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街道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73926
2022-09-06
11頁
487KB
1、鄉鎮(街道)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范本一、指導思想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科學、規范的救災救助應急指揮、保障和預防控制體系,全面提高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公共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街道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本預案以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為依據,并與XX縣(市、區)人民政府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相銜接。二、工作原則本預案指導全鄉鎮(街道)轄區內自然災害的應對工作,并有效與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對接。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二是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三是堅持依法規范的原則。四是堅持統一領導的原則。五是堅持協同處置的原則。六是堅持資源整合的原則。2、七是堅持科學應對的原則。采用先進的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和指揮能力,避免發生次生、衍生災害;加強宣傳和培訓教育工作,提高公眾自救、互救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綜合素質。三、保障部門一是人力保障。1、民政、消防、醫療救護、疾病控制、地震救援、防洪搶險是應急救援的專業隊伍和骨干力量。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提高裝備水平。2、機關、企事業單位、公益團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是應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社會力量的應急能力建設,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識和技能。3、按照預案分工調3、用應急隊伍和社會力量進行處置。上述隊伍,以縣級為單位組建。鄉鎮(街道)隨時請求調用。同時鄉鎮(街道)也建立相應的分隊。遇大災,及時向上級政府請求援助。二是財力保障。三是物資保障。四是基本生活保障。五是醫療衛生保障。四、基本情況1、本鄉鎮(街道)轄區內有X個行政村(社區)、X個自然村,耕地總面積XXX畝,其中水田XXX畝,旱地XXX畝;農作物面積XXX畝。現有人口XXX戶XXX人,其中常駐人口XXX戶XXX人,外來人口XXX人,有住房XXX間,其中危房XX戶XX間。2、境內主河流X條,有橋X座。3、境內有工廠XX家。五、災害隱患1、國土資源部門標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XX個,分別位于鄉鎮(街道)X4、X位置(XX村內)。如發生災害,需轉移安置XX村XX戶XX人(名單見附件1);將造成XX畝耕地受災,其中水田XX畝,旱地XX畝。2、有水庫X座,如發生洪澇、泥石流等災害,需轉移安置XX村XX戶XX人(名單見附件1);將造成XX畝耕地受災,其中水田XX畝,旱地XX畝。3、流經本鄉鎮(街道)的河流(溪)X條,如發生洪澇、泥石流等災害,需轉移安置XX村XX戶XX人(名單見附件1);將造成XX畝耕地受災,其中水田XX畝,旱地XX畝。4、如企業發生突發性事件,境內需轉移安置共XX戶XX人。5、其他災害隱患點情況。六、XXX鄉鎮(街道)救災救助指揮機構指揮機構由全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負責同志及人大主席團5、主席組成,指揮中心設在XX樓。總指揮:鄉鎮(街道)黨委書記;副指揮:鄉鎮(街道)主任指揮機構下設:辦公室、信息組、搶險組、巡邏組、轉移組、保障組、監測組。工作職責:辦公室:負責協調有關救災的各項工作。信息組:負責災害的預警預報、掌握災情和救災工作進展情況。搶險組:負責救災搶險工作。巡邏組:負責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災害發生前后安全巡查等工作。轉移組:負責需轉移安置人員的轉移安置工作。救助保障組:負責轉移安置人員生活保障、搶險物資供應、后勤保障服務、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等工作。監測組:負責災后環境、衛生等監測工作。七、預警信息1、河流水位分別漲至XX米時發布撤離轉移信號,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2、地質6、災害點預警發出后,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3、XX水庫預警信號發出后,域內涉險人員按方案轉移。4、當某工廠發生突發性事件,視情況發布撤離轉移信號,指定區域內人員按方案轉移。八、人員轉移災害預警發出后,本鄉鎮(街道)共需轉移XX戶XX人,其中外來人員XX戶XX人。特別是注意做好以下重點人員的轉移:五保戶X戶X人,低保戶X戶X人,殘疾家庭XX戶XX人;家中無勞動力的老年人X戶X人,另有幼兒園、小學、(全日制)中學等,共計學生XXX名。工廠發生突發性事件,人員轉移按實際情況決定。九、轉移路線當預警信號發出后,涉險人員即按指定的路線轉移。1、需轉移安置到鄉鎮(街道)避災安置場所的,由有關村(社區)集中7、派車送達。2、需轉移安置到村(社區)避災安置場所的,沿村內主要道路自行轉移。3、分散到村(居)民家中安置的,自行前往。十、避災安置場所1、本鄉鎮(街道)有XX個集中安置場所,鄉鎮XX避災安置場所可安置XX戶XX人,XX村(社區)避災安置場所可安置XX戶XX人;XX村XX戶XX人、XX企業XX戶XX人需到鄉鎮XX避災安置中心安置,XX戶XX人到各村(社區)避災安置中心安置。2、物資保障。原則上,避災安置場所根據可容納人員數量貯藏一定數量的救災物資;要求災民本人攜帶一些干糧、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在災害發生后10小時內將保障物資(如:米、面、油、鹽、水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送到避災安置場所。十一、災后8、救助1、調查了解災情。鄉鎮(街道)民政工作人員隨時和村災害信息員保持聯系,建立因災倒房臺賬;如有因災死亡、傷病人員,填報因災死亡人員花名冊;及時填報因災農作物損失情況。2、及時發放救災款物。在鄉鎮(街道)政務公開欄內,公布發放到各村(社區)的救災款物數額。3、如有需重建倒房,組織工作組,落實責任制,幫助開展重建工作。十二、信息傳遞1、行政命令傳遞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自上而下)通過行政命令下達轉移安置指令時,一般情況下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進行傳遞。2、臨災轉移安置和災情信息傳遞及組織指揮:村(社區)一鄉鎮(街道)一縣(市、區)、(村(社區)、鄉鎮(街道)雙方互動,轉移安置、災情總的9、情況由鄉鎮(街道)上報到縣(市、區)。十三、需要落實的幾項具體工作1、工作手段突發性災害發生后,從災害原發地向波及的涉險區域發布信息時,受到時間、手段的限制,應采取一些使用起來方便、快捷,傳播起來范圍較廣、容易識別的信號,如敲鑼報警等;特別是山村,應落實專人負責敲鑼。災害發生后,如交通通訊中斷,應各自為戰、村自為戰,確保安全,同時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把信息報告到上級政府。鄉鎮(街道)應根據村(社區)的報告,加強領導、指揮、支援。2、事前告知需要轉移安置人員,應事前告知,使用“明白卡”等辦法,讓這些人員知道到哪里避災安置。鄉鎮(街道)落實責任制,1個鄉鎮干部分片包干1個村(社區)或幾個村(社區)。10、村(社區)同時落實責任制,1個村(社區)干部負責若干需轉移安置人員,聯系方式在“明白卡”中表明。3、預案演練每年分村(社區)組織不少于2次演練,使所有人員熟悉預案,知曉避災安置路線、場所及保障須知等。對預案不妥之處,及時進行修改。4、減災宣傳鄉鎮(街道)、村(社區)避災安置場所制訂規章制度,張掛上墻。采取多種形式,如放置減災救災圖表、書籍等,尤其在每年減災日開展減災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自救互救的能力。附件:1、需轉移安置人員名單2、XXX鄉鎮(街道)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范本流程圖附件1:需轉移安置人員名單:姓 名住 址家中人口對口協助轉移干部轉移目的地附件2:XXX鄉鎮(街道)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范本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