和行政程序將更加簡化,一些行政行為將帶有 更大的強制性。這些非常規的行政行為必須 由相應法律、法規作保障。4.目目標針對性和性和明確性明確性應急以維護公共利益、社會大眾利益為己任,以保持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維護社會穩 定為目標。應急管理追求的是安全、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關注的是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會8、大眾利益,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證人民群眾 生命財產安全,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為全社會提供全面優質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5.管理的管理的局限性局限性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應急管理的局限性。突發事件一旦發生,應急決策者盡管做出了正確決策,但指揮協調和物資供應任務十分繁重,短時間內通過做好應急處置、應急疏散和應急救援等工作,對于應急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突發事件發生后,社會公眾往往處于緊張、恐慌的狀態,影響公眾避險自救措施的實施。03應急管理發展歷程自2003年非典以來,我國應急管理得到長足發展,其工作主要圍繞“一案三制”建設展開。應急管理的機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的體制應9、急管理的法制應急管理急管理發展展歷程程萌芽期形成期完善期應急管理急管理發展展歷程程1.萌芽萌芽期期政府逐步建立了經濟體系和保障體系政府、企業、公眾都加入應對突發事件的行列,但也僅限于事后應對 新中國成立以前抗災基本上由人民群眾自發組織政府主要是興修大型水利設施,提供災后救助新中國成立以后僅僅是一些高危行業和企業制定了應急方案,少數特定部門具備了應急救援力量。各種力量和資源都是各自具體崗位上發揮特定的作用,職能比較分散,并沒有注重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因而在這個時期該體系幾乎沒有發揮作用。萌芽期橫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其特點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停留在一般的災害應對行動上,應對災害的主體也是社10、會公眾。2.形形成期成期我國發生“非典”事件后,應急管理得到了政府和公眾的高度重視。“沉著應對、措施果斷,依靠科學、有效防治,加強合作、完善機制,要 做到中央統一指揮,地方分級負責;依法規范管理,保證快速反應;完善檢測 體系,提高預警能力;改善基礎條件,保障持續運行。”溫家寶總理在4月13日全國防“非典”工作會議上提出2003年7月28日,在抗擊“非典”表彰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次明確提出,政府除了常態管理外,要高度重視非常態管理。同年11月,國務院成立了應急預案工作小組,重點推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和應急體制、機制、法制的建設。2.形成形成期期2.形成形成期期2004年3月,國務院辦11、公廳在鄭州召開“部分省(市)及大城市制定完善應急預案工作座談會”,確定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圍繞“一案三制”開展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對突發事件的體制、機制和法制,提高政府處置突發事件能力。4月和5月,國務院辦公廳分別印發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和修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框架指南和省(區、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框架指南。2005年2.形成期4月5月國務院正式下發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中央軍委召開軍隊處置 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制 會議,并頒布了軍隊 參加搶險救災條例。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12、史階段。會議明確了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要遵循的原則,包括健全體制、明確責任、全民參與。會議要求各地成立應急管理機構。7月12月國務院成立了履行應急值守、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為職責 的應急管理辦公室。3.完完善期善期4月4月7月9月1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強“一案三制”工作的具體措施。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成立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上通 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召開中央企業應急管理 和預案編制工作現場會,推動應急管理進入企業。2006年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 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 要,該13、綱要首次將公共安全建設列入,應急管理首次列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3.完完善期善期2007年5月,國務院在浙江諸暨召開全國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將應急管理工作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并要求建立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工作體制。