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應急處理技術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奈何
編號:568238
2022-09-02
12頁
24.54KB
1、*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疫情應急預案1總則1.1 目的為有效預防控制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疫情流行,確保發生重大突發疫情時能及時采取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1.2編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預防控制技術指南、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診斷標準(WS217-2008)、*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市疾控機構對學校等集體單位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疫情的應急處置工作。學校包括各級各類學校及幼托機構。2組織管理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根據疫情趨勢和控制暴發流行的需要,在市衛生局的統一領導下2、,依據疾控中心職責,開展疫情網絡直報、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報告撰寫、疫情控制等工作。3病例診斷標準及疫情判定標準3.1病例診斷標準3.1.1流行病學史3.1.1.1本病易導致流行或暴發流行,以夏秋季常見,流行期間無季節性。3.1.1.2患者多有明顯的接觸感染史,通過眼-手、物、水-眼的途徑接觸傳染。3.1.2 臨床表現3.1.2.1臨床癥狀潛伏期短,起病急劇,自覺癥狀明顯,雙眼先后或同時患病;有劇烈的異物感、眼紅、眼刺痛、畏光、流淚等刺激癥狀;早期分泌物為水性,重者帶淡紅色,繼而為黏液性。3.1.2.2體征眼瞼紅腫,瞼、球結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結膜下點、片狀出血。早期角膜上皮點狀剝脫,熒光素染色3、后裂隙燈檢查可見角膜彌漫散在細小點狀著染。3.1.3 實驗室檢測3.1.3.1結膜細胞學檢查見單個核細胞反應為主。3.1.3.2結膜拭子涂擦或結膜刮取物培養分離出病毒,并應用微量中和實驗鑒定為EV70或CA24v。3.1.3.3結膜細胞涂片或細胞培養物涂片間接免疫熒光技術檢測,查見EV70或CA24v。3.1.3.4雙相血清學檢查,患者恢復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體比急性期血清抗體滴度升高4倍。3.1.4 診斷原則臨床診斷病例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體征,結合結膜細胞學檢查做出診斷。確診病例結合病原學檢查或血清學檢查做出診斷。3.1.5 診斷3.1.5.1疑似病例同時符合1.1、1.4、2。3.1.5.2臨床診斷病例同時符合1.1、1.2和1.3.1項者。如學校等集體單位短時間內出現較多類似癥狀病例時,可以不結合結膜細胞學檢查做出臨床診斷,只要符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體征的,即可由臨床醫生對病例做出診斷。3.1.5.3確診病例同時符合1.1、1.2以及1.3.2、1.3.3、1.3.4中任何一項者。4 疫情判定標準4.1 聚集性疫情標準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聚集性疫情是指1周內,在同一個班級發生2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4.2 暴發疫情標準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疫情是指1周內,學校同一班級或一個集體單位發生具有流行病學關聯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占所在班級學生/員工的20%及以5、上,或發現10例及以上病例,或多個班級 (3個及以上班級) 出現病例。5疫情信息報告5.1 異常信息報告疫情發生單位如發現1天內同一個班級發生2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或3天內發生5例及以上病例,學校及其它集體單位應在2h內以電話或傳真的方式報告當地疾控中心。5.2 病例網絡直報所有經臨床醫生診斷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縣區疾控中心應督促接診醫療機構按規定在“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中進行網絡直報。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縣區疾控中心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后,應立即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為突發事件的,應在2h內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中進行網絡直報,并按規定進行初次、進程、結案的6、報告撰寫和網絡報告。同時應電話向上級疾控中心及同級衛生局報告。