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防周邊建構筑物及房屋開裂事故應急預案(1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69068
2022-09-02
16頁
705.51KB
1、一、編制依據1.1*工程土建施工*合同段招標文件1.2*工程土建施工*合同段補遺文件1.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1.4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09-2001)1.5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1.6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50086-2001)1.7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1.8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50225-2005)1.9*市地方標準地鐵工程監控量測技術規程(DB11/581-2007)1.10*市地方標準軌道交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程(DB11/581-2008)二、編制原則2.1 堅持“安全第2、一,預防為主”的原則;2.2 針對事故特點,科學安排、合理組織,把危害影響降低到最低;2.3 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使項目全體職工受到教育;三、工程概況*四、工程地質與水文41 工程地質情況4.1.1 人工填土層:(42.539.1 層高 3,9)粉填土層:黃褐色-褐色,濕,稍密,含磚渣,灰渣、石子等;雜填土層:雜色,濕,稍密-中密,以建筑垃圾為主,含大量磚塊、碎石、混凝土塊等;局部存在碎石填土2層及粉細砂3層。4.1.2 新近沉積層巖性主要以粉土層和粉細砂3層為主4.1.3 第四紀沉積層 30.00-1粉土層:褐黃色,濕,中密,含云母、氧化鐵、夾粉質粘土薄層或透鏡體;局部存在粉質粘土1層。粉質3、粘土層:褐黃色,濕,可塑,含有氧化鐵;粉土2 層:褐黃色,濕,中密,含云母、氧化鐵;粉細砂3 層:褐黃色,濕,中密,含云母、氧化鐵。圓礫卵石層,雜色,中密密實,飽和,一般粒徑1050,最大粒徑150,粒徑在 1050 的含量大于 60;中粗砂1層:褐黃色,中密,含云母,顆粒均勻;粉細砂2層:褐黃色,中密,含氧化鐵,少量粘土。粉質粘土層:褐黃色,濕,可塑,局部硬塑,含云母,姜石。卵石層:雜色,濕飽和,密實,最大粒徑不小于 150,一般粒徑 2060,亞圓形,粒徑大于 20 顆粒約占總質量的 70;中粗砂1層:褐黃色,濕飽和,密實,含云母、氧化鐵,個別礫石;粉細砂2層:褐黃色,中密密實,含氧化鐵,4、顆粒不均。粉質粘土層:褐黃色,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鐵,少砂礫;粉細砂3層:褐黃色,中密,濕飽和,含氧化鐵。卵石層:雜色,濕飽和,密實,最大粒徑不小于 120,一般粒徑 2040,亞圓形,粒徑大于 20 顆粒約占總質量的 75,中粗砂填充;粉細砂2層:褐黃色,密實,飽和,含氧化鐵,顆粒不均。粉質粘土層:褐黃色,硬塑,含云母、氧化鐵,局部夾粉土層;褐黃色,中密密實,含云母、氧化鐵,局部夾粉砂。卵石層:雜色,濕飽和,密實,最大粒徑不小于 180,一般粒徑 2060,亞圓形,粒徑大于 20 顆粒約占總質量的 65;粉細砂2層:褐黃色,濕飽和,密實,含云母、氧化鐵。粉質粘土層:褐黃色,硬塑,含云母、氧5、化鐵,局部夾粉土層;粉土2層:褐黃色,硬塑,含云母、氧化鐵,局部夾粉砂。卵石層:雜色,濕飽和,密實,最大粒徑不小于 180,一般粒徑 2060,亞圓形,粒徑大于 20 顆粒約占總質量的 65;粉細砂2層:褐黃色,飽和,密實,含云母、氧化鐵。4.2 水文地質概況4.2.1 潛水: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粉細砂2層,含水層底部為粘性土隔水層,水位標高為 26.731.59 m,水位埋深為 14.316.00 m,該層水透水性好,主要接受側向徑流及越流補給,以側向徑流方式排泄。