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石油公司移動式壓力容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奈何
編號:568197
2022-09-02
16頁
72.54KB
1、茂名市 公司移動式壓力容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1總則1.1目的為了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移動式壓力容器安全事故,防止事故的蔓延擴大及次生衍生事故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使應急救援工作安全、有序、科學、高效地實施,特制定本專項預案。1.2工作原則移動式壓力容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應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方針,以控制事故、減少損失為目標,應急救援指揮部在總指揮統一領導下,負責指揮、協調處理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有關部門、有關人員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事故的應急管理和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應急救援工作響應應及時、措施果斷、規范有序、配合協調、運轉高效。1.3編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東省特種設備安全條例特種設備安全事故處理導則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茂名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茂名市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規定1.4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公司的移動式壓力容器發生的安全事故,移動式壓力容器安全事故具體救援工作應當根據盛裝介質的物理特性開展。2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和職責2.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公司成立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織機構由總指揮、應急辦公(值班)室、現場指揮部、專家技術組組3、成。現場指揮部下設搶險救災組、通信聯絡組、警戒保衛組、醫療救護組、后勤保障組、善后工作組等部門,其中總指揮應由單位的主要責任人擔任。發生緊急事件時,現場指揮部在總指揮的領導下,有序開展應急救援。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見圖1。圖1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圖2.2 應急救援指揮人員崗位職責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由 擔任組長,組員有技術、安全、保衛、生產(運輸)等部門負責人組成。其主要職責為:(1) 組織制定移動式壓力容器應急救援預案;(2) 負責人員和資源的配備,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動和指揮;(3) 確定現場總指揮;(4) 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5) 批準應急救援預案的啟動和終止;(6) 負責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74、) 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物證、資料;(8) 組織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9) 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2.3 相關操作崗位職責 應急救援辦公室應急救援辦公室為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常設機構,須有專人負責和24小時值守,配有專用直線電話。