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玻璃公司職業病危險事故應急預案(2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62742
2022-08-30
24頁
717.61KB
1、職業危害事故應急預案二零一八年一月一日目錄1總則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1 編制目的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2 編制依據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3 適用范圍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2事故類型及危害程度分析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2.1 職業病定義及分類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2.2 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構成的職業病,主要包括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2.3 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崗位及人員分布錯誤錯誤!未指定書未指定書簽。簽。2.4 企業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危險等級錯誤錯誤!未指定未指定書簽。書簽。3應急工作原則錯誤錯2、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4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4.1 組織機構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4.2 組織機構職責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5預防及預警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5.1 預防措施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5.2 報警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6信息報告程序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7應急處置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7.1 響應分級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7.2 處置措施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7.3 現場恢復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7.4 結束應急錯誤錯誤!未指3、定書簽。未指定書簽。8信息發布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9后期處置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0應急物資及裝備保障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1培訓及演練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1.1 培訓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2獎勵與處罰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13附則錯誤錯誤!未指定書簽。未指定書簽。3/24職業危害事故應急預案1 1總則總則1.11.1 編制目的編制目的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職業性危害因素,進一步規范企業職業健康危害事故應急管理工作,明確事故處理過程中企業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分工,建立自我約束、不斷完善的職業危害防4、治長效機制,提高對職業健康危害事故的應急救援和協同作戰能力,保障企業員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的減少企業的職業危害風險,特制定本預案。