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子溝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74057
2022-09-06
13頁
24.50KB
1、葦子溝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1、總則1.1編制目的建立健全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提高災害救助應急反應能力和救災工作水平,迅速、有序、高效地實施緊急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1.2編制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制定和修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框架指南和九臺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及有關救災工作方針、政策和規定,制定本預案。1.3適用范圍凡在本鎮轄區內發生的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樹林火災、生物災害及其他異常自然現象等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達到啟動條件的,適用本預案。1.4工作原則(1)以人為本。把保障人民群2、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健全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應對自然災害的有效機制。(2)統一領導。在鎮黨委、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開展救災工作。(3)分級管理。根據自然災害的嚴重性、可控程度、所需運用的資源、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級設定和啟動應急預案,明確責任主體及其指揮權限。(4)民政主管。民政部門是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自然災害救助工作。(5)分工負責。針對預案中涉及的災害預案、預警、響應、保障、災后恢復重建等環節,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作,共同做好救災各項工作。2、基本情況2.1、我鎮屬吉林中部長春平原地區,地域面積258平方公3、里,2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55個村民小組,15723戶,總人口5.9萬。有耕地面積14442公頃。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大豆、玉米為主。全鎮五保戶335戶,低保戶1188戶,殘疾人家庭1600戶左右,重點優撫家庭125戶,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近6000人,鎮設幼兒園4所,小學25所,中學2所,各類學生5600人。2.2、轄區內主要河流有飲馬河、沐石河,主要橋梁16座。2.3、轄區內主要交通道路:有九榆、九德、九舒公路。通信由葦子溝郵政所、慶陽郵政所組成,電力由葦子溝變電所、慶陽變電所主管,水利由葦子溝水利站負責。2.4、轄區內建有金晟元飼料有限公司,九臺市忠義建材廠、九臺市良澤米業廠,葦子溝鎮4、小葦生態園,形成工業及農產品加工、商服等支柱產業,共有企業187家。3、災害風險3.1、本鎮自然災害發生規律:夏秋季雨水較多,伴有旱災、雨雪災害、大風災害。3.2、不同的自然災害,可能影響房屋、耕地、道路、電力、通信、供水、水利設施破壞。4、啟動條件出現下列任何一種情況,啟動本預案。(1)在全鎮范圍內發生的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樹林火災、生物災害及其他異常自然現象,一次性災害過程造成的損失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a因災死亡3人以上;b倒塌房屋50間以上;c絕收面積在2500畝以上。(2)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5、救助,視情啟動本預案。(3)市政府決定的其它事項。5、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務5.1 組織機構及職責鎮政府成立救災協調領導小組,災害發生時即轉為救災指揮部,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的救災工作。指揮長由鎮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副指揮長由鎮政府分管負責人擔任,鎮安全生產辦公室、民政辦、財政所、綜治辦、派出所、衛生院、水利所、國土所、廣播站、電信、農電所、人武部等單位各明確一名負責人為成員。鎮救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政辦,由民政主任擔任辦公室主任。鎮救災指揮部的主要職責是:(1)向黨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災情、救災應急方案及救災中發生的重大問題;(2)統一指揮全鎮的救災工作和應急預案的實6、施,派出指揮人員組織災區現場救災工作;(3)決定派遣搶險救災隊伍,調遣救災物資,協調解決救災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4)根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需要,決定在災區實行和解除特別管制措施;(5)及時掌握災情、險情及其發展趨勢,請求市政府、有關部門實施對口緊急支援;(6)及時匯總災情,統一發布災情信息;(7)協調跨轄區救災工作;(8)接收國內外的救災捐贈款物,分發救災款物。5.2組織體系結構及運作機制災害發生后,鎮政府有關部門要在鎮救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分工協作,全力投入搶險救災工作。(1)人員搶救與工程搶險人武部:迅速調集基干民兵隊伍趕赴災區,搶救、轉移被困人員,協助有關部門進行工程搶險,并在受災現7、場救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及時調整搶救和搶險隊伍。