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環境風險應急預案(1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67421
2022-09-01
13頁
18.75KB
1、XX 公司環境風險應急預案1 總則1.1 編制目的建立健全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機制,提高企業應對涉及公共危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2 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國家突法環境事故應急預案及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預案。l.3 工作原則企業在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時,應本著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貫徹如下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加強對環境事故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故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2、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長期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健康,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響應。接受政府環保部門的指導,使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成為區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3)堅持平戰結合,專兼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做好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思想準備、物資準3、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應急系統做到常備不懈,可為本企業和其它企業及社會提供服務,在應急時快速有效。1.4 應急預案適用范圍本廠區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包括廢氣、廢物、粉塵、噪音事故排放等對河水造成污染、對當地大氣環境造成污染、以及對廠區員工或周圍居民的生命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環境污染事故。本預案適用于在本廠區范圍內人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廢水、廢氣、固廢(包括危險廢物)、粉塵、噪音、破壞事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危急人體健康的環境污染事故等。1.5 危險辨實與評估廠區如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從物質的屬性上分主要有污水、大氣。從事故的類型分主要有火災、廢水事故排放、大氣事故排放等。最易發生環境污染4、事故的單位是化學品存儲區、柴油儲罐、生產區、廢水處理區等,是防范事故的重點區域。人的操作失誤、防護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和工作場所的設備設施存在隱患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發生事故時,采取消除、減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惡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損失的措施。根據預測危險源、危險目標可能發生事故的類別、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應急救援方案,充分考慮現有物質、人員及危險源的具體條件,能及時、有效地統籌指導事故應急救援行動。2 主要環境因素分析2.1 易燃易爆物品本公司倉庫貯存的易燃易爆品、現場特殊生產設備,在搬運、裝卸、堆放、使用過程中,若操作、管理以及生產使用不規范,極易著火或爆炸。2.2 其它因素(1)5、觸電事故公司廠區內電氣設備較多,電氣網路相對繁雜,而且大功率機械加工設備相對較多,如果漏電或絕緣損壞、老化,維修不及時或誤操作等,有可能造成火災事故。(2)噪聲傷害本廠各種生產設備,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噪聲。操作者長期處于噪聲環境,會對操作者的聽力、神經系統等產生危害。(3)粉塵、廢氣(氮、硫化物)、污水超標排放如本廠在生產過程中粉塵、有害氣體、污水超標排放,則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2.3 向環境轉移途徑空氣、水體和土壤等環境要素是危險性物質向環境轉移的最基本的途徑,同時這三種要素之間又隨時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傳遞,污染物進入環境后,隨著空氣和水體環境發生遷移、分散稀釋和降解轉化運動。2.4 6、次生/伴生污染根據危險因素分析,本公司庫房、煤磨袋收塵、鍋爐、煤自燃等,一般會引起火災、爆炸,同時易揮發物料、粉塵、有害氣體向外環境溢出或擴散,很可能產生的伴生/次生污染。2.5 事故危害的分類和分級2.5.1 分類事故分為二類,一類:火災和爆炸;二類:一般泄漏、排放。2.5.2 分級按事故危害程度分級。(1)一類 I 級:發生生產控制、設備故障等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一類 II 級:少量可燃液體或氣體泄漏起火,在現場能迅速切斷泄漏源并撲滅的火險。