1.21.2 編制依據編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目錄(衛法監發2002108 號)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衛生部令第 25 號)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電力行業“十一五”職業安全衛生工作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69 號)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第 599 號令)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2009 年國家安監總局 17 號令)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9002-5、2006)電力企業綜合應急預案編制導則(試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企業專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試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企業現場處置方案編制導則(試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1/24電力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導則(試行)(電監安全200922 號)重大危險源辨識(18218-2000)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實施細則與檢查要點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1.31.3 適用范圍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新疆光耀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生產區域發生職業健康危害事件的應急搶險工作。2 2事故類型及危害程度分析事故類型及危害程度分析2.12.1 職業6、病定義及分類職業病定義及分類2.1.1 職業危害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中,由于接觸生產性粉塵、有害化學物質、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質而對勞動者身體健康所造成的傷害;職業病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必須是列在國家職業病目錄中、有明確職業相關的關系、按照職業病診斷標準(目錄見附件 1)、由法定職業病診斷機構明確診斷的疾病。造成員工患有職業病的各類突發性事件,稱為職業病危害事故。2.1.2 按一次職業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嚴重程度分為以下三類:2.1.2.1 一般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 10 人以下的;2.1.2.2 重大事故:發生急性職7、業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或者死亡 5 人以下的,或者發生職業性炭疽人以下的;2.1.2.3 特大事故:發生急性職業病 50 人以上或者死亡 5 人以上,或2/24者發生職業性炭疽 5 人以上的。2.22.2 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構成的職業病,主要包括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構成的職業病,主要包括2.2.1 粉塵類,主要有矽塵、燃料粉塵、電焊煙塵;可能導致的職業病:矽肺、塵肺、電焊工塵肺。2.2.2 化學物質類,主要有氯氣、二氧化硫、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汽油;可能導致的職業?。褐卸?。2.2.3 物理因素,主要有高溫;可能導致的職業病:中暑。2.2.4 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8、2.2.4.1 導致接觸性皮炎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硫酸、硝酸、鹽酸、氫氧化鈉、乙醇、醚、環氧樹脂、酚醛樹脂、潤滑油等;可能導致的職業病:接觸性皮炎。2.2.4.2 導致電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紫外線;可能導致的職業?。弘姽庑云ぱ?。2.2.4.3 導致黑變病的危害因素,主要有汽油、潤滑油;可能導致的職業?。汉谧儾?。2.2.4.4 導致痤瘡的危害因素,主要有潤滑油、柴油、煤油;可能導致的職業?。吼畀?。2.2.4.5 導致潰瘍的危害因素,主要有氯化鈉;可能導致的職業?。簼?。2.2.4.6 導致化學性皮膚灼傷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硫酸、硝酸、鹽酸、3/24氫氧化鈉;可能導致的職業?。夯瘜W性皮膚灼傷。29、.2.5 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2.2.5.1 導致化學性眼部灼傷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硫酸、硝酸、鹽酸、氮氧化物、甲醛、酚、硫化氫;可能導致的職業?。夯瘜W性眼部灼傷。2.2.5.2 導致電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線;可能導致的職業?。弘姽庑匝垩?。2.2.5.3 導致職業性白內障的危害因素:高溫;可能導致的職業?。郝殬I性白內障。2.2.6 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2.2.6.1 導致噪聲聾的危害因素,噪聲;可能導致的職業病:噪聲聾。