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病媒生物應急處置預案(2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64860
2022-08-31
22頁
4.26MB
1、上海市病媒生物應急處置預案病媒生物性疾病是由病媒生物傳播引起的一類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絲蟲病、登革熱、西尼羅河病、黃熱病、東方馬腦炎、鼠疫、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對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安定造成一定影響。為加強本市對病媒生物性疾病的控制工作,保障廣大市民的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一、適用范圍1.本預案適用于病媒生物性疾病發生或暴發流行時的病媒生物控制;2.本預案適用于由于自然災害、氣候或環境的變化造成病媒生物密度突增,影響市民生活或造成財產損失時的病媒生物控制;3.本預案適用于大型活動的保障工作。二、組織保障1.建立“上海市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上海市2、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專家組”、“上海市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各區(縣)成立相應的“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專家組”和“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各街道(鎮)組建“街道(鎮)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街道(鄉、鎮)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2.市、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由各級愛衛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相關單位人員組成,街道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由街道分管領導、愛衛辦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組成。3.市和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專家組由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院校和研究機構人員組成。4.各級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由蟲情偵查組、孳生地控制組、超3、低容量噴灑組、滯留性噴灑組、機動組各2人組成,每隊10人。在實施鼠源性疾病控制時,可將隊伍調整為蟲情偵查組、室外投放毒餌、室內投放毒餌、鼠體寄生蟲控制組和機動組。三、經費保障和物資儲備各級愛衛部門應當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儲備個人防護用品、監測設備、控制藥物與器械以及通訊和交通工具等物資,定期進行更換和維護以保證其有效性。四、培訓與演練市、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每年對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開展一次病媒生物應急控制方案的培訓和演練。五、工作流程1.市、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根據市、區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大型活動組委會的指令開展病媒生物的應急控制、技術指導和保障工作。