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應急預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71529
2022-09-05
13頁
29.04KB
1、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應急預案一、總則(一)編制目的為依法、規范、科學、有序地開展手足口病預防控制工作,早期發現并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控制措施,預防手足口病疫情的發生、傳播、蔓延,確保人民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安定,教育衛生局制定本預案。(二)編制原則手足口病防治應急處置工作,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規范、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群防群控、全民參與”的原則。(三)編制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以及大連市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大連市學校突2、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編制本預案。(四)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我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托幼園所、學校,開展的手足口病防治、應對準備以及應急處置工作。二、應急組織體系與職責(一)教育衛生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成及職責教育衛生局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局長任組長,各相關處室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組 長:李 巍 教育衛生局局長副組長:宋承建 教育衛生局副局長 柳金紅 教育衛生局副局長成 員:王振鑫 教育衛生局辦公室主任 宮學莉 教育衛生局教育處處長 李志偉 教育衛生局衛生處處長 李學忠 區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主任 岳中生 開發區醫院院長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組織、3、協調、指揮、控制、反饋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衛生處,主任由李志偉兼任。1、局辦公室職責:負責統一協調疫情防控各項工作,與上級有關部門進行聯系協調,上報相關信息,負責有關電文的及時有效運轉;上級領導督導檢查的接待、媒體溝通與新聞報道工作。2、衛生處職責:負責制定我區手足口病應急預案;指揮、協調、管理達到應急預案規定的一般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的手足口病疫情處置工作;組織開展手足口病防治專業人員培訓;組建手足口病應急處置專家組為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開展防控工作的督導檢查。3、教育處職責:負責托幼園所、小學的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實工作;協助衛生處做好手足4、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核實、控制、醫療救治和報告工作。(二)應急處置專家組組成及職責教育衛生局組建大連開發區手足口病應急處置專家組,由流行病學、兒科、皮膚病、實驗室檢驗等方面人員組成。組 長:李學忠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副組長:賈榮昌 開發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張革新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成 員:王鸞升 開發區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高治慶 開發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崔紹山 開發區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孫一芬 開發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趙秀蘭 開發區醫院口腔科主任/主任醫師汪志邦 開發區醫院檢驗科主任/主任技師李文斌 開發區疾控中心一科科長/主5、任醫師李曉檸 開發區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主任技師張 杰 開發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廉 英 開發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專家組職責:對確定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以及采取的相應處置措施提出建議;對應急準備提出咨詢建議;參與制定、修訂應急預案的技術方案;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進行技術指導;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的終止、后期評估提出咨詢意見;承擔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工作。(三)托幼園所和小學職責托幼園所、小學要加強落實晨檢、消毒等制度;堅決按照衛生部門的要求,協助衛生部門做好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核實、控制、醫療救治和報告工作;及時向學生及家長進行相關6、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通報相關信息。(四)專業技術機構及職責1、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職責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全區手足口病預警監測及疫情、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反饋和上報;指導轄區醫療機構開展手足口病監測工作;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及疫情處置;采集病人樣本送檢;開展專業人員技術培訓和健康教育;指導做好生活環境、物品的衛生學處理和手足口病疫情現場處置人員的個人防護;負責組建全區手足口病疫情應急處置機動隊。2、開發區醫院及職責開發區醫院作為我區手足口病病人的醫療診治定點醫院,設立獨立診室,做好預檢分診;設立觀察隔離病房,成立醫療救治專家小組,全力救治手足口病病人;做好院內7、消毒,尤其要加強醫院產房、兒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兒、嬰幼兒院內感染而導致嚴重后果,嚴防院內感染事件發生;對確診為手足口病的患者,立即按法定程序、時間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并配合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病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樣本采集,對需住院治療的患者,收入觀察隔離病房治療;對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經區專家小組會診后,轉市定點醫療機構診治,并負責組建醫療救治機動隊。3、衛生監督所及職責區衛生監督所負責協助衛生處對手足口病事件發生地區的食品衛生、環境衛生以及醫療衛生機構的疫情報告、醫療救治、傳染病防治等進行衛生監督和執法稽查。4、其他醫療衛生機構職責其他醫療衛生機構負責做好預檢分診,發現疑似手足口病患8、者,立即送往開發區醫院進行診治,嚴禁在本醫療機構內診治手足口病患者。并按照有關要求,做好院內消毒,防止發生院內感染。