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高邊坡等工程市政道路安全生產應急預案(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71323
2022-09-05
16頁
43KB
1、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人為本,全力搶險”的思想,堅持“管生產的同時,必須管安全”的原則。重點突出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安全第一、搶險救援的緊危意識。一.編制目的 對路基高邊坡等工程施工可能發生的坍塌、觸電等災害提前做出安排,明確應急工作中的職責,在施工中發生險情時,堅持全力搶險,最大限度保證施工人員生命安全,確保做到不因工作不力而發生人員傷亡。最大限度減少因事故帶來的財產損失。二.組織機構1.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 現場技術負責人:孫鮮梅總 工:李波 組員:顧峰 陳友國 薛玉 江蜀華2.指揮領導小組職責2.1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開展搶救工作,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力爭把事故損失降到最2、低程度;2.2根據事故發生狀態,統一布置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并對應急救援工作中發生的爭議采取緊急處理措施;2.3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問題,及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和完善;2.4緊急調用各類物資、人員、設備和占用場地。事故搶救處理工作結束后應及時歸還或給予補償;2.5當事故有危及周邊單位和人員的險情時,組織對人員和物資疏散工作;2.6配合上級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2.7做好穩定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作;2.8適時將事故的原因、責任及處理意見向項目全體從業人員宣傳。三、應急指揮人員與功能部門職責路基、擋護工程施工中發生坍塌、觸電、透水等災害險情后,現場負責人應立即電話通知應急救援指3、揮領導小組,并保護好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領導:項目經理接到險情后,分析緊急狀態確定相應報警級別,啟動應急預案程序、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立即投入運作,在現場設立臨時指揮場所,相關人員到位,組織實施搶險工作。必要時采取措施防止坍塌、爆炸、觸電、山體滑坡等災害事態擴大,將人員和機械迅速撤出危險區。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副組長:由項目經理協助組長組織應急所需資源,滿足現場應急需求;由項目副經理對項目外應急增援人員、部門、組織和機構進行聯絡。由項目總工程師組織本單位的相關人員對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定期檢查日常工作和應急響應準備狀態。危險源風險評估組:由項目總工程師、安全環保科長負責,工程科、機材科、財務科、安全4、保衛科等相關部門人員參加。評估施工現場以及生產過程的危險源的風險,指導安全部門落實安全措施和監控工作、減少和避免危險源的事故發生,完善危險源的風險評估資料信息,為應急響應的評估提供科學、合理、準確的依據;為應急響應提供及時的應急響應支援措施。現場搶救組;由項目經理負責,各職能部門人員參加,根據傷員情況,制定搶救方案,聯系就近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會同項目搶救人員,進行現場搶救處置工作。技術處理組:由項目總工程師負責,項目安全科和工程科參加,制訂其可操作性的應急響應方案,為事故現場提供有效的技術儲備、圖紙。應急預案啟動后,根據事故現場的特點,及時向應急總指揮提供科學的工程技術方案和技術支持文件。傷員5、營救組:由項目綜合辦主任負責,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成員、自愿應急救援者參加,根據傷員情況,制定傷員營救方案、進行事故現場傷員的營救、轉運等工作,聯系就近醫療單位進行妥善的營救治療工作。