2.32.3 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崗位及人員分布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崗位及人員分布主要分布在接觸煤塵、粉塵、危險化學藥品的一線工作崗位(如巖石掘進、采煤工作面等10、煤礦工人,煤炭裝卸工,輸煤皮帶運行巡檢工,煤、水的化學分析人員等),從事金屬探傷、電焊作業的技術工人,以及長期處于較大噪聲環境的煤炭開采工人、機組運行值班人員、重型車輛駕駛員和野外作業的施工管理人員等。4/242.42.4 企業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危險等級企業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危險等級2.4.1 二級狀態:在作業現場,由于安全防護措施不完備,雖然發生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較大數量的泄漏,但不至于造成職業病的事件;2.4.2 一級狀態:發生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泄漏,極易造成職業病或造成一般及以上職業病危害事故。3 3應急工作原則應急工作原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11、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實事求是。4 4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4.14.1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公司設有指揮部,總經理擔任總指揮,分管生產副總經理擔任副總指揮。指揮部下設現場應急指揮小組和響應小組。4.1.1 應急指揮小組由生產技術部門、安全監察室行政正職或副職以及相關專業工程師組成。4.1.2 搶修搶險響應小組:各生產部門行政正職或副職、專工、安全員、責任班長以及物資供應部門、車輛管理部門等部門第一負責人或副職組成。4.1.3 現場警戒響應小組:保衛消防部門的行政正職、副職、干事組成;4.1.4 醫療救護響應小組:職工醫院(衛生所)的行政正職、副職、醫生、護士12、組成;4.1.5 后勤保障響應小組:負責通訊、宣傳及外事工作的廠行政部、政工部、通訊部門的行政正職或副職、專工、干事、班長等組成。5/244.2 組織機構職責4.2.1 指揮小組職責按照本預案規定,結合事故具體情況,負責組織修訂本企業重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建應急救援隊伍,配置和調用救援設施;及時了解和掌握現場事故情況,分輕重緩急,果斷啟動預案;指揮應急救援工作,確定搶險方案,部署各響應小組開展救災搶險工作,發布和解除應急搶險命令和信號;通過三個渠道,及時向分公司、產業公司、集團公司報告事故和搶險救援情況;負責與地方政府以及安監、衛生等部門的信息聯絡及指令傳達;配合現場事故調查和13、處理工作;按照“四不放過”的規定,全面總結事故和應急救援教訓,落實事故調查報告的處理意見。制定應急人員培訓計劃和演練計劃,并組織落實;協調職工醫院(衛生所)和地方職防站做好醫療和救護工作。4.2.2 搶修搶險響應小組職責組長:生產部門行政正職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按照預定的搶救方案,對被救援對象實施全方位的救援;進行事故應急物資采購、儲備、供應以及運輸。4.2.3 現場警戒響應小組職責組長:消防保衛部門行政正值做好事故地點的人員警戒、疏散工作;負責設定警戒線,在突發事件區域隔離帶處設置明顯警戒標志,除應急搶險人員及指揮小組同意的人員6/24外,其它人員一律不得進入隔離區內;負責現場應急器材和裝備的14、日常管理;負責廠內非安全區域道路交通管制,確保搶險車輛順利通行;負責與地方公安部門匯報及有關配合工作。4.2.4 醫療救護響應小組職責組長:職工醫院(衛生所)院長(所長)及時到達事故現場開展現場急救、傷員護送和治療工作;匯報指揮小組,與地方協作醫院行政主管部門聯系,落實參加醫療救護人員及救治方案。4.2.5 后勤保障響應小組:組長:行政部主任保證企業指揮部正副總指揮及時參加會議;調運各類物資、搶險工具、急救醫療器械、通訊器材,接受地方政府的救災物資支持;優先保證指揮小組、各響應小組的通訊聯絡暢通;按照公司和當地政府的口徑,負責事件的宣傳報道工作;5預防及預警5.1 預防措施各企業職業病防治工作15、整體要求:建立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組織機構及人員;明確職能部門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的職責;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及落實措施。5.1.1 粉塵作業的防范措施5.1.1.1 建立健全粉塵防治機構和網絡,搞好三級預防工作。一級預防,就是認真落實防塵、降塵的“八字方針”(即水、風、密、7/24革、護、宣、管、查),通過加強作業環境的粉塵監測,完善防塵措施,從根本上杜絕粉塵危害。其中,“水”,堅持濕式作業,禁止干式作業;“風”,通風除塵,排風除塵;“密”,密閉塵源或密閉、隔離操作;“革”,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革,包括使用替代原料和產品;“護”,加強個體防護;“宣”,安全衛生知識教育培訓;“管”16、,防塵設備的維護管理和規章制度的建立,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查”,即監督檢查。二級預防,是開展健康體檢,及時發現和診治早期塵肺病患者,切實抓好早期防治;三級預防,是積極對塵肺病人進行治療,并及時安排其休養,切實把職業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5.1.1.2 加強對粉塵作業工人的教育,切實減少塵肺病的發生。