三、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準我國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分級標準,根據手足口病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將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為重大(級)、較大(級)和一般(級)三級。(一)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1、行政管轄區域內,1周內發病50例及以上 。2、行政管轄區域內,1周內1個幼兒園、學校、自然屯發病2例及以上。3、行政管轄區域內,出現1例重癥病例。4、行政管轄區域內,首次發現EV71確診病例。5、教育衛生局認定的手足口病疫情。(9、二)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1、行政管轄區域內,1周內發病100例及以上 。2、行政管轄區域內,1周內2個及以上幼兒園、學校分別發生2例病例或1個幼兒園、學校確定1例EV71病例。3、行政管轄區域內,出現3例及以上重癥病例或EV71確診病例2例及以上。4、行政管轄區域內,出現死亡病例5、市衛生局認定的較大手足口病疫情。(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1、行政管轄區域內,1周內出現2例死亡病例2、行政管轄區域內,出現4例及以上EV71確診病例。3、省衛生廳認定的重大手足口病疫情。四、監測、預警與報告(一)手足口病的監測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落實預檢分診制度,發現手足口病病例后,立即將病人轉診到10、開發區醫院就診;開發區醫院設立發熱與皰疹病例專門診室,開展手足口病的主動監測和癥狀監測。一旦發現疑似手足口病病人,經院內專家組兩名以上專家依據判定標準進行會診,并對確診病例及時按有關規定進行疫情報告。(二)預測、預報和預警教育衛生局根據醫療機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監測信息,通過專家論證,按照手足口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對公眾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教育衛生局要向尚未達到本預案分級標準,但疫情有擴大趨勢的學校(園所)發出風險預警,責成學校(園所)及有關部門采取防范措施。(三)報告1、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1)責任報告單位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托幼園所、學校,以及與群眾健康和衛生保健工作有密切關系的機構,如檢驗檢疫機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等。(2)責任報告人執行職務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個體開業醫生及其他責任報告單位的有關人員。2、報告時限與方法責任報告單位或責任報告人發現符合本預案相應級別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報告后,要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及有關規定,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真實性,于小時內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同時向教育衛生局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對國家傳染病信息報告系12、統的主動監測,發現區內出現符合本預案相應級別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及有關規定,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真實性,于小時內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同時向教育衛生局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教育衛生局在接到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后,應當在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和管委會報告。管委會應在接到報告后小時內向市政府報告。3、報告內容手足口病疫情報告分為首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首次報告:應包括事件性質、波及范圍、危害程度、流行病學分布、態勢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進程報告:應說明事件發展變化趨勢、處理情況,并對初次報告的內容進行補充、修正。階段報告13、可隨時上報。結案報告:應包括事件的發生、病人的救治、調查工作的開展及其結果、預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事件發生及調查處理工作中暴露處的問題、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等。五、預案啟動和終止(一)預案啟動的原則開發區發生本預案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的手足口病疫情時,教育衛生局要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手足口病疫情處理要采取邊調查、邊處理、邊搶救、邊核實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二)預案啟動反應措施1、當手足口病疫情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時,由教育衛生局采取下列措施:(1)組織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開展手足口病疫情的調查與處理。(2)組織手足口病疫情專家組對手足14、口病疫情進行評估,提出手足口病疫情處理方案。(3)督導檢查:教育衛生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疫情處理工作進行督察和指導。(4)加強培訓:教育衛生局組織開展轄區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工作。(5)普及衛生知識。針對事件性質,有針對性的開展衛生知識宣教,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消除公眾心理障礙,開展心理應激和危機干預工作。(6)進行事件評估:組織專家對手足口病疫情的處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評價等。2、教育處采取下列措施:(1)落實發生手足口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托幼園所和小學的各項衛生措施。(2)督促托幼園所和小學做好疫情報告工作。發現有發燒15、皮疹等癥狀的可疑患兒,立即通知家長盡快送開發區醫院就診,居家隔離治療;并將疫情報告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協助衛生處做好事件的調查、核實、控制、醫療救治和報告工作。(4)及時向學生及家長進行相關知識宣傳、健康教育、心理疏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5)要求各托幼機構、小學避免舉行大型活動。(6)做好師生救治與事件控制的后勤保障、社會穩定工作,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7)托幼園所1周內,發生2例及以上病例,或發生1例重癥、死亡病例,所在托幼園所停園3周。3、開發區醫院采取下列措施:(1)嚴格按照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對病人進行診斷、對疑似病人及時排除或確診。(2)開16、展病人接診、收治和轉運工作,實行重癥和普通病人分別管理。(3)協助疾控中心人員開展標本的采集、流行病學調查工作。(4)做好醫院內現場控制、消毒隔離、個人防護、醫療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和污染。(5)做好傳染病報告工作。