市、區(縣)病媒4、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在接到相關部門指令后應立即召集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專家隊伍制定控制方案,并指揮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在2小時內到達現場處置突發事件或保障任務。2.街道、區(縣)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在實施應急控制活動時應當逐級報告活動的內容。3.同一社區同時發生多起病媒生物性突發事件時,由區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調動區域內的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協助控制;跨區縣調動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由市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六、實施控制各級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在接到指令后應在2小時內到達指定地點,根據分工同時實施控制。蟲情偵查組,調查病媒生物侵害的范圍與孳生場所,確定實施控制的范圍;孳生地控5、制組、超低容量噴灑組、滯留性噴灑組或者室內投放毒餌組、室內投放毒餌組及鼠體寄生蟲控制組按照各自的控制方案及操作程序實施現場應急控制。具體方法見附件1、2、3。七、評估根據不同控制方案的要求,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在實施控制后應定期開展控制效果的評價,將病媒生物的密度控制在安全的指標范圍內。八、總結通過對病媒生物性疾病傳播媒介的監測與控制,疫情得到控制或活動保障工作完成后,應于10日內進行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現場處理的經過及措施。2.各部門參與及協作情況。3.現場處理中得到的經驗、教訓。附件1.上海市蚊媒傳染病傳播媒介應急處置方案2.上海市鼠源性疾病宿主與傳播媒介應急處置方案3.上海市蠅類6、應急處置方案附件1上海市蚊媒傳染病傳播媒介應急處置方案蚊媒傳染病是指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登革熱、西尼羅河熱等一組由蚊蟲叮咬人體而傳播的疾病,為了在本市發生蚊媒病病例后,能夠規范、及時、有效地控制此類疾病的傳播媒介,保障廣大市民的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適用范圍1.適用于本市出現蚊媒傳染病或發生暴發流行時,開展蚊蟲應急控制。2.適用于蚊蟲密度異常增高影響市民工作和生活時,開展蚊蟲應急控制。3.適用于大型活動保障工作中的蚊蟲控制。二、人員準備組建應急控制隊伍,配備通訊工具和聯絡方式,每年組織一次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三、物資準備1.防護用品16層棉紗口罩、長袖工作服、工7、作帽、防護鏡、橡膠手套、長筒膠鞋、雨衣、防蚊驅避劑。 2.監測器械CO2捕蚊器、電動吸蚊器、誘蚊誘卵器、500ml采樣勺、手電筒、體視顯微鏡、采樣箱(冷藏箱)、鑷子、螺口采樣瓶、采樣用吸管、紗布、脫脂棉、乙醚、可封口密實袋、工作記錄表、標簽紙、記錄筆、記號筆、GPS定位系統、數碼相機、對講機等。3.控制藥物速滅靈、滅得優、衛得、安備、球狀芽孢桿菌、蘇云金桿菌、水性列喜鎮、滅孓塊、漂白粉等。4.控制器械車載式噴霧與煙霧機、手推式噴霧機、背負式超低容量噴霧器、手持式煙霧機、背負式常量噴霧器等。5.藥物配制器具塑料桶、長鑷子、天平、量筒、量杯等。四、健康教育宣傳事發地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8、,配合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實施病媒生物控制。1.宣傳疾病傳播媒介的孳生特點、棲息特性,清除蚊蟲孳生地的方法及個人防護措施。