對接塵職工進行崗前教育,普及塵肺病預防常識,使接塵職工掌握必要的防護本領,使他們了解粉塵的危害及防治辦法,激發廣大職工主動參與粉塵危害的綜合治理。如在粉塵危害嚴重的場所,自覺佩戴防塵口罩,減少粉塵的吸入,以預防塵肺病的發生。5.1.1.3 切實做好塵肺病患者的醫療工作,保障塵肺職工身體健康。建立塵肺17、病保險基金等制度,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給予積極治療,減輕其痛苦,增強其抵抗力,延長其壽命。5.1.2 防止職業噪聲聾的措施:噪聲,從物理學的觀點出發,就是各種不同頻率和強度的聲音的無規律的雜亂組合。從生理學觀點講,是使人煩躁的、討厭的、不需要的聲音。工業噪聲分為三大類,即空氣動力性噪聲、機械性噪聲和電磁性噪聲。8/24職業性噪聲聾,是人們在工作過程中,由于長期接觸噪聲而發生的一種進行性的感音性聽覺損傷,病變處是位于耳蝸神經的聽覺細胞(即毛細胞)或聽神經至大腦皮質區,它的特色是對聲音產生“失真”、“復響”和“衰退”現象。防范職業性噪聲危害的原則:從聲源上根治噪聲,從傳播途徑上控制,在接受點采18、取防護措施。5.1.2.1 控制噪聲源。減少沖擊性工藝和高壓氣體排空工藝,盡可能以焊代鉚、以液壓代沖壓、以液動代汽動;選用低噪聲設備,使用啞音材料降低噪聲沖擊,對產生較大振動的設備、管道與基礎、支架之間采用柔性連接;提高設備加工精度和裝配質量;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實現遠距離的監視操作;改進加工精度和裝配精度;5.1.2.2 在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將高噪聲車間與低噪聲車間分開布置,對特別強烈的聲源,可設置在廠區偏僻地區;同一車間內的機械設備,在工藝條件容許的情況下,高低噪聲設備應分區排放;利用屏障及消聲、隔聲、吸聲隔振、阻尼等聲學技術措施阻止噪聲傳播,如增加隔音墻、隔音19、罩等。5.1.2.3 進入噪聲超標區域工作,佩戴防聲耳塞、耳罩或防聲帽等護耳器。5.1.2.4 加強對噪聲傷害者的護理措施。對觀察對象、聽力損傷及噪聲聾者,應加強個人聽力防護,其他癥狀者可進行對癥治療,聽力下降 56 以上的聽力損傷者,應配戴助聽器。對觀察對象和輕度聽力損傷者,應加強防護措施,一般不需要調離噪聲作業環境;對中度聽力損傷者,可考慮安9/24排對聽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對重度聽力損傷及噪聲聾者應調離噪聲環境;對噪聲敏感者,即在噪聲環境下作業一年內,聽力損失觀察對象達級以上者,應該考慮調離噪聲作業環境。5.1.3 電磁輻射的防范措施電磁輻射是指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現象。電磁輻20、射對人身的傷害機理主要有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高強度或累積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影響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經期紊亂,心動過緩,心搏血量減少,竇性心率不齊,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影響視覺系統,表現為視力下降,引起白內障等;長期處于高電磁輻射的環境中,會使血液、淋巴液和細胞原生質發生改變;影響人體的循環系統、免疫、生殖和代謝功能,嚴重的還會誘發癌癥,并會加速人體的癌細胞增殖;另外,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處于高電磁輻射的環境中,會影響心臟起搏器的正常使用。電磁輻射來自于所有電氣設備。各種電子自動化設備、家用電器、通訊工具,大到如變電站、電視臺、雷達站等,小到電視機、21、電腦、手機等電器,只要處于操作使用狀態,它的周圍就會存在電磁輻射??茖W實驗證明,人體所能承受的電磁輻射強度為 0.2 微特斯拉。下列電氣設備在距人體 0.3 米處的檢測結果為:電視機,0.04 至 2.0 微特斯拉;電冰箱,0.01 至 0.05 微特斯拉;洗衣機,0.15 至 3.0 微特斯拉;電熨斗,0.2 至 0.3 微特斯拉;吸塵器,2.0 至 20.0 微特斯拉;剃須刀,0.08 至 9.0微特斯拉。主要的防范措施:10/24加強個人防護措施,穿、戴好工作服或針對電磁輻射的屏蔽防護服以及護目鏡等;在工作現場設置防護屏,用于遮擋輻射及焊接弧光;焊工施焊工件的地線做到良好接地,接地點與工22、件盡可能距離段,減少高頻輻射量;室內工作時,采用不反光而能吸收光線的材料作室內墻壁的飾面。盡可能使用低輻射的電視、電腦等有顯示屏的電器設備,或者安裝電磁輻射保護屏,使用者還可配戴防輻射眼鏡,以防止屏幕輻射出的電磁波直接作用于人體;從事氬弧焊作業者,接觸釷鎢棒后,應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并經常清洗工作服及手套等;配備專用砂輪來磨尖釷鎢棒,砂輪機應裝設除塵設備;釷鎢棒存儲應置于密閉鉛盒內,存儲地點安裝通風裝置;選用合理的工藝規范,避免釷鎢棒的過量燒損。5.1.4 防止職業性中毒的措施:職業性中毒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在不覺察情況下吸收職業性化學物等所引起的中毒。5.1.4.1 盡可能以無毒、低毒的工23、藝和化學藥品代替高毒工藝和藥品,從根本上杜絕中毒的發生;5.1.4.2 生產設備及系統應密閉化、管道化,盡可能實現負壓,防止有毒物質泄露、外逸。