及時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網絡直報。(6)對手足口病做好病例分析與總結,積累診斷治療的經驗。(7)完善診療記錄。建立、健全項目齊全的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必須詳細、認真填寫,必須要有詳細的家庭地址、家長姓名和電話,以利于開展流調和傳染源追蹤。、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取下列措施:(1)開展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報告。做好手足口病的信息收集、報告與分析工作。(2)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疾控17、中心人員到達現場后,盡快制訂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和方案,專業技術人員按照計劃和方案,開展對手足口病疫情累及人群的發病情況、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查明傳播鏈,并向相關機構通報情況。(3)指導做好健康教育、消毒隔離等工作。(4)實驗室檢測。區疾病預防中心按照疫情的性質,按有關技術規范采集足量、足夠的標本,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測,查找致病原因。、區衛生監督所采取下列措施:(1)在教育衛生局的領導下,開展對醫療機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疫情處理各項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2)圍繞手足口病疫情處18、理工作,開展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等的衛生監督和執法檢查。(3)協助教育衛生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手足口病疫情處理工作中的違法行為。、托幼園所、學校采取下列措施:(1)教室、寢室等活動場所要保持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椅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同時做好食堂、衛生間、寢室和被褥的消毒工作。(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廚房工作人員應加強個人衛生,配餐前必須徹底洗凈雙手,避免食物受到污染。(4)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5)托幼機構、學校保19、健人員應加強兒童及工作人員每日入園(校)的晨檢和全日觀察工作,認真做好記錄。對疑似患病兒童應讓家長及時帶離園(校)就診;在園(校)期間出現疑似癥狀的患兒,應立即隔離并通知家長,做好班級、保健室、隔離室的消毒和相關記錄。日托應重點加強兒童晨檢和早晚接送的管理,寄宿制托幼機構(校)應配備夜班保健人員,增加夜間巡視次數,加強兒童夜間觀察,并建立暢通的家長聯系渠道。(6)發現保育員、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出現疑似癥狀的,應立刻離崗就診。(7)對進入兒童活動區域的外來人員,托幼機構(校)應對其進行必要的檢查,無異常情況方可入園。(8)對因病缺勤兒童,托幼機構(校)應做好病情追蹤,將追蹤結果做好記錄。(9)對20、于疑似病例保健醫要做好病例追訪工作。(10)患病兒童經過指定醫院診斷痊愈后5周方可重新入園(校)。(11)應嚴格按照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衛辦疾控發200665號)的規定,做好疫情的報告工作。、非事件發生地區采取下列措施:若我區可能受到疫情威脅或比鄰地區發生手足口病疫情,應根據其他地區發生事件的性質、特點、發生區域和發展趨勢,分析我區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1)密切保持與事件發生地區的聯系,及時獲取相關信息。(2)組織做好全區應急處置所需的人員與物資準備。(3)加強相關疾病與健康監測和報告工作。必要時,建立專門報告制度。(4)開展重點人群、重點場所和重21、點環節的監測和預防控制工作,防止事件發生、傳入和擴散。(5)開展防治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提高公眾自我保護能力和意識。(三)分級反應、一般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的反應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教育衛生局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疫情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現場處理工作,并按照規定向管委會和市衛生局報告。、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的反應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在市衛生局、教育局的指揮下,教育衛生局負責協助完成應急處置任務。3、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的反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省級衛生、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應急指揮,教育衛生局負責協助完成22、應急處置任務。(四)預案反應的終止預案反應的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手足口病疫情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后,或末例病例發生后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教育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反應的建議,報請管委會批準后實施,并向市衛生局報告。六、善后處理(一)后期評估手足口病疫情處理結束后,教育衛生局組織有關人員對手足口病疫情的應急處置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評估上報管委會和市衛生局。(二)獎勵教育衛生局對參加手足口病疫情處理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23、并報請管委會予以表彰。 (三)責任對在手足口病疫情的預防、報告、調查、控制和處理過程中,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的,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三)撫恤和補助對因參與手足口病疫情處理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對參加處理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根據工作需要制訂合理的補助標準,報請管委會給予補助。(四)征用物資、勞務的補償手足口病疫情處理工作結束后,報請管委會組織有關部門對處理期間緊急調集、征用有關單位、企業的物資和勞務進行合理評估,給予補償。七、后勤保障教育衛生局要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大連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24、急預案的有關要求,做好應對手足口病疫情的人員、物資、經費、技術等各方面的保障。八、附則名詞術語手足口?。℉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刹《荆‥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2008年5月2日,衛生部決定將手足口病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本預案定期進行評審,根據手足口病疫情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和修訂。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