4.2.2 層間潛水:含水層巖性為卵石層,含水層頂部和底部均為粘性土隔水層,水位標高為 20.7822.89 m,水位埋深為 19.6、424.5 m,局部有弱承壓性,含水層主要接受側向徑流及越流補給,以側向徑流和人工開采方式排泄。4.2.3 承壓水:含水層巖性為卵石層、粉細砂2層,含水層頂部和底部均為粘性土隔水層,水頭標高為 13.2616.54 m,水位埋深為 25.229.0 m,水頭高度約 23 m,含水層主要接受側向徑流及越流補給,以側向徑流和人工開采方式排泄。4.2.4 地下水的腐蝕性評價:經判別全線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在長期侵水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無腐蝕性,但在干濕交替環境下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具有弱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五、應急分析5.1 建(構)筑物裂縫產生原因分析本標段土層主要以粉質土層7、為主,開挖過程中容易引起局部塌方,且全線兩側鄰近高層建筑物,并且暗挖車站(廣渠門內站)覆土深度只有 6.17.1m,且盾構區間(*)下穿*,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局部鄰近高層建筑物或下穿管線及一些構筑物橋臺基礎時會引起其沉降,進而產生裂縫,影響其使用壽命。5.2 預防措施針對由建(構)筑物沉降產生的裂縫,施工過程中加強對建(構)筑物沉降及原有裂縫檢測,通過對建(構)筑物監測數據的分析,采取相應措施(如加強超前、初期支護或加強背后注漿等),使其危害影響降低到最低。5.2.1 建筑物裂縫監測(1)測點埋設如圖用兩塊白鐵皮,一片取 150mm150mm 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縫的一側,并使其一邊和裂縫的邊緣對8、齊。另一片為 50mm200mm,固定在裂縫的另一側,并使其中一部分緊貼相鄰的正方形白鐵皮。當兩塊白鐵皮固定好以后,在其表面均涂上紅色油漆。1-墻體;2-白鐵皮(2)監測方法1)首先了解建筑物的設計、施工、使用情況及沉降觀測資料,以及工程施工對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響;記錄建筑物已有裂縫的分布位置和數量,測定其走向、長度、寬度及深度;分析裂縫的形成原因,判別建筑物的發展趨勢,選擇主要裂縫作為觀測對象。2)當裂縫繼續發展,兩白鐵片將逐漸拉開,露出正方形白鐵片上原被覆蓋沒有涂油漆的部分,其寬度即為裂縫加大的寬度,可用尺子量出。3)定時進行觀測,觀測頻率按兩次觀測間裂縫發展不宜大于 0.10.5mm 及9、裂縫所處位置而定。5.2.2 建筑物傾斜監測當在建筑物出現不均勻沉降時,才有必要進行建筑物的傾斜測量。建筑物傾斜監測,用差異沉降法推算建筑物傾斜的方法既能達到反映建筑物的傾斜變化情況又切實可行。方法如圖=h/L推算的傾斜度h相對沉降差L兩監測點水平距離AB 為變形前兩監測點的相對位置,當建筑物發生傾斜時,B 點將變化到 B點位置,由此即可按上式推算建筑物傾斜度和判斷傾斜方向。相對沉降差h 與沉降監測結果相結合。監測點間的水平距離L 用經鑒定的鋼卷尺丈量兩次。量距相對中誤差不大于 1/2000。5.2.3 監控量測數據分析與應用現場量測數據處理,即及時繪制位移時間曲線(或散點圖),一般選用這兩種10、方法中的任意一種。位移(u)時間(t)關系曲線的時間橫坐標下,應注明施工工序和開挖工作面距離量測斷面的距離。將現場量測數據繪制成 ut 時態曲線(或散點圖)和空間關系曲線。(1)當位移時間關系趨于平緩時,進行數據處理和回歸分析,以推算最終位移和掌握位移變化規律;(2)當位移時間關系曲線出現反彎點時,則表明地層和支護已呈不穩定狀態,此時應密切監視地層動態,并加強支護,必要時應立即暫停開挖,采取停工加固并進行支護處理。(3)根據位移時間曲線的形態來判斷地層穩定性的標準巖體變形曲線分三個區段,圍巖巖體蠕變曲線見圖1)基本穩定區段:主要標志是變形速率不斷下降,即 du2/dt20,為一次蠕變區,表示地11、層趨于穩定,其支護結構是安全的;2)過渡區段:變形速率較長時間保持不變,即du2/dt2=0,為二次蠕變區,應發出警告,及時調整施工程序,加強支護系統的剛度和強度;3)破壞區段:變形速率逐漸增加,即 du2/dt20,為三次蠕變區,曲線出現反彎點,表示地層已達到危險狀態,必須立即停工加固。