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路基坑開挖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66994
2022-09-01
11頁
44.54KB
1、平潭綜合實驗區蘇平路(壇西大道至環島路君山段)工程(A4合同段)基坑開挖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編制:審核: 批準:二O一五年六月目錄一、工程概況及編寫說明11、工程概況12、編制目的13、指導方針、目標、指導思想24、編制依據2二、基坑開挖措施2三、發生事故的應急救援程序3四、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組成、職責4五、應急物資6六、救援通訊7七、培訓和演練8基坑開挖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一、工程概況及編寫說明1、工程概況平潭綜合實驗區蘇平路(壇西大道至環島路君山段)工程A4合同段起于江樓村西南側,與壇西大道相交,起點樁號K2+390.323,終點位于平原鎮中心小學,樁號為K4+500,全長2.11km;道2、路等級為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道,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為60Km/h,道路寬度為60m。本項目采用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標準建設,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為60Km/h。路基標準寬度為60m,其標準道路斷面為:5.0m(人行道)+4.5m(非機動車道)+6.5m(側分隔帶)+0.5m(路緣石)+ 2*3.75m+3.5m(機動車道)+0.5m(路緣石)+4.0m(中央分隔帶)+0.5m(路緣石) + 2*3.75m+3.5m(機動車道)+0.5m(路緣石) +6.5m(側分隔帶)+4.5m(非機動車道)+5.0m(人行道);行車道路面采用4cm SMA改性瀝青瑪蹄脂混合料上面層、6cm AC-20中粒式3、瀝青混凝土中面層、8cm AC-25粗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共三層結構型式;基層采用36cm 5%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采用18cm 3.5%水泥穩定碎石;非機動車道路面采用4cm AC-13改性細粒式瀝青混凝土上面層、6cm AC-20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共兩層結構形式,基層采用20cm 5%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采用15cm碎石墊層;人行道采用6cm彩色環保磚結構形式,基層采用18cm無砂混凝土。2、編制目的1、將緊急事件局部化,消除事故蔓延條件,防止發生連鎖事故或再次發生突發性重大事故;2、能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有效地控制和處理事故,盡量減少事故對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3、指導方針、目標、指4、導思想安全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目標:千人重傷率0,千人死亡率0,重大機械事故0案次/年,重大火災事故及火災傷亡事故0案次/年。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為中心。以預防為主為前提,建立快速、有序、有效的應急救援機制。以最大限度減輕事故后果和損失,保障本部生產經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4、編制依據1、施工圖設計文件、工程地質報告;2、國家、各部委、各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有關質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行業管理規定及安全操作規程、設計及施工規范及質量驗收標準;3、我公司QEOHS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文件規定和我單位在類似地區、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二、基坑開挖措施15、開挖前應對周圍環境、流水、地下纜線、建筑物等進行勘察,安排合適的施工方法,如開挖深度大于5m時,應對鄰近建筑物或臨時設施進行防護,并保持全過程監測。2、采用挖掘機開挖作業時,機身距離坑邊的安全距離不小于1m,材料和其它機具不小于0.8m。基坑應視土質情況設定合適的邊坡,防止坍塌,開挖作業應自上而下進行,每次挖土深度不宜超過1m。基坑邊需棄土時,高度應不于 1.5m,棄土邊坡腳到開挖邊線大于1.2m以上。3、基坑中有積水時,應安排足夠數量的排水設備,及時排水。4、開挖時,如基坑頂面發現裂縫、坑壁松塌或遇有涌水、涌砂等現象時,應停止作業,采取鋼板樁或木樁群圍擴,有必要時采取鋪錨、擋墻等防護措施。6、基坑邊不宜設置施工便道,周邊通道應設置鋼管圍欄、標志牌,明確安全范圍,坑壁安裝人員上下扶梯。5、雷雨天氣時,應停止作業,施工人員進入基坑作業前必須進行現場檢查,確保無安全隱患后方可施工作業,作業過程中有專人觀察,及時通報安全情況。6、施工完成后應及時回填基坑,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三、發生事故的應急救援程序1、事故發生后,首先切斷電源,將人員和設備轉移到安全地帶,立即清點作業人員數量,進行搶救;同時設置警戒線,禁止無關人員入內,防止事故擴大和蔓延,同時電話通知項目部。如發生涌水事故時應加大排水,降低水;如發生土方坍塌事故,應觀察邊坡穩定情況,卸除邊坡不穩定的土方,加強支護強度或其他支護方法。2、項7、目部接到報告后,迅速通知各相關人員參加現場救援,以盡可能縮小事故影響及損失為原則。同時在整個搶救過程中,負責現場通訊和對外聯系。