其主要職責為:(1) 負責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日常管理工作;(2) 監督和檢查各應急救援組的資源配備和裝備狀態;(3) 事故報告記錄;(4) 在事故狀態下接受現場總指揮的指令。 現場指揮人員主要職責(1) 全面負責事故現場工作;(2) 組織指揮應急救援隊伍,實施搶險救災和救援的行動;(3) 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4) 向事故發生地的有關部門和使用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監察5、部門報告,以及向事故現場周邊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當地政府、上級部門和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5) 保護事故現場。 警戒保衛組警戒保衛組由相關警戒保衛等人員組成,并接受現場總指揮的領導,其主要職責為:(1) 根據應急救援預案有關設立警戒區域的要求和規定,負責事故現場的警戒保衛;(2) 疏散警戒區內無關人員;(3) 維持治安、交通秩序;(4) 協助醫療救護組轉移中毒、燒傷等受傷人員。 搶險救災組搶險救災組由專業安全技術人員、消防、環境檢測人員、罐車作業人員(駕駛員、押運員)、堵漏搶險人員等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為:(1) 負責查明盛裝介質的特性、事故的性質、影響范圍及可能繼續造成的后果;(2)6、 負責現場救火和環境動態檢測;(3) 根據事故情況,制定堵漏、滅火、導液等搶險技術方案;(4) 實施經現場總指揮批準的搶險技術方案,以排除險情;(5) 實施事故現場的受傷人員救援和物資轉移。 醫療救護組醫療救護組由事故發生地的急救中心醫療和化學救援等專業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為:(1) 制定介質中毒、燒傷及其他傷害的現場醫療救治方案;(2) 負責現場中毒、燒傷等受傷人員的醫療救治。 通信聯絡組通信聯絡組由相關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為:(1) 建立有效的通信網絡,危險區域內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禁止使用手機等非防爆型通信器材;(2) 保障救援通信聯絡和對外通信聯絡的暢通。 后勤保障組由公司后勤和相關人7、員組成,其主要職責為:(1) 提供如隔離式防毒面具和正壓式呼吸器、消防器材、防化服、介質回收裝置(儲罐、罐車或罐式集裝箱)等搶險救援用物資及裝備;(2) 堵漏用的專用工具、物資及裝備;(3) 應急救援用車輛;(4) 應急救援用資金;(5) 應急救援用物質來源明細表和聯系人、聯系方式。 善后工作組由相關人員組成,其主要職責為:(1)負責現場恢復工作,在指揮部確定現場已無人身危險的情況下,組織搶修人員對現場其他危險設施、損壞設備進行排險搶險或搶修,盡快恢復正常生產;(2)負責事故傷亡人員及其家屬的安撫、撫恤和理賠等工作;(3)罐車、設備、廠房以及周圍建筑物等損壞后的保險和賠償處理等。3 預警機制根8、據移動式壓力容器事故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及可控制性,其預警等級劃分為以下3個等級:3.1 一級預警LPG罐車罐體的管路、緊急切斷閥、接頭、裝卸軟管、裝卸閥門、管路等由于長期磨損等原因,造成液化石油氣介質輕微泄漏,并且采取措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定為一級預警。3.2 二級預警指人為責任原因或其他外因,導致罐體、安全閥、液位計、壓力表、導靜電裝置、緊急切斷裝置、閥門、裝卸軟管、管路等設備的破損或失靈,引發液化石油氣介質大面積泄漏和燃燒,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后能得到控制的,定為二級預警。3.3 三級預警指人為責任原因或自身原因,導致罐體、安全閥、液位計、壓力表、導靜電裝置、閥門、裝卸軟管、管路等失9、效嚴重,引發大量液化石油氣介質大面積泄漏,并發生燃燒,現場人員無法處置,對社區和人群極易造成重大傷害的事故或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定為三級預警。4 應急響應4.1 內部報告程序 移動式壓力容器發生事故后,車輛的作業人員(駕駛員、押運員)應佩戴好防毒面具或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關閉罐體進出口閥門。一名作業人員應立即向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報告,另一名作業人員在事故現場進行監控。