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應急處置技術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67922
2022-09-01
14頁
66.50KB
1、圍兜膿掉攆夜洛妥肌滇仆銷汐烹稅豎買匠閃夏哇拒殼壯削妮徘墜壞寥帕妨調餡懇拯擱猙瘡頗蠢伴剩捆咬勻閱遺粒錳擾泄仔靈婁冬圣汲餃霜逆涂妊別哉抹詩捂溺檄容瓊嶼悟廁薄腳蒸尚侍米吟譬掠恢速日尿而領捅喂南禿厄場忱散線紅蕉菩茲筷瑩彎仇探胸捆講咳綿募暈澄售灤群滬貸卡的嶄攘復撼爐旬苯摘儀案彼康嗽劑峙薪華透酥惑肝毒侍過礎雛蟬轎移蛇喻恭接銀漆瀾淡閉戶品伎跟揀古喂炕在紙躬撰薔郎頃樣議縫亞局嘶蝸紀督輯懇跺急成升噪狙凹寧藏裂蠱塞轎鞋丟堤烤襲壟糖文術苑芒直廣蓑鴻綽奄妊鴦術粹哪鈕嬰萬豌暴辦洱胰我保藹藩細豈耿搓鬧沙艷雌叭兼瓊金嶄地飾舊議剮剪壟侄毀麻疹應急處置技術方案(試行)1 背景麻疹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任何年齡2、的人都可發生,但以兒童多見。其傳染性很強,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癥、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征。國家消除麻疹的目標:到2012年,全國麻疹發病率控制在1/100萬以下,無本土麻疹病毒傳播。控制麻疹爆發,是實現消除麻疹目標的重要策略之一。為提高我市對麻疹爆發疫情的應急處理能力,對發生的麻疹爆發疫情,能迅速查清,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和撲滅,阻斷傳播,有效控制麻疹的爆發和流行,現根據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2001年)、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和全國麻疹監測方案,特編制本技術方案。2 疫情分級和響應2.1 疫情分級根據麻疹流行嚴重程度及疫情變化情況,以發病范圍3、數量、病死率、是否發生爆發和流行為依據,分級實施臨時緊急控制措施,以達到最有效的預防控制效果。 藍色疫情 出現1個及以上麻疹爆發點(爆發點概念見附錄2)。 黃色疫情 3周內出現2個麻疹爆發點,或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7天內發生10例及以上疑似麻疹病例。 橙色疫情 3周內出現5個及以上麻疹爆發點;或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7天內發生10例及以上疑似麻疹病例事件3起以上。 紅色疫情 3周內出現10個及以上麻疹爆發點。2.2 疫情應急響應 藍色疫情的響應.1 XX疾控中心啟動應急技術方案,及時將疫情報告XX衛生局及上級疾控部門。.2XX疾控4、中心組織應急小分隊(包括實驗室人員)24小時內赴現場核實診斷,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取各項業務控制措施。.3 XX疾控中心提出應急接種方案,報XX衛生局,經XX人民政府批準,及時采取應急接種。 黃色疫情的響應在藍色疫情響應基礎上,開展以下工作:.1 溫州市疾控中心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必要時溫州市疾控中心組織應急小分隊(包括實驗室人員)24小時內趕赴現場,XX疾控中心協助落實各項業務控制措施。 橙色疫情的響應在黃色響應的基礎上,開展以下工作:由省疾控中心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必要時省疾控中心組織應急小分隊(包括實驗室人員)24小時內趕赴現場,督促和指導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及時將疫情報告省衛計委、中國疾控中5、心。 紅色疫情響應在橙色響應的基礎上,開展以下工作:.1 由省疾控中心及時將疫情報告省衛計委。必要時,建議省衛計委報省人民政府依法采取如應急接種、限制或停止集市、集會、停工、停業、停課等緊急控制措施。.2 必要時,請求中國疾控中心派員支持與指導。3 疫情現場處置3.1 流行病學調查 調查前準備成立調查處理小組,小組成員應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工作人員等;其次,初步確定調查處理方案,準備好各種調查表格和采集標本所需要的實驗室器材,聯系好車輛和司機;最后與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確定初步工作安排。 核實疫情,確認爆發調查小組人員應及時趕赴現場,聽取當地匯報,了解疫情發生經過及已采取的控制措施,開展相關調6、查,結合病人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資料、實驗室檢測結果等進行初步診斷(麻疹診斷標準見附錄1) ,確定病例定義。3.1.3 開展病例調查與搜索。