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酸車間事故應急處置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68132
2022-09-01
12頁
56.50KB
1、氯乙酸車間事故應急處置方案由于我車間是一個有毒有害、強腐蝕等特點的甲級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單位,在生產過程中管理不善或操作不當極易發生中毒、灼傷、爆炸事故。結合當前我車間的實際情況及公司安全形勢等特點,為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的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本著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依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導則,特制定本預案。1配制崗位事故應急預案1.1現場危險物質1.1氯化液1.1.1物化特性:分子式:C2H3ClO2,分子量:122.55、無色結晶,有潮解性,有刺激性氣味。PH值呈強酸性;危險性類別:GB 8.1類 酸性腐蝕品,易溶于水2、,能溶于乙醇、乙醚、苯和氯仿。主要用途:用于醫藥、農藥、有機合成、染料、塑料、精細化工等領域。1.1.2危險性綜述: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引著回燃。若與高熱,可能發生聚合反應,出現大量放熱現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1.1.3急救措施: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臉。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術;食入:漱口、飲大量水,不得催吐,并給予3、醫療護理。1.1.4泄漏處置措施:處理泄漏時,必須佩戴好規定的勞動保護用品,用堿類溶液中和,用大量清水沖洗現場。1.2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組成、職責通訊聯絡情況:序 號職 務姓 名電 話小號1組長/車間負責人2副組長/車間副主任3成員/工藝員4成員/氯化工段長5成員/甘氨酸工段長6成員/值班長7成員/值班長8成員/值班長1.3應急救援程序1.3.1氯化液管道泄漏1.3.1.1巡檢員及時報告當班值班主任。1.3.1.2設置警戒線并疏散附近人員,所有人員立即逆風撤離現場。1.3.1.3立即關閉泄漏點前事故閥門。1.3.1.4挖坑回收泄漏醋酸后用灰沙將地面剩余液體攪拌后清除廢棄。1.3.1.5當發生少量4、氯化液灼傷時,應立即用清水沖洗1015分鐘。1.3.1.6如果大量硫酸灼傷要立即脫去受污染的衣物,同時用大量的清水沖洗至少10分鐘。1.3.1.7氯化液濺入眼內時,立即提起眼臉連續沖洗1520分鐘。1.3.1.8立即通知調度并把灼傷者送往醫院做進一步處理。1.3.1.9查清泄漏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處理。2氯化崗位事故預案2.1現場危險物質2.1.1液氯2.1.1.1物化特性 分子式Cl2,分子量為70.91,它是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危險類別屬第23類有毒氣體,易于壓縮液化,液化時為黃綠色透明液體。易溶于水、堿液。2.1.1.2危險性綜述:本品助燃、高毒、具有刺激性,對環境有嚴重危害,對5、水體可造成污染。主要以吸入為侵入途徑;對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癥狀為:輕者有流淚、咳嗽、少量咳痰,胸悶,出現氣管炎和支氣管炎的表現;中度中毒者發生支氣管炎或間質性肺水腫,出現呼吸困難,輕度紫紺等;重者發生肺水腫、昏迷、休克,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心跳驟停或喉頭痙攣而發生“電擊樣”死亡。皮膚接觸高濃度氯氣時,暴露部分可致灼傷或急性皮炎。2.1.1.3急救措施: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就醫;眼睛接觸:提起眼簾,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吸入要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心跳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按壓術,就醫。2.1.1.4泄漏處置措施:迅速撤離泄漏6、污染區的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小泄漏時隔離150m,大泄漏時隔離450m,嚴格限制出入。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將泄漏物導致還原劑(酸式硫酸鈉或酸式碳酸鈉)溶液。也可以將漏氣鋼瓶浸入石灰乳液或20%氫氧化鈉溶液中。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合格后再用。2.1.2硫磺:2.1.2.1物化特性:別名硫、膠體硫、硫黃塊。外觀為淡黃色脆性結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分子式S,分子量為32.06,蒸汽壓是0.13kPa,閃點為207,熔點為119,沸點為444.6,相對密7、度(水=1)為2.0。硫磺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硫化碳。 作為易燃固體,硫磺主要用于制造染料、農藥、火柴、火藥、橡膠、人造絲等。 2.1.2.2危險特性:急救措施:發生硫磺中毒時,如果是皮膚接觸,要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若發生眼睛接觸,要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然后就醫。如是吸入中毒,要讓中毒者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發生硫磺引發的火災時,遇小火用砂土悶熄。遇大火可用霧狀水滅火。切勿將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嚴重的流淌火災或引起劇烈的沸濺。消防人員須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離以外,在上風向滅火。2.1.2.4泄漏處置措施:在發生硫磺泄漏8、事故時,應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同時切斷火源。