至少報告包括以下內容:(1) 事故發生地點;(2) 事故類型(如泄漏、燃燒、翻車等);(3) 裝運介質的噸位,事故車輛的總噸位;(4) 裝運介質的品種;(5) 有無人員傷亡情況;(6) 周圍環境情況(如建筑物性質、交通、人流等);(10、7) 影響范圍;(8) 報告人姓名、電話。 當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接到除罐車作業人員或有關部門以外人員的事故報告時,應至少詢問下列內容:(1) 事故發生地;(2) 事故類型(如泄漏、燃燒、翻車等);(3) 裝運介質的噸位,事故車輛的總噸位;(4) 有無人員傷亡情況;(5) 周圍環境情況(如有無易燃易爆危險品、建筑物性質、交通、人流等);(6) 可能影響的范圍;(7) 報告人姓名和聯系方式。 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和確認事故后,應立即向企業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報告。 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長根據事故等級,且分析事故可能發展的趨勢后,確定啟動應急救援預案,任命現場總指揮,并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組11、織實施應急救援行動。4.2 外部報告程序 事故確認后,公司根據事故等級和事故地點應分別向110、119、120、發生地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察、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及應急中心報告事故情況,在異地的罐車還應向使用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運輸途中發生事故時,罐車作業人員(駕駛員、押運員)除了向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報告外,同時還需向事故發生地的110、119、120、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察等政府有關部門報告,異地的罐車還應向使用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告。4.3 事故監控措施救援搶險組應采用可燃氣體濃度檢測儀和風向儀對事故現場進行動態檢測和監控,并根12、據檢測數據判斷事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有擴大的趨勢,及時將有關數據和發展趨勢報現場總指揮。4.4 人員疏散與安置原則 發生事故時應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規定和要求,及時疏散事故現場和危險區域內的無關人員。當預測事故有擴大趨勢,并對周圍建筑物(如居住區、商店、學校、工礦企業等)造成影響時,應立即請求政府有關部門啟動上級應急救援預案,同時請求相關企業進行增援,并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規定和要求,將轉移的人員安置至安全場所。 如運輸中發生事故時,應立即請求事故發生地的政府啟動應急救援預案,由公安等有關部門負責將事故現場和危險區域內的無關人員及時疏散,特別做好人員聚集區(如居住區、商店、學校、工礦企業等)的疏13、散工作,并按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和規定,將轉移的人員安置至安全場所。 人員疏散時,應向事故現場上風區轉移。下風人員需佩帶好過濾式防毒面具或正壓式空氣呼吸器。4.5 事故現場的警戒要求4.5.1 罐體一旦出現泄漏的防護參考距離(液化石油氣):初始隔,首先以罐車為中心方圓1600m內為危險區域。其中:100m內為重危害區;(100800)m內屬危害區; (8001600)m內屬過渡區;1600m外屬安全區。需要封鎖相關交通路口;設立相關警示標志。4.5.2 救援搶險組到達后,根據地形、風向、風速、事故罐車內介質儲量、泄漏程度、以及周邊道路、重要設施、建筑情況和人員密集程度等,以及應急救援技術方案對警14、戒區域的要求和規定,對泄漏影響范圍進行評估。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迅速標出事故現場危險區和安全區,并根據現場情況和事故發展趨勢,隨時擴大警戒區域。4.5.3 現場總指揮下達設立警戒指令后,有警戒保衛組設置警戒范圍和實施交通管制。危險區應有明顯警戒標志,并有毒、爆炸等警示標志等。警戒區內必須消除一切引起火災的隱患。4.5.4 警戒保衛人員應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和接近警戒區,并執行24小時專人值守。4.5.5 除公安、消防人員外,其他警戒保衛人員,以及搶險人員、醫療人員等參與應急救援行動人員,須有標明其身份的明顯標志。