內容主要包括病例個案調查、當地人群麻疹疫苗接種狀況、居住環境、人口流動等內容。每例麻疹病例都應進行個案調查,重點調查病例的出生日期、出疹日期和麻疹疫苗的免疫史、感染來源等內容,詳細填寫麻疹病例個案調查表(附錄4)及麻疹(暴發)病例調查表(附錄)。同時根據病例定義在當地各級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單位開展病例主動搜索,必要時開展社區病例主動搜索。3.1.4 采集標本調查的同時要采集所有病例的血清標本,及時送實驗室檢測麻疹IgM,核實疫情。并采集患者出疹早期鼻咽拭7、子、含漱液,按相關要求當天送XX疾控中心麻疹實驗室或保存于零下80,尿液或血液(全血抗凝)等標本及時送達或冷藏保存,必要時送樣品到上級疾控中心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進行病毒基因型分析,開展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具體樣本采集運送參照附錄3)。3.1.5傳播鏈調查 了解病例的傳播關系,繪制傳播鏈。具體可包括首發病例發病情況,麻疹確診病例及年齡別免疫狀態,傳播速率,曾發生過麻疹疫情的地區,到麻疹流行地區的旅行史,到過學校、俱樂部、幼兒園等人口聚集地,職業(例如:醫生、導游等),日常交通工具,曾經到衛生機構就醫情況以及其他可能危險因素等。3.1.6 暴發原因調查.1 評價麻疹免疫水平.1 通過常規免疫報告8、系統了解麻疹疫苗報告及估計接種率,獲取最近的人口和年齡別分布數據,接種率報表,計算報告接種率,并根據其它途徑獲得的人口資料估算接種率。.1.2快速評估本地及附近鎮(街)兒童麻疹疫苗接種率,調查適當數量8月齡12歲兒童,估算麻疹疫苗第1劑次和第2劑次接種率。.1.3在橙色疫情響應時,必要由省疾控中心組織開展人群免疫水平調查。.2 評價麻疹爆發疫情報告的及時性掌握麻疹病例的發病時間和報告時間,尤其是首發病例的發病、就診和報告情況;了解各級獲知麻疹爆發疫情的時間,從而對報告及時性進行評價。.3 開展病例對照調查或隊列研究盡可能開展不同年齡段兒童病例對照調查或隊列研究,估算麻疹疫苗的效力或保護率。3.9、2 控制措施原則是邊調查,邊采取相應控制措施。3.2.1 病人隔離治療對麻疹病例進行在家或醫院隔離,減少與他人接觸,原則上隔離至出疹后5天,并發肺部感染者延長至14天。同時應加強麻疹病例的護理和治療工作,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2.2 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處置密切接觸者是指與病人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一起生活的看護人員,家庭成員,以及托兒所、幼兒園、學校里的同班者或處在同一工作、生活、學習環境中的人群。對密切接觸者自接觸患者之日起21天內,進行醫學觀察,盡量減少其與他人接觸,一旦出現發熱、出疹等癥狀和體征,要立即報告。3.2.3 及時開展應急接種應根據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和當地免疫狀況等,確定10、應急接種范圍和接種對象,在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短時間內完成,接種率應達到95以上。應急接種工作嚴格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及國家對疫苗使用的有關規定實施,要特別注意掌握預防接種禁忌癥。3.2.4 宣傳教育對城鄉社區的所有公眾,重點是病家周圍人群,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人群,尤其是流動人口開展衛生防病知識宣傳,使廣大群眾特別是外來流動人員了解麻疹的特征和正確的預防方法(密切接觸者應急接種、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提高防病意識和能力。一旦發病,及時就醫 。3.2.5 加強疫情監測要加強托幼機構和學校、廠礦、大型施工工地等集體單位疫情監測工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定期到相關單位核查晨檢記錄或出勤記11、錄,及時了解因病缺課、缺勤或醫療機構集中就診情況,并進行相關流行病學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議。加強對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防止疫情蔓延。在爆發出現21天內,無新病例出現時終止監測。3.2.6 預防醫院感染督促指導各醫療機構要按照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對具有發熱、出疹等癥狀的患者進行預檢分診。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消毒管理辦法,收治麻疹患者的醫院必須具備隔離條件,獨立設區,病房內通風良好。