地層穩定性判別標準比較復雜,在評定地層穩定程度時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采用上述三種標準綜合分析反饋于設計及施工應用。5.2.4 搶險措施(1)在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地面沉降問題,以減少施工中地面沉降變化過大。(2)施工監測反饋信息指導施工:在開挖中依據監測數據分析結果,采取各種措施控制地層變形量,如果發現周邊建筑12、有較大的沉降或傾斜趨向,立即采用注漿加固保護措施。并在開挖中改變開挖順序,放慢開挖速度,加強支撐等措施,加大時間位移基本穩定區段過渡區段破壞區段觀測頻率直至建筑物變形得到控制。(3)制定應急措施:當周邊建筑物沉降或變形趨勢劇烈,接近或超過控制標準時,立即采用應急措施,對人員進行疏散,掌子面停止開挖,加強監測及洞內支撐,將情況向有關部門匯報,召集有關專家和專業單位進行研究處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處理,直至沉降或變形得到糾正。5.2.5 應急物資準備明挖工程、暗挖工程應急物資準備以滿足沉降變形險情的緊急處置為原則,以做到在第一時間內有效處理險情為目的。應急物資準備應以掌子面、豎井和工點為單位進行儲13、備。掌子面物資應以滿足對掌子面完成應急的初步處理為基本要求;豎井內應以滿足洞內搶險的最大風險需求為標準,主要作為掌子面應急物資的補充源和儲備;地面主要作為隧道內應急物資的補充源和儲備一些隧道內不易存放的物資。應急物資儲備的種類和數量如下所示:(1 1)掌子面應急物資儲備)掌子面應急物資儲備物資名稱物資名稱沙袋編織袋網片小導管方木加氣磚規格規格袋(每袋不低于 25 公斤)個平米1m、2m根立方數量數量100 袋100 個15 平米各 10 根10 根0.5 方存放位置存放位置備注備注掌子面 50 米范圍之內,以不影響施工為宜。(2 2)豎井橫通道內應急物資儲備)豎井橫通道內應急物資儲備物資名稱物14、資名稱沙袋編織袋網片小導管方木工字鋼加氣磚規格規格袋(每袋不低于 25 公斤)個平米1m、2m、2.5m根根立方數量數量300 袋500 個50 平米各 20 根40 根20 根2 方橫通道端頭或兩側,以不影存放到架響施工為宜。子上。存放位置存放位置備注備注(3 3)工點地面應急物資儲備)工點地面應急物資儲備物資名稱物資名稱警戒線編織袋防撞桶抽水泵應急照明燈工字鋼加氣磚圍擋板架子管規格規格卷個個套(含接線電纜)把根立方塊米數量數量2 卷500 個3 個22020 根2 方100 塊300 米現場存放,有標示現場集中存放現場應急物資庫房內存放存放位置存放位置備注備注隔離墩或錐筒導行標志牌沙子其他15、大型設備個個方30 個4 個10工區料庫存放量不少于 10 方可以與施工公用,現場能及時調用即可。六、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2、搶險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1)、應急搶險指揮部指揮長:*副指揮:*8成員:*2)、應急搶險隊隊長:組員:特殊工種:(電 工)(架子工)(電焊工)現場應急救援指揮所設在各單位工程現場會議室,應急救援辦公室設在項目部辦公室,負責人:*,電話:辦公室電話:*。3)、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職責:1 指揮長(*):負責事故現場應急救援的指揮工作,復查和評估突發事故(事件)可能發展的方向,判斷其可能的發展過程;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動,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16、急行動;組織人員進行事故的分析和處理,協助上級部門開展事故調查,接受上級及政府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處理;緊急狀態結束后,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上報有關上級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工地的正常生產;2 總工(8*)技術組負責人,負責現場方案的制定、監控數據分析,及時了解現場情況,提供最佳搶險技術方案;3 安全副經理(8*)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現場,協助組長進行事故現場應急救援指揮,評估突發事故(事件)可能發展的方向,判斷其可能的發展過程;副指揮長:配合組長組織應急所需資源(物資、材料、人員、設備等),負責指揮各小組高效、有序的投入搶險救援工作中;3.