4.5.6 在運輸中發生事故,警戒區周邊必須實行交通管制。4.5.7 救援指揮部應設置在上15、風處,救援物資盡可能靠近事故現場。4.5.8 當事故完全消除,事故現場勘查完畢,由現場總指揮下達取消警戒區的指令后,方可取消警戒區。4.6 應急救援中醫療、衛生服務措施和程序4.6.1 當事故現場有中毒、凍傷等受傷人員,救援人員首先應將受傷人員移至上風處的安全區內,由醫護等專業人員進行救治。4.6.2 受傷人員經現場醫護等專業人員救護后,應盡快轉入醫院進行治療。4.6.3 當發現有呼吸困難、休克及中毒者,救援搶險人員應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后進入現場,迅速將其轉移至空氣新鮮的安全區靜臥,且采取以下相應措施:(1)當發現有呼吸困難、休克及中毒者,將受傷者的衣扣及褲帶松開,保持其呼吸通暢;(2)呼吸停止16、者,實施人工呼吸;(3)對凍傷者,首先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沖洗凍傷部位,至少15min以上,且在24h內在患處涂上藥膏,然后用醫用紗布包扎。4.7 保護應急救援人員安全的準備和規定4.7.1 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危險區前,必須穿戴(攜)好個人防護裝備和救生器材。現場總指揮應指定一名搶險救援人員為現場組長。4.7.2 進行救援和搶險的人員必須少而精,但不允許少于二名。4.7.3 搶險救援人員的個人裝備至少應配備正壓式呼吸器、安全帽、全封閉防化服或防靜電的消防服、防凍手套、不產生火花工作鞋或膠鞋、通信工具,以及搶險用器材和設備等。4.7.4 救援人員應能熟練應用自救措施和互救措施,進入事故現場17、前首先應辨別風向,下風區、低洼區和溝渠附近不準停留。4.7.5 救援人員離開時,現場組長應清點救援人員人數,防止人員遺漏。4.8 處理公共關系和救助程序4.8.1 應急過程中,應由政府有關部門或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長及時向事故發生地附近的企業、學校等有關單位和公眾通報事故的情況,以便于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4.8.2 媒體報道應按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4.8.3 當事故有擴大趨勢或現有措施無法消除事故,以及移動式壓力容器運輸中發生事故時,應迅速報警,請求政府有關部門或已經協商的其他企業的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應急救援。5 應急技術和現場處置措施5.1 判斷事故擴展趨勢所需的檢測裝備應急救援人員應配備可燃氣體18、濃度探測儀和風向儀,并測定罐體內盛裝的介質是否泄漏及風向,根據事故狀態,以及應急救援技術方案對警戒區域的要求和規定,迅速劃定危險區和安全區。5.2 救援裝備 通信設備應采用無線電通信設備。危險區內須使用防爆型通信器材,禁止使用移動電話等非防爆型通信工具。 消防裝備和器材:消防車、消防水幕、消防水炮、消防噴淋裝置、各種型號的干粉、二氧化碳滅火器、應急照明設備等。 回收介質的儲罐、汽車罐車或罐式集裝箱、抽液泵等。 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隔離式防毒面具、全封閉防化服、防靜電消防服、防靜電工作服、防護隔熱服、避火服、防凍襯紗橡膠手套等。5.2.5 吊車、可燃氣體濃度測試儀、風向儀、不同規格帶壓堵漏卡具、夾19、具、高壓注膠槍、手動高壓油泵、防火花的專業施工工具、防爆電筒、適用盛裝介質的密封膠若干、高標號快干水泥等。5.2.6 化學救援車、特種救援車、醫療救護車、汽車吊及專用吊索等應急救援車輛救護車。5.2.7 常用救護藥品等。5.3 應急作業技術(液化石油氣)5.3.1 一般處置5.3.1.1 液體石油氣罐車發生泄漏,應立即切斷或關閉液體石油氣等可燃氣體來源,并關閉繼續運行將加劇或延長事故的相關設備;5.3.1.2 如關閉困難, 而燃燒并不危及周圍環境, 則可任其燃燒;5.3.1.3 切斷事故現場電源(防爆電器除外),關閉常用通信工具(災區電話除外);5.3.1.4 消除所有火種。立即在警戒區內停電20、停火,滅絕一切可能引發火災和爆炸的火種。進入危險區前用水槍將地面噴濕,以防止摩擦、撞擊產生火花,作業時設備應確保接地。5.3.1.5 使用防爆搶險工具,穿戴專用救援服裝,防止撞擊、摩擦、靜電起火;5.3.1.6 警戒區內禁止車輛通行,防止排氣管引發明火;5.3.1.7 防止液體石油氣泄漏溢出進入下水道、凹坑、地面,以及向通風系統及密閉空間擴散。;5.3.1.8 對于液體石油氣, 應噴水保持液體石油氣罐車的冷卻, 但禁止將水直接噴到液體石油氣中;5.3.1.9 控制蒸氣云,如有可能用蒸汽帶對準泄漏點送氣,或開啟消防噴淋系統以噴霧形式或帶架水槍以開花的形式,對準泄漏處噴射并形成水幕,用來沖散可燃21、氣體;用中倍數泡沫或干粉覆蓋泄漏的液相,減少液化氣蒸發;用噴霧水(或強制通風)轉移蒸氣云飄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擴散掉。