2.告知實施專業性控制措施的方法、時間、范圍及市民應當配合與注意的事項。3.跨地域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五、現場控制(一)疫點和警戒區以病人住所為中心,半徑100m的范圍為疫點,疫點以外半徑400m的范圍為警戒區。大型活動以活動場所為中心向外延伸500m范圍為控制區。(二)調查1.蚊蟲孳生狀況調查在實施控制前,調查疫點和警戒區內的所有蚊蟲孳生場所,記錄積水的位置、數量和陽性數。登革熱疫點以查找小型積水為主,乙腦和瘧疾疫點以查找稻田、池塘等清水型孳生地為主。2.成蚊密度調查在9、實施控制前,用人工小時法在疫點內調查3間房屋、警戒區或活動控制區內調查5間房屋的蚊蟲密度,記錄調查時間、地點及蚊蟲數量。登革熱疫點可在周圍綠地中設置3個CO2誘捕器誘捕蚊蟲,記錄誘捕的起止時間、地點和蚊蟲數量。3.滅蚊效果評估(1)幼蟲調查白紋伊蚊孳生地:在實施控制后,調查疫區或活動控制區內50100戶居民(在外環境或單位檢查路徑上按每10m折算為一戶),檢查記錄室內外所有積水容器及其幼蟲孳生情況,計算布雷圖指數、房屋指數和容器指數。疫點每35天進行1次,警戒區每15天進行1次。庫蚊、按蚊孳生地:用500ml采樣勺采集水樣,計算采樣數和陽性勺數,計算陽性率。(2)成蚊調查人工小時法:日落后1h10、,在疫點或活動控制區內選擇3間房屋、警戒區內選擇5間房屋,用電動吸蚊器捕捉15min,分類鑒定,計算蚊蟲密度。 誘蚊誘卵器法(登革熱媒介調查):在疫區或活動控制區共布放50100只誘蚊誘卵器,每35戶或每2550m距離布放一個。主要布放在居民的庭院、陽臺、天臺的花草樹蔭下,或室外的樹木、花草、綠化帶、灌木叢下,連續布放4天。第4天檢查、收集誘到的成蚊及蚊卵,并分類鑒定。如需要檢測蚊蟲帶毒率,將成蚊收集到螺口采樣管,置于液氮罐內或-20冰環境,送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蚊蟲攜帶病毒情況。 (三)控制1.空間噴灑(1)范圍:疫點和警戒區或活動控制區。(2)藥物及推薦劑量:在居民區及人群密集的場所11、選擇低毒的殺蟲劑,如速滅靈、水性列喜鎮。一般外環境可選擇滅得優、甲基嘧啶磷。常用推薦劑量見表1。表1適用于空間噴灑防制蚊蟲的殺蟲劑及用量(3)器械:背負式、車載式超低容量噴霧器(機)、熱煙霧器(機)。(4)施藥方式:將藥物按稀釋比例稀釋,在疫點及警戒區域內,超低容量噴灑按0.050.1ml/m2、熱煙霧噴灑按0.51ml/m2進行噴灑,噴灑時間一般在早上69時和下午47時進行。(5)處理周期:疫點連續處理3天,每天1次;以后每3天處理1次,直至應急程序結束。警戒區開始與疫點同步處理1次后,再根據蚊蟲監測結果決定是否再進行處理。2.滯留性噴灑(1)范圍:疫點范圍內重要的蚊蟲孳生與棲息場所,如病家12、周圍綠化帶、社區衛生死角、牲畜棚(瘧疾、乙腦)、收治病人醫院病房的紗門、紗窗以及周圍環境等。(2)藥物及推薦劑量:高效氯氟氰菊酯20a.i.g/m2、氟氯氰菊酯4080a.i.g/m2、高效氯氰菊酯4080a.i.g/m2、順式氯氰菊酯2040a.i.g/m2、溴氰菊酯20a.i.g/m2的可濕性粉劑、膠懸劑等。(3)器械:背負式常量噴霧器。(4)施藥方式:將殺蟲劑按比例稀釋后,均勻地噴灑于重點部位的蚊蟲棲息場所。3.孳生地處理在疫點和警戒區內廣泛開展清理蚊蟲孳生地的群眾性運動。(1)翻缸倒罐,清除閑置無用積水容器。清除廢棄的容器,暫時閑置未用的容器應當逐一翻轉倒置。(2)清除衛生死角和散在垃13、圾。清除綠化帶和衛生死角內的垃圾,尤其是塑料薄膜、飯盒、紙杯等積水容器。(3)管理好各類容器。對于儲水池或缸等具有使用功能的積水容器應當加蓋,或者57天更換一次,不能定期換水的可放養食蚊魚等。(4)種植水生植物的花瓶、花盆、盆景,每57天換水一次,沖洗植物根部,徹底沖刷容器內壁;大型蓮花缸、池可放養食蚊魚等,也可投放雙硫磷等有機磷緩釋劑。(5)密閉市政管網的管道井,必要時使用雙硫磷、倍硫磷等殺幼劑(常用化學滅幼劑種類和推薦劑量見表2)。(6)治理輪胎。輪胎應當整齊疊放在室內或避雨的場所,如堆放在室外要用防雨布嚴密遮蓋,必要時可用殺蟲劑噴殺成蚊,并在輪胎內施放雙硫磷、倍硫磷等殺幼蟲劑。(7)竹筒14、樹洞的治理。公園、學校、園林景點的竹筒、樹洞要用灰沙堵塞,或對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縫不再積水。