消防滅火組:消防滅火組由主管安全生產的項目副經理擔任組長,項目應急救援人員參加,制定滅火方案,組織施工現場人員進行事故現場的滅火工作。后勤供應組:后勤供應組由項目機材科科長和辦公室副主任擔任(項目機材科提供物資信息);制訂物資計劃,檢查、監督、落實物資的儲備情況。應急預案啟動后,按應急總指揮的部署有效地組織應急響應物資資源到施工現場。善后工作組:組長由項目協調辦主任負責;機材科、綜合辦、財務科人員參加。主要做好傷6、亡人員及家屬的撫恤工作,確保事故發生后傷亡人員及家屬思想能夠穩定。做好受傷人員醫療救護的跟蹤工作,協調處理醫療救護單位的相關矛盾。與保險單位一起做好傷亡人員及財產損失的理賠工作。慰問傷員及家屬。事故調查組:事故調查組組長由項目總工程和安全環保科長擔任,工程部門、安全部門人員參加。主要保護事故現場、對現場的有關實物資料進行取樣封存、調查了解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及相關人員的責任、按“四不放過”的原則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教育、總結。四.應急救援 1.初級應急 在施工現場發生安全事故后,應立即報現場負責人。現場負責人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如果屬于輕傷事故或不需要啟動應急預案,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搶救;如事故重大7、應立即報告應急領導小組,啟動應急預案。 2.應急報警與接警 2.1路基、橋梁工程施工發生重大事故后,必須立即向項目綜合辦或有關人員匯報,匯報內容包括事故時間、地點、人員、范圍、程度等。 2.2事故匯報方式:電話匯報,當電話線路中斷無法聯系時采取車輛匯報或人員步行匯報。 2.3匯報人員必須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對事故情況如實地、清楚地匯報。 2.4接警人員接到事故險情匯報后,必須立即將具體情況向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組長匯報。 3.應急啟動3.1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組長接到事故險情匯報后,立即下達啟動應急救援預案。3.2應急救援預案啟動后,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組長承擔應急行動的總指揮,對應急救援全過程8、實行統一指揮,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統一號令。 4.應急救援行動4.1各功能部門在接到總指揮啟動應急預案的命令后,必須立即按應急預案職責投入到應急救援工作中去。4.2事故救援前,危險源評估組應對事故現場做出正確的判斷,根據情況分析現場險情,與技術組、指揮長做出救援方案。4.3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全力搶險。對輕傷或需要現場初步救助的人員,必須進行現場救護。 5.擴大應急 5.1在事故應急搶險過程中有困難時,組長可協調有技術、有經驗的外部力量,進行應急增援。 5.2在事故應急搶險過程中,如需要社會職能部門增援應急的,組長應安排協調外部職能部門(如:公安、消防、醫療、交警以及其他專業職能部門)進9、行增援。 6.應急恢復 全部受傷、受困人員救出后,要清點現場人數,搶險人員撤離現場。 7.應急結束 應急組長下達應急結束命令,事故搶救人員返回工作崗位。 項目分管領導和項目相關科室,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五.應急保障1.應急物資:大于15cm圓木、10cm工字鋼4-6米長、5cm的木板;應急燈、扒釘、木工鋸、大錘、撬棍等;消防器材;負責部門:機料科2.應急設備:臨時發電機、電焊機、氣焊設備一套,有線電話、擔架;挖掘機、裝載機、自卸車; 指揮車。 負責部門:機料科 負責人:XXX3.應急隊伍(編制、培訓):組織20人的應急隊伍,并由綜合辦組織提前進行培訓。負責部門:綜合辦 4.應急救治(藥品、器10、具、設備):可供臨時處置的醫藥衛生設備即氧氣呼吸機、清洗器具、急救箱、擔架等;立即與就近醫院聯系,將受傷人員轉移救治。急救中心直撥電話: 120負責部門:綜合辦 5.對內求助部門及電話: 主要求助電話 現場負責人: 顧峰 安全員: 陳友國 參加應急車輛 駕駛員: 尹可哈木 駕駛員: 陳東 6.對外求助部門及電話:公 安:110消 防:119醫 療:120交 警;122六. 分項應急救援 1.火災應急救援 1.1初級應急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火災事故,在火災發生初期,現場管理人員必須立即組織危險地段人員撤離,組織對事故的搶險救援工作。