生產過程盡可能實現機械化、程序化和自動控制,使作業人員不接觸或少接觸有毒物質、防止誤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受技術及經濟條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質逸散且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要求時,應設置必要的機械通風排毒、凈化裝置,使生產場所達到衛生標準。11/245.1.4.3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做好職業接觸人群的防護工作。5.1.4.4 加強對儲存、運輸有毒有害危險品的氣瓶、罐、管道、閥門等設備系統的檢修維護,防止跑、冒、滴、漏。5.1.4.5 加強衛生宣教,對與有毒有害24、危險品密切接觸者進行預防有關中毒的衛生宣教工作,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定期檢測,自覺佩帶個人防護用品,掌握應對突發性中毒事件的措施。5.1.4.6 對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哮喘等疾病者,不宜從事刺激性氣體作業。5.1.4.7 對有毒物質泄露可能造成職業危害事故的設備和工作場所設置可靠的事故處理裝置和應急防護裝置。部分化學物質的特性及防范措施,詳見附件 2。5.1.5 防止職業中暑的措施:高溫作業,指工作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當室外實際出現本地區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的氣溫時,其工作地點的氣溫高于室外氣溫 2 度或 2度以上的作業。在高溫條件下作業,對作業者危害主要表現為體溫調節功能失調、水25、鹽代謝紊亂、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導致心肌損傷、腎臟功能下降,同時可引起職業中暑。防職業中暑的主要措施:5.1.5.1 工程技術措施:合理安置熱源,盡量遠離操作者;5.1.5.2 隔熱措施:建筑物隔熱、設備隔熱(熱絕緣、熱屏蔽);自然通風、機械通風及空調降溫。5.1.5.3 衛生保健措施:高溫作業工人就業前及夏季以前應做好職業12/24性體檢,對患有心血管系統器質性疾病、高血壓、甲亢、肝腎疾病等職業禁忌癥人員,不得從事高溫作業;限制持續接觸熱時間,提供清涼飲料。注:詳見集團公司“異常高溫應急預案”。5.1.6 防止職業皮膚病的措施:職業性皮膚病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化學、物理、生物等職業性有害26、物質而引起的皮膚病。主要防范措施有:5.1.6.1 進一步改善作業場所,如良好的通風、排水、滅菌消毒及廢棄物處理系統,避免使員工暴露于可導致皮膚病變的環境中;5.1.6.2 若為不可避免之情況,則應提供適當的防護措施,如口罩、防毒面具、手套、袖套及遮陽帽等;5.1.6.3 應安排員工定期進行相應的職業檢查。發現有皮膚異常的情況,應及早就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發現職業皮膚病的患者,要暫時脫離工作環境,避免繼續接觸,同時采取對癥、消炎等皮膚病常規治療方法。5.1.7 缺氧危險作業的安全防護措施:缺氧是指作業場所空氣中氧含量低于 0.195 的狀態。缺氧危險作業是指具有潛在的和明顯的條件下的各種作業27、。缺氧危險作業場所主要有鍋爐、煙道、管道、儲油罐(箱)等密閉容器以及地下管道、電纜隧道、涵洞、礦井、污水池、冷庫等受限空間。缺氧危險作業的安全防護措施:5.1.7.1 空氣監測人員必須裝備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定期標定、維護,儀器的標定何謂呼應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要求。5.1.7.2 在已經確定為缺氧作業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13/24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的氧含量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 0.195 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5.1.7.3 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5.1.7.4 每次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呼吸器。發現異常應28、立即更換,嚴禁勉強使用。5.1.7.5 在作業人員進入缺氧環境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5.1.7.6 在存在缺氧危險的環境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監護人員應密切監視作業狀況,不得離崗。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5.1.7.7 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并保持有效聯絡;5.1.7.8 如果作業現場的缺氧危險可能影響附近作業場所人員的安全時,應及時通知這些作業場所。5.1.7.9 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做好標志。5.1.7.10 當作業場所空氣中同時存在有害氣體。在作業中使用或可能產生有害氣體時,必須在測定氧氣濃度的同時測定有害氣體的濃度,并根29、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在作業場所的空氣質量達到標準后方可作業。