所有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均要在“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進行個案網絡直報,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中進行個案病例的關聯。4.預警信息處置接到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預警信息的,縣區疾控中心均應認真核實疫情并在“傳染病自動預警信息系統”中填寫異常信息卡。5應急響應5.1外市出現疫情暴發流行、本市出現散發病例時,應采取以下措施:5.1.1市疾控中心應急辦應及時向各縣(市、區)發出預警信息,組織開展培訓和技術指導。同時加強疫情監測,適時開展預測、預警分析并形成書面報告,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根據上級有關要求7、開展對學校、醫療機構等單位防控工作的督導和檢查。5.1.2市疾控中心應及時對學校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重點開展學校信息報告、晨檢、因病缺課登記、消毒等方面的培訓。加強對轄區內學校、托幼機構、流動人口聚居區、建筑工地等重點地區和人群的疫情監測,一旦發現聚集病例,要立即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中心。組織人員開展疫情分析、預測、預警工作,并形成分析報告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政府。按規定對學校內出現的散發病例進行電話流調。5.1.3配合衛生行政、教育主管部門共同組織人員開展對學校傳染病防制工作的聯合督導、檢查,督促學校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5.1.4配合衛生監督機構加強對8、游泳池、洗浴中心、網吧、食堂等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檢查,完善衛生管理制度;開展對醫療機構預檢分診和消毒措施等傳染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避免院內交叉感染事件的發生。5.1.5學校利用墻報、校內廣播、講座、健康教育課和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進行預防知識宣傳教育,讓學生及其家庭了解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預防知識;建立并落實晨檢和因病缺課制度,校醫(衛生保健教師)或班主任每天早上應逐一檢查每位學生的健康狀況。加強對校園公共場所及物品的衛生消毒管理,積極開展衛生大掃除活動,尤其對公共游泳池、計算機室、校車等等重點場所和桌面、門把手、電腦鍵盤、體育器械等有公共接觸的物體表面定期進行徹底擦拭清理,每日至少1次9、。設置充足的洗手水龍頭,配備洗手液或肥皂供師生使用。5.2本市范圍內出現聚集性疫情、暴發疫情或大的流行時,應積極采取以下措施:5.2.1啟動預案各級疾控機構在本地區發生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疫情或較大流行時,應及時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啟動本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根據*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規定的應急響應標準和級別進行應急響應,衛生單位內醫療、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健康教育等部門以及教育、宣傳等有關單位做好應對物質、技術、人員等各項準備。在發生或可能發生全市大的暴發和流行時,應及時向市衛生局建議啟動我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并進行相應響應,有關部門和單位做好應對物質、技術、人員等各項準備;進10、一步加強疫情監測,開展預測、預警分析并形成書面報告,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開展對疾控機構、學校等單位的培訓和技術指導;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全市性健康教育、督導檢查、技術指導等工作。5.2.2開展調查,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5.2.2.1應急出動,制定調查方案接到疑似暴發疫情報告后,市疾控中心應立即開展疫情處置工作,并視疫情規模、緊急程度向市衛生局報告。各級疾控中心按照疫情調查和處理原則,迅速組織人員在2h內到達事發地。組成現場所需的專業應急隊。調查開始前根據本預案的有關要求,需制定合理、規范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疫情調查方案,調查內容符合事件的初步假設、要素。5.2.2.11、2開展調查,核實診斷各級疾控中心根據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診斷標準,對報告的病例進行核實診斷,確定流行或暴發的存在。通過醫療機構門診日志、晨檢因病缺課和重點人員詢問等多渠道開展病例搜索和個案調查。與疫情相關的所有病例均應及時進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調查表格應使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調查應注重基本信息的收集,內容包括學校或集體單位基本信息,包括發生學校或幼托機構教職工和各班級的學生分布情況、單位名稱、地址、報告人、聯系方式;波及人數、教學/生產活動形式(如學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單位的名冊及單位的平面圖、示意圖(注明工作住宿分班級、部門、樓層、區域);地理地貌、居住條件等12、。