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泄露事故應急預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67129
2022-09-01
12頁
66.04KB
1、二氧化碳泄漏事故應急預案單位名稱: 預案編號: 編制部門: 設備動力部 頒布日期: 目 錄一、總則41編制目的42編制依據43適用范圍4二、二氧化碳泄漏危害分析41二氧化碳泄漏危害42公司重點防護部位5三、應急處置基本原則5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52加強二氧化碳泄漏后期處置5四、組織機構及職責51應急組織體系52應急組織職責6五、預防71二氧化碳泄漏預防7六、信息報告程序7七、應急響應8八、二氧化碳泄漏防御指引9九、二氧化碳(氣、液)相關常識9十、應急預案實施10附件一11一、 總則1、編制目的1.1進一步增強應對和防范二氧化碳泄漏事故風險和事故災難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災難造成的人員傷亡和2、財產損失。1.2本預案作為天津市山海關飲料有限公司針對二氧化碳泄漏事故的專項應急預案,是公司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的補充和附件,以完善公司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2、編制依據本預案依據以下法規和要求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化工壓力容器管理規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3、適用范圍3.1二氧化碳泄漏事故是指因二氧化碳泄漏、發生爆炸、人員傷亡、建筑物或設備損毀的事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即啟動本預案:3.2二氧化碳泄漏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3.3二氧化碳泄漏造成爆炸事故;3.4二氧化碳泄漏造成重要設備或建筑物損毀的事故;3.5其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嚴重社會影響3、的二氧化碳泄漏事故。 二、二氧化碳泄漏危害分析1.二氧化碳泄漏危害1.1二氧化碳泄漏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管道、閥門泄露,液態二氧化碳儲罐泄露和爆炸。1.2二氧化碳泄漏造成的主要危害有:爆炸和人員傷亡。液態二氧化碳儲罐、閥門以操作失誤、設備腐蝕、工藝失控引起爆炸和人員傷亡。建筑物或設備損毀。儲罐、管路閥門爆炸引起建筑物或設備損毀。2.公司重點防護部位2.1根據公司的地理位置及建筑物的分布情況,確定公司的防護的重點部位。2.2根據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結果,公司如遭到二氧化碳泄漏事故可能發生的主要潛在危害匯總于下表:表一:重點防護部位序號場所/部位危險源主要危害備注1二氧化碳儲罐儲罐、管道、閥門爆炸、4、人員傷亡、建筑物、設備損毀三、應急處置基本原則1.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二氧化碳泄漏事故應急處置要始終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危害。1.2加強二氧化碳泄漏后期處置。一旦發生事故,應盡快修復損壞的設備、建筑屋,恢復日常生產和經營。四、組織機構及職責1.應急組織體系公司成立安全生產委員會。安委會主任:總經理副主任:副總經理成員:公司各部門經理、主管安委會主任對搶險救災事故處置實行統一指揮。安委會成員和各單位中具有相關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員組成專家組,對事故進行應急處理和鑒定評估。事故應急處理現場,安委會負責指揮所有參與應急救援的隊伍5、和人員實施應急救援,并及時向公司領導和相關部門報告事故及救援情況。2.安委會組織職責2.1二氧化碳泄漏事故發生時,應按照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的原則和迅速可靠、爭分奪秒的要求,切實履行相關的職責。2.2負責日常二氧化碳泄漏事故預防措施的落實,協調處理二氧化碳設施的檢測與維護,組織實施重大二氧化碳泄漏事故的演練。