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預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65598
2022-08-31
12頁
29KB
1、江蘇省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預案(試行)1 總則1.1 目的和依據為預防、控制和消除發生在我省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指導和規范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保護病人和醫務人員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以及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預案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預案。1.2 基本概念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2、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醫院感染暴發可分為三種類型:(1)某一綜合癥的暴發。在醫院感染暴發時,出現各類不同類型的感染,感染的病原體也可不同,但都有感染的典型癥狀,如高熱、白細胞增高等,如消毒供應室滅菌不合格時,同一批“無菌包”引起病人不同部位的感染。(2)某一系統疾病的暴發。醫院感染暴發時只出現一種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統感染等,但感染的病原體可能不同,如同一批注射器由于滅菌不合格,可導致不同病原體引起的不同部位感染。(3)某一病原體的暴發。由同種同型的病原菌引起的暴發,但感染類型可以不同,既有呼吸道感染,也可有3、手術切口的感染,如耐中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的流行暴發,可引起病人各個部位的感染。包括某種耐藥性質粒在病原體中傳播而導致感染的流行暴發。1.3 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我省境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生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2 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分級2.1 特別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對影響或后果特別重大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為特別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2.2 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1)發生甲類傳染病、肺炭疽醫院感染病例或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醫院感染疑似病例;(2)發生20例及以上的醫院4、感染暴發病例;(3)由于醫院感染暴發導致10人及以上人身損害后果;(4)由于醫院感染暴發直接導致患者死亡;(5)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波及二所以上醫療機構;(6)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2.3 較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1)發生1019例醫院感染暴發病例;(2)發生除甲類傳染病外的法定傳染病醫院感染病例;(3)由于醫院感染暴發導致39人人身損害后果;(4)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較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2.4 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1)發生59例醫院感染暴發病例;(2)5、由于醫院感染暴發導致3人以下人身損害后果;(3)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3 組織體系及職責3.1 醫院感染暴發衛生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根據國家、省有關法律法規預案等的規定和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省衛生廳成立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協助或負責我省發生的特別重大、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廳衛生應急辦,負責日常工作。各市、縣(市、區)衛生局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設立本級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分別負責轄區內較大,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3.2 醫院感染暴發衛生應急處置專家組各級衛生行6、政部門從設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傳染病防控和醫療救治組)和專家庫中抽調相關專家成立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專家組,負責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級別確定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提出建議;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進行技術指導;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響應的終止,后期評估提出咨詢建議等。3.3 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發生特別重大和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時,根據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成立現場指揮部,由現場最高衛生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擔任指揮。其主要職責是:確定現場衛生應急處置方案,指揮協調現場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組織衛生應急現場的各類保障工作,負責現場信息的收集、研制和上報工作7、,撰寫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評估報告。3.4 醫院感染暴發衛生應急處置專業技術機構3.4.1 醫療機構發生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醫療機構或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其它醫療機構負責醫院感染病例的診斷、治療、檢測樣本的采集,病人分流轉運及轉運途中的醫療監護;對相關人員采取醫學隔離措施;對現場采取消毒隔離措施;組織對高危人群進行衛生應急體檢,協助做好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并向現場指揮部提出進一步加強衛生應急醫療救治措施建議。3.4.2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協助或負責全省特別重大、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醫院感染病原體現場快速檢測和實驗室檢測、分析;負責全省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信息報告與管理8、等工作。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分別負責轄區內較大、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醫院感染病原體現場快速檢測和實驗室檢測、分析;負責轄區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信息報告與管理等工作。