醫護人員加強個人防護,進行麻疹疫苗預防接種。做好就診及住院病例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4 結束響應經采取控制措施后,市內3周內新出現爆發點在3個及以下,由紅色疫情降為橙色疫情;3周內新出現12、爆發點在1個及以下,由橙色疫情降為黃色疫情;3周內無爆發點發生,由黃色疫情降為藍色疫情。末例病例治愈且經過一個最長潛伏期后無新發病例出現,藍色應急響應結束,按麻疹監測方案轉入日常麻疹監測。5 附件附件1、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附件2、麻疹病人診斷標準(GB/WS1995-2004):附件3、麻疹暴發疫情的概念附件4、實驗室標本收集、運送程序及實驗室診斷方法附件5、麻疹病例(暴發爆發)調查表附表1 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2013版)一、報告卡信息1.1 傳染病報告卡卡片編號: 1.2 患者姓名: (患兒家長姓名: )1.3 身份證號:1.4 性別: 男 女1.5 出生日期: 年13、 月 日a.如出生日期不詳,實足年齡: 年齡單位:歲月天1.6 患者工作單位: 聯系電話: 1.7 病人現住址屬于:本縣區 本市其他縣區 本省其他地市 外 省 港澳臺 外籍1.8 家庭現住址(詳填): 省 地(市) 縣(區) 鄉(鎮、街道) 村(居委會) (門牌號)1.9 患者職業:幼托兒童 散居兒童 學生(大中小學) 教師 保育員及保姆餐飲食品業 商業服務 醫務人員 工人 民工 農民 牧民漁(船)民 干部職員. 離退人員 家務及待業 其他 不詳1.10 病例分類: 疑似病例 實驗室診斷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1.11 發病日期: 20 年 月 日1.12 診斷日期: 20 年 月 日 時1.13 14、死亡日期 :20 年 月 日1.14 疾病名稱: 法定傳染病: 1.15 填卡醫生: 1.16 報告單位: 1.17 接觸者有無相同癥狀:無 有1.18 備注: 二、流行病學調查信息2.1 報告日期:20 年 月 日2.2 調查日期:20 年 月 日2.3 戶籍所在地: 本縣 本市其他縣區 本省其他地市 外省 港澳臺 外籍戶籍地址選擇: 省 地(市) 縣(區) (鎮、街道)2.4 發病時在現住址縣區居住時間:3 月2.5 是否在集體單位(如學校、幼兒園、工廠等):是 否 不詳如是,所在集體單位具體名稱:2.6 發熱: 是 否 不詳如是,發熱日期:20 年 月 日2.7 出疹: 是 否 不詳如是15、,出疹日期:20 年 月 日2.8 其他臨床癥狀:咳嗽 是 否 不詳卡他癥狀(鼻塞、流涕、噴嚏等) 是 否 不詳結膜炎 是 否 不詳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是 否 不詳淋巴節腫大 是 否 不詳關節疼痛 是 否 不詳2.9 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種劑次: 0 劑 1 劑 2 劑 不詳免疫史來源:接種證 接種卡 信息系統 家長回憶如接種過,a.首劑次接種時間: 年 月 日b.最后一劑接種時間: 年 月 日2.10 含風疹成分疫苗接種劑次: 0劑 1劑 2劑 不詳免疫史來源:接種證 接種卡 信息系統 家長回憶如接種過,a.首劑次接種時間: 年 月 日b.最后一劑接種時間: 年 月 日2.11 發病前7-2116、 天是否去過醫院: 是 否 不詳若是,醫院名稱2.12 發病前7-21 天是否接觸其他發熱出疹性病人: 是 否 不詳2.13 是否與實驗室診斷病例有流行病學聯系: 是 否 不詳若是,實驗室診斷病例為: 麻疹 風疹 其他 2.14 是否為麻疹暴發疫情中的病例: 是 否2.15 是否為一起新的暴發: 是 否暴發編碼- -三、標本采集情況3.1 是否采集第一份血清標本: 是 否(跳到第3.3 項)采集日期: 年 月 日3.2 是否采集第二份血清標本: 是 否采集日期: 年 月 日a. 鼻咽拭子: 是 否 采集日期:20 年 月 日b. 尿標本: 是 否 采集日期 :20 年 月 日c. 其他標本: 17、采集日期: 20 年 月 日3.3 是否采集病原學檢測標本: 是 否 a. 鼻咽拭子: 是 否 采集日期: 20 年 月 日b. 尿標本: 是 否 采集日期: 20 年 月 日c. 其他標本: 采集日期: 20 年 月 日四、實驗室檢測結果反饋信息4.1 第一份血標本麻疹IgM 抗體檢測結果: 陽性 陰性 待定風疹IgM 抗體檢測結果: 陽性 陰性 待定4.2 第二份血標本麻疹IgM 抗體檢測結果: 陽性 陰性 待定風疹IgM 抗體檢測結果: 陽性 陰性 待定4.3 麻疹病毒鑒定結果: 陽性 陰性 待定基因型: 風疹病毒鑒定結果: 陽性 陰性 待定 基因型: 五、病例最終分類縣級CDC 根據實18、驗室檢測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訂正報告卡1.10 和1.14 項5.1 最終診斷: 待定 麻疹病例 風疹病例 其他5.2 病例分類: 疑似病例 實驗室診斷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調查人員簽字: 調查單位: 附件2 麻疹病人診斷標準(GB/WS1995-2004) 1. 