5.3.2 泄漏處置5.3.2.1 堵漏處置(1)當泄漏處為圓形小孔,可采用木鍥堵漏法;(2)當管道壁發生泄漏,且不能關閉閥門止漏時,可使用不同形狀的堵漏墊、堵漏楔、堵漏膠、堵漏帶等器具實施封堵;或采用木楔子、堵漏器堵漏或卡箍法堵漏,隨后用高標號速凍水泥覆蓋法暫時封堵。(3)當罐體焊縫微量泄漏,可采用高標號速凍水泥覆蓋進行堵漏;(4)當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氣袋、充氣墊等專用器具從外部包裹堵漏;(5)帶壓管道泄漏可用捆綁式充氣堵漏袋,或使用金屬外殼內襯橡膠墊等專用器具施行堵漏22、。5.3.2.2 當罐體開裂尺寸較大而又無法止漏時(1)當泄漏處在液面以上的,從氣相管路充入氮氣等惰性氣體將事故罐體內液化石油氣置換至備用空液化石油氣儲罐或汽車罐車、罐式集裝箱內;(2)當泄漏點在液面以下的,從液相管注入清水將事故罐體內,也就是采用注水升浮法,將液化石油氣界位抬高到泄漏部位以上,使水從破裂口流出,再進行堵漏。為了防止液化氣從頂部安全閥排出,可以采取先倒液、再注水修復或邊導液邊注水。(3)當罐車各流程管線完好,可通過出液管線、排污管線,將液化石油氣導入備用的空液化石油氣儲罐或液化石油氣罐車中;(4)采用烴泵將事故罐體內液化石油氣介質輸送至備用的空液化石油氣儲罐或液化石油氣罐車中。23、5.3.3 安全附件損壞處置如安全閥碰壞后造成的液化石油氣泄漏時,可采用卡箍法(專用工具)等臨時帶壓堵漏方法進行封堵。5.3.4 附件損壞處置閥門、法蘭盤或法蘭墊片損壞發生泄漏,可采用不同型號的法蘭夾具并注射密封膠的方法實施封堵,也可采用直接使用專門閥門堵漏工具實施封堵。5.3.5 裝卸軟管破裂處置(1)立即關閉液化石油氣罐車上的緊急切斷裝置,也就是立即打開罐車上緊急切斷閥油壓開關,卸掉緊急切斷閥油泵壓力(壓力卸掉后緊急切斷閥自動關閉),關閉槽車上液相閥門,切斷液化石油氣氣源;(2)同一時間,卸掉卸儲罐(液臺)上緊急切斷閥油泵壓力(壓力卸掉后緊急切斷閥自動關閉),關閉卸液臺管道上液相閥門,切斷24、液化石油氣氣源;(3)關畢壓縮機,關閉工藝管線上氣相閥門。5.3.6 翻車處置5.3.6.1 液化石油氣罐車翻車時,首先應確定是否有泄漏。如無泄漏,應用兩部吊車進行起吊扶正,然后將液化石油氣罐車移至安全處。5.3.6.2 起吊人員應有相應的專業,起吊用吊索應用帆布包裹鋼絲繩的鎧裝吊索。5.3.6.3 對吊車起吊能力不足時,應將先發生事故的液化石油氣罐車內的介質輸送至備用的空液化石油氣罐車或罐式集裝箱內,然后再進行起吊扶正。5.3.7 火災處置5.3.7.1 當液化石油氣罐車發生火災時,積極冷卻,穩定燃燒,防止爆炸。組織足夠的力量,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用射流水冷卻著火及鄰近罐壁,并保護毗鄰建25、筑物免受火勢威脅,控制火勢不再擴大蔓延。在未切斷泄漏源的情況下,嚴禁熄滅已穩定燃燒的火焰。5.3.7.2 待溫度降下之后,向穩定燃燒的火焰噴干粉,覆蓋火焰,終止燃燒,達到滅火目的。5.3.7.3 當消滅火源和降溫后進行堵漏或扶正。堵漏或扶正按5.3.25.3.5或5.3.6的要求。5.4 緊急上報當事故向不利方面發展時,由現場總指揮迅速向上級部門報告,并提出請求支援和啟動上級應急救援預案的的要求,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6 現場恢復6.1 撤離救援和宣布應急救援結束程序現場總指揮應根據各相關救援部門的報告,確認事故已經得到控制,可能產生的次生事故隱患得到清除,現場的安全和環境恢復正常,也26、就是一般因泄漏已經止漏、火災已經熄滅、受傷人員及中毒人員已經搶救完畢,空氣中盛裝介質含量已經正常。經政府主管部門許可,由總指揮宣布結束應急救援行動,并撤離應急救援人員。6.2 重新進入和人群返回程序在現場勘測和清理完畢,并宣布應急救援行動結束后,方可允許人群陸續返回。6.3 現場清理和設施基本恢復要求移動式壓力容器已經撤離現場,移至安全地方,殘余火星已經熄滅,空氣中盛裝介質含量已經正常,現場清理已經完畢。6.4 受影響區域的連續檢測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24h)留(12)人監督事故現場是否有異常情況,并繼續測定空氣中盛裝介質含量情況。附件:一、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成員及聯系方式質監局舉報投訴電話:12365交通、消防、急救等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小組組長:領導小組副組長:成員:二、 事故應急救援專家庫三、 事故應急救援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