成員職責:(1)現場辦公室(*):保持17、與各小組聯絡,統一制作現場搶險人員、搶險車輛所用標示;配合做好信息發布工作,并做好現場媒體活動管理工作;對現場各類會議紀要進行匯總,對各類稿件、專家意見進行簽收;起草事故快飽和新聞發言稿,攝錄現場音像資料等;在重大事件中配合政府其他部門工作。(2)監測組(8*:負責組織現場出險范圍、地質條件的探測和勘察;負責組織搶險過程中,周邊環境及搶險工程自身變形監測;負責組織處理后的效果監測,以確保險情得到控制;重大突發事故中配合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工作。(3)技術專家組(:負責審核搶險方案、分析監測數據事宜及時了解現場情況,為總指揮重大決策提供最佳搶險技術方案在重大突發事故中配合政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搶險方案18、的定制優化(4)現場救災組():負責組織專業搶險隊、人員、物資、設備、根據各自職責,分工職責按照指揮部確定的搶險方案實施搶險;盡快落實搶險物資、營救被困和受傷人員,控制并消除事故影響及時向指揮部報告搶險進展情況(5)現場治安組():保持與各小組聯絡,統一制作現場搶險人員、搶險車輛所用標示;根據需要指揮自有治安人員或配合屬地公安部門維護事故現場秩序有序的疏散事故區域人員和圍觀群眾,防止意外對需要取證的事故現場進行保護等對重要目標實施保護,維護社會治安重大突發事件中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工作(6)交通保障組():負責對事故發生后對對傷員進行應急處置、急救和救援;必要時根據事故先制定的預案請衛生部門、市醫19、療求職中心設置現場醫療急救站、對傷員進行現場分類和急救處理,并及時合理轉運醫院醫療救治、對現場救援人員進行必要地醫學監護。(7)其他工作組緊急疏散組()后勤保障組()、善后保障組()負責對危險區域人員和重要物資有次序疏散;負責對撤離時的各方財產進行登記、確認并匯總負責為應急處置人員提供生活、辦公條件和生活后勤保障,保證通訊暢通負責處理撤離后的群眾和受傷人員及其家屬善后工作事宜,做好社會穩定工作(8)醫療救護組():負責開展醫療救護組工作,負責現場醫療救助.將受傷害人員及時送至醫院救治。負責在現場附近的安全區域內設立臨時醫療救護點.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治并護送受傷人員至醫院進一步治療。(9)綜合20、協調組():綜合協調各方工作,負責對外聯系如:公安、武警、消防、人防、衛生、各管線單位、保險公司等應急聯動單位;落實搶險物資、人員參與或組織事故調查工作。組織事故發生后保障理賠工作等重大突發事件中配和其它政府相關部門工作;在重大事件中配合政府其他部門工作。4.通訊裝備項目部配備手機和固定電話,并配備電腦、打印機、傳真機和建立寬帶網絡。七、應急響應 1.事故等級劃分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條的規定,生產安全事故分為四個等級:(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 1 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21、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傷,或者 5000 萬元以上 1 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三)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傷,或者 1000 萬元以上 5000 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傷,或者 1000 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事故等級劃分的補充性規定。本條第一款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2.