3.4.3 衛生監督機構省衛生監督機構協助或負責對特別重大、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進行衛生監督檢查。市、縣(市、區)衛生監督機構分別負責對轄區內較大、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進行衛生監督檢查。各級衛生監督機構要按照國家、省有關法律法規等的規定,對轄區內醫療機構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的情況進行經常性監督檢查。檢9、查中發現醫療機構存在醫院感染隱患時,應當責令限期整改或者暫時關閉相關科室或者暫停相關診療科目;對檢查中發現的違法行為依法予以處罰。4 監測、預警和報告4.1 監測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本地區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要加強醫院感染監測網絡的建設和管理,保證醫院感染監測質量。醫療機構應按規定成立醫院感染管理組織和管理部門,建立有效的醫院感染監測制度并付諸實施;開展醫院感染病例監測、消毒滅菌效果監測、醫院感染病原體及其耐藥性監測、環境衛生學監測,通過監測并定期分析監測資料,分析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發現醫院感染暴發傾向和隱患,并針對導致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10、預防與控制措施。4.2 預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監測網絡、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等提供的醫院感染監測信息,并密切關注國內外傳染病發生發展趨勢,及時作出預警。4.3 報告醫療機構應當組織醫務人員認真學習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明確醫院感染的定義,掌握各系統、各部位醫院感染診斷方法和要點,正確區分醫院感染和非醫院感染,及早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和醫院感染的暴發,及時做好醫院感染病例的診斷、治療和上報工作。4.3.1 醫院感染散發的報告:當出現醫院感染散發病例時,經治醫師應及時報告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人,并于24小時內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見附件1)報送醫院感染管理科,11、醫院感染管理科應對上報病例進行核實,并與臨床醫師、護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4.3.2 醫院感染暴發的報告:(1)出現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所在科室應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并上報分管院長和醫務、護理管理等部門,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應于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調查處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醫院感染的暴發;(2)醫療衛生機構經調查證實發生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時,應當于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感染性質決定報告方式,必要時指定單位進行網絡直報和電話報告,并于2小時內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并逐級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感染暴發事件,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可越級上報。(3)12、醫療機構發生的醫院感染屬于法定傳染病的,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的規定進行報告。4.3.3 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責任報告單位: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責任報告人:執行職務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4.3.4 報告內容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報告內容包括:報告時間、報告人、報告單位(聯系人姓名、電話)醫院感染暴發時間、醫院感染暴發病例數量及死亡人數、主要臨床表現、醫院感染暴發的可能原因、醫院感染病例處置情況及控制措施、事件的發展趨勢、下一步工作計劃等。5 應急響應5.1 應急響應原則發生較大或一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后,由事件發生地負責及時、果斷處置。當地市、縣(市、區)衛生行政13、部門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醫院感染暴發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及時采取相關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并按照規定向當地政府、省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調查處置情況。省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加強對事件發生地區衛生應急處置的督導,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并及時向省政府報告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有關情況和建議,適時向本省有關地區發出通報及時采取預防控制措施。發生特別重大或重大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后,省衛生行政部門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及時向省政府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醫院感染暴發有關情況和衛生應急處置建議。并負14、責組織開展現場調查和處置,指導和協調落實醫療救治和預防控制等措施。同時,向省有關部門及各市衛生行政部門通報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情況。事件發生地的市、縣(市、區)政府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組織協調轄區內各項衛生應急處置工作。事發地以外的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情況通報后,要及時通知醫療衛生機構,組織做好衛生應急處置所需的人員與物質準備,并采取必要的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防止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在本行政區域內發生。5.2 調查與判斷當醫院感染發生率增高或在某一病區出現醫院感染病例聚集現象,必須認真分析,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建立可行的診斷標準(15、注意避免因診斷標準失誤將會夸大疫情或遺漏病例)。病例可分為“確診”、“假定”、“可疑”等不同等級,“原發”和“二代”等不同水平。通過實驗室資料分析,初步確定病原類型,計算人群感染率、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所占的比重,評價危險人群的免疫水平。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描述,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率水平,則判斷有暴發(調查和判斷醫院感染暴發的具體程序參見附件2)。