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68066
2022-09-01
11頁
40.50KB
1、寧南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l、概 述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以下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腦膜或腦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常在冬春季節發病和流行,以兒童多見,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乙類傳染病。建國后于1959、1967和1977年曾發生了3次全國性大流行,1967年全國的發病率甚至高達40310萬,當年死亡166987人。自1985年開展大規模A群流腦疫苗接種后,發病率持續下降,近幾年來發病率一直徘徊在0210萬左右的較低水平,但近兩年來在局部地區仍存在爆發流行的隱患,流腦的病死率呈上升趨勢,一些州份C群菌株引發的病例增2、多,出現較大范圍流行的危險依然存在,流腦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為及時發現我縣的流腦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寧南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流腦防治手冊(第五版)等有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技術方案。 2、適用范圍和術語界定 本方案適用于我縣范圍內在同一學校、幼兒園、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7天內發生3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時,醫療機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大隊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關部門或機構,特別是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開展疫情3、應急處置時必須遵循本技術標準和要求。 21流腦病例定義 參照國家標準流腦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GBl6884-1997)執行。流腦病例分為疑似病例、臨床確診病例和確診病例。 211流行病學史 在冬春季節和流行地區內,兒童患病者最為多見。有些患者在發病前7天有明顯密切接觸史。 212臨床表現 2121突然寒戰、高熱、惡心、嘔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頭痛加重。 2122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皮膚發花并有散在的小出血點、唇周及指端青紫、唇周單純皰疹。 2123煩躁不安、譫妄、昏迷或驚厥。 2124皮膚、粘膜瘀點典型或融合成瘀斑,血壓明顯下降、脈搏細速、脈壓差縮小。 2125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克4、氏征和布氏征陽性。 2126瞳孔大小不等、邊緣不整、對光反應遲鈍、眼球常凝視。 2127呼吸快慢及深淺不均或呼吸暫停。 2128幼兒發病多不典型,常見高熱、嘔吐、嗜睡外,還多見極度不安與驚厥、拒乳、尖叫、腹瀉、咳嗽、雙目凝視、頸項強直和布氏征陽性,其它腦膜刺激征可能缺項。前囟未閉者多見隆起,嘔吐頻繁而失水者也可出現囟門下陷。 213實驗室診斷 2131血象:白細胞數顯著增高,最高可達40109L,中性粒細胞在8090以上。 2132疑為流腦者應做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CSF)壓力常增高達196kPa以上;典型病例CSF的外觀混濁如米湯樣甚或膿樣;白細胞數增多,可達每升數億,以多形核細胞為主;蛋5、白質顯著增高,可達15g/L;糖量常低于222mmolL,氯化物也稍降低。CSF涂片可在中性粒細胞內找到革蘭氏陰性雙球菌。 2133從病人CSF或急性期血液分離到Nm,見標準附錄A。 2134從病人急性期血清或尿或CSF中檢測到Nm群特異性多糖抗原,見標準附錄C。 2135檢測病人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見標準附錄B。 2136以PCR檢測到病人急性期血清或CSF巾Nm的DNA特異片段,見標準附錄D。 214病例分類 2141疑似病例:211加2121或2122或2123之一項。 2142臨床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加2124或2125或2126或2127之一項。 2143確6、診病例:疑似病例或臨床確診病例加2133或2134或2135或2136之一項。 22爆發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版)的規定,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現在同一學校、幼兒園、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7天內發生3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時即視為爆發,并同時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的要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網上開展流腦的相關信息報告工作。 23監測病例定義 在流腦疫情發生后,為了及時發現和掌握新的流腦病例(或帶菌者),相關的醫療衛生機構在轄區范圍7、內開展流腦的主動搜索等有關監測工作,期間發現的病例稱之為監測病例。而其搜索的范圍按現場實際、疫情波及地等情況,由疾控中心具體確定。 3、部門職責與組織保障 按照傳染病防治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要求,縣衛生局、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其它相關部門必須切實履行各自的工作職責,加強對流腦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技術支持、后勤保障、監督檢查等工作,提高流腦預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門職責 311縣衛生局應組織相關部門提供流腦應急處置所必要的經費、物資等保障,敦促疾控中心及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312醫療機構應組織、協調疫情的調查處理和醫療救治工作,正面引導宣傳,加強與其它部門的溝通與協作。當發生流腦8、爆發疫情時,衛生局應在24小時內組織對與流腦患者同一單位(學校、社區)的易感人群進行預防性服藥和流腦疫苗的應急免疫。 