(2)二類 I 級:范圍性粉塵含量、煙氣有害物排放超標,并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二類 II 級:局部性粉塵含量、煙氣有害物排放超標,并對環境造成影響。7、3 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應急救援設備、器材配備消防設施和消防器材:消防水池、消防泵、干粉滅火器、事故池以及相關應急設施、設備。4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4.1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企業組建“危險品庫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在企業應急指揮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編為綜合協調組、搶險救災組、后勤保障組及醫療救助組四個行動小組,組織機構如下圖所示。各個行動小組又可以分為多個分小組。4.2 指揮機構4.2.1 專項指揮部:組建一個針對環境污染事故的專項指揮機構。現場指揮機構:機構內含現場指揮機構,負責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指揮工作。總指揮:XXX 副指揮:XXXXXXXXXXXXXXXXX 成員:XXX8、XXXXXXXXXXXXX 4.2.2、日常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應急救援的日常工作。組長:XXX 成員:XXXXXXXX 4.2.3、物業管理(行政):協助事故報警及事故處理工作,包括保衛治安、醫療、消防、物質供應等。組長:XXXXXX 成員:XXXXXXXXXXX 4.2.4、應急救援專家組織根據發生事故的特點,組建應急救援專家組,由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建。組長:XXXXXXXXX 成員:XXXXXXXXXXXXXXXXX 4.3 指揮機構職責負責“預案”的制定、修訂;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組織實施和演練;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發生重大事故時,由9、指揮部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上級匯報和向友邦發、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想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4.3.1 成員分工專項指揮部總指揮:組織指揮廠區的應急救援。物業管理處:協助總指揮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置工作;負責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負責現場醫療事故指揮及中毒、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工作。負責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和運輸工作。日常應急救援辦公室:現場及有害物資擴散區域內的洗消、監測工作;必要時代表指揮部對外發布有關信息。其他人員:負責維持事故現場穩定,對與事故應急救援無關的人員進行緊急疏散。410、.4 日常應急救援組的職責在發生事故時,應急小組積極開展應急救援工作。通過平時的演習、訓練,完善事故應急預案。主要職責如下:主要負責事故現場調查取證;調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和范圍,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承擔與當地區域或各職能管理部門的應急指揮機構的聯系工作,及時將事故發生情況及最新進展向有關部門匯報,并將上級指揮機構的命令及時向應急指揮小組匯報;進行環境污染事故經濟損失評估,并對應急預案進行及時總結,協助領導小組完成事故應急預案的修改或完善工作;負責編制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并將事故報告向上級部門匯報。5 報警、通訊聯絡方式5.1 報警泄漏事故為 I 類或I 級的,指揮部成員應按專業對口迅11、速向市主管部門等上級領導機關報告。在儲存、運輸中,如操作人員或巡檢時發現危險目標發生泄漏,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處理。操作人員無法控制時,應立即用電話向公司接警室報警。公司現有通信狀況:調度指令通過電話傳達。程控總機備有應急電源,以確保 24 小時暢通。各職能部門及生產車間主要負責人電話24 小時暢通。在儲存、運輸中,如操作人員通過報警裝置或巡檢時發現危險目標發生泄漏,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處理。操作人員無法控制時,應立即電話向應急指揮小組報警。依據泄漏事故的類別和級別,應立即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匯報,確定啟動應急救援程序。并通知領導小組其它成員與相關部門。報警和通訊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a 12、事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b 事故類型:火災、爆炸、泄漏(暫時狀態、連續狀態);c 估計造成事故的泄漏量;d 事故可能持續的時間;e 健康危害與必要的醫療措施;f 聯系人姓名和電話。6 風險防范措施對已確定的危險目標,根據其可能導致事故的途徑,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各種預防措施必須建立責任制,落實到企業和各人。一旦發生情況時,盡力降低危害的程度。6.1 廢水事故排放的風險防范措施本廠污水處理站由專門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和解決。(1)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安全責任人。