如火災事故不能得到及時控制有擴大趨勢或火災處于易燃易爆物品倉庫范圍,11、現場負責人必須立即向項目部綜合辦匯報。 1.2接警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火災事故后,必須向項目部綜合辦匯報,匯報的內容包括事故時間、地點、程度等。事故匯報方式:電話匯報,在線路中斷時采取車輛匯報方式。 1.3應急啟動項目部綜合辦接到火災事故匯報后,立即向組長熊朝家匯報。組長決定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后,立即向綜合辦下達啟動應急預案的命令。 1.4救援行動綜合辦在接到組長啟動應急預案的命令后,按照項目應急救援預案規定,立即通知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到綜合辦公室集合。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集合后,按照組長的指示,立即奔赴事故現場,成立現場搶險救災專業組,協助施工隊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搶救火災事故前,搶險救災指揮機構12、要根據現場情況制定搶救方案及安全技術措施,組織搶救工作。發生火災事故后,現場人員首先切斷火區電源再進行救火。發生易燃物和油脂著火時應首先選用滅火器滅火。如遇有風天氣撲滅火災時,人員必須站在上風側。當火情嚴重,為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也為應急救援人員或消防隊提供良好的撲救環境,應急小組及時下達緊急疏散令,命令一切無關人員緊急撤離現場。應急小組成員就地指揮人員疏散到指定地點,并及時報告應急組長,做到、忙而不亂。進行搶救時,應全力以赴救護傷亡人員,及時救出火場,就近送醫院治療,必要時應急小組至電120急救中心到現場救治。 2.吊裝作業安全預案 施工過程中吊裝作業的安全管理及其重要,在吊裝作業過程中對13、作業人員、設備的危險性很大。因此在吊裝作業過程中,對其作業過程作出規范要求,提早采取防范措施,從而保證作業人員和施工設備的安全。 2.1安全事故預防措施 吊裝作業屬于特種作業,起吊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作業嚴格遵守吊裝作業安全操作規程,起吊設備的使用必須按規程作業。吊裝作業的施工現場必須設專人進行指揮,所吊重物下方、重物需要移動的范圍派人員警戒。起重變幅應平穩,嚴禁猛起猛落臂桿。吊臂在轉動方向時必須緩慢、平穩,嚴禁快速、間隙性轉動吊臂。進行吊裝作業時,吊繩必須符合其載重規定,吊繩必須與所吊物體安全可靠的連接,吊臂和所吊重物下方、重物需要移動的范圍內不得有人。起重吊裝的指揮人員,在吊裝作業時應與14、操作人員密切配合,執行規定的指揮信號。操作人員應按照指揮人員的信號進行作業,當信號不清或錯誤時,操作人員可拒絕執行。 2.2安全事故應急救援 進行吊裝作業發生墜落物體打擊事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對傷員進行搶救,視情況需要對傷員進行必要的救護處理后,迅速將傷員運送往附近的醫院救治,或打120急救電話。吊裝作業中發生安全事故后,現場負責人應根據情況進行分析,是否能夠就近調派人員對本次事故進行應急處理。如現場力量不夠或事態嚴重,立即通知項目綜合辦啟動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2.3應急結束與恢復 現場負責人在應急結束后,安排應急人員、設備返回各自的工作崗位。組織相關的技術人員根據事故發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安15、全防范措施,安全防范措施落實后安排人員施工。組織相關的技術人員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并對事故情況和對責任人的處理情況如實匯報項目安全環保科。如啟動了應急預案,一切按應急預案程序辦理。 3.路基施工安全應急預案3.1編制目的 對路基施工可能發生的坍塌、觸電等災害提前做出安排,明確應急職責,識別緊急需求,降低和減少對環境和員工的危害。 3.2 危險源風險評估組 由孫鮮梅負責,相關人員參加;評估施工現及生產過程的危險源的風險, 指導安全部門落實安全措施和監控工作、減少和避免危險源的事故發生,完善危險源的風險評估資料信息,為應急響應的評估提供科學、合理、準確的依據;為應急響應提供及時的應急響應支援措施。16、 3.3 事故調查 事故調查組組長由公司主管安全生產的領導擔任,相關部門人員參加。