2.3各級指揮人員、職責:安委會主任負責緊急事件發生時現場應急救援的全面組織、指揮、決策,并密切配合政府或社會救援機構的工作;成員如二氧化碳泄漏事故導致爆炸,負責緊急情況下傷員救助或現場警戒安全的指揮工作。綜合部:配合環保局技術人員查明二氧化碳濃度和擴散情況,根據當時風向、風速對泄漏下風擴散6、區進行監測確定結果,監測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報告,必要時根據指揮部決定通知擴散區的群眾迅速撤離,或指導采取簡易有效的保護措施。向市政府事故救援小組報告事故情況,負責進行現場警戒、人員疏散、治安保衛、道路交通管制工作,并保證外部救援車輛的暢通。設備動力部:查明泄漏部位(裝置)和原因,消除泄露事故以自救為主,如泄漏部位無法控制的,應要求急救援指揮小組應果斷下達急救處置的命令,同時發出報警,通知各指揮部成員。負責對生產設備進行檢查與指導修復。其他部門:負責清查本部門人員,穩定人員的思想,聽從指揮協助參與搶險救災工作。五、二氧化碳泄漏預防5.1提高操作工操作技能,定期對二氧化碳儲罐、管道、閥門檢測,根據檢7、測部門檢測報告,對不合格項進行整改達標。5.2加強二氧化碳泄漏防護知識宣傳與教育。六、信息報告程序6.1 操作人員如發現存在二氧化碳泄漏的隱患,應立即將信息報告動力車間,動力車間立即報至安委會。6.2 安委會接到信息后,根據泄漏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啟動本預案,如需啟動,立即將啟動指令傳達至各相關單位并報至公司安全領導小組。6.3 事故確認后,安委會應當立即將情況報公司領導和區域公司安全管理辦公室。6.4 事故信息報告程序見下圖:公司領導班子集團領導安委會基層單位事故發生現場設備動力部政府急救機構,如消防、醫療圖2 應急報告程序圖七、應急響應根據泄漏的程度不同,分別設定為二種情況:1)小量泄漏事故8、:低溫液體儲罐、管道、閥門或安全閥等安全附件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氣體輕微和少量泄漏,并且采取措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2)大量泄漏事故:低溫液體儲罐、管道、閥門或安全閥等安全附件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氣體大量泄漏。 1、事故特征 11 危險性分析 公司有液體二氧化碳儲罐一個,若大量泄漏,作業場所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使人體吸入空氣中的氧分壓下降,引起缺氧窒息。氣體在空氣中積累達到可以發生中毒和窒息的濃度,當員工由于工作需要或誤入此場所時有可能產生中毒和窒息。 事故類型 低溫液體發生泄漏時,可能導致凍傷、中毒和窒息。 12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和裝置 可能發生低溫液體泄漏的場所:二氧化碳液體儲罐區。9、 13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可能發生的泄漏事故受季節影響不大,但高溫天氣可能會導致泄漏的氣體蒸發的速度更快,更易使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造成人員中毒、窒息或凍傷事故。 14事故可能發生的前兆 1)管線、設備、接口、閥門嚴重腐蝕; 2)出現白色煙霧; 2、應急組織與職責 21 應急組織 發生泄漏事故后,公司安委會應根據泄漏氣體類別、嚴重程度等,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組織搶險組、搶修組進行現場救援。 22 指揮機構及職責 1)發生小量泄漏事故時,事故泄漏點所在的部門/罐區負責人為應急組織的組長,部門/罐區在崗員工為應急組織成員。 應急組織人員的具體職責 (1)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停止作10、業,立刻關閉或切斷氣體來源的各相關閥門。 (2)組長應立刻組織受影響崗位的作業人員進行疏散。 2)發生大量泄漏事故時,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向安委會報告,安委會應立即啟動響應。