(2)實行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并嚴格執行。(3)做好勞動保護具的放置和管理工作。(4)做好安全防護設施管理工作,持續進行安全13、生產和安全培訓。6.2 粉塵事故排放的風險防范措施(1)建立公司內部環保管理三級網,制定環保行動計劃,不斷改進公司的環保工作,以減少來自社會關于公司環保問題的投訴、來信或反映。(2)中控操作人員 24小時對在線除塵設施的操作監控,在操作中嚴格按除塵設施的設定運行參數進行操作和監控,及時發現和掌握運行中的參數變化,調整參數至正常運行范圍,使其保持和穩定在最佳運行狀態。當判斷除塵器現場故障時,應及時通知巡檢人員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處理。(3)中控操作人員在保證窯、磨、裝包機等設備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在開、停窯、磨、裝包機等設備過程中,應盡全力減少和消除粉塵超標排放。遇開停窯、磨等不可避免的工藝超標排放14、(非責任事故性排放)時,在國家法定休息日期間,中控室主任或值班長有責任向公司或環保局環境監察職能部門的有關人員匯報或說明,并作好相應記錄,以便事后查詢。(4)巡檢人員和崗位人員按公司環保管理三級網制度(一級:巡檢工或崗位人員;二級:環保管理技術人員、車間主任;三級:各部門領導)。逐級解決和反映環保設施問題,對現場控制的除塵設施,巡檢人員應嚴格履行工作標準,及時發現、報告、處理除塵器故障。(5)各車間主任、值班長、中控操作人員應積極協助環保管理技術人員的日常工作,及時提出檢修內容或建議。(6)工藝、機械、電氣、儀表等專業主管及技術人員負責配合環保管理技術人員搞好本廠環境保護工作,積極地搞好與環保15、設施相關聯工作。6.3 廢氣超標排放的風險預防措施(1)定期進行在線監測數據比對,保證在線監測數據的準確性。(2)環保工程師負責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煙氣排放情況在線監控,及時發現和掌握運行中的數據變化,并通知中控調整參數至正常運行范圍。當排放超標時,應及時通知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處理。6.4 噪音超標的風險防范措施(1)本廠的噪音問題由專門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和解決。(2)積極尋求新材料、新技術對廠界噪音進行降噪處理。6.5 發生物料泄漏后的具體預防及應急措施針對物料泄漏、廢棄物排放失控的部位和原因,用提前準備好的沙袋、消防等設施,進行覆蓋、攔截、引流等措施,啟動相應的水泵,并對雨水溝和污水溝進行相16、應的切換,以防止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采取相應的回收、吸附等措施清除污染物,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在事故處理過程中,要重點保護污水處理裝置正常運行,一旦泄漏物料進入污水系統,將事故廢水切入事故蓄水池,以防污水排入附近水環境,造成超標排放。生產裝置區等應有備用防護服,面罩,以及手套、氧氣瓶、應急燈等相關的救生裝置若干,以應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處理需要。7 人員緊急疏散、撤離7.1 事故現場人員清點、撤離方式、方法當發生重大爆炸或泄漏事故時,由應急指揮組實施緊急疏散、撤離計劃。事故區域所有員工必須執行緊急疏散、撤離命令。應急指揮組應立即到達事故現場,設立警戒區域,指導警戒區內的員工有序的離開。警戒17、區域內的各班班長應清點撤離人員,檢查確認區域內確無任何人滯留后,向指揮組匯報撤離人數,進行最后撤離。當員工接到緊急撤離命令后,應對物料進行安全處置無危險后,方可撤離崗位到指定地點進行集合。7.2 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人員緊急疏散的方式、方法發生重大事故時,可能危及周邊區域的單位、居民安全時,指揮組應與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配合政府工作人員引導相關人員迅速疏散至安全地方。7.3 消防設施根據水泥企業及設計規范要求,廠區內應設置水消防系統、干粉及泡沫消防系統。并滿足消防水用量、泡沫及干粉滅火器用量。7.4 應急通信、報警及照明整個廠區各系統的通信電纜均各自獨立,自成系統。整個廠區的報警系統采用消防報警18、系統、手動報警和電話報警系統相結合方式。整個廠區的照明依照 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92)設計。在防爆區內選用隔爆型照明燈,正常環境采用普通燈。7.5 救援設備、物質及藥品公司的汽車配備專職駕駛員,隨時可作應急之用。廠區內危化品倉庫均配備所需的個體防護設備,便于緊急情況下使用。8 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8.1 事故救援工作結束的確定當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事故現場處置已完成,現場監測符合要求,由相關部門宣布事故應急工作結束,并進行事故現場的善后處理,對廠區進行恢復、重建工作。9 公眾教育我廠將負責對企業鄰近地區開展公眾宣傳和發布本企業有關安全生產的基本信息,加強與周邊公眾的交流,如發19、生事故,可以更好的疏散、防護污染。采取的方式:口頭宣傳等。10 演練計劃10.1 演練分類及內容10.1.1 演練分類(1)組織指揮演練:由指揮領導小組組長和各專業小組負責人分別按應急救援預案要求,以組織指揮的形式組織實施應急救援任務的演練;(2)單項演練;由各專業小組各自開展的應急救援任務中的單項科目的演練;(3)綜合演練;由應急救援指揮組按應急救援預案要求,開展的全面演練。10.1.2 演練內容(1)事故應急處置搶險;(2)通信及報警信號的聯絡;(3)急救及醫療;(7)各種標志、設置警戒范圍及人員控制;(8)廠內交通控制及管理;(10)向上級報告情況及向友鄰單位通報情況;(11)事故的善后工作。10.2預案評估和修正指揮部和各部門經預案演練后應進行講評和總結,及時發現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的問題,并從中找到改進的措施,并對預案有關程序、內容提出建議和改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