應急響應分級:根據*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安全風22、險技術管理體系附件九“施工突發事故應急機制參考”對事故等級進行規定,并與事故響應單位及到場領導做要求,具體如下:3.響應程序流程:等級死亡重傷直接經濟損失牽頭處置單位擔任現場指揮領導級別一級:特別重大事故C30 人100 人以上(包括急性中毒)1 億市政府(市應急委員會)市委、市府主要領導二級:重大事故10-30人50-100 人C5000 萬元-1 億市政府(市應急委員會)20-30 人:市府領導10-20 人:市府分管領導三級:較大事故3-10 人10-50 人1000-5000 萬元市政府(市應急委員會)6-10 人:市府分管秘書長、建委、交通委主要領導;3-5 人:建委、交通委主要領導23、死人或重大環境破壞、社會影響是故:建委、交通委分管領導;其他環境破壞、傷人等較大社會影響事故;指揮部領導,建管公司主要領導建管公司分管領導、項目管理公司主要領導、施工單位分管領導A 級四級:一般事故(4 小B 級時內上報)1-2 人3-10 人500-1000萬元建管公司1-2 人建管公司C 級監理單位項目總監、施工單位項目經理四、報警程序報警方式:現場施工技術人員、專職安全員等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突發事故,無論事故,無論何人發現事故,均及時向項目值班室發出報警通知()。報警時要講清:(1)、事故時間、地點及單位。(2)、事故發生的事態情況。(3)、事故性質(坍塌、漏水、觸電等)(4)、危險程度及24、有無人員傷亡(5)、報警人姓名及聯系電話通訊聯絡方式:附表5、事故發生后應急救援措施(1)發生突發事故,應急救援小組應當按照本單位制定的應急救援預案,立即組織救援。在以自救為主的情況下應迅速查明發生事故的部位及原因。及時向指揮部匯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2)應急救援小組應按應急預案,做好指揮布置工作,指揮各成員單位,按照應急救援預案要求組織實施救援,不得拖延、推諉,減少事故損失,防止事故次生災害再次發生。(3)經確定突發事故不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或已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時,立即向上級主管單位報告,請求上一級突發事故應急救援系統給予支援。6、人員緊急疏散撤離為保證施工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緊急小組依據對事25、故進行分析對后續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場所進行人員的緊急疏散、撤離(1)事故現場人員清點、撤離的方式、方法應急小組首先找到當班技術員或領工員了解當班工作人員,或對照考勤表詢問其他當班工作人員,根據事故位置事故等級有組織地撤離危險區域內多余人員。(2)非事故現場人員緊急疏散的方式、方法鄰近各單位人員根據情況或應急救援指揮部要求堅守崗位或撤離。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3)搶救人員在撤離前、后的報告消防、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后,必須了解現場情況,查明現場有受傷人員,盡快將傷者救離現場,同時向救援小組報告;嚴重者送醫院搶救。(4)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人員疏散方式、方法當對施工區外人員構成威脅時,指導與事故無關人員進行緊急疏散。同時向上級機關報告。疏散方向、距離和集中地點,根據不同事故,做出具體決定。總的原則是疏散到安全地點,不要在低洼處滯留。五、消警程序1、根據事故現場處理結果,緊急狀態結束后,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應急救援指揮部發布事故危險解除命令,通知各救援隊清點人員撤離現場。項目經理上報有關上級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工地的正常生產。2 通知本單位各部門、周邊社區及人員,事故危險已解除?;謴褪┕^域內交通,善后處理和事故調查。附表:內部應急電話:外部應急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