主要保護事故現場、對現場的有關實物資料進行取樣封存、調查了解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及相關人員的責任、按“四不放過”的原則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教育、總結。 3.4應急救治(藥品、器具、設備): 可供臨時處置的醫藥衛生設備即氧氣呼吸機、清洗器具、急救箱、擔架等; 立即與就近醫院聯系,將受傷人員轉移救治。 4.觸電事故應急預案 4.1目的觸電事故是供電企業員工、用電戶常見的事故,也是企業人身傷亡事故的主要類型。從觸電者的最終傷害程度來看,當觸電者搶救及時、方法正確是極有可能獲救的。編制觸電事故應急預案的目的是盡最大努力把觸17、電受傷者從死亡線上搶救出來,把事故的人員傷亡減少到最小程度。 4.2 適用范圍本應急預案適用本企業所有從事生產的員工,在工作場所發生觸電事故時,承擔對他人觸電實施緊急救護的責任;在其他場所發生觸電事故時,承擔對外人觸電實施緊急救護的義務。 4.3職責安全監察部組織,每年一次組織全企業從事生產的員工學習觸電急救方法,要求能夠較熟練地掌握,并在事故搶救過程中準確采取應急措施。 4.4應急預案發現有人觸電時,應立即使觸電人員脫離電源;脫離電源方法如下: 高壓觸電脫離方法:觸電者觸及高壓帶電設備,救護人員應迅速切斷使觸電者帶電的開關、刀閘或其他斷路設備,或用適合該電壓等級的絕緣工具(絕緣手套、穿絕緣鞋18、并使用絕緣棒)等方法,將觸電者與帶電設備脫離。觸電者未脫離高壓電源前,現場救護人員不得直接用手觸及傷員。救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應注意保持自身與周圍帶電部分必要的安全距離,保證自己免受電擊。 低壓觸電脫離方法:低壓設備觸電,救護人員應設法迅速切斷電源,如拉開電源開關、刀閘,拔除電源插頭等;或使用絕緣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絕緣繩子等絕緣材料解脫觸電者;也可抓住觸電者干燥而不貼身的衣服,將其拖開,切記要避免碰到金屬物體和觸電者的裸露身體;也可用絕緣手套或將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絕緣后解脫觸電者;救護人員也可站在絕緣墊上或干木板上,絕緣自己進行救護。為使觸電者脫離導電體,最好用一只手進行。 桿塔觸電脫離19、方法:高、低壓桿塔上作業發生觸電,應迅速切斷線路電源的開關、刀閘或其他斷路設備,對低壓帶電線路,由救護人員立即登桿至能確保自己安全的位置,系好自己的安全帶后,用帶絕緣柄鋼絲鉗、干燥的絕緣體將觸電者拉離電源。在完成上述措施后,應立即用繩索迅速將傷員送至地面,或采取可能的迅速有效的措施送至平臺上。解脫電源后,可能會造成高處墜落而再次傷害的,要迅速采取地面拉網、墊軟物等預防措施。 落地帶電導線觸電脫離方法:觸電者觸及斷落在地的帶電高壓導線,在未明確線路是否有電,救護人員在做好安全措施(如穿好絕緣靴、帶好絕緣手套)后,才能用絕緣棒撥離帶電導線。救護人員應疏散現場人員在以導線落地點為圓心8米為半徑的范圍20、以外,以防跨步電壓傷人。 發現者應即時向單位領導和調度匯報,明確事故地點、時間、受傷程度和人數;調度應根據現場匯報情況,決定停電范圍,下達停電指令。 根據其受傷程度,決定采取合適的救治方法,同時用電話等快捷方式向當地的120搶救中心求救,并派人等侯在交叉路口處,指引救護車迅速趕到事故現場,爭取醫務人員接替救治。在醫務人員未接替救治前,現場人員應及時組織現場搶救。4.5搶救方法如下 觸電傷員如神志清醒者,應使其就地仰面平躺,嚴密觀察,暫時不要使其站立或走動。觸電傷員如神志不清者,應就地仰面平躺,且確保氣道暢通,并用5秒時間,呼叫傷員或輕拍其肩部,以判斷傷員是否意識喪失,禁止搖動傷員頭部呼叫傷員。21、 觸電后又摔傷的傷員,應就地仰面平躺,保持脊柱在伸直狀態,不得彎曲;如需搬運,應用硬模板保持仰面平躺,使傷員身體處于平直狀態,避免脊椎受傷。4.6呼吸、心跳情況的判定 觸電傷員如意識喪失,應在10秒內,用看、聽、試的方法,判定傷員呼吸、心跳情況。看看傷員的胸部、腹部有無起伏動作。聽用耳貼近用傷員的口鼻處,聽有無呼氣聲音。試試測口鼻有無呼氣的氣流,再用兩手指輕試一側(左或右)喉結旁凹陷處的頸動脈有無搏動。若看、聽、試結果,既無呼吸又無頸動脈搏動,則可判定為呼吸、心跳停止。4.7心肺復蘇法 觸電傷員的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時,應立即按心肺復蘇法中支持生命的三項基本措施進行搶救。三項基本措施:通暢氣道,22、口對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壓(人工循環)。 觸電傷員呼吸停止,重要的是應始終確保氣道通暢。如發現傷員口內有異物,可將其身體及頭部同時側轉,并迅速用一個手指或用兩手指交叉從口角處插入,取出異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將異物推到咽喉深部。 