(8)稻田、池塘等的管理。利用包括水位波動、稻田間隙灌溉、植被控制和水閘沖刷等各種定期處理措施,造成暫時的、不利于蚊蟲孳生的條件治理防止稻田、蓮塘、葦塘、茭白田、秧田、河流、灌溉渠、排水溝等水體孳生蚊蟲;或放養食蚊魚、投放球形芽孢桿菌、蘇云金桿菌、雙硫磷等防制蚊蟲。表2適用于殺蚊幼的殺蟲劑及用量六、評估與總結(一)評估疫點或活動控制區每3天監測1次,警戒區每7天監測1次。未達到蚊蟲控制的要求,建議繼續進行殺滅成蚊和清除蚊蟲孳生地的控制。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長外潛伏期和內潛伏期15、內無新發病例,以及蚊蟲控制達到控制指標值時,可結束本次應急處理工作。蚊蟲控制指標為:1.乙腦、瘧疾媒介:人工小時法,城鎮成蚊密度平均4只/人工小時,農村成蚊密度平均6只/人工小時;蚊蟲孳生地陽性率1%。2.登革熱媒介:布雷圖指數與誘蚊誘卵器指數5。3.其他蚊媒病媒介:參照上述指標。(二)總結通過對蚊媒病媒介的監測與控制,疫情得到控制后,應進行總結,并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1.現場處理的經過及措施。2.各部門參與及協作情況。3.現場處理中得到的經驗、教訓。附件2上海市鼠源性傳染病宿主與傳播媒介應急處置方案鼠源性傳染病是指鼠類作為病源宿主,通過其排泄物和寄生蟲傳播的鼠疫、鉤端螺旋體、流行性出血熱等疾16、病。為了在本市發生鼠源性疾病時,能夠規范、及時、迅速地控制鼠及蚤、虱等媒介生物,有效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疾病流行,保障廣大市民的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適用范圍1.適用于本市出現鼠源性傳染病或發生暴發流行時,開展鼠類及其寄生蟲的應急控制。2.適用于鼠密度異常增高影響市民工作和生活時,開展鼠類及其寄生蟲的應急控制。3.適用于大型活動保障工作中的鼠類控制。二、人員準備組建應急控制隊伍,配備通訊工具和聯絡方式,每年組織一次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三、物資準備1.防護用品16層棉紗口罩、長袖工作服、工作帽、防護鏡、橡膠手套、長筒膠鞋、雨衣、防蚊驅避劑。2.監測器械鼠夾、手電筒、體17、視顯微鏡、采樣箱(冷藏箱)、鑷子、螺口采樣瓶、采樣用吸管、紗布、脫脂棉、乙醚、可封口密實袋、工作記錄表、標簽紙、記錄筆、記號筆、GPS定位系統、數碼相機、對講機等。3.控制藥物磷化鋅、大隆、衛得、漂白粉等。4.控制器械背負式常量噴霧器等。5.藥物配制器具塑料桶、長鑷子、天平、量筒、量杯等。四、健康教育宣傳事發地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配合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實施病媒生物控制。1.宣傳疾病傳播媒介的生活習性、孳生特點和棲息特性,鼠類及其寄生蟲控制的方法及個人防護措施。2.告知實施專業性控制措施的方法、時間、范圍及市民應當配合與注意的事項。3.跨地域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五、現場控制(一18、)疫點和警戒區以病人住所為中心,半徑200m的范圍為疫點,疫點以外半徑300m的范圍為警戒區。或按照有關部門確定的大、小隔離圈作為疫點范圍。大型活動以活動場所為中心向外延伸500m范圍為控制區。(二)調查了解疾病和媒介的基本情況。主要了解處理范圍內的鼠類可能存在和活動的場所、處理范圍內居民、單位數量和分布的情況,外環境河道、綠化、農田等分布情況。(三)控制1.滅鼠(1)范圍:疫點和警戒區或活動控制區。按照不同疾病確定控制重點,如出血熱為室內、農田、宅周,鉤端螺旋體為河道兩側等,鼠疫要進行全方位滅鼠、滅蚤。(2)藥物及推薦劑量:滅鼠藥物以1%磷化鋅為主,配制方法見附錄A。第二代抗凝血劑殺鼠劑商品19、毒餌或自配毒餌(配制方法見DB31 330.1-2005)。(3)投放鼠藥:第13天投放磷化鋅毒餌,第4日起投放第二代抗凝血劑殺鼠劑商品毒餌或自配毒餌。投放鼠藥按照DB31 330.1-2005鼠害與衛生蟲害預防與控制技術規范第1部分:鼠害防制進行。室內滅鼠將毒餌投放在鼠道和鼠的活動區域,離開墻或物體2-3cm,每15m2投放2-3點,每點投放毒餌3-5g。