(2)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衛生院:迅速組織本醫療單位醫護力量,趕赴災區搶救傷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及時檢查、檢測災區的飲用水源和食品衛生等,根據災情,調度災區所需的藥品、醫療器械。(3)通訊保障電信部門:盡快恢復被毀壞的通訊設施,啟動應急通訊系統,優先保證災害現場和指揮部的通訊暢通,必要時應架設臨時專用線路,盡快恢復民用通訊。(4)電力保障供電部門:迅速調集搶修隊伍,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送、發、配電設施和電力調度通訊系統,保證災區用電。(5)災民安置民政辦:迅速派出工作組,調查、核實災情,并在災情發生后的24小時內,將初步災情8、上報市民政局,其后每日一報災情發展情況。災情穩定后,要盡快組織人員查核災情,并與水利、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會商核定災情,及時匯總上報災情詳細情況;與人武部、公安等部門共同轉移和安置災民,組織群眾自救互救;統計災區死亡人數,妥善處理死亡者的善后事宜;組織群眾盡快恢復生活和生產秩序;及時制定救災款物分配方案,承擔災民無力克服的吃、穿、住和因災引起疾病的醫治等救濟工作,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教育部門:組織指導各類學校做好危房校舍的翻建維修工作,疏散受災地區學校師生員工,恢復災后教學秩序。鄉鎮各企事業單位抽調人員,參與災害損失調查與評估工作。(7)生產自救和生產恢復農業站、畜牧站組織指導災民開展生產自救9、及災后恢復工作,組織指導災民搞好搶種補種,預防牲畜發生疫情。(8)社會治安維護公安部門:組織公安干警、基干民兵隊伍加強災區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維護社會秩序,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保障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事先擬訂重災區特別管制措施,災后迅速報批、公布和執行。(9)重要目標警戒公安部門:加強對機關、要害部門、金融單位、儲備倉庫、救災物資集散點等重要目標的警戒。(10)氣象預防及水位監測水利、農業部門:負責對天氣、雨情、水情、汛情的預防和監測。及時提供氣象資料,特別是雨量測報。做好水位監測,分析預測來水流量以及可能出現的險情。對易發生險情的堤壩、涵閘要采取緊急處置措施,排除險情,防止災害擴展10、。(11)呼吁與接收緊急援助民政部門:在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介紹災情,呼吁社會和民眾團體提供援助,提出緊急救災物資種類、數量以及需援助捐款額。做好捐贈款物的接收、使用、管理工作。(12)宣傳報道宣傳、民政辦:依據救災指揮部提供的情況和部署,按照防災減災應急宣傳預案、宣傳提綱和災情報道統一口徑,及時向公眾公布災情等有關信息,做好宣傳報道工作,傳播救災知識,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意識,鼓勵、動員民眾戰勝災害,及時平息災害謠傳或誤傳,安定民心,引導災民重建家園。(13)經濟補助及補償財政所:及時安排、撥發搶險救災的補助金和災民生活救濟補助資金。民政辦:向上級爭取救災款物并及時為災區發放救災款項11、和物品。(14)其他緊急事項由救災指揮部根據情況指定有關部門負責。6、應急準備61應急安置和醫療衛生場所準備。所有學校操場作為緊急避難、集中安置點,鎮衛生院、村級衛生所作為醫療衛生場所。62物資準備搶險物資主要包括搶修水利設施、搶修道路、搶修電力、搶修通訊和其它緊急搶險所需的物資以及搶救傷員的藥品。救災物資包括糧食、方便食品、帳篷、衣被、飲用水和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資等。搶險救援物資由水利、交通、供電、通信等部門儲備和籌集;救災物資由民政、糧食等部門結合部門救災職責進行儲備和籌集。(1)救災物資主要包括:救災帳篷、凈水設備及衣被、糧、油等生活物資。救災帳篷、凈水設備及衣被糧油以上級下達我鎮管理12、部分為重點,保證災害發生后3小時內運抵災害現場。(2)所需購置經費從預算的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中列支。(3)災害發生時,交通部門應迅速開辟救援物資運輸綠色通道,保障緊急救援物資以最快的速度運往災害現場。63救災裝備準備(1)政府各有關部門應配備救災管理工作所需的設備和裝備。(2)民政辦應調配救災必須的車輛、電話、移動電話、計算機、攝像機等設備和裝備。64人力資源準備加強自然災害救助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各村、單位應有專職的災害救助管理人員,有專人負責自然災害救助管理工作,不斷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65宣傳、培訓和演練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災害知識、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保險的常13、識,增強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鎮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每年組織12次災害管理人員培訓,不定期開展各類專業緊急救援隊伍、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組織的培訓。7、災害預警水利、農業部門:負責聯系、報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文教部門:負責聯系、報告地震災害預警信息水利部門:負責聯系、報告汛情預警信息;國地分局:負責聯系、報告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林業部門:負責聯系、報告樹林火災預警信息;農業部門:負責監測、報告生物災害預警信息;以上信息報告給鎮救災指導部辦公室(鎮民政辦)8、信息傳遞災情發生后,各村、單位應在第一時間內將本轄區受災情況報告給鎮救災指揮部辦公室。8.1災情報告的內容。包括災害種類、發生時間、地點、范圍、14、災害造成的損失(包括人員受災情況、人員傷亡數量、農作物受災情況、房屋倒塌、損壞情況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采取的救災措施和災區的需求等。