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311事故報警 工作時間內,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報告給部門負責人或應急搶險組長,非工作時間內,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向安委會報告,相關人員接到報警后,應立即趕赴現場對事故作出判斷,明確事故預警、應急響應級別,同時按預定方案展開行動,并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搶險救援。 312 擴大應急響應 啟動本事故應急預案后,若泄漏事故不能有效處置,或者有擴大、發展趨勢,或者影響到企業周邊時,安委會應及時11、報請經濟區應急辦啟動級應急響應級別。 313 應急結束 當泄漏得到有效控制,傷亡人員全部救出或轉移,設備、設施處于受控狀態,環境有害因子得到有效監測和處置達標,由公司安委會宣布事故應救援工作結束,并轉入現場恢復、洗消等工作。 32 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一)小量泄漏事故 (1)發現泄漏的第一人應立即停止作業,立刻關閉或切斷氣體來源的各相關閥門,并報告當班負責人。 (2)當班負責人應立刻組織受影響崗位的作業人員進行疏散,并通知搶險搶修組組長。 (3)搶險搶修組搶險人員穿戴好防護用品趕赴泄漏點對泄漏物進行處置。低溫液體儲罐泄漏,可使用噴霧水槍驅散、稀釋沉積飄浮的氣體。必要時可設置排風扇驅散氣體。 (12、二)大量泄漏事故 1)應急指揮部應急行動: (1)總指揮應立即啟動級響應,并向消防、安監、公安、交通等部門求援; (2)調度各應急行動組開展應急救援行動。 2)搶險搶修組應急行動: (1)搶險搶修組穿戴防毒面具、防凍服趕至現場。低溫液體儲罐泄漏,可先組織一定數量的噴霧水槍,驅散、稀釋沉積飄浮罐區內的氣體,靠近罐區判斷泄漏位置,若泄漏口較小,流速慢,泄漏量少,可進行堵漏。 (2)搶修人員進行堵漏時,必須設噴霧水槍掩護;對貯罐頂部開口泄漏,要用噴霧水槍托住下沉的氣體,往上驅散,使之在一定高度飄散。 (3)若管道泄漏或罐體孔洞型泄漏,應使用外封式、捆綁式充氣堵漏工具進行迅速堵漏,或用金屬螺釘加粘合劑13、旋擰,或利用木楔、硬質橡膠塞封堵。 (4)堵漏完畢后,繼續使用噴霧水槍驅散、稀釋泄漏氣體。 3)搶救疏散組應急行動: (1)由組長組織員工迅速撤離事故現場到疏散集合地點集合。 (2)若集合點位于泄漏點的下風口時,可撤離至廠外的安全地點集合。 (3)清點集合點人數并向安委會匯報,確保沒有人員被困(或滯留)在生產區域。 4)安全警戒組應急行動: (1)設立安全警戒線,禁止一切與救援無關的人員進入警戒區域。 (2)維持員工集合點的治安秩序。 (3)安排人員在路口引導外部救援單位車輛進入廠區。 5)醫療救護組應急行動:負責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護,必要時護送至醫院診治。 6)后勤保障組應急行動:除應急設14、施外,切斷警戒區內所有電源,切斷警戒區域內的電話機線路。 7)通訊聯絡組應急行動: (1)根據安委會的決定負責向“119”、“110”、“120”等或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知會情況,請求支援。 (2)事故狀態時負責各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指揮部之間的通訊暢通,提醒警戒區內搶險人員關閉手機。 (3)必要時通知公司周邊單位、人員疏散。 4、注意事項 41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方面: 進入警戒區內的隊員必須佩戴呼吸器及各種防護器具。沒有穿戴相應防護器具的人員嚴禁參加搶險行動。 防護器具應佩戴正確,切不可因干、熱感覺私自取下防護器具;佩戴防護器具撤離時,要勻速行走,保持呼吸均勻,嚴禁狂奔和取下面具或通過面具講話。 415、2使用搶險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項: 應正確使用搶險救援器材,不得冒險和蠻干,在搶險過程中使用過的工具應集中進行洗消處理。 43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 現場人員以及受威脅區域的人員,在發生事故后應根據災情和現場情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進行自救和互救。現場不具備搶救條件的應盡快組織撤離;救援措施必須符合現場實際,并具有相應的可操作性。 在自救或互救時,必須保持統一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嚴禁冒險蠻干和驚慌失措,嚴禁各行其是和單獨行動;同時要采取防止現場條件惡化和保障搶險人員的安全措施,特別要提高警惕,避免衍生事故的發生,避免自救和互救的不協調。 