外環境滅鼠應在重點行業四周、垃圾房、破損的下水道、有鼠洞的附近投放毒餌;農田滅鼠應重點在鼠洞周圍和鼠道附近投放毒餌。每點投放10-20g,間距10-20m。窨井及居民區下水道滅鼠應在重點行業、食源附近、垃圾房、垃圾堆處用竹片法投放毒餌。室內20、外毒餌都應當以容器投放,并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2.滅蚤、虱等鼠體寄生蟲投放毒餌后,每日巡視,發現死鼠后,先在死鼠周圍5m范圍噴灑有機磷或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藥物使用方法見表3)。在投放急性鼠藥結束后,對投藥現場全面噴灑殺蟲劑控制鼠蚤,控制重點在蚤類的繁殖和棲息場所,如宿主洞穴和活動頻繁的場所。表3常用地面滅蚤殺蟲劑3.個人防護。進行控制處理的人員應穿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戴橡膠手套,進行鼠疫疫點疫區控制的要穿防鼠疫服(五緊服)、防護口罩和眼鏡,穿長筒膠鞋,戴橡膠手套。工作結束后應按規定進行消毒。4.鼠尸處理發現死鼠應先噴灑殺蟲劑滅鼠體寄生蟲,再用鑷子將其放在密封塑料袋中,禁止裸手操作。死鼠統一進21、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六、評估與總結(一)評估1.評估方法(1)在采取控制措施10天后,隨機選擇居民和各類型單位,采用鼠夾法、中型鼠夾、新鮮油條為誘餌,晚布晨收。室外在鼠活動的通道上每5-10m布放1夾,呈1條直線或2條平行線布放,間距不小于50m。室內每15m2布放1夾,超過100m2沿墻根每5m布放1夾。(2)鼠疫控制區進行滅蚤評估,室內每間房布粘紙法5張。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長外潛伏期和內潛伏期內無新發病例,以及鼠密度和鼠體寄生蟲控制達到控制指標值時,可結束本次應急處理工作。2.控制指標(1)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等室內外鼠類密度小于或等于1%。(2)鼠疫控制區控制家鼠密度小于22、或等于0.5%。(3)室內粘紙法檢測游離蚤為0。(4)大型活動控制區鼠密度小于或等于1%。(二)總結通過對鼠源性傳染病媒介的監測與控制,疫情得到控制后,應進行總結,并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1.現場處理的經過及措施。2.各部門參與及協作情況。3.現場處理中得到的經驗、教訓。附錄A:毒餌配制技術配制毒餌所用的基餌要新鮮,不要用陳倉谷物、變質食物、酸敗的動植物油等;所用的滅鼠劑要符合規格,不含影響適口性的雜質。嚴格按配方要求,濃度太高太低都會影響質量。拌制要均勻,一般毒餌在2kg以內,可以在容器內手工混合,超過2kg的必須使用機械攪拌器。下面是拌制2kg的1磷化鋅毒餌的配法。1)油條塊 196份 (123、960g)磷化鋅 2份 (20g)面粉或滑石粉 2份 (20g)2)玉米面粉 186份 (1860g)食糖 10份 (100g)磷化鋅 2份 (20g)面粉或滑石粉 2份 (20g)3)鮮紅薯或鮮胡蘿卜塊196份 (1960g)磷化鋅2份(20g)面粉或滑石粉2份(20g)注意:磷化鋅先與等量的滑石粉或面粉稀釋,然后再與基餌拌,最好現用現配。配制需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進行。附件3上海市蠅類應急處置方案蠅類是腸道傳染病傳播媒介之一,同時也是反映環境衛生狀況的指標之一,為了在本市發生腸道傳染病暴發流行及蚊媒病病例后,能夠規范、及時、有效地控制此類疾病的傳播媒介,保障廣大市民的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24、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適用范圍1.適用于本市出現腸道傳染病或發生暴發流行時,開展蠅類應急控制。2.適用于蠅密度異常增高影響市民工作和生活時,開展蠅類應急控制。3.適用于大型活動保障工作中的蠅類控制。二、人員準備組建應急控制隊伍,配備通訊工具和聯絡方式,每年組織一次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三、物資準備1.