通暢氣道可采用仰頭抬頦法。用一只手放在觸電者前額另一只手的手指將其下頜骨向上抬起,兩手協同將頭部推向后仰,舌根隨之抬起,氣道即可通暢,嚴禁用枕頭或其他物品墊在傷員頭下。頭部抬高前傾,會加重氣道的阻塞,且使胸外按壓時心臟流向腦部的血流減少,甚至消失。 口對口(鼻)人工呼吸:在保持傷員氣道通暢的同時,救護人員用放在傷員額頭上的手指,捏住傷員的鼻翼,在救護人員深吸氣后,與23、傷員口對口緊合,在不漏氣的情況下,先連續大口吹氣兩次,每次1秒5秒。如兩次吹氣后試測頸動脈仍無搏動,可判斷心跳已經停止,要立即同時進行胸外按壓。除開始時大口吹氣兩次外,正常口對口(鼻)呼吸的吹氣量不需過大,以免引起胃膨脹。吹氣和放松時要注意傷員胸部應有起伏的呼吸動作。吹氣時如有較大阻力,可能是頭部后仰不夠,應及時糾正。觸電傷員如牙關緊閉,可口對鼻進行人工呼吸。口對鼻人工呼吸吹氣時,要將傷員觜唇緊閉,防止漏氣。 胸外按壓:正確的按壓位置是保證胸外按壓效果的重要前提。確定正確按壓位置的步驟如下: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觸電傷員的右側肋弓下緣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處的中點;兩手指并齊,中指放在切跡中點(24、劍突底部),食指平放在胸骨下部;另一只手的掌根緊抬食指上緣置于胸骨上,即為正確的按壓位置。正確的按壓姿勢是達到胸外按壓效果的基本保證。正確的按壓姿勢如下:使觸電傷員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救護人員站立或跪在傷員一側肩旁,兩肩位于傷員胸骨正上方,兩臂伸直,肘關節固定不屈,兩手掌根相疊,手指翹起,不接觸傷員胸壁;以髖關節為支點,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將正常成人胸骨壓陷3cm5cm(兒童和瘦弱者酌減);按壓至要求程度后,立即全部放松,但放松時救護人員的掌根不得離開胸壁。按壓必須有效,其標志是按壓過程中可以觸及到頸動脈搏動。操作頻率如下:胸外按壓要以均勻速度進行,每分鐘80次左右,每次按壓和放松的時間相等。25、胸外按壓與口對口(鼻)人工呼吸同時進行,其節奏為:單人搶救時,每按壓15次后吹氣2次(15:2),反復進行;雙人搶救時,每按壓5次后由另一人吹氣1次(5:1),反復進行。 4.8搶救過程中的再判定 按壓吹氣1分鐘后(相當于單人搶救時做了4個1,5:2壓吹循環),應用看、聽、試方法在5秒7秒時間內完成對傷員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復的再判定。 若判定頸動脈已有搏動但無呼吸,則暫停胸外按壓,而再進行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接著每5秒時間吹氣1次(即每分鐘12次)。如脈搏和呼吸均未恢復,則繼續堅持心肺復蘇法搶救。 4.9搶救過程中傷員的移動與轉院 心肺復蘇應在現場就地堅持進行,不要為方便而隨意移動傷員,如確實需26、要移動時,搶救中斷時間不應超過30秒。 移動傷員或將傷員送往醫院時,應使傷員平躺在擔架上,并在其背部墊以平硬闊木板。移動或送醫院過程中應繼續搶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繼續心肺復蘇法搶救。 應創造條件,用塑料袋裝入砸碎了的冰屑做成帽狀包繞在傷員頭部,露出眼睛,使腦部溫度降低,爭取心腦完全復蘇。 4.10傷員好轉后的處理 如傷員的心跳和呼吸經搶救后均已恢復,可暫停心肺復蘇法操作,但心跳呼吸恢復的早期有可能再次驟停,應嚴密監護,不能麻痹,要隨時準備再次搶救。 初期恢復后,傷員可能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躁動,應設法使傷員安靜。 現場搶救用藥:現場觸電搶救,對采用腎上腺素等藥物治療應持慎重態度。如沒有必要的診斷設備和條件及足夠的把握,不得亂用。在醫院內搶救觸電者時,由醫務人員經醫療儀器設備診斷后,根據診斷結果再決定是否采用。4.11預防措施 組織定期學習電業安全規程,加強用電安全意識; 加強電力設施的維護,防止設備老化造成的誤觸電事故; 加強對安全工器具的管理,防止因工器具不合格造成的誤觸電事故。 4.12相關文件電業安全規程緊急救護用適合該電壓等級的絕緣工具(絕緣手套、穿絕緣鞋、并使用絕緣棒)等方法,將觸電者與帶電設備脫離。觸電者未脫離高壓電源前,現場救護人員不得直接用手觸及傷員。救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應注意保持自身與周圍帶電部分必要的安全距離,保證自己免受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