44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確認和16、人員安全防護等事項 現場要安排經驗豐富的技術力量、老員工進行應急處置,特殊作業要落實安全防護措施。 45應急救援結束后的注意事項 做好現場檢查、人員清點等工作;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止類似事故發生。 46其他需要特別警示的事項 要注意觀察風向、地形,從上風或側上風接近泄漏點。在若無法有效控制泄漏,搶險人員需立刻撤離現場等待外部專業救援機構處置。 5、防護措施呼吸系統防護:一般不需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可佩戴空氣呼吸器。眼睛防護:一般不需特殊防護。身體防護:穿一般作業工作服。手防護: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產生二氧化碳的場所,必須保護通風良好,進入密閉設備、高濃度二氧化17、碳場所,進行檢查修理工作前,應先抽風排氣,分析不合格時應戴上氧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并要有人監護。6、受傷人員急救迅速將中毒者拖出中毒現場,援救人員一定要佩戴供氧防毒面罩,在無此等設備的緊急條件下,至少應在施用壓縮空氣的保護下,快速施救,以保證其安全。6.1救出現場后,如發現呼吸及(或)心臟驟停,應及時施復蘇術;不需復蘇病例,應參照CO2中毒根據病情選擇氧療;嚴重中毒病例有條件者,可選擇高壓氧治療。6.2定期重復使用呼吸興奮劑(尼可剎米、洛貝林、二甲弗林),必要時可每半小時重復使用,也可用納洛酮0.40.8 mg,每2小時1次靜脈注射,以拮抗呼吸抑制和衰竭,并有利于CO2從體內排出。 6.3參照18、中毒性腦病作抗腦水腫、抗驚厥等治療。高熱用冬眠療法和物理降溫,解熱藥療效差。并注意防治繼發感染及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予以支持治療。 八、二氧化碳泄漏防御指引當發生二氧化碳泄漏時,各部門和員工應做好以下防御措施:1.可控、輕微泄漏:周邊生產部門注意關好門窗。維修人員及時對泄漏部位進行維修。2.不可控、爆炸:在發生嚴重二氧化碳泄露事故可能對廠內員工構成威脅時,必須在安委會的統一指揮下,員工經廠區主干道向南撤退,釀造車間微機室、大罐、過濾操作工經空冷工段后部通道向北撤退。具體撤退根據風向引導人員進行轉移,必要時指揮部應指定專人和有關部門聯系請示社會力量,援助事故救援工作。社會援助隊伍進入公司內19、指揮部應設專人聯絡并告知安全注意事項。九、二氧化碳(氣、液)相關常識1.物理性質 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CO2)為無色、無臭的不可燃氣體。分子量44.01,密度1.527g/L,溶于水的程度為 171ml/100ml(0)和 36ml/100ml(60),壓力加大后,水溶性增高。 2.職業接觸 二氧化碳用于制造汽水、啤酒等飲料,滅火劑、干冰、碳酸氫鈉和發酵工業中,在這些生產過程中有接觸CO2的機會。 土法儲存蔬菜、水果、谷物的地窖,長期密封的沼氣池成下水道內可產生較高濃度的CO2,突然進入且缺乏防護時,可發生嚴重缺氧窒息。 3.中毒癥狀輕癥中毒者有頭暈、頭痛、乏力、嗜睡、耳20、鳴、心悸、胸悶、視力模糊等不適,呼吸先興奮后抑制,可有瞳孔縮小,脈緩,血壓升高或意識模糊,及時脫離現場,恢復比較順利。重癥中毒者常于進入現場后數秒鐘內癱倒和昏迷,若不及時救出易致死亡。被救出者,仍常有昏迷、大小便失禁、反射消失、嘔吐等,甚至出現休克和呼吸停止。經搶救治療,相對較輕病例可能于數小時內逐步清醒,但頭昏、頭痛、乏力等仍需數日方可恢復;相對嚴重者則持續昏迷,并出現高熱、抽搐、呼吸困難、衰竭或休克等危重病狀。固態(干冰)和液態二氧化碳在常壓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溫,引起皮膚和眼睛嚴重的凍傷。十、應急預案實施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附件一表一 二氧化碳泄漏事故應急聯系方式序號應急單位姓 名職務聯系方式1設備動力部經理2安委會安全主管、安委會成員3安委會副主任副總經理、安委會副主任4安委會副主任副總經理、安委會副主任5安委會主任總經理、安委會主任6市安全監督局7消防報警8醫療急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