應急處理人員應配戴自吸過濾防塵口罩,穿一般作業工作服。人員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少量泄漏時,避免揚塵,用潔凈的鏟子將泄漏物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轉移至安全場所。大量泄漏時,要用塑料布、帆布覆蓋,減少飛散,再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接觸硫磺的員工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穿一般工作服即可。當空氣中粉塵濃度較高時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2.1.3冰醋酸:物化特性:無色透明液體,有刺激性酸臭;分 子 式:CH3COOH; 分子量:60.10;易燃易爆、爆炸下限4%、爆炸上限19.9%;引燃溫度463;溶于水,9、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危險特性:酸性腐蝕品;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吸入本品蒸氣對眼、鼻、咽喉有刺激性。對眼有強烈刺激作用。皮膚接觸,輕者出現紅斑,重者引起化學灼傷。誤服濃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產生糜爛,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急救措施:皮膚接觸時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就醫;眼睛接觸時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吸入時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食入時誤服者用水漱口,就醫。泄漏處置措施: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并進行隔離,嚴格10、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酸堿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噴霧狀水冷卻和稀釋蒸氣、保護現場人員、把泄漏物稀釋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2.1.4氯化液2.1.4.1物化特性:分子式:C2H3ClO2,分子量:122.55、無色結晶,有潮解性,有刺激性氣味。PH值呈強酸性;危險性類別:GB 8.1類 酸性腐蝕品,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苯和氯仿。主要用途:用于醫藥、農藥、有機合成、染料、塑料11、精細化工等領域。2.1.4.2危險性綜述: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引著回燃。若與高熱,可能發生聚合反應,出現大量放熱現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2.1.4.3急救措施: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臉。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術;食入:漱口、飲大量水,不得催吐,并給予醫療護理。2.1.4.4泄漏處置措施:處理泄漏時,必須佩戴好規定的勞12、動保護用品,用堿類溶液中和,用大量清水沖洗現場。2.2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組成、職責通訊聯絡情況:序 號職 務姓 名電 話小號1組長/車間負責人2副組長/車間副主任3成員/工藝員4成員/氯化工段長5成員/甘氨酸工段長6成員/值班長7成員/值班長8成員/值班長2.3應急救援程序2.3.1液氯管道泄漏2.3.1.1當巡檢員發現事故時,發現事故現象的人員應立即向當班值班主任報告。2.3.1.2清點當班人員,對現場搜尋時實行兩人結伴同行。2.3.1.3值班工立即關閉泄漏點前事故閥門。2.3.1.4開啟真空泵將管道氣體全部抽出,并經化驗員分析管道內氯含氫含量低于0.4%。2.3.1.5少量泄漏檢修人員穿戴防13、護用品將事先準備好的管夾對泄漏點進行堵漏。2.3.1.6大量泄漏應安排檢修人員穿戴防護用品對泄漏點進行施焊。2.3.1.7對吸入微量氯氣者可喝糖水或止咳糖漿,并立即撤離現場。2.3.1.8嚴重者要用空氣呼吸器供氧,并立即送醫院救治。2.3.1.9查清泄漏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處理。2.3.2硫磺遇明火2.3.2.1巡檢員及時報告當班值班主任。2.3.2.2搶險人員佩戴好自給式空氣呼吸器進入現場。2.3.2.3用滅火器將火源及時熄滅。2.3.2.4立即用屏障將硫磺蓋住。2.3.2.5用大量消防水澆灌硫磺。2.3.2.6立即報告調度現場處理情況。2.3.2.7查清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14、處理。2.3.3醋酸罐及管道泄漏2.3.3.1、巡檢員及時報告當班值班主任。2.3.3.2、設置警戒線并疏散附近人員,所有人員立即逆風撤離現場。2.3.3.3、少量泄漏檢修人員穿戴防護用品將事先準備好的管夾對泄漏點進行堵漏。2.3.3.4、大量泄漏,要用備用泵將罐內醋酸打入備用罐內,操作時不能用鐵器扳手開關或敲打罐體,以防產生火花引起爆炸。2.3.3.5、挖坑回收泄漏醋酸后用灰沙將地面剩余液體攪拌后清除廢棄。2.3.3.6、化驗員分析罐內醋酸含量低于0.4%時通知檢修人員進行現場施焊。2.3.3.7、查清泄漏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處理。2.3.4氯化液管道泄漏2.3.4.1巡檢員及時報告15、當班值班主任。2.3.4.2設置警戒線并疏散附近人員,所有人員立即逆風撤離現場。2.3.4.3立即關閉泄漏點前事故閥門。2.3.4.4挖坑回收泄漏氯化液后用灰沙將地面剩余液體攪拌后清除廢棄。2.3.4.5當發生少量氯化液灼傷時,應立即用清水沖洗1015分鐘。2.3.4.6如果大量氯化液灼傷要立即脫去受污染的衣物,同時用大量的清水沖洗至少10分鐘。2.3.4.7氯化液濺入眼內時,立即提起眼臉連續沖洗1520分鐘。2.3.4.8立即通知調度并把灼傷者送往醫院做進一步處理。2.3.4.9查清泄漏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處理。3尾氣崗位事故預案3.1現場危險物質3.1.1副酸(鹽酸)3.1.1.116、物化特性:分子式HCl,分子量36.46,一種無色或微黃色發煙液體,有刺鼻的酸味,相對密度(水1)1.20,相對蒸汽密度(水1)1.26。