313醫療機構負責流腦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帶菌者的醫療救護、現場救治等工作;協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標本的采集;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報告。 314縣衛生監督大隊應對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醫療救治、防控措施等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積極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 315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流腦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標本采集、對患者的接觸者實行醫學觀察7天,必要時予以居家隔離以及預防性服藥;指導醫療機構對流腦病例進行隔離治療;開展對有關醫9、療機構流腦病例的主動搜索;落實疫點、疫區的消毒和病人的主動查治等工作,負責疫情個案報告的審核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與管理工作,并在12小時內按要求采集標本送檢。 32組織保障 321制定應急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根據全縣流腦防制的總體要求,科學分析疫情發生趨勢,制訂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322開展專業培訓和應急演練 在疫情高發季節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內,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對衛生行政領導和管理人員、防疫人員、檢驗人員和臨床醫護人員等進行專項培訓,強化流腦病例的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的意識,進行流行病學、臨床學、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技術的培訓,推廣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根10、據我縣實際情況,適時開展流腦防制工作的應急演練,鍛煉出一支疫情意識強、行動迅速、處置高效的善戰隊伍。 323配備各類所需物資 醫療機構均應根據疫情預測和防制工作的實際需要,儲備足量的預防藥品,配備必要的搶救治療藥械和搶救治療藥品、器械和病床等。 4、應急準備 41組織準備 根據疫情應急處置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事件的級別,縣疾控中心向衛生局提出成立相應的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的建議。應急指揮機構應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到達現場,必要時,邀請地區和州級相關單位和部門派人協助調查與處理。現場調查組一般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組應設立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調查組在現場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11、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42物品與器械準備 現場調查組奔赴現場前應準備必需的資料和物品,一般應包括: (1)調查和資料分析用品:流腦個案調查表以及其它相關表格、記錄本; (2)標本采集和現場檢測用品:標本采集記錄表、標本采集用拭予(注意用于PCR檢測標本采集的拭子,應使用滅菌人造纖維拭子和塑料棒)、吸管、帶蓋可密閉的塑料管、自封式塑料袋、標簽紙、油墨耐水的記錄筆、裝有運送培養基的密閉試管、空培養皿和裝好選擇性(包括強性和弱性)培養基的培養皿、增菌培養基和裝有增菌液的培養瓶; (3)現場防護用品:現場工作(包括流行病學調查、樣品采集和消毒殺蟲)防護用品:包括一次性手套、長筒橡皮手套、長筒靴、工作服等12、; (4)預防性服用藥物。 5、疫情報告 51報告方式、時限和程序 在同一學校、幼兒園、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7天內發生3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時,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要求,對于獲得流腦相關信息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當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同時進行網絡直報,直報的信息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審核后進入國家數據庫。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采用最快的通訊方式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報送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13、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真實性,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同時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縣衛生局和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主動搜索發現的病例應由疾控中心負責進行網絡直報。 52報告內容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轄區內流腦病例報告后,在以最快的方式向縣衛生局和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的同時,應立即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和處理,病例確診后于6小時內填寫基本信息,以傳真形式及時上報有關部門。所有病例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填寫個案調查表(見附錄l流腦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疫情結束后5日內上報有關部門。 流腦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信息分為初次報告、進程報告、結案報告。1)初次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事件名稱、初步判定的事件14、類別和性質、發生地點、發生時間、發病人數、死亡人數、主要的臨床癥狀、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報告單位、報告人員及通訊方式等,初次報告要快,應在調查后2小時完成。