8.2災情報告的時限。(1)災情初報:各村、單位災情報告時限能早盡早,最遲不得晚于災害發生后1小時。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同時上報市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并在接受到村、單位災情報告后,1小時內完成審核、匯總災情數據工作,將匯總情況向上級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報告。(2)災情續報:在重大自然災害災情穩定之前,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執行24小時零報告制度。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每天9時之前將截止到前一天24小時的災情向上級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上報。(3)災情核報:鎮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在災情穩定15、后2個工作日內核定災情,向上級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報告。9、應急響應9.1基本要求根據自然災害的危害及造成的損失程度,鎮依次設定三個響應等級。響應等級根據災情響應啟動,視災情發展、變化情況,適時調整響應等級,鎮救災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根據各響應等級的應急需要,切實履行好本部門的職責。9.2響應等級1級響應:(1)全鎮性自然災害一次災害過程造成的損失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1級響應:a因災死亡15人以上;b倒塌房屋300間以上;c絕收面積在20000畝以上。(2)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群眾或房屋倒塌和嚴重損壞。(3)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它突發公共事件造16、成大量人員遭受威脅、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預案。(4)市政府決定的其它事項。級響應:(1)全鎮性自然災害一次災害過程造成的損失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級響應:a因災死亡6人-14人;b倒塌房屋100間-300間;c絕收面積在5000畝-20000畝。(2)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群眾或房屋倒塌和嚴重損壞。(3)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它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遭受威脅、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預案。(4)市政府決定的其它事項。級響應(1)全鎮性自然災害一次災害過程造成的損失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級響應:a因災死亡17、3人-5人;b倒塌房屋50間-100間;c絕收面積在2500畝-5000畝。(2)發生發生3.5級以上4.5級以下破壞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或緊急安置群眾或房屋倒塌和嚴重損壞。(3)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它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遭受威脅、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預案。(4)市政府決定的其它事項9.3緊急轉移:災害發生后,由各村、單位負責緊急轉移安置,各片片長、聯村鎮干負責督查指導,請求上級緊急支援。9.4生活救助:各村、單位按職責分工,落實生活救助的主要內容和時間要求等,規定救災款物發放和監督程序,請求上級支援。10、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10.1災后救助(1)災18、情穩定后,民政辦要及時組織有關人員赴災區調查災民生活困難情況,認真統計需政府救濟人口,建立政府救濟人口臺帳,制定救濟工作方案。(2)以鎮政府名義向市政府報送申請救濟款的報告。(3)及時發放救災款物,幫助災民解決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難。(4)組織開展社會捐助、緊急采購等活動,幫助災民解決實際生活困難。10.2恢復重建(1)民政辦要認真組織災情核查工作,重點核查因災造成房屋倒塌損壞、人員傷亡、農作物絕收等損失并匯總上報。會同相關部門組織群眾自救互救,為受災群眾提供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住宿、口糧和衣被。開展恢復生產、搶種補種,幫助災區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2)加強災后疾病防治和疫情監測,修復因災19、損毀的交通、水利、通訊、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修復或重建學校校舍。(3)以鎮政府名義向市政府報送災后重建所需資金的請示。(4)定期向社會通報救災資金下撥進度和恢復重建進度。(5)向災區派出督查組,檢查、督導恢復重建工作。11、附則11.1獎懲和法律責任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損失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11.2預案管理與更新本預案由鎮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負責管理,預案實施后救災指揮部辦公室適時召集有關部門進行評估,并視情況變化做出相應修改后報鎮政府。11.3制定與解釋部門本預案由鎮救災指揮部制定,由鎮民政辦負責解釋。11.4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