3.1.1.2危險特性:能與一些活性金屬沫發生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具有較強的腐蝕性。主要以吸入、食入為侵入途徑。接觸其蒸氣或煙霧、引起眼結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灼傷感;刺激皮膚發生皮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病變;誤服鹽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傷、潰瘍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3.1.1.3急救措施:皮膚接觸立即用水沖洗至少15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洗。若有灼傷,就醫治療;眼球接觸立即提起眼臉,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分鐘或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吸入要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17、鮮處,呼吸困難時給輸氧,給予24碳酸氫鈉霧化吸入,就醫;食入誤服者要立即漱口,給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醫。3.1.1.4泄漏處置措施:將放酸閥門打開放入酸罐車內,并開泵打入備用副酸罐內;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噴水,更不要讓水進入包裝容器內;要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如大量泄漏,應挖坑或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3.2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組成、職責通訊聯絡情況:序 號職 務姓 名電 話小號1組長/車間負責人2副組長18、/車間副主任3成員/工藝員4成員/氯化工段長5成員/甘氨酸工段長6成員/值班長7成員/值班長8成員/值班長3.3應急救援程序3.3.1尾氣回收崗位尾氣泄漏或灼傷:3.3.1.1少量泄漏,查找原因,開啟真空泵抽至負壓。3.3.1.2大量泄漏,要及時向值班主任報告,切斷尾氣來源。3.3.1.3設置警戒線并疏散下風向附近人員。3.3.1.4挖坑回收泄漏副酸后用灰沙將地面剩余液體攪拌后清除廢棄。3.3.1.5當發生少量副灼傷時,應立即用清水沖洗1015分鐘。3.3.1.6如果大量副酸灼傷要立即脫去受污染的衣物,同時用大量的清水沖洗至少10分鐘。3.3.1.7副酸濺入眼內時,立即提起眼臉連續沖洗152019、分鐘3.3.1.8化驗員分析管道及空間內氫含量低于0.4%時通知檢修人員進行現場搶修。3.3.1.9查清泄漏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處理。4冷凍崗位事故預案4.1現場危險物質液氨: 4.1.1.1物化特性:無色、強堿性、極易揮發的氣體、有刺激性惡臭氣味。分子式:NH3 分子量:17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危險特性: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氟、氯等接觸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若遇高熱,容器內壓增大,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急救措施: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應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徹底沖洗。就醫。吸入處理: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20、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泄漏處置措施: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高濃度泄漏區,噴含鹽酸的霧狀水中和、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儲罐區最好設稀酸噴灑設施。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4.2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組成、職責通訊聯絡情況:序 號職 務姓 名電 話小號1組長/車間主任2副組長/車間副主任3成員/工藝員4成員/氯化工段長5成員/甘氨酸工段長6成員/值班長7成員/值班長8成員/值班長4.3應急救援程序4.3.1氨氣事故4.3.1中毒的處理4.3.1.1氨氣泄漏現場人員應配戴防毒面具,氧氣21、呼吸器等,撤離時應逆風方向而行。4.3.1.2救護應注意救護自身的安全防護,實行兩人以上結伴監護。4.3.1.3救吸入微量氨氣可撤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嚴重者應立即送往醫院治療。4.3.1.4處理事故現場,查找事故原因。4.3.2氨儲罐、管道泄漏:4.3.2.1巡檢員及時報告當班值班主任。4.3.2.2設置警戒線并疏散附近人員,所有人員立即逆風撤離現場。9.3.2.3少量泄漏檢修人員穿戴防護用品將事先準備好的管夾對泄漏點進行堵漏。9.3.2.4大量泄漏,開啟噴淋系統,將備用泵罐內液氨打入備用罐內,操作時不能用鐵器扳手開關或敲打罐體,以防產生火花引起爆炸。9.3.2.5查清泄漏原因,按“四不放過”原則及時處理。為了能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準確、有效地處理事故,盡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平時必須做好事故預防工作,落實崗位責任制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措施為:1、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及各級巡檢人員的巡檢制度。2、每月結合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定期檢查應急救援工作落實情況及搶險器具維護、使用情況。3、定期對車間員工進行專業、安全操作規程培訓。3、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事故應急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