5.1.7.11 在進行鉆探、挖掘等作業時,必須用試鉆等方法進行預測調查。發現有因硫化氫、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有害氣體逸出時,應先確定處理方法,調整作業方案,再進行作業。防止作業人員因上述氣體逸出而患缺氧中毒綜合癥14/245.1.7.12 在密閉容器內使用氬、二氧化碳或氦氣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在作業過程中通風換氣,使氧氣濃度保持在 0.195 以上。5.1.7.13 在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如地下室、船艙等,配置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設立明顯的標志。5.1.7.30、14 當作業人員在特殊場所(如冷庫等密閉設備等)內部作業時,如果供作業人員出入的門或窗不能很容易地從內部打開而又無通訊、報警裝置時,嚴禁關閉門或窗。5.1.7.15 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或者裝好盲板。輸送有害物質的管道的閥門應有人看守,或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5.1.7.16 當作業人員在密閉設備內作業時,一般應打開出入口的門或蓋。如果設備與正在抽氣或已經處于負壓狀態的管路相通時,嚴禁關閉出入口的門或蓋。5.1.7.17 在地下進行壓氣作業時,應防止缺氧空氣泄至作業場所。如與作業場所相通的空間中存在缺氧空氣,應直接排出,防止缺氧空氣進入作業場31、所。5.1.7.18 加強對作業負責人、作業人員和監護人員的安全教育,使其掌握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的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掌握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5.2 報警15/245.2.1 發現者、值長應立即匯報現場指揮小組?,F場指揮小組接到事故報警后,應做到迅速準確地詢問清事故的以下信息:5.2.1.1 職業病危害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污染范圍;5.2.1.2 職業病危害事件的原因、污染源、污染對象、嚴重程度;5.2.1.3 有無人員傷害,受傷害人員情況、人數等;5.2.1.4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它應對措施;5.2.1.532、 報告單位、聯系人員及通訊方式等。6信息報告程序姓名話總指揮副總指揮現場指揮小組組長運行監控響應小組組長現場警戒響應小組組長醫療救護響應小組組長搶修搶險響應小組組長16/24后勤保障響應小組組辦 公 室 電手機職務及崗位長現場指揮小組對報警情況進行核實,通知相關人員到位,開展事故分析和判斷工作。7應急處置7.1 響應分級:現場指揮小組立即根據事故報告的詳細信息,根據本預案“2.4”條款,確定該事故的響應級別。7.1.1 二級響應:事故處于二級狀態或發展為二級狀態。場指揮小組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部,確定各項指揮任務的指揮員在總指揮的決策下,開展各項應急工作;負責協調和調配其它有關部門的應急33、力量及其應急物資。7.1.2 一級響應:事故處于一級狀態或發展為一級狀態。場指揮小組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部,確定各項指揮任務的指揮員在總指揮的決策下,開展各項應急工作;事故發生后 1 小時內向公司報告,2 小時內向地方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和環境保護局報告;事故應急結束后,48 小時內將事故應急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公司和政府部門。7.2 處置措施: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各小組按照分工開展各項應急搶險工作。7.2.1 停止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的作業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指揮現場應急人員積極搶救受傷害人員;7.2.2 迅速控制現場,在事件現場周圍劃定并建立緊急隔離區域、設置17/24警告34、標志,防止與救援無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受到傷害,保障救援隊伍、物資運輸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暢通,并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傷害。7.2.3 做好人群疏散,減少危險區域人員傷害擴大,對疏散的緊急情況、疏散區域、疏散距離、疏散路線、疏散運輸工具、安全蔽護場所以及回遷等做出細致的準備。對已實施臨時疏散的人群,要做好臨時安置;7.2.4 制定處置措施切斷危險源,防止危險物質擴散;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有關專家意見,向公司匯報危險物質處置方案;7.2.5 做好危險源監測工作,及時對危險區域進行跟蹤監測,在第一時間確定危險物質種類,出具監測資料;必要時由協調有關監測部門對突發事件的發展勢態及影響及時進行動態35、的監測,并對監測信息做出初步評估,將各階段的事態監測和初步評估的結果快速反饋公司,為整體的應急決策提供依據。