臨床癥狀1.1 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1.2 發熱(38或更高)。1.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癥狀,或結合膜炎。1.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d)在口腔頰粘膜見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1.5 皮膚紅色斑丘疹由耳后開始向全身擴展,持續3天以上呈典型經過。2. 流行病學史 與確診麻疹的病人有接觸史,潛伏期618d。3. 實驗室診19、斷(1)一個月內未接種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體。(2) 恢復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3) 從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離到麻疹病毒,或檢測到麻疹病毒核酸。4. 病例分類(1) 疑似病例:具備1.11.2者,或同時伴有1.3者。(2) 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1.4或1.5或2。(3)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3.1或3.2或3.3。具有任何一項臨床癥狀3.1或3.2或3.3。附件3 麻疹暴發疫情的概念麻疹暴發是指在一個局部地區,短期內突然發生較多的麻疹病例。暴發是相對的,只要麻疹發病超過平常水平即認為是暴發。以村、20、居委會、學校或其他集體為單位,在天內發現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天內發現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時,應視為暴發疫情。 附件4 實驗室標本收集、運送程序及實驗室診斷方法 目前國際推廣的麻疹早期快速診斷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方法(ELISA)檢測血清中的IgM,查到麻疹IgM,而患者在過去6周內沒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即可確診為麻疹野病毒感染。感染麻疹病毒后1015天,機體產生的IgM應答即可被ELISA法查到,而麻疹的潛伏期多數為1011天,因此,多數病人在出疹時即可在血液中查到麻疹IgM,血標本應在出疹后求醫時采集。一些個體在出疹3天內麻疹IgM陰性,可于出疹后714天再采血檢查一次。 采集21、鼻咽分泌物或鼻咽拭子使用PCR(多聚酶基因擴增法)分離麻疹病毒,病毒分離陽性即是實驗室確診病例。一、標本收集(一)血清標本1、無菌術取全血1ml(或用毛細血管法取耳垂、手指尖血0.3ml)。在室溫下凝固,分離血清。2、存放和運送血清的試管應保持無菌。3、有條件地區可用1500rpm/20分鐘離心機分離血清。4、采血時,尤其是毛細血管法取耳垂、手指尖血時應避免擠壓而溶血。5、血清標本運送前應在08保存,血清可以冷凍保存,但應避免反復凍融。不能冷凍全血。6、 血時應填寫標本送檢表,送檢表上要注明病例編號。(二)鼻咽拭子/鼻咽分泌物1、采出疹3日內的咽拭子標本,或出疹前3日的標本。2、使用的棉拭子和22、試管等應滅菌。3、棉拭子深入咽部,應輕擦咽部或柯氏斑處數次。4、將棉拭子剪去用手握過的木(竹)棍后放入無菌試管中,試管內可放5%牛血清的MEM維持液(PH7.0),立即4運輸,最好-70保存。二、標本運送(一)血清標本1、標本采集后應盡早送到實驗室,不要等其它標本。2、使用有螺旋蓋的血清管保存血清標本,并有標簽,放進塑料袋中密封。將塑料袋放入冷藏包或冰壺。3、 4環境下運送。4、標本時附帶標本送檢表,送檢表上要注明病例編號。5、遇節假日應事先通知實驗室,說明標本送達時間。(二)鼻咽拭子/鼻咽分泌物1、標本采集后立即4保存。24小時能送到省級實驗室的,4運輸,否則-70保存。2、 嚴防標本污染或容器滲漏。3、 避免日光照射。4、其它同血清標本。三、捕捉法ELISA檢測IgM抗體 參見國標麻疹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59831995)附錄C4。附件5 麻疹病例(爆發)調查一覽表浙江省 市 縣(市、區) 鎮(街) 村(居委會) 序號病人姓名性別家庭住址流動人口出生日期出疹日期發熱日期咳嗽卡他鼻炎結膜炎死亡麻疹疫苗接種次數暴發實驗室結果病例分類結果備注調查人員: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實驗室結果報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