5.2.2.3疫情追蹤調查和病例監測疫情處理期間,疫情發生單位應向當地疾控中心報告本單位每日新增確診或疑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癥狀數量。疫情的追蹤應至少持續到事件結束后一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對新發病例進行調查核實。各級疾控中心應建立主動監測系統。根據集體單位、轄區內醫療機構、媒體監測、大疫情網及其他來源信息開展病例監測工作,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疫情趨勢,適時開展預測、預警工作。5.2.2.4報告撰寫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對疫情的背景、三間分布、控制措施進行詳細的描述,查找可能的傳播途徑并對事件性質進行初步判定。初次調查報告需在事件確認后的2h內上報當地衛生局和上級疾控中心,13、事件結束后的15日內報送結案報告。5.2.3 主要防控措施5.2.3.1學校等集體單位要建立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防控工作責任制,制訂應急預案和/或工作方案,將責任分解到部門、落實到個人。開展對班主任、教職工、校醫及學工處、團委、院系、后勤處、宣傳部及相關部門、人員的培訓工作。5.2.3.2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現暴發疫情后應及時(2h內)向當地疾控中心報告。對發現有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癥狀的人員應立即建議其去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或居家隔離觀察、休息,不建議其上學、入托、上班和去公共場所。寄宿制學校、大中專院校和大型集體單位應設置符合條件的隔離區,嚴格對病例實行隔離治療。5.2.3.3隔離區應有14、專人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并配合當地衛生部門追蹤記錄轉歸情況。隔離期至其所有癥狀消失至少24h或7d以上(以兩者之間長者為準)。5.2.3.4加強疫情監測。疫情流行期,學校除開展晨檢和因病缺課監測工作外,可增加午檢及課間巡檢。發現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應勸其及時就醫,回家休息或隔離治療,并指派專人負責追蹤病例轉歸。重點加強病例所在班級、宿舍及其鄰近班級、宿舍的病例監測;醫療機構的門、急診短期內發現就診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例明顯增多時,應做好登記,及時向區疾控中心報告。 5.2.3.5在疾控中心的指導下,由疫情發生單位自行開展必要的消毒工作,消毒工作有方案、記錄。病人接觸過的物品應擦拭消毒、煮沸消毒15、或開水澆燙。病人的洗漱用品要嚴格做到與其他家庭成員或同居室人員分開,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要指定專人負責教室、宿舍、圖書館、食堂、電子閱覽室等重點工作、學習、生活場所的日常保潔和環境消毒工作,每日至少2次,并有工作記錄。適當增加洗手設施并配備足量的肥皂或洗手液。5.2.3.6醫療機構加強預檢分診和落實消毒措施。醫務人員檢診病人后,必須認真消毒雙手,未對雙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觸其他病人。診療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儀器、物品要擦拭消毒。出現暴發疫情的單位或在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專辟診室或診臺接診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醫療機構應做好門診日志登記工作,登記本中地址欄應具體到院系、班級、宿舍,記錄聯系電話號16、碼。5.2.3.7衛生監督所加強對學校及其周邊圖書館、電教室、網吧、游泳池、浴池、理發室的衛生管理與監督,勸阻患者進入公共場所或參與社交活動。5.2.3.8加強健康教育。在疫情發生單位可采用發放宣傳單、張貼宣傳畫、書寫板報、講座授課等形式,宣傳衛生防病知識。普及手衛生和愛眼護眼知識,養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臉盆等個人生活用品的衛生習慣。一般不宜采用集體滴眼藥的方式進行該病的群體預防。5.2.3.9疫情流行期間,疫情發生單位盡量不安排集體活動,同時應加強對公共游泳池、計算機室等衛生管理,避免通過以上場所傳播此病。如學校多個班級發生暴發流行,必要時,可暫時關閉游泳池,暫停電腦課程、手工課和眼保健操。5.2.3.10學校或集體單位停課、停工標準。根據疫情控制狀況,若一個班級病例數達到2例以上時,可建議采取班(組)停課/停工措施。較大疫情需全校(集體單位)停課/停工時,需經區衛生局組織專家論證后實施。5.2.3.11為預防交叉感染發生,流行期間不搞預防性集體滴眼藥水或中藥制劑。5.2.4應急狀態解除暴發疫情經應急處置后,在一個最長潛伏期內(6天)無續發病例出現,經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組進行評估、確認后,可解除應急狀態。6疫情控制效果評價疫情控制期間和疫情控制后,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