7.2.6 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7.2.7 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調配事故應急體系中的各級救援力量和資源開展事故現場救援工作,必要時求助地方政府部門。7.2.8 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接待受事故影響的相關方和安排公眾的咨詢,統一發布事故信息;7.2.9 保護事故現場,保留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設備和工具等;配合地方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如實提供事故發生情況、有關材料和樣品;7.2.10 在應急處理過程中必需對36、應急人員自身的安全問題進行周密的18/24考慮,包括安全預防措施、個體防護設備、現場安全監測等,保證應急人員免受事故的傷害。7.2.11 落實衛生行政部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部分化學物質泄漏后的應急處置辦法,詳見附件 2。7.3 現場恢復:在恢復現場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恢復現場過程中可能的危險,根據相關標準,制定現場恢復的具體步驟。7.4 結束應急在充分評估危險和應急情況的基礎上,經應急指揮部批準,由應急總指揮宣布應急結束。8信息發布:根據不同的應急狀況,按照職責范圍由責任部門負責分階段對外發布各類相關信息。發生二級狀態時,限于企業及公司內部發布;發生一級狀態時,經公司、地方政府協商一致后,對社37、會發布信息。9后期處置9.1 企業各部門生產人員在應急處理期間,在人身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均應堅守本職崗位,各項生產、生活正常進行。9.2 事故應急完成后,生產相關人員應對事故原因進行分析,并對所有設備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檢修,需要進行試驗的設備完成所有試驗,當確認所有故障和隱患均已排除的前提下,可恢復正常的生產次序。9.3 事故后果造成的影響,主管生產副廠長(或副總經理)安排相關19/24人員進行消除,涉及到人身傷亡、設備損害的情況,組織做好各項救治善后、設備的檢修采購工作。9.4 廠長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對搶險過程和應急救援能力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中暴露出來的不足,組織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38、10應急物資及裝備保障:防護用品:防止粉塵口罩、面具、眼鏡等;防止噪聲的耳塞、耳罩等護耳器;防電磁輻射的專用防護服等;耐酸堿、油等專用防護服、手套、面具等;急救用品:藥品、正壓呼吸器、擔架等;其他應急設施:車輛、照明等。11培訓及演練11.1 培訓預案發布后,每年本企業制定培訓計劃時應包括應急預案的培訓計劃,培訓的主要人員培訓人員是應急指揮小組和應急救援小組的所有成員以及電廠生產人員,培訓的內容主要是應急人員的職責、預防和預警、應急響應的程序以及應急恢復。11.2 每年進行一次本預案應急響應的模擬演練。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完成演練。演練結束后,由組長對“應急響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必要39、時對“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持。12獎勵與處罰12.1 在事故應急工作中有下列事跡之一的部門和個人,由企業給與表20/24彰或者獎勵:12.1.1 完成應急響應任務的;12.1.2 保護人身、設備安全,成績顯著的;12.1.3 對事故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12.1.4 危害危險因素預報和測報準確及時,從而減輕損失的;12.1.5 有其它特殊貢獻的。12.2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由企業給予行政處分;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2.2.1 不按照規定制定故應急計劃,拒絕承擔事故應急準備義務的;12.2.2 玩忽職守,引起事故發生的;12.2.3 不按照規定報告、通報事故真實情況的;12.2.4 拒不執行事故應急計劃,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事故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12.2.5 盜竊、私自挪用事故應急工作所用物資的;12.2.6 阻礙事故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12.2.7 散布謠言,擾亂企業安全生產秩序的;12.2.8 有其它對事故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行為的。13附則13.1 本預案由新疆光耀玻璃單位負責制定和解釋。13.2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