2)進程報告:報告事件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件的診斷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勢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同時,對初次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進行補充和修正,進程報告要新,需按日進行。3)結案報告:事件結束后,應進行結案信息報告,結案報告要全,在確認事件終止后2周內,對事件的發生和處理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因素,并提出今后對類似事件的防范和處置建議。 6、應急處置 61核實診斷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于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15、檢驗的差錯。核實診斷可通過查看病例、訪問病人和能夠提供較詳細的病人發病與發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檢查信息甚至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等,同時還要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測資料以及發病危險因素如同類病人的接觸史等。同時還需要分析臨床采樣的準確性,必要時重復采樣進行檢測。最后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62流行病學調查 掌握流腦爆發的流行規律,查明傳染來源、傳播途徑和疫情波及的范圍,闡明流行因素, 為及時制定爆發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學依據。調查方法主要有個案調查與爆發調查兩種。 621個案16、調查:主要為了了解患者的發病原因及疫源地現況,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積累資料,作為流行病學分析的基礎。對疫點、疫區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及時開展病原檢索工作(包括接觸者等)。 622爆發調查:爆發調查的對象,應該是發生病例的整個地區(單位)及與之有關的地區。爆發疫情調查主要用于群體急性感染,目的是確定爆發的原因。要迅速摸清發病的時問分布、地區分布及人群分布,確定可能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在現有臨床與流行病學資料難以確定感染來源和途徑時,需要提出假設,開展專項調查;通過病例一對照研究、實驗室檢測等綜合方法,驗證假設,確定感染來源、途徑與流行因素。 63病人隔離救治 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17、理辦法有關要求,認真做好預檢分診工作,對就診的具有呼吸道癥狀、發熱的患者進行預檢分診,排查可疑病人,做好診斷和鑒別診斷工作,合理分流,并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救治措施。 由于病人和帶菌者是流腦的主要傳染源,因此,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和帶菌者。當發現疑似病例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首先給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戴上口罩,并及時準確地診斷、報告病例。按照屬地化的原則就地隔離,開展規范化治療,避免或減少嚴重并發癥,減少病例的死亡。如因病情嚴重需要轉院治療,必須采取嚴密的隔離措施。 64密切接觸者的調查與處理 調查與傳染源發病前2l天內及病后共同工作、生活、學習的人,了解健康狀況,限制密切接觸者的活動范圍,18、并給予預防服藥,對具有密切接觸者等應及時開展敏感藥物的預防服藥。當病人為幼兒園兒童、學生、民工等生活、工作密切接觸的人群時,對幼兒園、學校、工地等要進行詳細地病例搜索和追蹤觀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消毒管理辦法等有關要求,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好消毒隔離和醫務人員防護工作,防止醫院心感染和醫源性感染,保障其他患者就醫安全。 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隨訪,時間至少為7天(自最后接觸之日算起),期間內可不限制其活動,但要告知其盡量減少與他人接觸,一旦其出現突然寒戰、高熱、惡心、嘔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頭痛等癥狀,要主動申報,并及時就診。所在地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等19、負責醫學觀察工作。 衛生局應在24小時內組織對與流腦患者同一單位(學校、社區)的易感人群采用復方新諾明或者磺胺嘧啶進行預防性服藥,并采用A+C群流腦疫苗或A群流腦疫苗進行或應急接種,48小時內接種率要達到95以上。如流腦患者致病菌群確定為C群,則必須開展A+C群流腦疫苗的應急免疫。 65樣本采集、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651標本的采集:實驗室檢測應與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結合,在個案調查開展的同時即對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進行采樣,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醫療機構報告后,當天應到醫療機構收集標本。采集的標本包括病人腦脊液、血液、瘀點(斑)組織液標本,標本要盡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前采集;必要時,也可對使20、用抗生素后的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采集標本進行檢測。 采集標本時應詳細填寫標本送檢單。病人或疑似病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發病時間、臨床診斷、標本種類、采樣地點(住院時填寫醫療機構和病房名稱)、采樣時間等內容;健康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是否為病人密切接觸者(如果“是”,則同時記錄病人姓名、發病日期、醫療機構名稱)、標本種類、采樣地點、采樣時間等內容;標本管(盒)外表應作明確標記,且所作標記應能防水、不易擦除。 652標本的運輸:采集的標本宜立即處理和接種培養基進行增菌和或培養。醫療機構收集的標本應盡快將標本送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不能立即送檢的標本,需置于保21、存培養基中保存。所有標本應注意相應的生物安全要求,置于堅固、防水、密閉、耐壓的轉運箱中,專人送往實驗室。 653實驗室檢測與監測:縣疾控中心負責對每一例疑似病例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并收集標本。