防護用品16層棉紗口罩、長袖工作服、工作帽、防護鏡、橡膠手套、長筒膠鞋、雨衣、防蚊驅避劑。 2.監測器械捕蠅籠、長鑷子、園藝鏟、手電筒、體視顯微鏡、采樣箱(冷藏箱)、螺口采樣瓶、紗布、脫脂棉、乙醚、可封口密實袋、工作記錄表、標簽紙、記錄筆、記號筆、GPS定位系統、數碼相機、對講機等。3.控制藥物25、速滅靈、滅得優、衛得、水性列喜鎮、滅孓塊、環衛樂、漂白粉等。4.控制器械車載式噴霧與煙霧機、手推式噴霧機、背負式超低容量噴霧器、手持式煙霧機、背負式常量噴霧器等。5.藥物配制器具塑料桶、長鑷子、天平、量筒、量杯等。四、健康教育宣傳事發地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配合病媒生物應急控制隊伍實施病媒生物控制。1.宣傳疾病傳播媒介的孳生特點、棲息特性,清除蠅類孳生地的方法及個人防護措施。2.告知實施專業性控制措施的方法、時間、范圍及市民應當配合與注意的事項。3.跨地域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五、現場控制(一)疫點和警戒區以病人住所為中心,半徑100m的范圍為疫點,疫點以外半徑400m的范圍為警戒26、區。大型活動以活動場所為中心向外延伸500m范圍為控制區。(二)調查1.蠅類孳生狀況調查在實施控制前,調查疫點和警戒區內的所有蠅類孳生場所,記錄孳生物的位置、數量和陽性數。2.成蠅密度調查在實施控制前,檢查疫點內所有房屋及疫點與警戒區室外成蠅活動的場所,確定重點控制的范圍。3.滅蠅效果評估(1)幼蟲調查檢查疫點和警戒區或活動控制區內所有蠅類孳生地(物),記錄檢查孳生地(物)數和言行孳生物數,計算陽性率。(2)成蠅調查籠誘法:在疫點范圍內設置3只捕蠅籠,在警戒區內或活動控制區設置5只捕蠅籠,或活動控制區設置5只捕蠅籠,餌料采用50g糖、50ml醋、50ml水,每3天監測1次,監測時間為9:00127、5:00,記錄蠅密度和種類。目測法:在疫點范圍內檢查5間房屋,警戒區或活動控制區范圍內檢查10間房屋,每天檢查1次,記錄陽性間數和蠅數。(三)控制1.空間噴灑(1)范圍:疫點和警戒區或活動控制區。(2)藥物及推薦劑量:在居民區及人群密集的場所選擇低毒的殺蟲劑,如速滅靈、水性列喜鎮。一般外環境可選擇滅得優、甲基嘧啶磷。常用推薦劑量見到表1。(3)器械:背負式、車載式超低容量噴霧器(機)、熱煙霧器(機)。(4)施藥方式:將藥物按稀釋比例稀釋,在疫點及警戒區域內,超低容量噴灑按0.050.1ml/m2、熱煙霧噴灑按0.51ml/m2進行噴灑,噴灑時間一般在早上69時和下午47時進行。(5)處理周期:28、疫點連續處理3天,每天1次;以后每3天處理1次,直至應急程序結束。警戒區開始與疫點同步處理1次后,再根據蠅密度監測結果考慮是否再進行處理。2.滯留性噴灑(1)范圍:疫點范圍內重要的蠅類孳生與棲息場所,如病家周圍綠化帶、社區衛生死角、牲畜棚、收治病人醫院病房的紗門、紗窗以及周圍環境等。(2)藥物及推薦劑量:高效氯氟氰菊酯20a.i.g/m2、氟氯氰菊酯4080a.i.g/m2、高效氯氰菊酯4080a.i.g/m2、順式氯氰菊酯2040a.i.g/m2、溴氰菊酯20a.i.g/m2的可濕性粉劑、膠懸劑等。(3)器械:背負式常量噴霧器。(4)施藥方式:將殺蟲劑按比例稀釋后,均勻地噴灑于重點部位的蠅類29、棲息場所。3.孳生地處理在疫點和警戒區內廣泛開展清理蠅類孳生地的群眾性運動。對于暫時不能清除的蠅類孳生地可以噴灑甲基嘧啶磷、環衛樂等殺蟲劑。六、評估與總結(一)評估疫點或活動控制區每3天監測1次,警戒區每7天監測1次。未達到蠅類控制的要求,建議繼續進行殺滅成蠅和清除蠅類孳生地的控制。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長外潛伏期和內潛伏期內無新發病例,以及蠅類控制達到控制指標值時,可結束本次應急處理工作。蠅類控制指標為:1.籠誘法:蠅密度1只/籠小時。2.目測法:室內蠅數3只;蠅類孳生地陽性數為0。(二)總結通過對蠅類的監測與控制,疫情得到控制后,應進行總結,并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1.現場處理的經過及措施。2.各部門參與及協作情況。3.現場處理中得到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