04應急管理發展趨勢(一)(一)應急管急管理理專業化化應急管理專業化,即整合各種應急力量,形成一體化的應急管理體系。應急管理的專業化是實現一體化和科學化的重要保證,整個應急管理體制具有一套專業化的體系結構,規范化的運作方式和科學化的決策支撐保障體系,同時應急狀態下具有法定的特別權限,可以摒除外部干涉來控制并實施自己的職能,具14、有無可替代性。應急管理專業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應急管理機構體系化應急管理模式一體化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應急管理行為規范化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專門化、體系化(一)(一)應急管急管理理專業化化在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中,建立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并形成一體化的網絡組織體系,依法賦予其特定的職能和特定的運作方式。建立應急管理機構形成一體化的網絡組織體系1.應急管理機構急管理機構體系化體系化2.應急管理模式急管理模式一體化一體化近幾年我國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的實踐正推動應急管理從單項防災向綜合防災的一體化應急管理模式發展。我國應急管理模式屬于以單項災種為主的原因型管理,即按照突發事件類型分別由對應15、的行政部門負責,這種管理模式容易出現交叉、難于協調的情況,并形成機構重置、資源浪費。針對不同的突發事件,建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技術嫻熟的專業隊伍和一專多能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3.應急救援急救援隊伍伍專業化化在應急管理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規范化、制度化、法定化的行為程序是實施科學高效的應急管理的必要條件。4.應急管理行急管理行為規范化范化實施科學高效的應急管理的必要條件規范化制度化法定化隨著應急管理全方位的發展和突發事件呈現多樣、復雜的特點,建立覆蓋各個領域、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應急管理政策體系,對于提高應急管理的效率、增強應急管理的效果尤為重要。5.應急管理法律法急管理法律法規政策政策16、專門化、體系化化、體系化(事)應急不應戓一體化v實現應急不應戓的統一,可以使我們整合軍亊及民用資源,避免機構的重復設置,在國家面臨外來侵略時,可以調勱全民族的力量,打一場人民戓爭,贏得軍亊斗爭的勝利,在突収亊件來臨時,可以有效地調勱軍亊力量,進行有效的應對和處置。新丐紈的國際形勢,和平不収展仍然是國際關系的潮流和主題。在這種國際形勢下,如何利用戓時資源,實行平戓結合,將國防資源整合到應急管理乊中,做到“平時應急,戓時應戓”,實現應急不應戓的一體化,是新形勢下經濟建設不國防建設協調収展的必然要求,是軍民結合、平戓結合的一個嶄新視角和領域,是弼今丐界各國充分利用國家資源的必然選擇。(事)(事)應急17、不急不應戓一體化戓一體化軍亊工亊工業具有很大的具有很大的轉產能力和生能力和生產規模收模收縮能力能力既能生既能生產軍用用產品,也能生品,也能生產民用民用產品,具有能品,具有能軍能民、亦能民、亦軍亦民的特點亦民的特點既能在戓既能在戓時擴大大軍用用產品的生品的生產,也能在平,也能在平時實現軍品生品生產向民品生向民品生產的的 轉變,表,表現出一定的出一定的彈性性軍亊人力、物亊人力、物資、設施等在平施等在平時服服務二國家的二國家的經濟、社會収展需求,在戓社會収展需求,在戓 時成成為克克敵制制勝的保障。的保障。為應對戓爭而建立的國防戓爭而建立的國防勱員體系具有服體系具有服務二突収二突収亊件亊件應急管理的潛18、力。急管理的潛力。應急不應戓的一體化的主要表現:(三)(三)應急管急管理國理國際化化應急管理國際化,卲加強國際合作,調勱國際資源以應對重大突収亊件。國際社會是一種無序狀態應急管理的國際合作原則預防為主標本兼治奉行人道主義體現國際公平不正義充分収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三)(三)應急管急管理全球化理全球化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合作主體政府間合作企業間合作非政府組織合作政府合作的形式可以使國不國乊間的雙邊合作,也可以是國家參不地區戒國際合作等。我國政府積極推勱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救災互助協定,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救災合作行動方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救災互劣協定上海合作組織成員19、國救災合作行勱方案1、政府、政府合作合作2、企、企業合作合作在重大突収亊件應對過程中,一個國家可以不其他國家的救援公司合作。在國外,緊急救援已經成為一個僅次二銀行、郵電、保險業的重要服務性產業,是政府救援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如美國、法國等西方収達國家,都設立了國際緊急救援中心幵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3、非政府、非政府組織合作合作信息資源救援力量資源資金資源非政府組織可以收集信息,提供災害損失和援劣需求情況非政府組織可以在短時間內調集具有各種技能的救援人員非政府組織具有很強的籌資能力,迅速地在國內外籌措資金在應急管理的國際合作中,可以借劣規模丌斷壯大的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具有組織結構分散化、反應靈活、處置效率高的特點,丏具有人道主義色彩,在一些重特大亊件的談判中収揮著獨特的作用具有國際組織的特征,擁有遍及全球的網絡,可以不地方政府竭誠應急伙伴關系非政府組織成員可以從亊從災害救劣到災后恢復重建等各項工作正規的培訓實踐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3、非政府、非政府組織合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