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集到病例標本后,及時送檢。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及時將檢測結果填入個案調查表,并錄入數據庫,通過網絡直報。同時及時逐級反饋檢測結果,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到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結果后,應及時將結果反饋送檢的醫療機構。 疾控中心應進一步加強流腦疫情監測,尤其要在學校、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認真落實晨檢工作,及時發現臨床表現為突發性高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出血點或瘀斑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的22、流腦可疑癥狀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積極開展人群免疫水平監測、正常人群帶菌率和病人流腦流行菌群監測,為分析、預測流腦流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66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 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 661疫點、疫區的劃定 (1)疫點:指發生病人、疑似病人或發現帶菌者的地方。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來劃定疫點。一般指同門戶出入的地方或與病人、疑似病人、帶菌者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根據傳染源的污染情況,一個傳染源可有一個以上的疫點。 (2)疫區:為了防止疫點外污染造成續發感染和向外傳播,要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一23、般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劃為疫區。 662疫點處理 (1)堅持“早、小、嚴、實”的精神,即時間要早,范圍要小,措施要嚴,落在實處。 (2)疫點消毒:認真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用l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劑噴霧消毒,定期開窗通風。對物體表面可用適當濃度含氯制劑擦拭。消毒前向疫點內人群進行宣傳、解釋和介紹消毒知識。隨時消毒時向隔離的健康人培訓消毒劑使用方法并使之掌握。 (3)如涉及跨轄區的病例或密切接觸者時,要及時按規定發出協查通知,緊密配合作好調查處理工作。 (4)疫點的解除:當疫點內上述措施均已落實,最長潛伏期2l天內無續發病人出現時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出現,則繼續做好疫點內各24、項工作,達到上述要求時再行解除。 663疫區處理 為迅速控制疫情,除在疫點內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外,還應在劃定的疫區范圍內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加強疫點外圍的疾病控制工作,及時發現傳染源,認真處理,防止傳播。 67疫情解除后的觀察 疫情解除后,為了防止再次發生疫情,必須繼續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即:衛生宣傳教育、群眾性查病報病以及對疑似病人的妥善處理,有重點地人群檢索等。疫情解除后觀察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流行病學指征而定。 7、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流腦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疫點和疫區在實施控制爆發流行應急處置預案后,所有人員在最25、長潛伏期無續發病人出現時,可視為爆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為常規防制和監測。 8、附 錄 附錄 流腦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國標碼 病例編碼1基本情況11病例報告單位: 12病例報告日期: 年 月 日13縣級接到報告日期: 年 月 日14患者姓名: ,如是兒童,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聯系電話 。15患者性別 男 女 16患者年齡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陽歷);如無,填下一行周歲(或月齡) 歲 月齡17患者戶口地點 省 州 縣(區)18患者現在詳細住址: 省 州 縣(區) 鄉鎮(街道) 村委會(居委會) 村民組(居民組)2發病基本情況21發病時間: 年 月 日26、(陽歷)22發病地點: 省 州 縣(區) 鄉鎮(街道) 村委會(居委會) 村民組(居民組)23發病地點近期是否有同類病人: 有 無 不詳 24與同類病人接觸:有 無 不詳 25如有接觸,接觸方式:同住 陪護 同校 同班級 其他 26家庭內同樣的病人:有 無 不詳 27如家庭內有同樣的病人,填下表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與患者關系發病情況28流腦疫苗接種史:接種疫苗名稱:A群流腦多糖疫苗 A+C群腦膜炎疫苗 不詳 : 接種次數 次 不詳 29首次就診單位: ;醫院屬:省級 州級 縣級 鄉級 其他 210首次就診日期: 年 月 日3主要臨床表現31發病初期上呼吸道癥狀: 有 無 不詳 32突然高熱: 有 27、無 不詳 33頭痛: 有 無 不詳 34皮膚粘膜淤點、淤斑: 有 無 不詳 35皮膚如有粘膜淤點、淤斑,其部位:四肢 軀干 其他 36意識障礙: 有 無 不詳 37腦膜刺激征:有 無 不詳 38其他 4實驗室檢查41血象:采血時間 年 月 日結果:白細胞 109/L 中性粒細胞 %42腦脊液:采集時間 年 月 日結果:壓力 kPAg外觀 渾濁 清 其他 白細胞 109/L蛋白 g/L糖 mmol/L氯化物 mmol/L43細菌學431腦脊液培養腦膜炎奈瑟氏菌 陽性 陰性 未檢查 432血液培養腦膜炎奈瑟氏菌 陽性 陰性 未檢查 433出血點(瘀點)腦脊液涂片革蘭氏陰性雙球菌 涂片 陽性 陰性 未檢查 培養 陽性 陰性 未檢查 434其他 5主要診治情況51病人隔離是否 52如隔離,隔離地點:醫院 在家 其他 53如住院,住院時間: 年 月 日;54如住院,醫院名稱 55醫院級別:省給 州級 縣級 鄉級 其他 56使用磺胺類藥物:是 否 不詳 57使用其他抗生素:是 否不詳 58其他藥物 59轉歸:痊愈 好轉 未好轉 惡化 死亡 510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6小結 調查者單位: 調 查 者: 審 查 者: 調查時間: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