5.3 查找感染源病人、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視醫院感染疾病的特點,可選擇病人、接觸者、醫務人員和陪護人員的各種分泌物、血液、體液、排泄物和組16、織為標本,同時還應對有關環境和物品等采樣。有時病原體的分離有很大的困難,可以通過PCR、生物芯片技術和血清學檢查方法查找感染源。病原體的分離、鑒定對于確定爆發原因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找到針對性的防治和控制措施。通過各種病原學、血清學檢查仍然不能確定感染源時可以采用通過綜合性分析初步確定幾個可能的感染源。5.4 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病人及相關人群進行詳細流行病學調查。調查感染病人及周圍人群發病情況、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析,根據疾病的特點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徑,對感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確定感染途徑。5.5 醫院感染暴發的控制措施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時,所在地17、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經及感染因素;同時采取醫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傳播和感染范圍的擴大。同時,隨著調查不斷獲得新的發現,及時調整控制措施。最終通過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達到控制醫院感染暴發的目的。對于一些無法及時明確感染源、感染途徑和感染因素的醫院感染,也應根據暴發的特征當機立斷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具體處置措施為:(1)控制感染源。對病人和疑似病人應積極進行治療,必要時進行隔離。(2)切斷感染途徑。在確定感染爆發的感染途徑如空氣傳播、經水或食物傳播、經接觸傳播、生物媒介傳播、血液及血制品傳播、輸液制品傳播、藥品及藥液傳播、診療器械傳18、播和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傳播后,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對感染源污染的環境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正確的消毒處置,去除和殺滅病原體。腸道感染病通過糞便等污染環境,因此應加強被污染物品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呼吸道感染病通過痰和呼出的空氣污染環境,通風和空氣消毒至關重要;而殺蟲是防止蟲媒傳染病傳播的有效途徑。(3)對易感人群實施保護措施。必要時對易感病人隔離治療,甚至暫停接收新病人。有條件時可以考慮對易感病人采取必要的個人防護技術。(4)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時,除上述措施外,醫療機構應嚴格遵循標準預防,積極查找病原體,加強消毒隔離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措施;明確病原體后,再按照該病原體的傳19、播途徑實施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確保不發生新的醫院感染。(5)在調查處置結束后,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制定該醫院今后的防范措施,必要時疾病控制機構要考慮其它醫院有無類似情況,全面采取控制措施。調查結束后應盡快將調查處置過程整理成書面材料,記錄暴發經過,調查步驟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調查的得失。5.6 醫院感染暴發的預防措施(1)開展醫院感染的監測:及早發現醫院感染流行暴發的趨勢,及時采取控制措施;(2)加強臨床上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尤其是某些特殊抗菌藥物的應用;(3)加強醫院消毒滅菌的監督監測;(4)加強醫務人員手的清潔與個人衛生,如指甲衛生等;(5)加強醫源性傳播因素的監測和管理20、,如消毒及無菌操作、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管理、器械設備等;(6)嚴格探視制度和陪護制度;(7)加強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高危人群與主要感染部位的醫院感染管理;(8)及時總結和反饋臨床上分離的病原體及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9)開展對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6 衛生應急響應終止6.1 終止條件(1)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被消除。(2)最后一例醫院感染傳染病例發生后,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6.2 終止程序由負責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進行評估,提出終止衛生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同級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批準后宣布,并報上一級衛21、生行政部門備案。7 事件評估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發生地衛生行政部門應在當地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有關專家,根據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和其他相關資料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處置情況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的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引起醫院感染暴發原因、造成的危害、采取的衛生應急處置措施及經驗、教訓,以及該事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等。8 保障措施8.1 建立衛生應急隊伍建立省、市、縣(市、區)三級醫院感染暴發衛生應急處置隊伍,衛生應急隊伍由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有針對性地開展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的相關技能及職業防護的專業培訓,并定期組織不同規模、不22、同類別的模擬演練,提高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能力。8.2 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定醫院感染暴發事件衛生應急救援工作所需物資的儲備方案,并落實到位。包括醫療救護的藥品及器械、消毒藥械、個人防護用品等,以保障衛生應急工作進行。8.3 建立、健全監測報告系統醫療機構應建立有效的醫院感染監測系統,分析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時發現醫院感染暴發,并將監測結果及時報告本地區醫院感染監測網。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對本地區醫院感染監測網的管理,保證醫院感染監測系統的完整性、及時性和敏感性。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加強對傳染病監測報告的管理,收集、整理和分析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有關的信息資料,以供決策和指導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9 附則本預案由江蘇省衛生廳負責解釋。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附件1:江蘇省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附件2:醫院感染暴發的調查與判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