并根據事故性質及趨勢,向有關部門匯報,尋求社會緊急救援。3、應急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后,首先查明現場有無傷亡人員,并以最快速度將他們救離現場,交由急救中心的醫務人員或急送醫院救治。4、積極配合政府的事故調查工作,開展事故調查處理和善后工作。5、成立事故調查組,查清事故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有關處理規定,對事故有關人員進行必要的處理。6、事故處理結束后,項目部應當組織力量進行搶修,及早恢復施工,減少損失。四、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組成、職責原則:以先搶救傷員為第一原則,防止8、事故進一步擴大,積極組織搶險救援工作,尋求社會各界支援,力求使事故損失最小化。1、應急救援小組組長:楊慶中 副組長:張賀偉、張路波 組 員:趙傳品、房琦川、王瑞卿、李玉坪、靳志權 救援小組組長:負責救援現場總指揮,以及向上級部門報告事故情況及救援情況,組織項目部事故善后小組。 救援小組副組長:負責事故現場緊急救援人員、傷員搶救的指揮,以及救援物資、設備和救援小組人員的調度。 工程部:負責事故現場搶險救援的技術服務,確保不再發生二次事故,協助做好搶險救援的指揮調度工作。 計劃部:負責現場維持秩序,疏通交通工作以及現場人員的撤離、疏散工作和事故現場的保護工作以及配合做好事故現場救援的指揮調度工作。9、 物資部:負責救援物資、機械設備的組織調配聯系,確保救援物資、設備及時投入。 綜合辦公室:負責救援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傷員搶救聯系工作以及遇險人員的家屬聯絡和接待,做好精神和生活上的安撫工作。 安質部 :負責事故現場臨時用電安全,防止現場觸電事故的發生,組織落實現場搶險救援所需的臨時照明設施,協助做好搶險救援工作。2、應急救援隊伍的成員隊 長:江慶才 副隊長:江慶元 隊 員:江慶波隊 員: 宋士東隊 員: 蔣燕隊員:以事故發生地班組及相臨班組身體素質好、反映靈敏的人員組成。隊長職責:在上一級領導小組人員未到場之前,負責現場救援搶險工作總指揮,同時向上一級領導匯報情況,接受上級指示。副隊長職責:(110、)在隊長及上一級領導小組人員未到場之前,代行現場救援搶險工作總指揮,同時向上一級領導匯報情況,接受上級指示。(2)服從總指揮的調配,協助隊長做好救援搶險工作的各項工作。隊員職責:接受指令后,迅速進入各自崗位,服從指揮,相互協作,首先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搶險救援過程中隨時向隊長報告情況,嚴防二次事故的發生。 救援隊伍應符合就近原則,即以事故發生地點的綜合分隊為主,其他分隊協助救援。如事故發生在綜合一隊,那么就以第一分隊為主,第二分隊為輔進行救援。所有救援隊伍應在接到事故報告后,第一時間趕去事故現場進行救援工作。3、事故和災害時,自救和自救教育(1)、安質部、綜合架子隊安全員以及施工班組應對施工人11、員進行安全教育,使每個人都熟悉危險源。(2)、急救員要熟練掌握險情災情出現時,緊急疏散護送的正確方法,急救人員應通曉導致的傷害和常見外傷、休克的檢查與診斷,必須堅持先搶救后轉運的原則。(3)、教育每一名從業人員都能夠掌握人工呼吸、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搬運等急救技術,了解可能出現的惡劣條件下求生待救的方法。五、應急物資序號名稱用途數量1急 救 箱急 救22繃 帶止血、包扎根據需要3止血藥物止 血根據需要4手 術 剪清理黏結衣物等15撬 棍救 護106氧 氣 袋救 護17毯 子救護、保溫48對講機通 訊59千 斤 頂搶 險510救援用車運 輸111挖掘機清除障礙112救援用貨車運 輸113擔 架救12、 護214夾 板救 護215鐵 鍬清除障礙216鎬清除障礙1017指 揮 旗指揮聯絡118繩 索救 護300m六、救援通訊1.救援機構所有人員必須24小時保持通訊暢通;2.應急電話項目部值班電話:公安局: 110交通事故: 122消防隊: 119救護中心: 120七、培訓和演練1、安全教育的內容1)、除學習勞動法、安全生產法及國家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規外,主要是學習本專業、本崗位的安全技術知識。2)、教育培訓要堅持經常教育和定期教育相結合、面上教育和重點幫助相結合,不斷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預防事故的防范能力。2、安全教育的方法1)、課堂教育:各單位利用技術學校對職工、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培訓13、教育。2)、會議宣講:利用開會向職工宣講黨的安全方針、政策、法規制度,搞好安全生產的意義、目的、任務、內容以及生產與安全、安全與進度、效益的辨證統一關系。3)、宣傳鼓動:利用標語、廣播、黑板報等宣傳鼓動方式進行教育。4)、討論會:組織職工就一些安全知識進行深入探討,提高大家對安全作業的認識和技能。5)、答卷式競賽:對施工安全知識組織職工進行答卷形式進行考試,對優勝者給予獎勵。6)、現場參觀學習:組織職工到現場參觀學習,從而提高職工的安全技能和增加感性認識。7)、個別輔導:鑒于職工各自文化基礎、理解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實施個別輔導教育。8)、學術報告會:對于生產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專職安全管理干部,可參加有關部門舉辦的安全生產學術報告會,從中學習安全管理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增加安全技術知識。3、項目部每半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通過應急演練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僅通過演練,提高我部應急體系的快速反應能力,并且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對策措施,真正使演練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